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七 (1)

1. 針灸資生經第七

2. 傷寒

(熱病,陰證,陽證)

凡熱病、刺陷谷。足先寒。寒上至膝。乃出針。身痹洗淅振寒。季脅支滿痛。熱病先腰脛酸。喜渴數飲。身清。清則項痛而寒且酸。足熱不欲言。頭痛顛顛然。先取湧泉。及太陽井滎。熱中少氣厥寒灸之。熱去。灸湧泉三壯。煩心不嗜食。灸湧泉。熱去四逆喘氣。偏風。身汗出而清。皆取俠谿。

凡溫病身熱五日以上。汗不出。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。若未滿五日者。禁針。凡好太息。不嗜食多寒熱汗出。病至則喜嘔。嘔已乃衰。即取公孫及井俞。實則腸中切痛厥。頭面腫起。煩心狂。多飲。不嗜臥。虛則鼓脹。腹中氣大滿熱痛。不嗜食。霍亂。公孫主之。凡熱病煩心。

足寒清多汗。先取然谷。後取大溪。大指間動脈。皆先補之。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。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。其三十六穴。灸之有害。七十九穴。刺之為災。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。顳顬穴、針灸治溫病。(見黃疸。)指迷方,灸陰毒傷寒法。其狀不躁不渴。唇青腰背重。

咽喉及目睛痛。心腹煩疼。舌縮面青。吃噫氣喘。嘔逆冷汗。向暗不語。以生蔥約十餘莖去根粗皮。顛倒紙卷徑闊二寸。勿令緊。欲通氣。以快刀切。每一餅子高半寸。安在臍心。用熨斗火熨。蔥軟易之。不過十餘次。患人即蘇。後服正氣藥。灸結胸傷寒法。其狀胸滿短氣。

按之即痛。或吐逆滿悶。或大便不通。諸藥不能救者。巴豆七粒、和皮。肥黃連七寸。去須。同搗爛作一丸。安在臍心上。以手按下稍實緊。捻艾皂子大於藥上灸。甚者不過三五壯立愈。續用補藥一二日。若病半月微有氣。皆療。治氣虛陽脫。體冷無脈。氣息欲絕。不省人事。

及傷寒陰厥。百藥不效。蔥熨法。蔥以索纏如盞許大。切去根及葉。惟存白長二寸許。如大餅倓。先以火脅一面令通熱。艾勿令灼人。及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。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。令蔥餅中熱氣熨入肌肉中。須預作三四餅。一餅壞不可熨。又易一餅。良久,病人當漸醒。

手足溫。有汗則瘥。更服四逆湯輩溫其內。萬萬無憂。予伯兄病傷寒。冥冥不知人。八日。四體堅冷如石。藥不復可入。用此遂瘥。集賢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。不可勝數。(良)初得病、或先頭痛身寒熱。或澀澀欲守火。或腰背強直。面目如飲酒狀。此傷寒初得一二日。

但列火灸心下三處。第一處去心下一寸。名巨闕。第二處去心下二寸。名上管。第三處去心下三寸。名胃管。各灸五十壯。大人可五十壯。小兒可三壯。亦隨其年灸之。大小以意斟量。(千)若病者三四日以上。宜先灸胸上二十壯。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。中屈繩斷去半。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。

名曰天聰。又灸兩顳顬。又灸兩風池。又灸肝俞百壯。余處各二十壯。又灸太衝三十壯。神驗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各種熱病,可用刺陷谷穴治療。如果腳先感到寒冷,寒意上達膝蓋,即可拔針。若出現全身麻痺、發抖、畏寒,脅肋部脹滿疼痛等症狀,熱病初期常伴隨腰脛痠痛、口渴多飲、身體輕微發冷。身體輕微發冷時,頸項疼痛、畏寒且痠痛,腳部發熱且不願說話,頭痛且頭昏沉沉的,先取湧泉穴及太陽穴、井穴、滎穴。熱邪在內、氣少、厥寒,可用灸法治療。熱退後,灸湧泉穴三壯。煩躁不安、不思飲食,灸湧泉穴。熱邪退卻,出現四肢厥逆、喘息、偏風、出汗但身體仍然發冷等症狀,均可取俠谿穴。

溫病發熱五日以上,汗不出,可刺太泉穴並留針一時,然後再拔針。若發熱未滿五日,則禁止針刺。經常嘆氣、不思飲食、寒熱交替、出汗,病情發作時想嘔吐,嘔吐後症狀減輕,則取公孫穴及井俞穴。實證表現為腸道絞痛、厥逆、頭面腫脹、煩躁、神志不清、口渴多飲、不願睡眠;虛證表現為腹部膨脹、腹部氣體充盈、熱痛、不思飲食、霍亂,可用公孫穴治療。凡熱病煩躁不安、腳冷、身體輕微發冷、多汗,先取然谷穴,後取大溪穴、大拇指間動脈,皆應先補之。溫病可用針刺五十九穴治療,人體穴位共有六百五十五個,其中三十六穴灸之有害,七十九穴刺之有害。江南一些老師秘而不宣仲景要方,顳顬穴針灸治療溫病(見黃疸)。指迷方,灸陰毒傷寒法,其症狀表現為不躁不渴、嘴唇青紫、腰背沉重、咽喉及眼睛疼痛、心腹煩悶疼痛、舌頭縮短、面部青紫、呃逆、氣喘、嘔吐、冒冷汗、昏暗不語,可用生蔥十餘莖去根去粗皮,顛倒卷成紙卷狀,直徑約二寸,勿令過緊,以利通氣,用快刀切成每餅高半寸,放在臍中,用熨斗熨燙,蔥軟了再換,重複十餘次,病人即會甦醒,之後服用正氣藥。灸結胸傷寒法,其症狀表現為胸悶氣短,按壓即痛,或嘔吐、胸悶、大便不通,諸藥無效者,可用巴豆七粒去皮,肥黃連七寸去須,搗爛成丸,放在臍中,用手壓實,用艾絨如皂子大小放在藥丸上灸,嚴重者不過三五壯即可痊癒,之後服用補藥一二日。若病發半月,略見起色,均可治療。治療氣虛陽脫、身體冰冷、脈搏微弱、呼吸微弱、神志不清,以及傷寒陰厥、百藥無效者,可用蔥熨法。蔥切段,如盞口大小,去根葉,保留白色部分約二寸長,如大餅狀,一面用火烤熱,艾灸不可灼傷病人,將熱的一面敷於病人肚臍及臍下,上面用熨斗熨燙,使蔥餅中的熱氣熨入肌肉中,需準備三四餅,一餅壞了就換新的。持續熨燙,病人會漸漸甦醒,手腳溫暖,出汗即痊癒,再服用四逆湯等溫中藥,萬無一憂。我兄長患傷寒,昏迷八日,四肢冰冷如石,藥物無法服用,用此法痊癒。集賢校理胡全夫用此法救治危急病人無數。

初得病,可能先頭痛、身寒發熱,或感覺渾身不適想靠近火取暖,或腰背僵硬,面部紅潤如飲酒狀,此為傷寒初起一二日。僅需在心下三處火灸,第一處距心下一寸,名巨闕穴;第二處距心下二寸,名上脘穴;第三處距心下三寸,名中脘穴。每穴灸五十壯,成人灸五十壯,小兒灸三壯,依年齡酌量。

若病發三四日以上,宜先灸胸上二十壯,用繩子量鼻樑正中至髮際,取其中一半的長度,從髮際入髮中灸繩頭,名天聰穴;再灸兩側顳顬穴、風池穴,肝俞穴灸百壯,其他穴位各灸二十壯,太衝穴灸三十壯,效果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