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名介紹
瘈脈。瘈,指犬的發狂之狀,此指穴內氣血為急速運行之狀。脈,脈氣也,經脈中的氣血也。瘈脈穴主治小兒驚顛抽搐之證,故名。
解剖位置
- 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瘈脈穴位置簡介:
- 位於耳後的肌肉上;
- 在此處可找到耳後的動脈和靜脈;
- 分佈著來自耳大神經的耳後分支。
針刺方法
橫刺0.3~0.5寸,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。
穴道介紹
瘈脈穴功效「清熱定驚、通竅聰耳」。主治頭痛、目疾、耳鳴、耳聾、小兒驚風、癲痛、嘔吐、腹瀉、視神經炎、急性胄腸炎。
穴道配伍
1. 治療小兒驚癇:
- 瘈脈配長強、大椎、合谷、太衝: 此配伍綜合運用經絡循行,由下而上,整體調理。長強穴為督脈穴位,具有固本培元、降逆止驚之效;大椎穴為督脈大穴,可通調全身氣血;合谷穴為原穴,具有疏通經絡、解表止痛的作用;太衝穴為肝經原穴,可疏肝解鬱、平肝熄風。瘈脈穴則協同其他穴位,起到清熱熄風、鎮驚安神的作用,共同達到治療小兒驚癇的效果。
- 瘈脈配長強或神道、顱息: 此配伍與上類似,但更著重於頭部經絡的調理,神道、顱息皆與腦部功能密切相關,配合瘈脈穴,能更直接地治療小兒驚癇。
2. 治療頭痛:
- 瘈脈配頭維、風池: 頭維穴、風池穴皆為治療頭痛的常用穴位,與瘈脈穴共同作用,能有效疏通頭部經絡,緩解疼痛。
- 瘈脈配完谷、率谷、外關: 此配伍更加側重於經絡的循行,三焦經與陽明經相配合,可以更有效地疏通經絡,緩解偏頭痛。
- 瘈脈配頭維、印堂: 印堂穴位於額頭正中,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,與瘈脈、頭維配合,能更全面地治療頭痛。
3. 治療耳部疾患:
- 瘈脈配聽宮、耳門、翳風、聽會、百會: 此配伍專注於耳部經絡的疏通,多個穴位共同作用,達到清熱利濕、通經活絡的效果,改善耳鳴耳聾、耳硬化等症狀。
4. 治療頭風、耳後痛:
- 瘈脈配完骨: 完骨穴與瘈脈穴位置相近,共同作用於耳後區域,能有效緩解頭風、耳後痛。
原理概述:
瘈脈穴配伍的原理主要基於經絡理論,通過選擇不同的穴位組合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清熱熄風、鎮驚安神等作用,從而治療相關疾病。 不同的配伍側重於不同的經絡與臟腑的協調,發揮整體調理的效果。
Youtube影片
載入中...
穴道主治疾病
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
- 痢疾
- 結膜炎
內分泌、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
- 高血脂
神經系統疾病
- 小兒驚巒
- 偏頭痛
- 頭痛
眼與附器疾病
- 結膜炎
耳與乳突疾病
- 耳鳴
- 耳聾
消化系統疾病
- 消化不良
- 慢性肝炎
艾灸刮痧
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瘈脈穴方法:
艾灸方法:
-
準備:
- 選擇適合的艾灸材料,例如艾條、艾柱。
- 清潔穴位周圍皮膚,保持乾燥。
- 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艾灸時間,一般每次5-10分鐘。
-
操作:
- 以艾條懸灸方式,將艾條點燃後,距離穴位1-2cm,輕輕燻灸。
- 感覺溫熱舒適即可,避免過度灼傷。
- 艾灸過程中,可配合輕柔的按摩,促進氣血流通。
-
注意事項:
- 艾灸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反應,如出現紅腫、灼痛等情況,應立即停止艾灸。
- 孕婦、皮膚敏感者、患有嚴重疾病者慎用艾灸。
- 艾灸後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遠紅外線加熱方法:
-
準備:
- 選擇適合的遠紅外線設備,例如神燈。
- 清潔穴位周圍皮膚,保持乾燥。
- 根據個人體質調節加熱時間,一般每次10-15分鐘。
-
操作:
- 將神燈照射在穴位上,距離穴位10-20cm。
- 感覺溫熱舒適即可,避免過度灼傷。
- 加熱過程中,可配合輕柔的按摩,促進氣血流通。
-
注意事項:
- 加熱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反應,如出現紅腫、灼痛等情況,應立即停止加熱。
- 孕婦、皮膚敏感者、患有嚴重疾病者慎用遠紅外線加熱。
- 加熱後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額外注意事項:
- 任何方法在使用前,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針灸師。
-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,請根據自身情況調整。
- 瘈脈穴的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,可能會有不同的療效,具體效果因人而異。
按摩推拿
瘈脈穴按摩方法
重點程序:
- 準備:
- 雙手搓熱,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穴位。
- 手法:
- 按壓: 以適當力度按壓穴位,並輕輕旋轉,持續5-10秒。
- 揉按: 用拇指腹或食指指腹,沿穴位方向輕柔揉按,持續1-2分鐘。
- 點按: 用食指指尖輕輕點按穴位,每次點按3-5秒,重複5-10次。
- 時間:
- 每次按摩5-10分鐘,每日1-2次。
- 注意事項:
- 按壓時注意力度,避免過於用力,以免造成不適。
- 按摩過程中如有疼痛感,應立即停止。
- 按摩後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古代中醫典籍摘錄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