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手陽明大腸經考正穴法

◎商陽(一名絕陽):

手大指次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一分,留一呼。

白話文:

◎商陽穴(又名絕陽穴):

位於手上的拇指和食指內側,距離指甲邊緣約一指葉寬處。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,五行屬金。《銅人腧穴鍼灸治要》記載:該穴灸三壯,針刺深度為一寸,留針時間為一個呼息。

主胸中氣滿,喘咳支腫,熱病汗不出,耳鳴聾,寒熱痎瘧,口乾,頤頷腫,齒痛,惡寒,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,目青盲,灸三壯,左取右,右取左,如食頃立已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胸中氣喘壅滯、咳嗽、氣喘、臉腫、熱病不流汗、耳鳴耳聾、瘧疾、口乾、脖子腫、牙痛、畏寒、肩背僵硬疼痛、眼睛青光眼。取穴三處艾灸,左邊取穴灸右邊,右邊取穴灸左邊,像吃飯那麼快就會好。

◎二間(一名間谷):

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。大腸實瀉之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主喉痺,頷腫,肩背痛,振寒,鼻鼽衄血,多驚,齒痛,目黃,口乾,口喎,急食不通,傷寒水結。

◎三間(一名少谷):

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。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◎二間(又名間谷):

食指靠近掌指關節的掌側面第一節內側凹陷處。手陽明大腸經脈在此流經,稱為滎水穴。用於治療大腸實症和虛症。《銅人針灸圖》記載: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六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

**主治症狀:**喉嚨腫痛、下巴腫脹、肩背疼痛、發冷、鼻子出血、容易受驚、牙痛、眼睛發黃、口乾舌燥、口歪、吞嚥困難、傷寒水腫。

◎三間(又名少谷):

食指靠近掌指關節的掌側面第二節內側凹陷處。手陽明大腸經脈在此深聚,稱為俞木穴。《銅人針灸圖》記載: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,艾灸三壯。

主喉痺,咽中如梗,下齒齲痛,嗜臥,胸腹滿,腸鳴洞泄,寒熱瘧,唇焦口乾,氣喘,目眥急痛,吐舌,戾頸,喜驚多唾,急食不通,傷寒氣熱,身寒結水。

白話文:

專治喉嚨腫痛、咽喉像有東西卡住、下排牙齒疼痛、嗜睡、胸腹脹滿、腸鳴瀉肚、忽冷忽熱的瘧疾、嘴脣乾裂口渴、氣喘、眼睛劇烈疼痛、伸出舌頭、脖子僵硬、容易受驚多流口水、食物堵在喉嚨無法吞嚥、傷寒發熱、身體寒冷並積水。

東垣曰:『氣在於臂足取之,先去血脈,後深取手陽明之滎俞二間、三間。』

◎合谷(一名虎口):

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。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。虛實皆拔之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六呼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「氣從手臂和腳部取穴,先避開血脈,再深刺在手陽明經的滎穴和俞穴之間,間隔二穴或三穴。」

◎合谷穴(又稱虎口):

位於大拇指和食指分歧處的凹陷中,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。無論虛證還是實證,皆可取穴。根據《銅人》記載,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六個呼吸,灸三壯。

主傷寒大渴,脈浮在表,發熱惡寒,頭痛脊強,無汗,寒熱瘧,鼻衄不止,熱病汗不出,目視不明,生白翳,下齒齲,耳聾,喉痺,面腫,唇吻不收,喑不能言,口噤不開,偏風,風疹,痂疥,偏正頭痛,腰脊內引痛,小兒單乳鵝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傷寒症狀:

  • 口渴
  • 脈搏浮於體表
  • 發燒惡寒
  • 頭痛背痛
  • 無汗
  • 間歇性發冷發熱(瘧疾)
  • 鼻血不止
  • 熱病不出汗
  • 視力模糊
  • 眼睛長白翳(白點)
  • 下牙蛀牙
  • 耳聾
  • 喉嚨發炎
  • 臉腫
  • 嘴脣腫脹
  • 不能說話
  • 口不能張開
  • 偏癱
  • 風疹
  • 疥癬
  • 偏頭痛或正頭痛
  • 腰背疼痛
  • 小兒單邊乳房腫大

按:合谷,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,補即墮胎,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。

◎陽谿(一名中魁):

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。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合谷

孕婦懷孕期間只能瀉而不能補,補則會墮胎,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穴的說明。

◎陽谿穴(又稱中魁穴):

位於手腕上側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手陽明大腸經所循行的經氣屬火。《銅人經》針灸治療方法:針刺三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,灸三壯。

主狂言喜笑見鬼,熱病煩心,目風赤爛有翳,厥逆頭痛,胸滿不得息,寒熱瘧疾,寒嗽嘔沫,喉痺,耳鳴,耳聾,驚掣,肘臂不舉,痂疥。

白話文:

主要症狀包括:胡言亂語、愛笑、幻視、發熱、煩躁,眼睛紅腫發炎、有翳膜,逆氣上衝導致頭痛,胸悶難以呼吸,寒熱交替的瘧疾,寒咳咳出泡沫,喉嚨阻塞,耳鳴,耳聾,驚厥抽搐,肘臂無法抬起,皮膚癤瘡。

◎偏歷:

腕中後三寸。手陽明絡脈,別走太陰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留七呼,灸三壯。《明下》灸五壯。

白話文:

◎偏歷:

位於腕後三寸處。手陽明絡脈,分支走入太陰經脈。《銅人針經》刺針三分,留針七呼,灸三壯。《明堂灸經》灸五壯。

主肩膊肘腕酸疼,瞇目䀮䀮,齒痛,鼻衄,寒熱瘧,癲疾多言,咽喉乾,喉痺,耳鳴,風汗不出,利小便。實則齲聾,瀉之,虛則齒寒痺膈,補之。

白話文:

適用於肩膀、手肘、手腕痠痛,眼睛模糊不清,牙痛,流鼻血,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,癲癇發作時話很多,咽喉乾渴,咽喉痛,耳鳴,風寒出不來汗,小便通暢。如果屬於實證,表現為牙齒發黑聾啞,就要瀉火;如果屬於虛證,表現為牙齒怕冷,膈肌疼痛,就要補虛。

◎溫溜(一名逆注,一名池頭):

腕後大士五寸,小士六寸。《明堂》在腕後五寸、六寸間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◎溫溜(又名逆注,池頭):

從手腕後方五寸、六寸處,腕骨尺骨側緣的後方。明堂穴就在手腕後方五寸、六寸之間。使用針灸治療時,針刺深度為三分,施灸三壯。

主腸鳴腹痛,傷寒噦逆噫,膈中氣閉,寒熱,頭痛,喜笑,狂言,見鬼,吐涎沫,風逆四肢腫,吐舌,口舌痛,喉痺。

◎下廉:

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,輔脫肉分外。《銅人》斜針五分,留五呼,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腸胃脹氣和腹痛,傷寒時噁心、打嗝、停留在橫膈膜中的氣體、寒熱交替、頭痛、喜歡笑、說胡話、看見鬼、吐口水、風氣上逆導致四肢腫脹、吐出舌頭、口腔和舌頭疼痛、喉嚨疼痛。

◎下廉:

在輔骨下方,距離上廉一寸,從輔骨外側分開肌肉切入。《銅人經》記載:斜刺入五分,留針五次呼吸,灸三壯。

主飧泄,勞瘵,小腹滿,小便黃,便血,狂言,偏風,熱風,冷痺不遂,風濕痺,小腸氣不足,面無顏色,痃癖,腹痛若刀刺不可忍,腹脅痛滿,狂走,俠臍痛,食不化,喘息不能行,唇乾涎出,乳癰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症狀:

  • **飧泄:**頻繁水樣腹瀉
  • **勞瘵:**因過度勞累導致的身體虛弱
  • **小腹滿:**小腹部脹滿
  • **小便黃:**尿液發黃
  • **便血:**糞便帶血
  • **狂言:**胡言亂語
  • **偏風:**半身不遂
  • **熱風:**熱邪引起的疼痛或抽搐
  • **冷痺不遂:**因寒邪引起的肢體麻痺或運動障礙
  • **風濕痺:**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或活動障礙
  • **小腸氣不足:**小腸氣血虛弱
  • **面無顏色:**面色蒼白
  • **痃癖:**女性月經不調
  • **腹痛若刀刺不可忍:**腹部疼痛劇烈,如刀割
  • **腹脅痛滿:**腹部脅肋部位疼痛脹滿
  • **狂走:**精神失常而亂走
  • **俠臍痛:**肚臍附近疼痛
  • **食不化:**食物無法消化
  • **喘息不能行:**呼吸困難,無法行走
  • **脣乾涎出:**嘴脣乾燥,流口水
  • **乳癰:**乳房腫脹疼痛

◎上廉:

三里下一寸,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。《銅人》斜針五分,灸五壯。

主小便難黃赤,腸鳴,胸痛,偏風,半身不遂,骨髓冷,手足不仁,喘息,大腸氣,腦風頭痛。

◎三里(一名手三里):

曲池下二寸,按之肉起,銳肉之端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二分。

主霍亂遺矢,失音氣,齒痛,頰頷腫,瘰癧,手臂不仁,肘攣不伸,中風口喎,手足不隨。

◎曲池:

白話文:

◎上廉:

在三里穴下方的約一寸處,它的經絡循行獨自通達於陽明經的交匯點之外。《銅人針灸經》記載,針刺此穴時斜刺五分,施灸五壯。

此穴能治療小便困難、小便赤黃、腸鳴、胸痛、偏頭痛、半身不遂、骨髓寒涼、手足麻木、喘息、大腸氣脹、頭暈頭痛。

◎三里(別名:手三里):

在曲池穴下方約二寸處,按壓時肌肉隆起,取肌肉隆起的盡頭。《銅人針灸經》記載,施灸三壯,針刺二分。

此穴能治療霍亂脫水、失音、牙痛、頰頷腫脹、淋巴結腫大、手臂麻木、肘關節攣縮不能伸展、中風導致嘴角歪斜、手腳不聽使喚。

◎曲池:

肘外輔骨,屈肘橫紋頭陷中,以手拱胸取之。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。《素注》針五分,留七呼。《銅人》針七分,得氣先瀉後補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日灸七壯,至二百壯,且停十餘日,更灸止二百壯。

白話文:

肘部外側的輔骨,在屈肘時橫紋凹陷處,用左手拇指按住胸部來尋找。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在此處交匯,稱為「合土穴」。

《素問註釋》中記載: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
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中記載:針刺深度為七分,獲得針感後先瀉氣,再補氣,灸三壯。

《明堂》中記載:每天灸七壯,總共灸二百壯,然後停灸十幾天,再繼續灸,直到總共灸四百壯為止。

主繞踝風,手臂紅腫,肘中痛,偏風,半身不遂,惡風邪氣,泣出喜忘,風癮疹,喉痺不能言,胸中煩滿,臂膊疼痛,筋緩捉物不得,挽弓不開,屈伸難,風痺,肘細無力,傷寒餘熱不盡,皮膚乾燥,瘛瘲癲疾,舉體痛癢如蟲嚙,皮脫作瘡,皮膚痂疥,婦人經脈不通。

白話文:

主要治療症狀為:

  • 腳踝周圍疼痛腫脹
  • 手臂紅腫、肘部疼痛
  • 中風而導致半邊不遂
  • 怕受風寒
  • 哭泣後會忘記
  • 風疹
  • 喉嚨疼痛而不能說話
  • 胸中煩悶、臂膀疼痛
  • 手部筋腱鬆弛,拿捏東西不穩
  • 拉弓時打不開
  • 伸屈困難
  • 風濕病
  • 肘部細瘦無力
  • 傷寒後的餘熱未除
  • 皮膚乾燥
  • 抽搐、癲癇
  • 全身疼痛瘙癢,如蟲子在咬
  • 皮膚脫落、化膿
  • 皮膚結痂、疥瘡
  • 婦女經絡不通

◎肘髎:

肘大骨外廉陷中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

主風勞嗜臥,肘節風痺,臂痛不舉,屈伸攣急,麻木不仁。

◎五里:

肘上三寸,行向裡大脈中央。《銅人》灸十壯。《素問》大禁針。

白話文:

◎肘髎:

肘骨外側凹陷處,在手臂伸展內收時會出現。根據《銅人經》,在此處灸三壯,針刺深度三分。

主治:風濕痹痛,倦怠嗜睡,肘關節風濕痹痛,手臂疼痛不能舉起,屈伸不靈活,麻木不敏感。

◎五里:

肘關節上方三寸,沿手太陽小腸經行徑,到大脈中央。《銅人經》在此灸十壯,根據《素問》,禁止在此針刺。

主風勞驚恐,吐血咳嗽,肘臂痛,嗜臥,四肢不得動,心下脹滿,上氣,身黃,時有微熱,瘰癧,目視䀮䀮,痎瘧。

◎臂臑

白話文:

主治風引起的勞累、驚恐,吐血、咳嗽,肘臂疼痛,喜歡睡覺,四肢不能活動,胸口脹滿,氣往上衝,身體發黃,偶爾有輕微發熱,淋巴結核,眼睛發直,瘧疾。

臂臑

肘上七寸,臑肉端,肩髃下一夫,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,舉臂取之。手陽明絡,手足太陽、陽維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《明堂》宜灸不宜針;日灸七壯,至二百壯;若針,不得過三、五分。

主寒熱臂痛,不得舉,瘰癧,頸項拘急。

◎肩髃(一名中肩井,一名偏肩):

白話文:

肘部向上七寸,肱二頭肌末端,肩胛下端,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,抬起手臂即可找到。這是手陽明經的絡脈,也是手足陽明經、陽維經的交會穴。
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記載,灸三壯,針三分。《明堂灸穴圖》中認為宜灸不宜針;每日灸七壯,最多可以灸到二百壯;如果要針刺,深度不能超過三到五分。

◎肩髃(又稱中肩井、偏肩):

膊骨頭肩端上,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,舉臂取之有空。手陽明、陽蹻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七壯,至二七壯,以瘥為度;若灸偏風,灸七七壯,不宜多,恐手臂細。若風病,筋骨無力,久不瘥,灸不畏細;刺即泄肩臂熱氣。《明堂》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;灸不及針,以平手取其穴,灸七壯,增至二七壯。《素注》針一寸,灸五壯;又云:『針六分,留六呼。』

白話文:

肩膀頂端鎖骨的兩塊骨頭間凹陷處,舉臂時能摸到一塊空的地方。這是手陽明經和陽蹻經交匯的穴位。《銅人》記載,灸7壯,最多27壯,以治癒為度;如果是治療半身不遂,灸77壯,不宜過多,以免手臂萎縮。

如果是有風寒濕邪氣引起的疾病,筋骨無力,久治不愈,灸就不怕手臂萎縮;針刺可以瀉出肩臂部的熱氣。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八分深,留針三呼,瀉針五吸;如果針刺不到位,可以平手取穴,灸7壯,最多27壯。《素注》記載,針刺一寸深,灸5壯;還有記載:「針刺六分深,留針六呼。」

主中風手足不隨,偏風,風瘓,風痿,風病,半身不遂,熱風,肩中熱,頭不可回顧,肩臂疼痛臂無力,手不能向頭,攣急,風熱癮疹,顏色枯焦,勞氣泄精,傷寒熱不已,四肢熱,諸癭氣。

唐魯州刺史庫狄嶔風痹,不能挽弓,甄權針肩髃,針進即可射。

◎巨骨: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,半身不遂,熱風,肩部疼痛,頭部活動受限,肩臂痠痛無力,手臂無法上舉,抽搐痙攣,皮膚紅熱發癢,面色枯槁,身體虛弱精氣耗損,傷寒發熱不退,四肢發熱,各種淋巴結腫大。

**◎ **

唐代的魯州刺史庫狄嶔患有風痹,無法拉弓。甄權針灸他的肩髃穴,針一刺下去,他就能夠射箭了。

肩尖端上行,兩叉骨罅間陷中。手陽明、陽蹻之會。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一寸半。《明堂》灸三壯至七壯。《素注》禁針。針則倒懸,一食頃,乃得下針,針四分,瀉之勿補,針出始得正臥,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肩部頂端上面,兩塊鎖骨中間凹陷的地方。手陽明經、足陽蹻經在此交會。《銅人》灸五壯,針刺一寸半深。《明堂》灸三到七壯。《素注》禁止針刺。如果針刺,身體會倒懸一餐時,才能取針。針刺四分深,瀉血不要補氣,針取出來才能平躺,《明堂》灸三壯。

主驚癇,破心吐血,臂膊痛,胸中有瘀血,肩臂不得屈伸。

◎天鼎:

頸缺盆上,直扶突後一寸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,《明堂》灸七壯。

主暴喑氣哽,喉痺嗌腫,不得息,飲食不下,喉中鳴。

◎扶突(一名水穴):

白話文:

天鼎穴:

此穴位於脖子後方的凹陷處,直上扶突穴後方一寸處。《素問注》中記載用針刺入四分深。《銅人腧穴鍼灸圖經》中記載用灸法治療,使用三壯。《明堂》中記載用灸法治療,使用七壯。

主治:突然失聲、氣管阻塞、喉嚨麻痺、喉嚨腫脹、呼吸困難、飲食難以下嚥、喉嚨發出異音。

扶突穴(又稱水穴):

氣舍上一寸五分,在頸當曲頰下一寸,人迎後一寸五分,仰而取之。《銅人》灸三壯,針三分。《素注》針四分。

白話文:

氣舍穴位於頸部,曲頰穴下約一寸,人迎穴後約一寸五分。仰頭取穴。

《銅人針灸圖經》建議用灸法治療,灸三壯。 《針灸甲乙經》建議用針刺治療,針刺深度為四分。

主咳嗽多唾,上氣,咽引喘息,喉中如水雞聲,暴喑氣哽。

◎禾髎(一名長髎):

鼻孔下,挾水溝旁五分。手陽明脈氣所發。《銅人》針三分,禁灸。

主尸厥及口不可開,鼻瘡息肉,鼻塞不聞香臭,鼽衄不止。

◎迎香:

禾髎上一寸,鼻下孔旁五分。手足陽明之會。針三分,留三呼,禁灸。

白話文:

◎合谷(別名長合):

鼻孔下方,鼻翼溝旁五分處。手陽明脈氣發源處。《銅人經》刺入三分,禁止灸。

主治癲癇發作導致的口齒難開,鼻中息肉,鼻塞導致聞不到香臭,久流鼻血不止。

◎迎香:

合谷上方一寸,鼻孔下方鼻翼溝旁五分處。手足陽明經交會穴。刺入三分,留針三呼,禁止灸。

主鼻塞不聞香臭,偏風口喎,面癢浮腫,風動葉落,狀如蟲行,唇腫痛,喘息不利,鼻喎多涕,鼽衄骨瘡,鼻有息肉。

白話文:

鼻子不通氣,聞不到氣味,眼睛及嘴歪斜,臉部瘙癢浮腫,肌肉跳動,皮膚鬆弛下垂,嘴脣腫痛,呼吸困難,鼻歪斜且流涕、鼻出血、骨頭生瘡,鼻子長息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