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二 (15)
卷二 (15)
1. 金針賦(楊氏注解)
觀夫針道,捷法最奇,須要明於補瀉,方可起於傾危。先分病之上下,次定穴之高低。頭有病而足取之,左有病而右取之。男子之氣,早在上而晚在下,取之必明其理;女子之氣,早在下而晚在上,用之必識其時。午前為早屬陽,午後為晚屬陰,男女上下,憑腰分之。手足三陽,手走頭而頭走足;手足三陰,足走腹而胸走手。陰升陽降,出入之機。逆之者為瀉、為迎,順之者為補、為隨。春夏刺淺者以瘦,秋冬刺深者以肥。更觀元氣厚薄,淺深之刺猶宜。
經曰:『榮氣行於脈中,周身五十度,無分晝夜,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。衛氣行於脈外,晝行陽二十五度,夜行陰二十五度,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。是則衛氣之行,但分晝夜,未聞分上下,男女臟腑經絡,氣血往來,未嘗不同也。』今分早晚何所據依?但此賦今人所尚,故錄此以參其見。
原夫補瀉之法,妙在呼吸手指。男子者,大指進前左轉,呼之為補,退後右轉,吸之為瀉,提針為熱,插針為寒;女子者,大指退後右轉,吸之為補,進前呼之為瀉,插針為熱,提針為寒。左與右各異,胸與背不同,午前者如此,午後者反之。是故爪而切之,下針之法;搖而退之,出針之法;動而進之,催針之法;循而攝之,行氣之法。搓而去病,彈則補虛,肚腹盤旋,捫為穴閉。重沉豆許曰按,輕浮豆許曰提。一十四法,針要所備。補者一退三飛,真氣自歸;瀉者一飛三退,邪氣自避。補則補其不足,瀉則瀉其有餘。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,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。氣速效速,氣遲效遲,生者澀而死者虛,候之不至,必死無疑。
此一段手法,詳注四卷。
且夫下針之先,須爪按重而切之,次令咳嗽一聲,隨咳下針。凡補者呼氣,初針刺至皮內,乃曰天才;少停進針,刺入肉內,是曰人才;又停進針,刺至筋骨之間,名曰地才。此為極處,就當補之,再停良久,卻須退針至人之分,待氣沉緊,倒針朝病,進退往來,飛經走氣,盡在其中矣。凡瀉者吸氣,初針至天,少停進針,直至於地,得氣瀉之,再停良久,即須退針,復至於人,待氣沉緊,倒針朝病,法同前矣。其或暈針者,神氣虛也,以針補之,口鼻氣回,熱湯與之,略停少頃,依前再施。
如刺肝經之穴,暈,即補肝之合穴,針入即蘇,餘仿此。或有投針氣暈者,即補足三里,或補人中,大抵暈從心生,心不懼怕,暈從何生?如關公刮骨療毒,而色不變可知。
及夫調氣之法,下針至地之後,復人之分,欲氣上行,將針右捻;欲氣下行,將針左捻;欲補先呼後吸,欲瀉先吸後呼。氣不至者,以手循攝,以爪切掐,以針搖動,進捻搓彈,直待氣至。以龍虎升騰之法,按之在前,使氣在後,按之在後,使氣在前。運氣走至疼痛之所,以納氣之法,扶針直插,復向下納,使氣不回。若關節阻澀,氣不過者,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,大段之法,驅而運之,仍以循攝爪切,無不應矣。此通仙之妙。
白話文:
金針賦(楊氏注解)
針灸的方法,精妙絕倫,必須懂得補瀉的原理,才能化解危急。首先要區分病症的部位(上下),其次確定穴位的深淺(高低)。頭部有病,可在腳部取穴;左側有病,可在右側取穴。男子的氣血,早晨在上,晚上在下,取穴必須明白這個道理;女子的氣血,早晨在下,晚上在上,施針必須了解這個時間規律。上午屬陽,下午屬陰,男女氣血的升降,以腰部為界。手足三陽經,循行路線是手部走向頭部,頭部走向足部;手足三陰經,循行路線是足部走向腹部,腹部走向手部。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這是氣血出入的關鍵。逆著氣血運行方向施針為瀉法,順著氣血運行方向施針為補法。春夏季節淺刺,秋冬季節深刺,效果較好。還要觀察元氣的盛衰,以此決定針刺的深淺。
經書記載:「榮氣在脈內運行,周身運行五十個周天,不分晝夜,到黎明時與衛氣在手太陰經相會。衛氣在脈外運行,白天運行二十五個周天,晚上運行二十五個周天,黎明時與榮氣在手太陰經相會。」也就是說,衛氣的運行只分晝夜,沒有分上下之說,男女臟腑經絡,氣血的運行規律並無不同。現在這篇賦文將施針時間區分早晚,其依據何在?但因為這篇賦文是現代人所推崇的,所以記錄下來以供參考。
補瀉之法的精妙之處,在於呼吸與手指的配合。男子施針時,大拇指向前左旋,呼氣為補,向後右旋,吸氣為瀉;提針為熱,按針為寒;女子施針時,大拇指向後右旋,吸氣為補,向前左旋,呼氣為瀉;插針為熱,提針為寒。左右手施針方法不同,胸部與背部施針方法也不同,上午施針如此,下午則相反。用指甲按壓穴位,是下針的方法;搖動針柄使針退出,是出針的方法;針柄輕微活動,是催動針氣的方法;沿著經絡循行方向提拉針柄,是引導氣血運行的方法;搓揉穴位祛除病邪,彈撥穴位補益虛損;在腹部環形按摩,用手指按壓穴位使之閉合。針刺入穴位,深度以約一粒豆子的深度為按,輕浮如豆許則為提。以上十四種方法,是針灸應具備的技巧。補法是一退三進(針進三退一),真氣自然歸於經絡;瀉法是一進三退(針退三進一),邪氣自然消散。補法是補益不足之處,瀉法是瀉出多餘之物。多餘之物表現為腫脹疼痛,稱為實;不足之物表現為瘙癢麻木,稱為虛。氣血運行快,療效就快;氣血運行慢,療效就慢;活人經脈澀滯,死人經脈虛弱,如果預測的時機不到,病人必死無疑。
以上手法,詳細記載在四卷注釋中。
施針之前,必須用指甲按壓穴位,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,隨即下針。補法在呼氣時進行,先將針刺入皮膚,稱為天;稍停片刻,再進針刺入肌肉,稱為人;再停片刻,進針至筋骨之間,稱為地。這是針刺的極限深度,此時應進行補法,稍停片刻後,退針至「人」的部位,待氣沉緊後,將針朝向病灶,進退往來,使氣血在經絡中運行,補瀉的關鍵就在於此。瀉法在吸氣時進行,先將針刺入「天」,稍停片刻,再進針直達「地」,得氣後進行瀉法,稍停片刻,退針至「人」的部位,待氣沉緊後,將針朝向病灶,方法與補法相同。如果出現暈針現象,是因為神氣虛弱,應採用補法,待病人恢復呼吸,喝點熱湯,稍作休息,再繼續施針。
例如刺肝經穴位時,如果出現暈針,就應補肝經的合穴,針刺後病人就會甦醒,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如果下針後出現氣暈,就應補足三里穴或人中穴。暈針大都是由心生,如果心不害怕,暈針從何而來呢?就像關羽刮骨療毒,面不改色一樣。
調氣的方法:針刺到「地」之後,退針到「人」的部位,如果想使氣向上運行,就將針柄向右旋轉;如果想使氣向下運行,就將針柄向左旋轉;想補就先呼氣後吸氣,想瀉就先吸氣後呼氣。如果氣血運行不到位,就用手沿著經絡循行方向提拉,用指甲按壓穴位,用針柄搖動,進針、旋轉、搓揉、彈撥,直到氣血運行到位為止。運用龍虎升騰的方法,針刺在穴位前面,使氣血運行到後面;針刺在穴位後面,使氣血運行到前面。運用引導氣血的方法,將針直刺入穴位,然後向下推進,使氣血不致回流。如果關節部位氣血阻滯,氣血運行不通,就運用龍虎龜鳳通經接氣的技巧,驅動氣血運行,並配合沿著經絡循行方向提拉和指甲按壓,沒有不奏效的。這就是針灸的最高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