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五臟:臟者,藏也。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與智,腎藏精與志,故為五臟。
六腑:腑者,府也。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受五臟濁氣,名傳化之府,故為六腑。
五臟藏精而不瀉,故滿而不實。六腑輸瀉而不藏,故實而不滿。如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故曰:『實而不滿。』
肺重三斤三兩,六葉兩耳,四垂如蓋,附脊第三椎,中有二十四孔,行列,分布諸臟清濁之氣,為五臟華蓋云。
心重十二兩,七孔三毛,形如未敷蓮花,居肺下膈上,附脊第五椎。
心包絡,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膜相粘而黃脂幔裹者,心也。外有細筋膜如絲,與心肺相連者,包絡也。
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在心下、胃上,其治在膻中,直兩乳間陷中者。中焦在胃中脘,當臍上四寸,其治在臍旁。下焦當膀胱上際,其治在臍下一寸。
肝重二斤四兩,左三葉,右四葉,其治在左,其臟在右脅、右腎之前,並胃,附脊第九椎。
膽在肝之短葉間,重三兩三銖,包精汁三合。
膈膜前齊鳩尾,後齊十一椎,周圍著脊,以遮隔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也。
脾重二斤三兩,廣三寸,長五寸,掩乎太倉,附脊十一椎。
胃重二斤一兩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紆曲屈伸,長二尺六寸。
小腸重二斤十四兩,長三丈二尺,左回迭積十六曲。小腸上口,即胃之下口,在臍上二寸;復下一寸水分穴,為小腸下口,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入膀胱,滓穢入大腸。
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長二丈一尺,廣四寸,右回迭十六曲,當臍中心。大腸上口,即小腸下口也。
腎有兩枚,重一斤一兩;狀如石卵,色黃紫,當胃下兩旁,入脊膂,附脊十四椎,前與臍平。
膀胱重九兩二銖,廣九寸,居腎下之前,大腸之側,膀胱上際,即小腸下口,水液由是滲入焉。
脊骨二十一節,取穴之法,以平肩為大椎,即百勞穴也。
白話文:
五臟:
所謂的「臟」,指的是儲藏的意思。心臟儲藏神志,肺臟儲藏魄力,肝臟儲藏魂魄,脾臟儲藏意念與智慧,腎臟儲藏精氣與意志,所以稱為五臟。
六腑:
所謂的「腑」,指的是府邸的意思。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些接受五臟的濁氣,稱為傳輸轉化的府邸,所以稱為六腑。
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,所以是飽滿卻不實在。六腑的功能是運輸排洩而不儲藏,所以是實在卻不飽滿。比如水穀食物進入口中,胃會變得充實,而腸道是空虛的;食物下行後,腸道會變得充實,而胃是空虛的。所以說:「實在卻不飽滿。」
肺臟重三斤三兩,有六個葉片和兩個耳狀結構,像傘蓋一樣向下垂掛,附著在第三節脊椎骨上。肺中有二十四個孔洞,排列分布,用來運輸五臟的清濁之氣,因此被稱為五臟的華蓋。
心臟重十二兩,有七個孔和三個毛狀物,形狀像未開放的蓮花,位於肺臟下方、橫膈膜上方,附著在第五節脊椎骨上。
心包絡,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之上,豎隔膜之下,與橫膈膜相連,被黃色脂肪膜包裹,這就是心臟。外層有細微的筋膜像絲一樣,與心肺相連,這就是心包絡。
三焦,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之處。上焦位於心臟下方、胃之上方,其治療重點在膻中穴,也就是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。中焦位於胃的中脘部位,在肚臍上方四寸處,其治療重點在肚臍旁邊。下焦位於膀胱上方邊緣,其治療重點在肚臍下方一寸處。
肝臟重二斤四兩,左邊有三個葉片,右邊有四個葉片,肝的治療重點在左邊,肝臟本身位於右側肋骨下方、右腎前方,與胃相連,附著在第九節脊椎骨上。
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,重三兩三銖,包裹著三合的精汁。
膈膜前面與鳩尾穴平齊,後面與第十一節脊椎骨平齊,環繞著脊椎,用來遮擋濁氣,不讓濁氣向上熏蒸心肺。
脾臟重二斤三兩,寬三寸,長五寸,覆蓋在太倉之上,附著在第十一節脊椎骨上。
胃重二斤一兩,長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彎曲伸縮,總長二尺六寸。
小腸重二斤十四兩,長三丈二尺,左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。小腸的上口,就是胃的下口,位於肚臍上方兩寸;再向下移一寸是水分穴,這是小腸的下口,到這裡就開始泌別清濁,水分進入膀胱,殘渣進入大腸。
大腸重二斤十二兩,長二丈一尺,寬四寸,右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,位於肚臍中心。大腸的上口,就是小腸的下口。
腎臟有兩個,重一斤一兩,形狀像石頭卵,顏色黃紫色,位於胃的下方兩側,深入脊椎兩側肌肉,附著在第十四節脊椎骨上,前面與肚臍平齊。
膀胱重九兩二銖,寬九寸,位於腎臟下方的前面,大腸的旁邊,膀胱的上緣,就是小腸的下口,水分從這裡滲入膀胱。
脊椎骨有二十一節,取穴的方法是,以與肩膀平齊的椎骨為大椎,也就是百勞穴。
2.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
手肺少商中府起,大腸商陽迎香二,足胃頭維厲兌三,脾部隱白大包四,手心極泉少衝來,小腸少澤、聽宮去,膀胱睛明、至陰間,腎經湧泉俞府位,心包天池中衝隨,三焦關衝耳門繼,膽家瞳子髎竅陰,厥肝大敦期門至,十二經穴始終歌,學者銘於肺腑記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從少商穴開始,到中府穴結束;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,到迎香穴結束。足陽明胃經從頭維穴開始,到厲兌穴結束;足太陰脾經從隱白穴開始,到大包穴結束。手少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,到少衝穴結束;手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,到聽宮穴結束。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,到至陰穴結束;足少陰腎經從湧泉穴開始,到俞府穴結束。手厥陰心包經從天池穴開始,到中衝穴結束;手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開始,到耳門穴結束。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,到竅陰穴結束;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,到期門穴結束。這就是十二經穴的起始和終止的歌訣,學習的人要牢記在心。
3. 手太陰經穴主治
《內經》曰:『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』
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。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
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與肺,故病在背。其味辛,其類金,其畜馬,其穀稻,其應四時,上為太白星,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。其音商,其數九,其臭腥,其液涕。
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。肺主鼻,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臟為肺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,在志為憂,憂傷肺,喜勝憂,熱傷皮毛,寒勝熱,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肺就像輔佐君王的官,負責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。」
肺是人體氣的根本,也是魄(指人的精神)所居之處。肺的健康表現在毛髮的光澤,並充養皮膚,它屬於陽氣中的太陰,與秋天的氣候相通應。
西方屬白色,與肺相通,肺的開竅部位在鼻子,肺所藏的精氣與肺相關,所以肺的病變會反映在背部。肺的味道是辛味,五行屬金,對應的動物是馬,對應的穀物是稻米,對應四時的變化,在天上是對應太白星,因此可以知道肺的疾病會表現在皮膚毛髮上。肺的音律屬商音,數字是九,氣味是腥味,分泌的液體是鼻涕。
西方產生乾燥的氣候,乾燥的氣候產生金,金產生辛味,辛味滋養肺,肺滋養皮膚毛髮,皮膚毛髮進而滋養腎。肺主司鼻子的功能,在天象上對應燥,在地上對應金,在身體對應皮膚毛髮,在臟腑對應肺,在聲音對應哭聲,在情緒變動上對應咳嗽,在意志情感上對應憂愁,憂愁會傷害肺,喜樂可以戰勝憂愁;熱會傷害皮膚毛髮,寒可以戰勝熱;辛味會傷害皮膚毛髮,苦味可以戰勝辛味。
4. 手太陰肺經穴歌(《醫學入門》)
手太陰肺十一穴,中府雲門天府訣,俠白尺澤孔最存,列缺經渠太淵涉,魚際少商如韭葉(左右二十二穴)。
此一經起於中府,終始少商,取少商、魚際、太淵、經渠、尺澤與井滎俞經合也。
脈起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。從肺系橫出腋下,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。循魚際出大指端。其支者,從腕後列缺穴,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,交手陽明也。多氣少血,寅時注此。
辛金之臟,脈居右寸,實則脈實,上熱氣粗兼鼻壅,瀉必辛涼。虛則脈虛,少氣不足息低微,補須酸熱,橘甘下痰氣之神方,薑除去氣嗽之聖藥。七情鬱結因而喘,沉香烏藥參檳;胸痞喘急徹而痛,半夏栝蔞桔梗。鼻塞不通,丸荊穗澄茄薄荷;鼻淵不止,末龍腦蒼芷辛夷。百花卻去紅痰,二母偏除熱嗽。
黃連赤茯阿膠,抑心火而清肺臟,訶子杏仁通草,利久嗽以出喉音,流注疼痛因痰飲,半夏倍於朴硝;癮疹癢痛為風熱,苦參少於皂莢。哮嗽齁齁,兜鈴蟬蛻杏(除尖)砒霜(少入),熱壅咽喉,雞蘇荊芥桔防風,參牛甘草消酒疸,輕粉硫黃去鼻痔。白礬甘遂白砒霜性情實重,入豆豉偏治吼喘;百草霜氣味雖輕,和海鹽卻消舌腫。
甜葶藶良治肺癰,苦熊膽寒塗腸痔。瓊玉膏理嗽調元,流金丹清痰降火。人參非大劑不補,少則凝滯,大則流通;黃芩非枯薄不瀉,細則涼腸,枯則清金,升麻白芷,東垣曾云報使;蔥白麻黃,仲景常用引經。紫菀五味能補斂,桑白防風實開通。寒熱溫涼,名方選辨,輕重緩急,指下詳明,更參一字之秘,價值千金之重,會得其中旨,草木總皆空。
《導引本經》:『肺為五臟之華蓋,聲音之所從出,皮膚賴之而潤澤者也。人惟內傷七情,外感六淫,而呼吸出入不定,肺金於是乎不清矣。然欲清金,必先調息,息調則動患不生,而心火自靜,一者下著安心,二者寬中體,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,通用無障,而細其心,令息微微,此為真息也。蓋息從心起,心靜氣調,息息歸根,金丹之母。
』《心印經》曰:『回風混合,百日通靈。』《內經》曰:『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。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。逆之則傷肺。』若過食瓜果,宜微利一行,靜息二日,以薤白粥加羊腎空心補之;如無羊腎,以豬腰代之,勝服補劑。秋當溫足涼頭,其時清肅之氣,與體收斂也。
自夏至以來,陰氣漸旺,當薄衽席,以培壽基。其或夏傷於暑,至秋發為痎瘧,陽上陰下,交爭為寒;陽下陰上,交爭為熱。寒熱交爭,皆肺之受病,如二少陽脈微弦,即是夏食生冷,積滯留中,至秋變為痢疾。如足陽明、太陰微弦濡而緊,乃反時之脈,病恐危急。然秋脈當如毫毛,治法詳後與前也。
《素問》云:『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,純陽歸空。』《秘法》云:『行住坐臥常噤口,呼吸調息定音聲,甘津玉液頻頻咽。』無非潤肺,使邪火下降,而清肺金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總共有十一個穴位,分別是中府、雲門、天府、俠白、尺澤、孔最、列缺、經渠、太淵、魚際和少商(左右兩邊共二十二個穴位)。
這條經脈起於中府穴,終於少商穴,取少商、魚際、太淵、經渠、尺澤這五個穴位,配合井、滎、俞、經的穴性。
經脈起於中焦,向下聯絡大腸,再回繞胃口,向上穿過膈膜歸屬於肺。從肺系橫向出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,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前方行走,下行至肘部,再沿著前臂內側上骨的下方,進入寸口(脈搏跳動處),再向上走到大魚際(大拇指下方隆起處),接著沿著魚際出來,到達大拇指的末端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手腕後方的列缺穴分出,直接走到食指內側,再出來到末端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。這條經脈氣多血少,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氣血會流注於此。
肺屬性為辛金,脈象表現在右手寸口(脈搏跳動處),如果脈象強實,表示肺實,會有發熱、呼吸粗重、鼻塞等症狀,治療要用辛涼的藥物來瀉熱。如果脈象虛弱,表示肺虛,會有氣短、呼吸微弱等症狀,治療要用酸熱的藥物來補益。像是橘子、甘草等可以化痰氣,是很好的藥方,生薑則能去除氣喘咳嗽,是很好的藥材。如果因為情緒鬱結而引發喘,可用沉香、烏藥、人參、檳榔等藥物。胸悶、氣喘、疼痛,可用半夏、栝蔞、桔梗等藥物。鼻塞不通,可用荊穗、澄茄、薄荷等藥物作成藥丸。鼻淵(鼻竇炎)不止,可用龍腦、蒼朮、芷、辛夷等藥材磨成粉末。百花可以去除紅痰,二母可以治療熱性咳嗽。
黃連、赤茯苓、阿膠可以抑制心火、清除肺熱。訶子、杏仁、通草可以潤肺止久咳、使聲音洪亮。如果因痰飲導致經脈疼痛,半夏的用量要比朴硝多。如果因為風熱導致皮膚發癢,苦參的用量要比皂莢少。哮喘不止,可用兜鈴、蟬蛻、杏仁(去尖)、少量砒霜等藥物。熱邪壅塞咽喉,可用雞蘇、荊芥、桔梗、防風等藥物。人參、牛膝、甘草可以治療酒疸(黃疸病)。輕粉、硫磺可以去除鼻痔(鼻息肉)。白礬、甘遂、白砒霜性情比較強烈,加入豆豉可以治療吼喘。百草霜氣味比較平和,加入海鹽可以消除舌頭腫脹。
甜葶藶可以治療肺癰(肺膿瘍),苦熊膽寒涼可以塗抹治療腸痔(痔瘡)。瓊玉膏可以調理咳嗽、調養元氣,流金丹可以清痰降火。人參如果用量太少反而會使氣血凝滯,用量充足才能使氣血流通。黃芩如果用量過多反而會涼腸,用量少可以清肺。升麻、白芷,是醫家李東垣所用的藥引。蔥白、麻黃,是醫家張仲景常用的藥引。紫菀、五味子可以補益收斂肺氣,桑白皮、防風可以疏通肺氣。寒熱溫涼等藥物的選用,要仔細辨別,病情有輕重緩急,用藥都要仔細考量,其中關鍵的訣竅,非常珍貴,如果能理解其中的道理,那麼世間的草木皆能為藥。
《導引本經》說:「肺是五臟的華蓋,是聲音發出的地方,也是皮膚賴以滋潤的來源。人如果內傷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,外感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,導致呼吸不順暢,肺氣就會不清淨。想要清肺,必須先調整呼吸,呼吸順暢,疾病就不容易產生,心火也會自然平靜。首先要讓心安定下來,其次要使身體舒適放鬆,然後想像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無礙,並讓呼吸變得細微,這才是真正的呼吸。因為呼吸由心而起,心靜才能氣順,氣息回歸到根本,這就是金丹之母。」
《心印經》說:「回風混合,百日通靈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秋季的三個月,是萬物成熟的季節,天氣轉為急促,地氣變得清明,要早睡早起,與雞一樣作息,使心情平靜,以適應秋天的肅殺之氣,收斂神氣,使秋天的氣息平和。不要讓意志向外散發,使肺氣清淨。如果違背這些原則,就會傷害肺氣。」如果吃太多瓜果,可以稍微使用瀉藥,休息兩天,然後用薤白粥加上羊腎來空腹補養。如果沒有羊腎,可以用豬腰代替,效果比服用補藥更好。秋天要溫暖腳部、使頭部涼爽,因為這個季節的清肅之氣,與身體的收斂相應。
從夏至以來,陰氣漸漸旺盛,要睡在薄的席子上,以培養身體的壽命基礎。如果在夏天感受暑邪,到了秋天會發為痎瘧(瘧疾),如果陽氣上浮,陰氣下沉,陰陽交爭會出現寒的症狀;如果陽氣下沉,陰氣上浮,陰陽交爭會出現熱的症狀。寒熱交替出現,都是肺部生病的表現。如果少陽脈微弦,是因為夏天吃了生冷食物,造成積滯在腸胃中,到了秋天就會轉變成痢疾。如果足陽明、太陰脈微弦、濡而緊,這是反時的脈象,病情恐怕會很危急。然而秋天的脈象應該像毫毛一樣輕微,治療方法在後面已經詳細說明。
《素問》說:「秋天感受濕邪,冬天就會發生咳嗽,純陽之氣會消散。」《秘法》說:「無論是行走、站立、坐著、躺著,都要閉口,調整呼吸,發出聲音,經常吞嚥唾液。」這些都是為了滋潤肺部,使邪火下降,以清淨肺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