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2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2)
1.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
臨泣二穴。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忌同。素注云灸五壯。足少陽有臨泣穴矣。此亦有之。蓋此乃頭臨泣穴也。
目窗二穴。在臨泣後一寸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今附。三度刺,目大明。
正營二穴。在目窗後一寸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
承靈二穴。在正營後寸半。灸三壯。素注云、刺三分。
腦空二穴。一名顳顬。在承靈後寸半。夾玉枕骨下陷中。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灸三壯。曹操患頭風。發即心亂目眩。華佗針立愈。忌同。素注云:按腦空在完骨後枕骨上。甲乙經作玉枕骨中。風池二穴。在腦空後髮際陷中。針七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云在項後髮際陷中。甲乙經云、腦空後髮際陷中。
針寸二分。大患風者。先補後瀉。少可患者。以經取之。留五呼。瀉七吸。灸不及針。日七壯至百五。艾炷不用大。忌同。
當陽二穴。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。療卒不識人。風眩鼻塞。針三分。(明下)
銅人無當陽穴。而明堂下經有之。理卒不識人。風眩鼻塞等疾。亦不可廢者。其穴與臨泣相近。故附入於此。
白話文:
[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]
-
臨泣穴有兩個。位於眼睛上方,直上髮際五分的凹陷中。針刺三分深,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,感應到氣後立即瀉出。禁忌相同。素注中說可以灸五壯。足少陽經有臨泣穴,頭部也有臨泣穴。
-
目窗穴有兩個。位於臨泣穴後一寸。針刺三分深,灸五壯。現在加入這個穴位,三次針刺後,視力會大大改善。
-
正營穴有兩個。位於目窗穴後一寸。針刺三分深,灸五壯。
-
承靈穴有兩個。位於正營穴後一寸半。灸三壯。素注中說,針刺三分深。
-
腦空穴有兩個,又名顳顬。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,夾在玉枕骨下的凹陷中。針刺五分深,感應到氣後立即瀉出,灸三壯。曹操患頭痛病,發作時心亂眼花,華佗針刺此穴後立刻痊癒。禁忌相同。素注中說:腦空穴在完骨後枕骨上。甲乙經則記載在玉枕骨中。
-
風池穴有兩個。位於腦空穴後髮際的凹陷中。針刺七分深,留針直到七次呼吸的時間,灸三壯。明說在頸後髮際的凹陷中。甲乙經說,在腦空穴後髮際的凹陷中。
-
對於大患風的人來說,應先補後瀉;對於小病患者,應依據經絡取穴,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,瀉出七次呼吸的時間。灸不如針的效果好。每天灸七壯至一百五十壯,艾炷不用太大,禁忌相同。
-
當陽穴有兩個。位於童人穴直上,進入髮際一寸處,主治突然不認識人、風眩和鼻塞。針刺三分深。
銅人圖沒有當陽穴,但明堂下經中有記載。此穴可以治療突然不認識人、風眩和鼻塞等疾病,不能廢棄。因爲這個穴位與臨泣穴相近,所以在此附錄。
2.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
頷厭二穴。在曲周下(足少陽穴無下字。明堂同。)腦空上廉。灸三壯。針七分。留七呼。忌同。明云、二分。素注云、在曲角下腦空之上、上廉。刺七分。若深、令人耳無所聞。
懸顱二穴。在曲周上(足少陽穴同。明堂無上字。)腦空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明云、二分。素注云、在曲角上。腦空下廉。新校正云、按後手少陽中雲角上。此云角下。必有一誤。(懸顱二穴。在曲角上是)
懸釐二穴。在曲周上。(足少陽穴。無上字。)腦空下廉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天衝二穴。在耳上。如前三寸。(足少陽穴同。)灸七壯。針三分。
率谷二穴。在耳上。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明下云、嚼而取之。
曲鬢二穴。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。鼓頷有空。(明作穴。)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下云、曲發灸三壯。(指迷。在耳上。將耳掩前正尖上。)
銅人云、曲鬢足少陽穴同。素問亦同。明堂下經云、曲發。疑發字誤也。(曲鬢穴是。曲發字誤。)
角孫二穴。在耳郭中間上。開口有空。(明作穴。)治目生膚翳。齒齦腫。灸三壯。明堂別無療病法。明云、主齒牙不嚼物。齲痛腫。針八分。
按明堂云、角孫主齒牙不嚼物。齲痛腫。則有療病法矣。銅人乃云、明堂別無療病法。豈後人增益之耶。將所治止此。因謂之無療病法歟。
竅陰二穴。在枕骨下。(足少陽穴云。在完骨上。)搖動有空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明云、五壯。針四分。在完骨上。枕骨下。(完骨二穴在耳後。入髮際四分。)
此有竅陰矣。足少陽膽經亦有此穴。此當為頭竅陰也。
浮白二穴。在耳後。入髮際一寸。針五分。灸七壯。明云、三壯。針三分。
顱息二穴。在耳後間青絡脈。灸七壯。不宜針。明云、顱息在耳後青脈間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不得多出血。出血多、殺人。
瘈脈二穴。一名資脈。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。刺出血如豆汁。不宜出血多。灸三壯。針一分。明云、在耳內雞足青脈。
完骨二穴。在耳後。入髮際四分。灸七壯。針三分。明云、二分。灸依年壯。
翳風二穴。在耳後陷中。按之引耳中。針七分。灸七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在耳後尖角陷中。
白話文:
[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]
頷厭二穴:位於曲周下方(足少陽穴無“下”字),腦空上方邊緣。灸三壯,針刺七分,留針七次呼吸時間。禁忌同上。《明堂》記載爲二分。《素問》註釋說,在曲角下,腦空上方,上邊緣。刺七分,如果過深,會使人聽力受損。
懸顱二穴:位於曲周上方(足少陽穴同),腦空中心。灸三壯,針刺三分,留針三次呼吸時間。《明堂》記載爲二分。《素問》註釋說,在曲角上,腦空下邊緣。新校正說,根據後手少陽經中說的角上,這裏說角下,必有一個錯誤。(懸顱二穴,位於曲角上)
懸釐二穴:位於曲周上方(足少陽穴,無“上”字),腦空下方邊緣。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
天衝二穴:位於耳朵上方,距離前額三寸處。灸七壯,針刺三分。
率谷二穴:位於耳朵上方,進入髮際一寸半凹陷中。灸三壯,針刺三分。《明堂》下篇說,咀嚼時取穴。
曲鬢二穴:位於耳朵上方髮際彎曲角落的凹陷中。鼓動臉頰有空隙。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下篇說,曲發灸三壯。(指迷,在耳朵上方,將耳朵向前摺疊,正對尖頂上方。)
銅人說,曲鬢足少陽穴相同,《素問》也相同。《明堂》下篇說,曲發。懷疑“發”字誤寫。(曲鬢穴是,曲發字誤。)
角孫二穴:位於耳廓中間上方,開口時有空隙。治療眼睛長肉膜,牙齦腫脹。灸三壯。《明堂》別無治病方法。《明堂》說,主治牙齒無法咀嚼食物,齲齒疼痛腫脹。針刺八分。
按《明堂》說,角孫主治牙齒無法咀嚼食物,齲齒疼痛腫脹,則有治病方法。銅人卻說,《明堂》別無治病方法。難道是後人增加的嗎?或者是因爲治療只限於此,因此稱之爲無治病方法?
竅陰二穴:位於枕骨下(足少陽穴說,在完骨上方)。搖動時有空隙。針刺三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說,灸五壯,針刺四分,在完骨上方,枕骨下。(完骨二穴在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四分處。)
這裏已經有竅陰了,足少陽膽經也有這個穴位。這應當是頭竅陰。
浮白二穴:位於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一寸。針刺五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說,灸三壯,針刺三分。
顱息二穴:位於耳朵後方的青色絡脈間。灸七壯,不宜針刺。《明堂》說,顱息在耳朵後方青脈之間,灸三壯,針刺一分。不得大量出血,出血過多會致命。
瘛脈二穴:又名資脈,在耳朵根部雞腳狀青色絡脈。刺出血如豆汁,不宜大量出血。灸三壯,針刺一分。《明堂》說,在耳朵內雞腳狀青脈。
完骨二穴:位於耳朵後方,進入髮際四分。灸七壯,針刺三分。《明堂》說,灸依年歲壯。
翳風二穴:位於耳朵後方凹陷中,按壓時可拉扯到耳中。針刺七分,灸七壯。《明堂》下篇說,灸三壯,在耳朵後方尖角凹陷中。
3. 正面部中行六穴
素髎一名面王。在鼻柱之端。外臺云、不宜灸。針一分。
水溝一名人中。在鼻柱下。針四分。留五呼。得氣即瀉。灸不及針。日三壯。若灸、可艾炷如小雀糞。風水面腫。針此一穴。出水盡、頓愈。忌同。明云、日灸三壯。至二百罷。若是水氣。唯得針此穴。若針余穴。水盡即死。下云、灸五壯。
兌端在唇上端。針二分。灸三壯。炷如大麥。明下云、在頤前下唇下。開口取之。
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承漿一名懸漿。在頤前唇下宛宛中。日灸七壯。止七七。灸即血脈通宣。其風立愈。炷依小箸頭作。針三分。得氣即瀉。忌同。明云、頤前下唇之下。針三分半。得氣即瀉。瀉盡、更留三呼。徐徐引氣而出。日灸七壯。過七七、停四五日。後灸七七。若一向灸。恐足陽明脈斷。令風不差。停息復灸。令血脈通宣。其風立愈。下云、下唇稜下宛中。
廉泉一名舌本。在頷下結喉上。(明云舌本間。)灸三壯。針三分。得氣即瀉。明云、二分。(千云。當頤直下骨後陷中。)
白話文:
[正面部中行六穴]
-
素髎,又名面王,在鼻尖位置。根據古籍《外臺祕要》記載,這穴位不宜用灸法治療。如果使用針刺,則針刺深度爲一分。
-
水溝,又名人中,位於鼻根下方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停留時間大約五個呼吸週期,當感到穴位處有反應時即可進行瀉法。灸法效果不如針刺,每天可灸三次,每次灸壯數爲三。若採用灸法,艾炷應如小雀糞大小。對於水腫病症,針刺此穴能排出體內多餘水分,一旦排出,症狀立即緩解。禁忌同前。另一說法是每日灸三壯,累積至二百壯爲止。如果是水腫病症,只能針刺此穴,如果針刺其他穴位,水盡則會致死。另一種說法是灸壯數爲五。
-
兌端,位於上脣上方,針刺深度爲二分,灸壯數爲三,艾炷如大麥粒大小。另一種說法是在下巴前方,下脣下方,開口時可以找到此穴位。
-
齒齦交,位於上脣內側,牙齒上方的齦縫筋中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灸壯數爲三。
-
承漿,又名懸漿,位於下巴前方,下脣下方的凹陷中。每天灸壯數爲七,連續灸七天,之後灸法能促進血液循環,風疾立刻痊癒。艾炷應如筷子頭大小,針刺深度爲三分,當感到穴位處有反應時即可進行瀉法。禁忌同前。另一種說法是在下巴前方,下脣下方,針刺深度爲三分半,當感到穴位處有反應時即可進行瀉法,瀉盡後,再停留三個呼吸週期,然後慢慢引氣出,每天灸壯數爲七,超過七天後,停止四到五天,之後再灸七天。如果一直灸,可能會影響足陽明脈,導致風疾無法痊癒。停止一段時間再灸,能促進血液循環,風疾立刻痊癒。另一種說法是在下脣棱下方的凹陷中。
-
廉泉,又名舌本,位於頷下,結喉上方。灸壯數爲三,針刺深度爲三分,當感到穴位處有反應時即可進行瀉法。另一種說法針刺深度爲二分。還有一種說法是在下巴正下方,骨後凹陷中。
4.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
攢竹二穴。一名始光。一名光明。一名員柱。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。不宜灸。針一分。留三呼。瀉三吸。徐徐出針。宜以細三稜針刺之。宣泄熱氣。三受刺、目大明。忌同。明云、宜細三稜針。針三分出血。下云、灸一壯。
睛明二穴。一名淚孔。在目內眥。針寸半。留三呼。雀目者、可久留針。然後速出。禁灸。忌同。明云、目內眥頭外畔陷宛宛中。針分半。留三呼。補不宜灸。一云、在目內眥外一分。
按明堂云、針一分半。銅人乃云入一寸半。二者必有一誤。予觀面部所針。淺者入一分。深者四分爾。而素問氣府注亦云刺入一分。則是銅人誤寫一分為一寸也。
巨髎二穴。夾鼻孔旁八分。直目瞳子。蹺脈足陽明之會。針三分。得氣即瀉。灸七壯。明云、巨髎在鼻孔下。夾水溝旁八分。蹺脈足陽明之會。針三分。灸七七壯。
迎香二穴。在禾髎上一寸。鼻下孔旁五分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不宜灸。忌同。
禾髎二穴。在鼻孔下。夾水溝旁五分。針二分。又手陽明穴云、禾髎一名長頻。直鼻孔。夾水溝旁五分。明云、和髎在鼻孔下。夾水溝旁五分。下云、禾髎在鼻孔下。夾水溝旁五分。灸三壯。
銅人經禾髎二穴。在鼻孔下。夾水溝旁五分。明堂下經作禾窌。窌即髎也。上經乃作和髎。皆云在鼻孔下、夾水溝旁五分。則是一穴也。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髎二穴。在耳前兌(素問作銳。)
發陷中。其穴相去遠矣。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。(今以諸經校勘。禾髎穴者是。)
白話文:
[面第二行左右十穴]
攢竹穴有兩個,也稱爲始光、光明、員柱,在兩眉頭上稍微凹陷的地方。不適合用灸法治療。針刺時深度爲一分,停留三呼的時間,瀉三吸的時間,緩緩拔針。適合用細三棱針刺入,以散發熱氣。三次治療後,視力會明顯改善。禁忌同上。明文指出,應用細三棱針,深度爲三分並使之出血。下面則說,可用灸法,灸一壯。
睛明穴也有兩個,也叫淚孔,在眼睛內角的位置。針刺深度爲一寸半,停留三呼的時間。如果是夜盲症,可以長時間留針,然後快速拔出。禁止使用灸法。禁忌同上。明文指出,睛明穴位於眼內角頭外邊凹陷處,深度爲半分,停留三呼的時間。補法不適用灸法。另一種說法是,睛明穴位於眼內角外一分處。
根據明堂的說法,針刺深度應爲一分半,但銅人經卻說是深度爲一寸半,兩者必有一個錯誤。我認爲面部的針刺,淺的入一分,深的入四分。而素問氣府注也說針刺深度爲一分,所以銅人經可能誤將一分寫成了一寸。
巨髎穴有兩個,位於鼻孔旁八分,正對瞳子,是蹻脈足陽明的交點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感應到氣感就進行瀉法。灸法爲七壯。明文指出,巨髎穴在鼻孔下方,水溝旁八分,是蹻脈足陽明的交點,針刺深度爲三分,灸法爲七七壯。
迎香穴有兩個,位於禾髎上方一寸,鼻孔下方五分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停留三呼的時間,不適合用灸法。禁忌同上。
禾髎穴有兩個,位於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。針刺深度爲二分。手陽明穴的描述中,禾髎也被稱爲長頻,正對鼻孔,位於水溝旁五分。明文指出,禾髎在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。下面說,禾髎在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,灸三壯。
銅人經中的禾髎穴有兩個,位於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。明堂下的經文寫作禾窌,窌就是髎。上經寫作和髎,都表示在鼻孔下方,水溝旁五分,所以這是同一個穴位。但銅人手少陽穴又有和髎穴,位於耳朵前方的發陷中,這個位置離前面的穴很遠,可能是明堂上經誤將禾字寫成了和字。(現在根據各種經文校對,禾髎穴是正確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