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3)

1.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

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。直目瞳子。灸三壯。針入二分。

承泣二穴。在目下七分。直目瞳子陷中。禁針。針之令人目烏色。可灸三壯。炷如大麥。忌同。明云、針入四分半。得氣即瀉。特不宜灸。若灸、無問多少。三日後、眼下大如拳。瘜肉日加長。如桃大。至三十日定。不見物妨。或如五升許大。

銅人云、此穴可灸三壯。禁針。針之令人目烏色。明堂乃云針入四分半。特不宜灸。灸後眼下大如拳。二家必各有所據。未知其孰是。不針不灸可也。

四白二穴。在目下一寸。灸七壯。針三分。凡用針穩審方得。下針深、即令人目烏色。

地倉二穴。夾口吻旁四分外。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。針三分。(明云。針三分半。)留五呼。得氣即瀉。日可灸二七壯。重者七七。炷如粗釵腳大。炷若大、口轉喎。卻灸承漿七七。即愈。忌同。

大迎二穴。在曲頷前寸二分。骨陷中動脈。又以口下當兩肩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【面第三行左右十穴】

陽白兩個穴位位於眉毛上方一寸處,正對著瞳孔。可用艾灸三次,針刺時深度應為二分。

承泣兩個穴位,在眼睛下方七分處,正對著瞳孔陷凹中。這個穴位禁止針刺,針刺會導致眼睛顏色變黑,但可以艾灸三次,艾炷大小如大麥粒。同樣的禁忌。然而有說法是,針刺時可深入四分半,感覺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,但特別不適合艾灸。如果進行艾灸,無論多少次,三天後,眼下方會腫大如拳頭,肉瘤逐日增大,像桃子般大,到了三十天固定,會影響視線。或者可能腫脹如五升容器大小。

「銅人」說法認為,此穴位可艾灸三次,禁止針刺,針刺會導致眼睛顏色變黑。「明堂」則說針刺時可深入四分半,特別不適合艾灸,艾灸後眼下方會腫大如拳頭。兩種說法必然各自有根據,無法確定哪個纔是正確的。如果不針刺也不艾灸也是可以的。

四白兩個穴位,在眼睛下方一寸處。可用艾灸七次,針刺時深度應為三分。使用針刺時必須非常小心,如果針刺過深,會導致眼睛顏色變黑。

地倉兩個穴位,位於嘴角兩側四分之外,如果靠近下方有微弱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了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留針五個呼吸時間。感覺到氣感後立即施以瀉法。每天可艾灸十四次,病情嚴重者可連續艾灸四十九次,艾炷大小如粗釵腳。如果艾炷太大,可能會導致口部歪斜。這時可以艾灸承漿穴四十九次,就能痊癒。有相同的禁忌。

大迎兩個穴位,位於下頷前方一寸二分,骨凹中動脈處。同時以口下對應兩肩的位置針刺三分。留針七個呼吸時間。可用艾灸三次。

2.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

本神二穴。在曲差旁寸半。一云、直耳上入髮際四分。針二分。灸七壯。(二說相去遠矣。可疑。千云。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。)

絲竹空二穴。一名目髎。在眉後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二呼。宜瀉不宜補。禁灸。使人目小。又令目無所見。

瞳子髎二穴。在目外眥五分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素注、在目外。去眥五分。(千注。一名太陽。一名前關。)

顴髎二穴。在面頰骨下廉。兌骨端陷中。針二分。

頭維二穴。在額角。入髮際本神旁寸半。針三分。禁灸。(本神在曲差旁寸半。)

白話文:

【本神穴兩個位置】位於曲差穴旁約1.5公分處,另一說法是在耳朵正上方,進入髮際約0.4公分的地方。針刺深度為0.2公分,艾灸可做7壯。(兩種說法距離相差較大,值得懷疑。千金方則表示,在耳朵正上方進入髮際約0.2公分處。)

【絲竹空穴兩個位置】又名目髎穴,位於眉毛後方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為0.3公分,需停留至呼氣兩次。此穴適合排泄而非補充,禁止艾灸,否則會使眼睛變小,甚至導致視力模糊。

【瞳子髎穴兩個位置】位於眼睛外側邊緣五分處。艾灸可做3壯,針刺深度為0.3公分。(根據素問的註解,位於眼睛外側,距離眼角五分處。千金方註解,又名太陽穴,前關穴。)

【顴髎穴兩個位置】位於臉頰骨下方,顴骨末端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為0.2公分。

【頭維穴兩個位置】位於額角,進入髮際,本神穴旁約1.5公分處。針刺深度為0.3公分,禁止艾灸。(本神穴在曲差穴旁約1.5公分處。)

3.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(更二穴)

上關二穴。一名客主人。在耳前起骨上廉。開口有空。動脈宛宛中。灸七壯。艾炷不用大。箸頭作炷。若針、必須側臥張口取之。乃得。禁針深。問曰、何以不得針深。岐伯曰、上關若刺深。令人欠而不得㰦。下關久留針。即㰦而不得欠。牙關急。是故上關不得刺深。下關不得久留針也。

明云、客主二穴。針入一分。留之。得氣即瀉。日灸七壯至二百。炷不用大。其針灸之。必須側臥張口取之。乃得穴。避風。下云、灸一壯。

按素問刺禁曰、刺客主人內陷中脈。為內漏為聾。注云、言刺太深、則交脈破決。故為耳內之漏。脈內漏則氣不營。故聾。審若是、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㰦而已。用針者所當知也。

下關二穴。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。合口有空。開口即閉。針入四分。得氣即瀉。禁灸。又云、下關不得久留針。(見上)側臥閉口取穴。

前關二穴。在目後半寸。亦云太陽之穴。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。不灸。針三分。(明)

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。素問亦同。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。惟上經有前關穴。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。恐別。自是前關穴。一名太陽穴。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。所不可廢。故附入於下關之後。

和髎二穴。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。針七分。灸三壯。素注,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。

和髎二穴。在耳前銳發陷中。明堂上經亦有和髎二穴。髎即髎也。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。

即銅人之禾髎。明堂下經之禾髎也。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。恐人以和髎和髎為一穴故備論之。

聽會二穴。在耳微前陷中。上關下一寸。動脈宛宛中。張口得之。針七分。留三呼。得氣即瀉。不須補。日灸五壯。止三七壯。十日後依前報灸。明云、針三分。忌冷食呵。下云、灸三壯。(一云聽呵前一云後名聽會。)一名聽呵。

耳門二穴。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三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禁灸。有病不過三壯。

聽宮二穴。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云、針一分。

頰車二穴。在耳下曲頰端陷中。針四分。得氣即瀉。日灸七壯。止七七。炷如大麥。忌同。明下云、在耳下二韭葉陷中。灸三壯。又云、耳下曲頰骨後。千云、一名機關。在耳下八分。小近前。

白話文:

[側面部左右十四穴(更二穴)]

上關穴有兩個,又稱作客主人穴,位於耳朵前方,顴骨上方的棱角處,開口時可觸摸到凹洞,動脈清晰可見。適合用溫和的灸法,每次七壯,艾炷不需要太大,可以使用筷子頭大小的艾炷。如果要針刺,則需側臥並張開嘴巴,才能找到正確的穴位。切記不要針刺過深。

有人問:爲什麼不能針刺過深?岐伯回答:上關穴如果針刺過深,會導致打哈欠時嘴巴無法完全張開;下關穴如果針刺時間過長,會導致嘴巴張不開,牙關緊閉。因此,上關穴不能針刺過深,下關穴不能長時間留針。

明朝文獻指出,客主人穴針刺深度爲一分,留針時,等到有氣感後即可進行瀉法。每天可灸七壯,最多可至兩百壯,艾炷無需太大。無論是針刺還是灸法,都必須側臥並張開嘴巴,才能準確找到穴位,同時要注意避風。另一文獻則提到,此穴只需灸一壯。

《素問》中的刺禁篇指出,如果針刺客主人穴時過於深入,導致內陷傷及動脈,可能引起內耳出血,導致聽力下降。註釋說明,針刺過深會破壞動脈,使血液流入內耳,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從而引起聽力問題。因此,針刺師必須對此有所瞭解,避免僅造成打哈欠受限的問題。

下關穴有兩個,位於上關穴下方,耳朵前方動脈下方的棱角處。閉口時可觸摸到凹洞,開口時則關閉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等到有氣感後即可進行瀉法。禁止灸法。(見上文)側臥並閉口取穴。

前關穴有兩個,位於眼睛後方約半寸處,也稱作太陽穴。適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紅眼、頭痛、眩暈、眼睛乾澀等症狀。不建議使用灸法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(明朝文獻)

銅人圖上有上關穴和下關穴各兩個,與《素問》記載相同。然而,《明堂上下經》只記錄了上關穴,沒有下關穴。《上經》中提到了前關穴,但位置並不在上關穴之下,可能是另一個不同的穴位。前關穴,又稱作太陽穴,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紅眼、頭痛、眩暈、眼睛乾澀等疾病,不應被忽略,因此將其附錄在下關穴之後。

和髎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前方,髮際線下的橫動脈處。針刺深度爲七分,可灸三壯。《素注》中描述,此穴位於耳朵前方,髮際線銳角處的橫動脈。

和髎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前方,髮際線銳角的凹陷中。《明堂上經》也記錄了和髎穴,"髎"即指"髎",位於鼻孔下方,夾水溝旁五分處。

此穴即是銅人圖上的禾髎穴,也是《明堂下經》中的禾髎穴。或許《明堂上經》將"禾"字誤寫成了"和"字。爲了避免讓人誤以爲和髎和和髎是同一個穴位,這裏詳細解釋了一番。

聽會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稍前方的凹陷中,上關穴下方一寸處,動脈清晰可見。張開嘴巴時可找到穴位。針刺深度爲七分,留針時間約爲三次呼吸的時間。等到有氣感後即可進行瀉法,無需補法。每天可灸五壯,最多不超過三七壯。十天後可繼續進行灸療。明朝文獻指出,針刺深度爲三分。忌食冷飲,並避免大聲喊叫。另一文獻則提到,可灸三壯。(一種說法認爲,聽會在聽呵穴前方,另一種說法則認爲在後方。)聽會穴又稱作聽呵穴。

耳門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前方,顴骨上方的肉隆起處,正好位於耳朵缺口的凹陷中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留針時間約爲三次呼吸的時間。可灸三壯。明朝文獻下文提到,禁止灸法。若有疾病,灸療不應超過三壯。

聽宮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內部,大小如同一顆紅豆。針刺深度爲三分,可灸三壯。明朝文獻指出,針刺深度爲一分。

頰車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下方,臉頰彎曲處的凹陷中。針刺深度爲四分,等到有氣感後即可進行瀉法。每天可灸七壯,最多不超過七七壯,艾炷大小如同大麥。注意事項同上。明朝文獻下文提到,此穴位於耳朵下方,約兩片韭菜葉寬的凹陷中,可灸三壯。另一文獻指出,此穴位於耳朵下方,臉頰骨後方。千雲文獻指出,此穴又稱作機關穴,位於耳朵下方八分處,稍微偏向前方。

4.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

肩井二穴。一名膊井。在肩上陷。(明堂此有鏬中二字。)缺盆上大骨前寸半。以三指按取之。當中指下陷中。甲乙經云、只可針五分。此膊井脈、足陽明之會。乃連入五臟氣。若刺深、則令人悶倒不識人。即速須三里下氣。先補不瀉。須臾平復如故。凡針肩井。皆以三里下其氣。

大良。灸七壯。明云、針四分。先補而後瀉。特不宜灸。針不得深。深即令人悶。若婦人胎落後微損。手足弱者。針肩井立瘥。灸乃勝針。日灸七壯。止一百。若針肩井。必三里下氣。如不灸三里。即拔氣上。

明堂即云特不宜灸。又云灸乃勝針。日灸七壯。至百壯罷。則是又可灸矣。不知何自畔其說也。或者肩井不可灸。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。

天髎二穴。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。陷中央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

巨骨二穴。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。灸五壯。針寸半。明云、巨骨一穴。在心脾骨頭。日灸三壯至七壯。禁針。針則倒懸。一食頃乃得下針。針入四分。瀉之勿補。針出始得正臥。忌同。下云、巨骨二穴。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。灸一壯。(銅云: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。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。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。)

銅人云、巨骨一穴。在肩端上兩叉骨間。明堂下經亦同。但明堂上經云、巨骨一穴。在心脾骨頭。不特一穴字不同。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。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。非巨骨耶。不然、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。肩胛為心脾也。

臑會二穴。一名臑髎。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。針七分。留三呼。得氣即瀉。灸七壯。(素注:臂前廉肩端。)肩髃二穴。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。舉臂取之。灸七壯。至二七。以瘥為度。若灸偏風不遂。可七七壯。不宜多。恐手臂細。若風病筋骨無力。久不瘥。

灸不畏細也。刺即泄肩臂熱氣。唐庫狄欽患風痹。手足不得伸。甄權針此穴。令將弓箭射之。如故。明云、針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不及針。以平手取其穴。日灸七壯。增至二七。若灸偏風不隨。可至二百。若更多灸。恐手臂細。若刺風痶風𤸷風病。當其火艾。不畏細也。

忌同。(千云: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。外臺名扁骨。)

肩髎二穴。在肩端臑上陷中。舉臂取之。針七分。灸三壯。明云、五壯。

肩貞二穴。在肩胛下兩骨解間。肩髃後陷中。針五分。

天宗二穴。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留六呼。

秉風二穴。在肩上小髎後。舉臂有空。灸五壯。針五分。

臑俞二穴。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。針八分。灸三壯。素在肩臑後。舉臂取之。

曲垣二穴。在肩中央曲胛陷中。按之應手痛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云、九分。

肩外俞二穴。在肩胛上廉。去脊骨三寸陷中。針六分。灸三壯。明上云、一壯。

肩中俞二穴。在肩胛內廉。去脊二寸陷中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十壯。

白話文:

[肩膊部位左右二十六個穴位]

  1. 肩井穴兩個,又稱膊井穴,位於肩膀上方凹陷處,從缺盆往上大骨前方約一寸半的位置,用三指按壓尋找,中指下的凹陷中即是。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此穴只能針刺五分,這是足陽明經絡的交會點,與五臟氣息相連。若針刺過深,會使人昏厥失去意識,此時應迅速針刺三里穴來調節氣息,先補後瀉,片刻後就能恢復正常。針刺肩井穴時,都應配合三里穴調節氣息。

大良穴,適合灸療七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四分,先補後瀉,但不宜灸療。針刺不能太深,太深會讓人感到悶。若婦女流產後手腳乏力,針刺肩井穴能立即見效,灸療的效果比針刺好,每天灸療七次,最多一百次。若針刺肩井穴,必須配合三里穴調節氣息,若不灸療三里穴,氣息會上浮。

  1. 天髎穴兩個,位於肩部缺盆中上緣骨際,凹陷中央,針刺八分,灸療三次。

  2. 巨骨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,兩叉骨之間的凹陷中,灸療五次,針刺一寸半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巨骨穴一個,位於心脾骨頭,每天灸療三到七次,禁止針刺,針刺會導致人倒掛,一小時後才能針刺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只瀉不補,針刺後才能平躺。禁忌相同,下方記載巨骨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兩叉骨間的凹陷中,灸療一次。

  3. 臑會穴兩個,又稱臑髎穴,位於肩前側,離肩端三寸的凹陷中,針刺七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得到氣息後立即瀉出,灸療七次。

  4. 肩髃穴兩個,位於肩頭骨端,兩骨間的凹陷中,舉臂可找到,灸療七次至十四次,以痊癒為準。若治療半身不遂,可灸療四十九次,但不宜過量,以免手臂變細。若風病導致筋骨無力,長期未愈,灸療不必擔心手臂變細。針刺可以洩出肩臂的熱氣。唐代庫狄欽患有風濕,手腳無法伸展,甄權針刺此穴,讓他拉弓射箭,症狀依舊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八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瀉氣五個呼吸時間,灸療效果不如針刺,平放手臂找到穴位,每天灸療七次,增加至十四次。若治療半身不遂,可灸療二百次,若灸療過多,擔心手臂變細。若治療風痺、風濕,灸療時不必擔心手臂變細。

  5. 肩髎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臑部的凹陷中,舉臂可找到,針刺七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灸療五次。

  6. 肩貞穴兩個,位於肩胛下,兩骨交接間,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,針刺五分。

  7. 天宗穴兩個,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中,灸療三次,針刺五分,留針六個呼吸時間。

  8. 秉風穴兩個,位於肩上方小髎穴後方,舉臂可找到空隙,灸療五次,針刺五分。

  9. 臑俞穴兩個,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,肩胛上方的凹陷中,針刺八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素問》記載,位於肩臑後方,舉臂可找到。

  10. 曲垣穴兩個,位於肩中央曲胛的凹陷中,按壓會感到疼痛,灸療三次,針刺五分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九分。

  11. 肩外俞穴兩個,位於肩胛上方邊緣,離脊骨三寸的凹陷中,針刺六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灸療一次。

  12. 肩中俞穴兩個,位於肩胛內側邊緣,離脊骨二寸的凹陷中,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療十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