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1)

1. 針灸資生經第一

2. 偃伏頭部中行十穴

神庭一穴。在鼻直入髮際五分。灸二七壯,止七七壯。岐伯曰:凡欲療風,勿令灸多;緣風性輕,多即傷。惟宜灸七壯,止三七壯。禁針,針即發狂。忌生冷、雞、豬、羊、酒、面、動風等物。明堂云:舉火之時,忌熱食,不宜熱衣。

上星(自此以下,不言一穴)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(明堂云,容豆是)。以細三稜針之,即宣泄諸陽熱氣,無令上衝頭目。可灸七壯,不宜多。若頻灸,即拔氣上,令目不明。忌同。甲乙經、熱穴論注,並刺三分。

囟會在上星後(明堂云,上星上)一寸陷中。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。初灸即不痛;病去即痛;痛即罷灸。針入二分(此後去入字),留三呼,得氣即瀉。若八歲以下不得針,緣囟門未合;刺之,不幸令人夭。忌同。素問注云:刺四分。

予少刻苦;年逾壯則腦冷;或飲酒過多,則腦疼如破。後因灸此穴,非特腦不復冷,他日酒醉,腦亦不疼矣。凡腦冷者,宜灸之。

前頂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。甄權云是一寸,今依素問寸半為定。針一分,灸三壯,止七七。忌同。素注云(此後去問字):刺四分。

百會,一名三陽五會。在前頂後寸半,頂中央旋毛中,可容豆。灸七壯,止七七。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,緣頭頂皮薄,灸不宜多。針二分,得氣即瀉。唐秦鳴鶴刺微出血,頭痛立愈。素注云:刺四分。

舊傳秦鳴鶴針高宗頭風。武后曰: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。已而刺之,微出血,頭疼立止。後亟取金帛賜之。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。明堂經治中風言語謇澀、半身不遂。凡灸七處,亦先於百會。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,蓋防他日驚風也。予舊患心氣;偶睹陰陽書,有云:人身有四穴最急應,四百四病皆能治之。百會蓋其一也。因灸此穴而心氣愈。後閱灸經,此穴果主心煩、驚悸、健忘、無心力。自是間或灸之,百病皆主,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。(一名天滿。)

神聰四穴。在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。理頭風、目眩、狂亂、風癇。左主如花,右主如果。針三分。明堂有此四穴,而銅人無之。其穴治頭風、目眩、狂亂、風癇,亦所不可廢者,故附入於此。

明堂一穴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。理頭風、多鼻涕、鼻塞。三日一報。針二分。按銅人、明堂及諸家針灸經,鼻直上入髮際一寸,皆云上星穴。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,不知何所據。且附入於此,所謂疑以傳疑也。(今以諸經校勘,上星穴者是。)

後頂,一名交沖。在百會後寸半枕骨上。灸五壯。針二分。明云四分(後凡云明云者,明堂經云也)。

強間,一名大羽。在後頂後寸半。針二分。灸七壯。明云五壯。

腦戶,一名合顱。在枕骨上強間後寸半。禁針,針令人啞。可灸七壯,亦不可妄灸,令人夭。明云:灸令人失音,針三分。素注云:四分。甲乙云:不可灸。

白話文:

[偃伏頭部中行十穴]

神庭穴:位在鼻子正上方,進入髮際五分處。灸法應為二七壯,最多至七七壯。岐伯說:若想治療風邪,切勿灸太多,因為風性輕揚,灸多了會傷害身體。適宜的灸法應為七壯,最多三七壯。禁止針刺,針刺可能會導致精神失常。避免食用生冷、雞、豬、羊肉、酒、麵食等可能引發風邪的食物。《明堂》提到,在施灸時,應避免吃熱食,不宜穿著過於保暖的衣服。

上星穴:位於鼻子正上方,進入髮際一寸的凹陷中。使用細長的三稜針,可以宣洩過剩的陽熱氣,避免其向上衝擊頭目。灸法適宜七壯,不宜過多,否則會導致氣血上衝,使視力模糊。禁忌同上。

囟會穴: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中。灸法應為二七壯至七七壯。初次灸時若感覺不到疼痛,表示病情正在消除;一旦感到疼痛,即可停止灸療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。若患者未滿八歲,不適合針刺,因為囟門尚未完全閉合,針刺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。禁忌同上。

百會穴:又稱三陽五會穴,位於前頂穴後方寸半,頭頂中央的漩渦毛髮中,大小可容納一粒豆子。灸法適宜七壯,最多七七壯。頭頂部位皮膚較薄,不宜過度施灸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得到氣感後立即瀉出。唐朝時期,秦鳴鶴在頭部微刺出血,頭痛立刻緩解。禁忌同上。

前頂穴:位於囟會穴後方寸半的骨凹處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灸法應為三壯,最多七七壯。禁忌同上。

後頂穴:又稱交沖穴,位於百會穴後方寸半的枕骨上。灸法應為五壯,針刺深度為二分。禁忌同上。

強間穴:又稱大羽穴,位於後頂穴後方寸半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法應為七壯。禁忌同上。

腦戶穴:又稱合顱穴,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方寸半。禁止針刺,針刺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。灸法應為七壯,但不能隨意施灸,否則可能會導致早逝。禁忌同上。

風府穴:又稱舌本穴,位於頭後髮際上方一寸,大筋內的凹陷處。當快速說話時,該部位的肌肉會隆起,停止說話時,肌肉會立即下降。禁止灸療,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禁忌同上。

啞門穴:又稱舌橫穴、舌厭穴,位於頸部中央,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,為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。仰頭取穴,禁止灸療,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禁忌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