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4)

1.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

大椎一穴。(一作顀。)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。針五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以年為壯。(明云:日灸七壯至七七壯。)甲乙云、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。長三尺。折量取俞穴。

白話文:

大椎穴。(有人寫作顀。)在第一個頸椎骨突起部位的上方,凹陷處的正中央。針灸深度五分。針留三口呼氣的時間,出針五口吸氣的時間。艾灸以一年為壯艾灸,(明朝人說:每天艾灸七壯,直到七七四十九壯。)甲乙說,大椎穴往下到尾骶骨,有二十一個椎骨,長三尺。折算取俞穴。

既曰大椎。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。必是二穴。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。此大椎第一椎所以異也。但銅人云、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。諸經皆同。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。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。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。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。考之下經。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下。與銅人合。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既稱「大椎」,又說「在第一椎上陷中」,這一定有兩個穴位。如果不是兩個穴位,就不說「在第一椎上」了。所以,這就是大椎與第一椎不同的理由。但銅人說:「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」,諸經都相同。只有《明堂》下經說「在第一椎下」。「陶道穴」既在第一椎下,大椎不應該也在第一椎下。一定是下經誤把「上」字寫成了「下」字。考證下經,它也說「陶道穴在大椎節下」,這與銅人一致。由此就足以證明它誤把「上」字寫成了「下」,毫無疑問。

陶道在大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灸五壯。針五分。

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。針五分。灸七七壯。明云、五壯。下云、三壯。

神道在五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灸七七壯。止百壯。小兒風癇瘛瘲。可灸七壯。明云、針五分。灸三壯。下云、五壯。

白話文:

神道穴在第五椎骨下方的間隙。俯身取穴。艾灸七七壯。最多可灸到一百壯。小兒發生風癇瘛瘲時,可艾灸七壯。明代醫家明確指出,針刺時針入五分,艾灸本穴時艾灸三壯。後面又說艾灸應灸五壯。

靈臺在六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經闕療病法。出素問。

至陽在七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

筋縮在九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

脊中一名神宗。在十一椎節下間。俯而取之。禁灸。灸令人腰背傴僂。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明堂作脊俞。一名脊中。在十一椎中央。接脊在十二椎下節間。(下經治小兒疳脫肛。)

白話文:

脊中,也稱神宗,位於第十一椎節以下間隙處。俯身取穴,但禁止艾灸,否則會導致腰背彎曲。針刺深度五分,得氣後立即出針。

明堂同脊俞穴,位於第十一椎中央。脊俞穴位於第十二椎節下間隙處。(常在下經中治療小兒疳脫肛疾病。)

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。伏而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明云、在十二椎下節間。下云、十一椎下。

銅人云、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,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。下經作十一椎下。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。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。固知其誤矣。考之素問。亦與銅人同。當以銅人為正。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。要之、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。

白話文:

銅人經雲,懸樞穴在十三椎節下,明堂上經雲,在十二椎節下,下經雲,在十一椎下。脊中穴既然位於十一椎下,懸樞穴不應也在十一椎下,可知這是有錯誤的。考查素問,也與銅人經相同,所以應以銅人經為正確。明堂上經也將三字誤寫成二字。總之,懸樞穴位於十二椎節下。

命門一名屬累。在十四椎節下間。伏而取之。(明作俯而取之。)針五分。灸三壯。

陽關在十六椎下間。伏而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闕療病法。出素問。

腰俞一名背解。一名髓孔。一名腰柱。一名腰戶。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。以挺腹地舒身。兩手相重支額。縱四體後乃取其穴。針八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七壯至七七壯。忌房勞舉重強力。

白話文:

「腰俞」這個穴位又叫做「背解」、「髓孔」、「腰柱」、「腰戶」。它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以下的凹陷處。先挺起肚子,舒展身體,兩手相疊支撐額頭,然後讓身體向後仰,就能找到這個穴位。針灸的時候,針要刺入八分,留針三呼,瀉氣五吸。如果使用艾灸,則灸七壯,一直灸到七七壯。要注意房勞、舉重和用力過度,都會影響「腰俞」的效果。

甲乙云、針二寸。留七呼。灸七七壯。明云、三壯。下云、五壯。素注云、針一分。新校正云、按甲乙經作二寸。水熱穴注亦可二寸。氣府論注、骨空論注作一分。一名髓空。

白話文:

甲乙經說:針灸的深度是二寸。扎針後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灸法是灸七七四十九壯。黃帝明堂經說:灸三壯。難經說:灸五壯。素問注說:針灸的深度是一分。新校正說:根據甲乙經的記載,針灸的深度是二寸。水熱穴注也說可以是二寸。氣府論注、骨空論注說,針灸的深度是一分。又稱髓空。

長強一名氣之陰郄。督脈絡別。其穴跗地取之。甲乙云、在脊骶端。針三分。轉針以大痛為度。其穴跗地取之乃得。灸不及針。日三十壯。止二百。此痔根本是冷。忌冷食房勞。甲乙云、針二寸。留七呼。明下云、五壯。

白話文:

長強穴,又稱氣之陰郄,是督脈絡別的穴位。此穴的取穴方法是:在大椎穴下七椎,與平齊之旁開1.5寸處。甲乙針灸經說:在脊椎骶端。針刺深度為三分。轉動針具直到出現強烈的疼痛感,表示取穴正確。不可用灸法治療。每天可灸壯30次,最多可灸200次。這種痔瘡的根本病因在於寒冷,所以應忌食生冷食物、避免過度房事。甲乙針灸經說:針刺長強穴深二寸,留針七呼。明下經說:灸5壯。

自大椎至腰俞。長同身寸三尺。折量取穴。(甲)

有里醫言:凡灸椎骨。當灸骨節突處方驗。灸節下當骨無驗。以魚肉骨參之。其言為可信。盍依其言。當骨節灸之。

白話文:

有位鄉村醫生說:「凡是針灸椎骨,應該在椎骨突出的地方針灸,那裡纔有效果。在椎節以下沒有骨頭的地方針灸,就沒有效果。用魚肉、骨頭來驗證一下,他的話是可信的。為什麼不按照他的話去做呢?應該在椎骨突出的地方針灸。」

2.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

大杼二穴。在項後第一椎下。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。針五分。可灸七壯。(甲乙同)明云、禁灸。下經云、灸五壯。素同。(難疏。骨會大杼。骨病治此。)

白話文:

大杼穴,兩個穴位。在項後的突起骨頭第一個椎骨下面。左右兩邊相隔各一寸半,凹陷中。針灸五分。可灸七壯。(甲乙方同)注釋說,這個穴位禁止灸。下經說,灸五壯。素靈樞同。(針灸甲乙經說,骨頭會於大杼穴,所以骨病治療這個穴位。)

明堂云禁灸。而銅人云可灸七壯。必有說也。要非大急、不必灸。

風門二穴。一名熱府。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今附。若頻刺泄諸陽熱氣。背永不發癰疽。灸五壯。

白話文:

風門穴,別名熱府,位於第二椎骨下面,左右各一穴,相距一寸半。針刺五分深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現在增加的方法是:如果經常針刺放出陽氣的熱氣,背部就不會再長膿瘡。艾灸五壯。

肺俞二穴。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。(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。)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出甲乙經。甄權針經云、在三椎下兩旁。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。當中指末是穴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百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(千。肺俞對乳引繩度之。)

白話文:

肺俞穴:位於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呼。一旦得氣立即瀉針。出自甲乙經,甄權針經指出,肺俞穴的位置在三椎下兩側。以左手指搭在右肩上,右手指搭在左肩上。指尖所指處即是穴位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七呼,艾灸一百壯。根據明下所述,以三壯為宜(根據千金方,肺俞穴的具體位置,可以用繩子從乳頭引度到背部,這個位置就是肺俞穴)。

厥陰俞二穴。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灸七七壯。千、扁鵲云名闕俞。

心俞二穴。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氣即瀉。不可灸。明下云、灸五壯。(千云。第七節對心橫三間。)

白話文:

心俞穴、俞府穴: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。得氣後立即出針。不可艾灸。明代醫家下雲:艾灸五壯。(一千金方說:第七節對應心、橫隔膜下的三橫指處。)

銅人云、心俞不可灸。可針入三分。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。但可針爾。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。乃素問之所戒。豈可妄針耶。千金言風中心、急灸心俞百壯。服續命湯。又當權其緩急可也。豈可泥不可灸之說。而坐受斃耶。

白話文:

銅人經上說,心俞穴附近不能灸,但可以針灸刺入三分深。世上的醫生據此就認為心俞穴禁止灸,只能進行針灸治療。但很多人不知道刺中心俞穴當天就會死亡,這是《素問》裡的戒律。難道可以胡亂針刺嗎?《千金方》裏提到,如果風病在心,可以緊急給予心俞穴灸百壯。再服用續命湯。又應該根據病情的緩急來權衡使用。難道能拘泥於不可灸的說法,而坐等死亡嗎?

督俞二穴。一名高蓋。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。禁針通灸。

銅人經缺此穴。明堂經有之。今依明堂入在此。恐銅人本不全也。

膈俞二穴。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五壯。(難疏。血會鬲俞。血病灸此。)

八椎下兩旁。銅人明堂並缺俞穴。

肝俞二穴。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素云、刺中肝。五日死。

膽俞二穴。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。正坐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明云、三分。下經云、灸五壯。素、刺中膽。一日半死。

白話文:

膽俞穴:在第十椎骨以下,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。病人端坐時取穴。灸三壯。針刺五分。名醫明雲說,針刺三分。但《素問經》說,針刺會刺中膽,病人會在一天半內死亡。

脾俞二穴。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五壯。素云、刺中脾。十日死。

胃俞二穴。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隨年為壯。明云、三壯。下云、七壯。三膲俞二穴。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五分。留七呼。灸三壯。明云、針三分。下云、灸五壯。

白話文:

胃俞穴:在第十二背椎下,左右各一寸半的位置。針刺深度三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艾灸的壯數,根據年齡而定。明確記載為三壯,但也有文獻記載為七壯。

三膲俞穴:在第十三背椎下,左右各一寸半的位置。針刺深度五分,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。艾灸三壯。明確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,但也有文獻記載艾灸壯數為五壯。

腎俞二穴。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。與臍平。針三分。留七呼。灸以年為壯。忌同。明云、三壯下。

云、五壯刺中腎六日死。

氣海俞二穴。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通灸。

按明堂有氣海俞。而銅人無之。恐銅人本不全。故依明堂附入於此。

大腸俞二穴。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二壯。

關元俞二穴。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

按明堂有關元俞。而銅人無之。恐銅人本不全。故依明堂附入於此。

小腸俞二穴。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

膀胱俞二穴。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。針三分。留六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

中膂內俞二穴。一名脊內俞。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。俠脊起肉。針三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主腰痛夾脊膂痛。上下按之應者。從項後至此穴痛。皆灸之立愈。

白話文:

中膂內俞兩個穴位。又名脊內俞。在第二十椎骨以下,左右各一寸半的地方,脊骨旁邊肌肉豐滿處。針刺三分,留針十呼息。灸三壯。明代醫書《明下》記載,此穴主治腰痛、夾脊膂痛。用手上下按壓,凡是有感覺的地方,從頸後到此穴都感到疼痛的,可以灸此穴,立見功效。

白環俞二穴。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。甲乙云、針如腰戶法同。挺腹地端身。兩手相重支額。縱息令皮膚俱緩。乃取其穴。針八分。得氣即先瀉訖。多補之。不宜灸。忌房勞。不得舉重。明下云、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白環俞穴和俞府穴。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,左右各一寸半。甲乙說,針灸的方法與腰戶穴相同。挺起腹部,端正身體。雙手相疊撐住額頭。放鬆呼吸,讓皮膚都放鬆。然後取穴。針灸八分。得氣後先瀉氣,然後再補氣。不宜灸。忌房事和勞累。不能舉重物。明下說,灸三壯。

上髎二穴。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七壯。千云、腰髁下一寸。

次髎二穴。在第一空俠脊陷中。可灸七壯。針三分。

中髎二穴。在第三空俠脊陷中。針二分。留十呼。灸二壯。

下髎二穴。在第四空俠脊陷中。針二分。留十呼。灸三壯。

會陽二穴。一名利機。在陰尾骨兩旁。針八分。灸五壯。

千金八髎在腰目下三寸。俠脊相去四寸。(兩邊四穴。故名八髎。)其曰夾脊四寸。是除脊各寸半也。凡大杼下穴。皆當除脊各寸半。

白話文:

千金八髎穴位於腰部的眼睛下方三寸,左右兩側相隔四寸。(兩邊共有四個穴位,所以稱為八髎。)其中又稱作夾脊四寸。這是除去脊椎骨後,剩下的每一寸半的長度。凡是大杼穴以下的穴位,在測量時都要除去脊椎骨後,剩下的每一寸半的長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