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執中

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針灸資生經第一 (5)

1.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

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俠脊各三寸。灸五壯。針三分。

魄戶二穴。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又宜久留針。日灸七壯。止百壯。忌同。明云、日七壯。至二百。下云、魂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。灸三壯。又云、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。灸五壯。素注云、魄戶上直附分。

銅人有魄戶穴。明堂上經亦同。而下經既有魄戶穴。又有魂戶穴。皆云在三椎下。若謂誤寫魄字作魂。不應兩出魄戶穴也。考之下經。既有懸鐘矣。後又有懸鐘。既有天突矣。其治小兒。又有天突。意者魂戶即魄戶。(誤作魂。)而兩出之。不然、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歟。

膏肓俞二穴。在四椎下。(明云。近五椎。)兩旁各三寸。主無所不療。羸瘦虛損。夢中失精。上氣咳逆。發狂健忘。(明云。狂惑忘誤。)取穴之法。令人正坐。曲脊伸兩手。以臂得動搖。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。其間當有四肋三間。灸中間。從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。

摩胠去表肋間空處。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。灸兩胛中。一處至百壯。多至五百。(明云。六百壯多至千壯。)當覺下礱礱然似流水之狀。亦當有所不出。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。如病人已困。不能正坐。當令側臥。挽上臂。令取穴灸之。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、是穴也。

右取亦然。乃以前法灸之。若不能久坐。當伸兩臂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。不爾即胛骨覆其穴。灸之無驗。此灸訖後。令人陽氣益盛。當消息以自補養。論曰、昔在和緩。不救晉侯之疾。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。針藥所不能及。即此穴是也。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。所以宿病難追。

若能用心方便。求得灸之。無疾不愈。出千金外臺。

灸膏肓功效。諸經例能言之。而取穴則未也。千金等方之外。莊綽論之最詳。然繁而無統。不能定於一。予嘗以意取之。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。(灸時亦然。)胛骨遂開。其穴立見。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。四肋三間之中間。按之痠疼是穴。灸至千百壯。少亦七七壯。當依千金立點立灸。坐點坐灸。臥點臥灸云。(若只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。亦得。)

神堂二穴。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三分。灸五壯。明下云、三壯。素注云、上直魄戶。(余同)

譩譆二穴。在肩膊內廉。俠(明堂作在。)六椎下兩旁各三寸。正坐取之。以手痛按之。病者言譩譆。針六分。留三呼。瀉五吸。灸二七壯。止百壯。忌莧菜白酒。明下云、五壯。

膈關二穴。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五壯。

魂門二穴。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

陽綱二穴。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闊肩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七壯。

意舍二穴。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五十壯至百壯。明云、五十壯至百二十壯。甲乙云、三壯。針五分。下云、灸七壯。素注、二壯。

胃倉二穴。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。針五分。灸五十壯。明云、五十壯。甲乙云、三壯。

肓門二穴。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。其(明堂作異。)經云、與鳩尾相直。灸三十壯。針五分。

志室二穴。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正坐取之。針五分。灸三壯。明下云、兩旁各三寸半。灸七壯。

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。與銅人經同。而下經乃作三寸半。必是分外半字也。

胞肓二穴。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伏而取之。灸五七壯。針五分。明云、灸五七壯。至五十壯。甲乙云、三壯。下云、五壯。

秩邊二穴。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。伏而取之。灸三壯。針五分。忌同。明云、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

素問氣府論注曰、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。上直胞肓。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。未知其孰是。姑兩存之。

以上二十八穴。當準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。

白話文:

[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]

附分穴有兩個,位於第二椎骨下方,靠近頸項內側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處。適宜施灸五壯,針刺入三分。

魄戶穴有兩個,位於第三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處。需正坐取穴,針刺入五分,感應到氣感即可放血,建議長時間留針。每天可灸七壯,最多一百壯。禁忌同前。有文獻記載,魄戶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,直對附分穴。

膏肓俞穴有兩個,位於第四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處。主治多種疾病,包括消瘦虛弱、夢遺、氣喘咳嗽、精神錯亂、記憶力減退等。取穴方法:讓患者正坐,彎腰伸展雙手,從肩胛骨上端摸到骨下端,其間應有四個肋骨三個間隙,灸中間部位,從肩胛骨內部開始,離肩胛骨約一個手指寬。摩胠去表肋間空處,按壓時患者會感覺到牽引肩部的感覺,灸兩肩胛骨中央,一處可灸至一百壯,甚至五百壯。會有下流感覺,類似流水狀。若有痰疾,則無不適。如果病人無法正坐,可以側臥,拉起上臂,尋找穴位進行灸療。也可以用右手從左肩上方住指頭所觸及不到的地方找到穴位。

神堂穴有兩個,位於第五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取穴,針刺入三分,灸五壯。文獻記載,上直魄戶穴。

譩譆穴有兩個,位於肩胛骨內側,第六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處。正坐取穴,用手按壓疼痛處,病人會說"譩譆",針刺入六分,留針三呼吸,放血五呼吸,灸二七壯,最多一百壯。忌食莧菜和白酒。

膈關穴有兩個,位於第七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取穴,針刺入五分,灸五壯。

魂門穴有兩個,位於第九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取穴,灸三壯,針刺入五分。

陽綱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並擴肩取穴,針刺入五分,灸三壯。

意舍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取穴,針刺入五分,灸五十至一百壯。

胃倉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處。針刺入五分,灸五十壯。

肓門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,叉肋間。經書稱,與鳩尾穴相平。灸三十壯,針刺入五分。

志室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正坐取穴,針刺入五分,灸三壯。

胞肓穴有兩個,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俯身取穴,灸五七壯,針刺入五分。

秩邊穴有兩個,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,兩邊各離脊椎三寸凹陷處。俯身取穴,灸三壯,針刺入五分。

以上二十八個穴位,應當按照《千金方》中的規定,在脊椎兩側各三寸處尋找穴位。

2.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

天容二穴。在耳下曲頰後。灸三壯。

天牖二穴。在頸筋缺盆上。天容後。天柱前。完骨下。髮際上。(明云。髮際上一寸陷中。)針一寸。留七呼。不宜補。亦不宜灸。若灸、面腫眼合。先取譩譆。後針天牖風池即瘥。若不先針譩譆。即難療。明云、針五分。得氣即瀉。瀉盡、更留三呼。瀉三吸。不宜補。亦不宜灸。下云、灸三壯。素注同。

銅人明堂上經皆云不宜灸。下經素問注乃云、灸三壯。恐凡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也。

天窗二穴。一名窗籠。在頸大筋前。曲頰下俠突後、動脈應手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

天鼎二穴。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忌同。明下云、天頂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中。灸七壯。素氣府注云、天鼎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。按甲乙經作寸半。

扶突二穴。一名水穴。在人迎後寸半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素注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。仰而取之。

缺盆二穴。一名天蓋。在肩下橫骨陷中。灸三壯。針三分。(素云。二分。)不宜刺太深。使人逆息也。明云、肩上橫骨陷中。(素同)一名天蓋。肩上是穴。

銅人云、在肩下橫骨陷中。明堂乃云、在肩上橫骨陷中。又云、肩上是穴。恐銅人誤下字也。

人迎二穴。一名五會。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旁。仰而取之。以候五臟氣。足陽明脈氣所發。

禁灸。灸之不幸傷人。針四分。

水突二穴。一名水門。在頸大筋前。直人迎下氣舍上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
氣舍二穴。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。針三分。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[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]

天容穴有兩個,位於耳朵下方,頰部彎曲處的後方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

天牖穴也有兩個,位於頸部肌肉與缺盆(頸部凹陷)上方,天容穴後方,天柱穴前方,完骨穴下方,頭髮邊緣上方。針灸深度為一寸,停留時間為七次呼吸。不適合補法,也不宜艾灸,如果艾灸可能會導致面部腫脹和眼睛閉合。先刺激譩譆穴,再針灸天牖穴和風池穴可以治療,如果不先針灸譩譆穴,可能較難治療。明雲指出,針灸深度為五分,一旦感到氣感就開始排氣,排氣完畢後再停留三次呼吸,然後排三次氣。不適合補法,也不宜艾灸。然而,下方又提到可以艾灸三次。素問注與此說法相同。

天窗穴有兩個,又名窗籠穴,位於頸部大肌肉前,頰部彎曲下方,靠近突起物後方的動脈上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天鼎穴也有兩個,位於頸部缺盆直線上,扶突穴後方一寸處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扶突穴有兩個,又名水穴,位於人迎穴後方一寸半處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

缺盆穴有兩個,又名天蓋穴,位於肩膀下方,橫骨陷中的位置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,針灸深度為三分。不應針灸過深,以免影響呼吸。明雲指出,位於肩膀上方,橫骨陷中的位置,又名天蓋穴,就在肩膀上。

人迎穴有兩個,又名五會穴,位於頸部大脈搏動處,位於頸部兩側,仰頭可找到,用來檢測五臟的氣。這是足陽明脈的發源地。

禁灸,艾灸可能不幸傷害到人,針灸深度為四分。

水突穴有兩個,又名水門穴,位於頸部大肌肉前,直對人迎穴下方,氣舍穴上方,針灸深度為三分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

氣舍穴有兩個,位於頸部,直對人迎穴,緊鄰天突穴陷中,針灸深度為三分,適合用艾灸治療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