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資生經》~ 針灸資生經第一 (6)
針灸資生經第一 (6)
1.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
肩井二穴,一名膊井。在肩上陷。(《明堂》此有「鏬中」二字。)缺盆上大骨前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中指下陷中。《甲乙經》云:只可針五分。此膊井脈,足陽明之會,乃連入五臟氣。若刺深,則令人悶倒不識人。即速須三里下氣,先補不瀉,須臾平復如故。凡針肩井,皆以三里下其氣。
大良。灸七壯。《明堂》云:針四分,先補而後瀉,特不宜灸。針不得深,深即令人悶。若婦人胎落後微損,手足弱者,針肩井立瘥。灸乃勝針,日灸七壯,止一百。若針肩井,必三里下氣;如不灸三里,即拔氣上。
《明堂》即云特不宜灸,又云灸乃勝針,日灸七壯,至百壯罷,則是又可灸矣。不知何自畔其說也。或者肩井不可灸,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?
天髎二穴,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,陷中央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
巨骨二穴,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。灸五壯,針寸半。《明堂》云:巨骨一穴,在心脾骨頭。日灸三壯至七壯。禁針。針則倒懸,一食頃乃得下針。針入四分,瀉之勿補,針出始得正臥。忌同。下云:巨骨二穴,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,灸一壯。(《銅人》云: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;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;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。)
《銅人》云:巨骨一穴,在肩端上兩叉骨間。《明堂下經》亦同。但《明堂上經》云:巨骨一穴,在心脾骨頭。不特「一穴」字不同,而穴在「心脾骨頭」亦異。豈其所謂「一穴在心脾頭」者,非巨骨耶?不然,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:肩胛為心脾也。
臑會二穴,一名臑髎。在肩前廉,去肩頭三寸,宛宛中。針七分,留三呼,得氣即瀉,灸七壯。(《素問》注:臂前廉肩端。)肩髃二穴,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。舉臂取之。灸七壯,至二七,以瘥為度。若灸偏風不遂,可七七壯,不宜多,恐手臂細。若風病筋骨無力,久不瘥,灸不畏細也。刺即泄肩臂熱氣。唐庫狄欽患風痹,手足不得伸,甄權針此穴,令將弓箭射之,如故。《明堂》云:針八分,留三呼,瀉五吸。灸不及針。以平手取其穴。日灸七壯,增至二七。若灸偏風不隨,可至二百。若更多灸,恐手臂細。若刺風痶、風𤸷風病,當其火艾,不畏細也。
忌同。(《千金》云:肩頭正中兩骨間,一名中肩井;《外臺》名扁骨。)
肩髎二穴,在肩端臑上陷中。舉臂取之。針七分,灸三壯。《明堂》云:五壯。
肩貞二穴,在肩胛下兩骨解間,肩髃後陷中。針五分。
天宗二穴,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。灸三壯,針五分,留六呼。
秉風二穴,在肩上小髎後,舉臂有空。灸五壯,針五分。
臑俞二穴,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《素問》:在肩臑後,舉臂取之。
曲垣二穴,在肩中央曲胛陷中。按之應手痛。灸三壯,針五分。《明堂》云:九分。
白話文:
[肩膊部位左右二十六個穴位]
- 肩井穴兩個,又稱膊井穴,位於肩膀上方凹陷處,從缺盆往上大骨前方約一寸半的位置,用三指按壓尋找,中指下的凹陷中即是。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此穴只能針刺五分,這是足陽明經絡的交會點,與五臟氣息相連。若針刺過深,會使人昏厥失去意識,此時應迅速針刺三里穴來調節氣息,先補後瀉,片刻後就能恢復正常。針刺肩井穴時,都應配合三里穴調節氣息。
大良穴,適合灸療七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四分,先補後瀉,但不宜灸療。針刺不能太深,太深會讓人感到悶。若婦女流產後手腳乏力,針刺肩井穴能立即見效,灸療的效果比針刺好,每天灸療七次,最多一百次。若針刺肩井穴,必須配合三里穴調節氣息,若不灸療三里穴,氣息會上浮。
-
天髎穴兩個,位於肩部缺盆中上緣骨際,凹陷中央,針刺八分,灸療三次。
-
巨骨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,兩叉骨之間的凹陷中,灸療五次,針刺一寸半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巨骨穴一個,位於心脾骨頭,每天灸療三到七次,禁止針刺,針刺會導致人倒掛,一小時後才能針刺,針刺深度為四分,只瀉不補,針刺後才能平躺。禁忌相同,下方記載巨骨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兩叉骨間的凹陷中,灸療一次。
-
臑會穴兩個,又稱臑髎穴,位於肩前側,離肩端三寸的凹陷中,針刺七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得到氣息後立即瀉出,灸療七次。
-
肩髃穴兩個,位於肩頭骨端,兩骨間的凹陷中,舉臂可找到,灸療七次至十四次,以痊癒為準。若治療半身不遂,可灸療四十九次,但不宜過量,以免手臂變細。若風病導致筋骨無力,長期未愈,灸療不必擔心手臂變細。針刺可以洩出肩臂的熱氣。唐代庫狄欽患有風濕,手腳無法伸展,甄權針刺此穴,讓他拉弓射箭,症狀依舊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八分,留針三個呼吸時間,瀉氣五個呼吸時間,灸療效果不如針刺,平放手臂找到穴位,每天灸療七次,增加至十四次。若治療半身不遂,可灸療二百次,若灸療過多,擔心手臂變細。若治療風痺、風濕,灸療時不必擔心手臂變細。
-
肩髎穴兩個,位於肩端上方臑部的凹陷中,舉臂可找到,針刺七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灸療五次。
-
肩貞穴兩個,位於肩胛下,兩骨交接間,肩髃穴後方的凹陷中,針刺五分。
-
天宗穴兩個,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中,灸療三次,針刺五分,留針六個呼吸時間。
-
秉風穴兩個,位於肩上方小髎穴後方,舉臂可找到空隙,灸療五次,針刺五分。
-
臑俞穴兩個,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,肩胛上方的凹陷中,針刺八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素問》記載,位於肩臑後方,舉臂可找到。
-
曲垣穴兩個,位於肩中央曲胛的凹陷中,按壓會感到疼痛,灸療三次,針刺五分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針刺九分。
-
肩外俞穴兩個,位於肩胛上方邊緣,離脊骨三寸的凹陷中,針刺六分,灸療三次。據《明堂》記載,灸療一次。
-
肩中俞穴兩個,位於肩胛內側邊緣,離脊骨二寸的凹陷中,針刺三分,留針七個呼吸時間,灸療十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