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頭部與肩部詳分,督脈與任脈易定。
頭部與肩部,則穴繁多,但醫者以自意詳審,大小肥瘦而分之。督、任二脈,直行背腹中,而有分寸,則易定也。
明標與本,論刺深刺淺之經;住痛移疼,取相交相貫之逕。
標本者,非止一端也,有六經之標本,有天地陰陽之標本,有傳病之標本。以人身論之,則外為標,內為本;陽為標,陰為本;腑陽為標,臟陰為本;臟腑在內為本,經絡在外為標也。六經之標本者,足太陽之本,在足跟上五寸,標在目;足少陽之本在竅陰,標在耳之類是也。更有人身之臟腑、陽氣陰血、經絡,各有標本。
以病論之,先受病為本,後傳變為標,凡治病者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餘症皆除矣。謂如先生輕病,後滋生重病,亦先治其輕病也。若有中滿,無問標本,先治中滿為急。若中滿、大小便不利,亦無標本,先利大小便,治中滿充急也。除此三者之外,皆治其本,不可不慎也。
從前來者實邪,從後來者虛邪,此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也。治法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,假令肝受心之邪,是從前來者,為實邪也,當瀉其火;然直瀉火,十二經絡中,各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也。當木之本,分其火也。故標本論云:『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
』既肝受火之邪,先於肝經五穴,瀉滎火行間也。以藥論,入肝經藥為引,用瀉心藥為君也。是治實邪病矣。又假令肝受腎邪,是為從後來者,為虛邪,當補其母,故《標本論》云:『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』肝木既受水邪,當先於腎經湧泉穴補木,是先治其標,後於肝經曲泉穴瀉水,是後治其本,此先治其標者,推其至理,亦是先治其本也。以藥論之,入腎經藥為引,用補肝經藥為君,是也。
以得病之日為本,傳病之日為標,亦是。
此言用針之法,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。先以針左行左轉,而得九數,復以針右行右轉,而得六數,此乃陰陽交貫之道也。經脈亦有交貫,如手太陰肺之列缺,交於陽明之路,足陽明胃之豐隆,走於太陰之逕,此之類也。
豈不聞臟腑病,而求門、海、俞、募之微;經絡滯,而求原、別、交、會之道。
門海者,如章門、氣海之類。俞者,五臟六腑之俞也,俱在背部二行。募者,臟腑之募,肺募中府,心募巨闕,肝募期門,脾募章門,腎募京門,胃募中脘,膽募日月,大腸募天樞,小腸募關元,三焦募石門,膀胱募中極。此言五臟六腑之有病,必取此門、海、俞、募之最微妙矣。
原者,十二經之原也。別,陽別也。交,陰交也。會,八會也。夫十二原者,膽原丘墟,肝原太衝,小腸原腕骨,心原神門,胃原衝陽,脾原太白,大腸原合谷,肺原太淵,膀胱原京骨,腎原太谿,三焦原陽池,包絡原大陵。八會者,血會膈俞,氣會膻中,脈會太淵,筋會陽陵泉,骨會大杼,髓會絕骨,臟會章門,腑會中脘也。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,必取此原、別、交、會之穴而刺之。
白話文:
標幽賦(楊氏注解)
頭頸肩部穴位繁多,醫生需仔細辨別病人體型差異後再施針。督脈和任脈則沿著背部和腹部直線運行,位置相對容易確定。
治療要考慮標本,針刺深淺需依據經絡而定;處理疼痛,則需考慮經絡的相互聯繫與貫通。
標本的概念並非單一,涵蓋六經、陰陽、以及疾病傳變等多個層面。從人體角度而言,外為標,內為本;陽為標,陰為本;腑陽為標,臟陰為本;臟腑在內為本,經絡在外為標。例如,足太陽膀胱經的本在足跟上五寸,標在眼睛;足少陽膽經的本在竅陰,標在耳朵,以此類推。人體臟腑、氣血、經絡都各有其標本。
從疾病角度來看,初發病灶為本,後期傳變為標。治療應先治本後治標,其他症狀自然會消除。例如,輕病發展成重病,也應先治輕病。但若出現脹滿,不論標本,應先治脹滿;若同時伴有大便秘結或小便不利,也應先通利大小便,再治療脹滿。除了這三種情況,其他疾病都應先治本,不可輕忽。
邪氣由外侵入為實邪,由內生發為虛邪,兒子能使母親虛弱,母親也能使兒子虛弱。治療方法是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例如,肝受心火之邪(從前來者,實邪),應瀉其火,但不能直接瀉火,應從木之本(肝)分其火(心火)。因此《標本論》說:「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」所以,肝受心火之邪,應先在肝經的滎穴行間瀉火,以肝經藥引,瀉心藥為主藥。這是治療實邪的方法。
若肝受腎邪(從後來者,虛邪),應補其母(腎),《標本論》說:「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」肝木受水邪,應先在腎經的湧泉穴補木,這是先治標;再在肝經的曲泉穴瀉水,這是後治本。先治標的根本道理,也是先治本。以藥物治療,則以入腎經的藥引,補肝藥為主藥。
也可以將發病日視為本,傳病日視為標。
針灸治療,有止痛移痛的作用。先向左旋轉九次,再向右旋轉六次,這是陰陽交貫的方法。經脈也有相互貫通的現象,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與陽明大腸經相通,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與太陰脾經相通,等等。
臟腑疾病,要尋找門、海、俞、募等穴位;經絡不通,要尋找原、別、交、會等穴位。
門、海穴如章門、氣海等。俞穴是五臟六腑的背俞穴,位於背部兩行。募穴是臟腑的募穴,例如肺募中府,心募巨闕,肝募期門,脾募章門,腎募京門,胃募中脘,膽募日月,大腸募天樞,小腸募關元,三焦募石門,膀胱募中極。治療臟腑疾病,要取這些門、海、俞、募穴。
原穴是十二經的原穴,別穴是陽經的別絡,交穴是陰經的交絡,會穴是八會穴。十二原穴包括:膽原丘墟,肝原太衝,小腸原腕骨,心原神門,胃原衝陽,脾原太白,大腸原合谷,肺原太淵,膀胱原京骨,腎原太谿,三焦原陽池,包絡原大陵。八會穴包括:血會膈俞,氣會膻中,脈會太淵,筋會陽陵泉,骨會大杼,髓會絕骨,臟會章門,腑會中脘。經絡氣血凝滯不通,要取這些原、別、交、會穴位施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