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更窮四根、三結,依標本而刺無不痊;但用八法,五門,分主客而針無不效。
根結者,十二經之根結也。《靈樞經》云:『太陰根於隱白,結於太倉也;少陰根於湧泉,結於廉泉也;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堂也;太陽根於至陰,結於目也;陽明根於厲兌,結於鉗耳也;少陽根於竅陰,結於耳也;手太陽根於少澤,結於天窗、支正也;手少陽根於關衝,結於天牖、外關也;手陽明根於商陽,結於扶突、偏歷也。』手三陰之經不載,不敢強注。
又云:『四根者,耳根、鼻根、乳根、腳根也。三結者,胸結、肢結、便結也。』
此言能究根結之理,依上文標本之法刺之,則疾無不愈也。
針之八法,一迎隨,二轉針,三手指,四針投,五虛實,六動搖,七提按,八呼吸。身之八法,奇經八脈,公孫、衝脈、胃心胸,八句是也。五門者,天干配合,分於五也。甲與己合,乙與庚合之類是也。主客者,公孫主,內關客之類是也。或以井滎俞經合為五門,以邪氣為賓客,正氣為主人。先用八法,必以五門推時取穴,先主後客,而無不效之理。
八脈始終連八會,本是紀綱;十二經絡十二原,是為樞要。
八脈者,奇經八脈也。督脈、任脈、衝脈、帶脈、陰維、陽維、陰蹻、陽蹻也。八會者,即上文血會膈俞等是也。此八穴通八脈起止,連及八會,本是人之綱領也。如網之有綱也。十二經、十五絡、十二原已注上文。樞要者,門戶之樞紐也。言原出入十二經也。
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,方見幽微,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,始知要妙。
六十六穴者,即子午流注井滎俞原經合也。陽於注腑,三十六穴,陰於注臟,三十穴,共成六十六穴,具載五卷子午流注圖中。此言經絡一日一周於身,歷行十二經穴,當此之時,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,以見幽微之理。
十二經原,俱注上文。此言一時之中,當審此日是何經所主,當此之時,該取本日此經之原穴而刺之,則流注之法,玄妙始可知矣。
原夫補瀉之法,非呼吸而在手指;速效之功,要交正而識本經。
此言補瀉之法,非但呼吸,而在乎手之指法也。法分十四者,循、捫、提、按、彈、捻、搓、盤、推、內、動、搖、爪、切、進、退、出、攝者是也。法則如斯,巧拙在人,詳備《金針賦》內。
交正者,如大腸與肺為傳送之府,心與小腸為受盛之官,脾與胃為消化之宮,肝與膽為清淨之位,膀胱合腎,陰陽相通,表裏相應也。本經者,受病之經,如心之病,必取小腸之穴兼之,餘仿此。言能識本經之病,又要認交經正經之理,則針之功必速矣。故曰:『寧失其穴,勿失其經;寧失其時,勿失其氣。』
白話文:
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精通十二經脈的根結部位,並依據標本(經絡的起始和終止)進行針灸,則無病不癒;運用八法、五門,區分主客穴位進行針灸,同樣無病不效。
所謂根結,指的是十二經脈的根和結。例如《靈樞經》記載:太陰經根於隱白穴,結於太倉穴;少陰經根於湧泉穴,結於廉泉穴;厥陰經根於大敦穴,結於玉堂穴;太陽經根於至陰穴,結於目內眥穴;陽明經根於厲兌穴,結於顴髎穴;少陽經根於竅陰穴,結於耳門穴;手太陽經根於少澤穴,結於天窗穴、支正穴;手少陽經根於關衝穴,結於天牖穴、外關穴;手三陰經的根結,《靈樞經》未記載,不敢妄加註釋。
另有說法:「四根」指耳根、鼻根、乳根、腳根;「三結」指胸部、肢體、腹部。
能夠深入研究經脈根結的道理,並根據上述標本的方法進行針灸,則疾病都能痊癒。
針灸的八法,分別是:迎隨、捻轉、提按、進針、虛實、搖動、提插、呼吸配合。人體的八法,指的是奇經八脈:公孫穴、衝脈、胃經、心經、胸部,此八句概括了針灸八法。五門,指的是天干地支的配合,分為五種,例如甲與己相配,乙與庚相配等等。主客穴位,例如公孫穴為主穴,內關穴為客穴。或者以井、滎、兪、經、合穴為五門,以邪氣為客,正氣為主。先應用八法,再根據五門推算時間選擇穴位,先取主穴後取客穴,則療效必定顯著。
奇經八脈與八會穴的始終相連,是人體經絡的綱領;十二經脈和十二原穴,是經絡的樞要。
八脈指的是奇經八脈:督脈、任脈、衝脈、帶脈、陰維脈、陽維脈、陰蹻脈、陽蹻脈。八會穴,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血會穴(膈俞穴)等。這八個穴位貫通奇經八脈的起止,並與八會穴相連,是人體經絡的綱領,如同網具的網綱。十二經脈、十五絡脈、十二原穴在上文中已有所闡述。樞要指的是門戶的樞紐,指原穴出入於十二經脈。
一日取用六十六個穴位的方法,才能體會經絡運行的微妙;一次取用十二經脈的原穴,才能了解針灸的精妙。
六十六個穴位,指的是子午流注的井、滎、兪、經、合穴。陽經流注於腑臟,有三十六個穴位;陰經流注於臟器,有三十個穴位,總共六十六個穴位,詳見五卷本《子午流注圖》。這說明經絡一日運行全身,經過十二經脈的穴位,此時選擇流注中的某一個穴位進行針灸,才能體會到經絡運行的微妙。
十二經脈的原穴,在上文中已有所闡述。這說明在特定時間,應當判斷當日由哪條經脈主導,並選擇當日該經脈的原穴進行針灸,則子午流注之法,其玄妙才能體會得到。
總之,補瀉的方法,不僅在於呼吸的配合,更在於手指的操作技巧;針灸快速見效的關鍵,在於掌握經絡之間的傳導關係和辨識病灶所在的經脈。
補瀉方法有十四種手法:循、捫、提、按、彈、捻、搓、盤、推、內旋、外旋、搖動、爪擊、切、進針、退針、出針、攝針。手法詳見《金針賦》。
經絡傳導關係,例如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,心經與小腸經相表裡,脾經與胃經相表裡,肝經與膽經相表裡,膀胱經與腎經相表裡,陰陽相通,表裡相應。本經是指患病的經脈,例如心臟有病,則需兼顧小腸經的穴位,其他以此類推。能夠識別患病的經脈,並了解經絡之間的傳導關係,則針灸的效果必定迅速。所以說:「寧可錯失穴位,不可錯失經脈;寧可錯失時間,不可錯失經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