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繼洲

《針灸大成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 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
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;瀉絡遠針,頭有病而腳上針。

繆刺者,刺絡脈也。右痛而刺左,左痛而刺右,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。

三陽之經,從頭下足,故言頭有病,必取足穴而刺之。

巨刺與繆刺各異,微針與妙刺相通。

巨刺者,刺經脈也。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,則巨刺之,左痛刺右,右痛刺左,中其經也。繆刺者,刺絡脈也。身形有痛,九候無病,則繆刺之,右痛刺左,左痛刺右,中其絡也。此刺法之相同,但一中經,一中絡之異耳。

微針者,刺之巧也。妙刺者,針之妙也。言二者之相通也。

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,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。

言針入肉分,以天、人、地三部而進,必察其得氣則內外虛實可知矣,又云:『察脈之三部,則知何經虛,何經實也。』

言下針之後,看針氣緩急,可決臟腑之寒熱也。

且夫先令針耀,而慮針損;次藏口內,而欲針溫。

言欲下針之時,必先令針光耀,看針莫有損壞;次將針含於口內,令針溫暖與榮衛相接,無相觸犯也。目無外視,手如握虎;心無內慕,如待貴人。

此戒用針之士,貴乎專心誠意,而自重也。令目無他視,手如握虎,恐有傷也;心無他想,如待貴人,恐有責也。

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。

下針之時,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於穴上切之,則令其氣散,以右手持針,輕輕徐入,此乃不痛之因也。

空心恐怯,直立側而多暈;背目沉掐,坐臥平而沒昏。

空心者,未食之前,此言無刺飢人,其氣血未定,則令人恐懼,有怕怯之心,或直立,或側臥,必有眩暈之咎也。

此言欲下針之時,必令患人莫視所針之處,以手爪甲重切其穴,或臥或坐,而無昏悶之患也。

推於十干、十變,知孔穴之開闔;論其五行、五臟,察日時之旺衰。

十干者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也。十變者,逐日臨時之變也。備載《靈龜八法》中,故得時謂之開,失時謂之闔。

五行五臟,俱注上文。此言病於本日時之下,得五行生者旺,受五行克者衰。如心之病,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,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,餘仿此。

伏如橫弩,應若發機。

此言用針刺穴,如弩之視正而發矢,取其捷效,如射之中的也。

陰交陽別而定血暈,陰蹻、陽維而下胎衣。

陰交穴有二,一在臍下一寸,一在足內踝上三寸,名三陰交也,言此二穴,能定婦人之血暈。又言照海、外關二穴,能下產婦之胎衣也。

痺厥偏枯,迎隨俾經絡接續;漏崩帶下,溫補使氣血依歸。

痺厥者,四肢厥冷麻痺。偏枯者,中風半身不遂也。言治此症,必須接氣通經,更以迎隨之法,使血氣貫通,經絡接續也。

白話文:

標幽賦(楊氏注解)

施針時,經絡錯綜複雜,若左側有病,可在右側取穴;若要疏通遠處的經絡,頭部有病,則可在腳上針灸。

「繆刺」指的是刺絡脈。右側疼痛就刺左側,左側疼痛就刺右側,這就是「交經繆刺」的原理。

三陽經脈從頭向下延伸到腳,因此頭部有病,就要在腳上的穴位施針。

「巨刺」和「繆刺」不同,「微針」和「妙刺」則相通。「巨刺」是刺經脈,如果左側疼痛,右側經脈卻有問題,就用巨刺法,左側痛則刺右側,右側痛則刺左側,以直達病灶經脈。「繆刺」是刺絡脈,如果身體某處疼痛,但九候診脈卻沒有異常,就用繆刺法,右側痛刺左側,左側痛刺右側,以疏通絡脈。這兩種刺法雖然施針位置相同,但一個針對經脈,一個針對絡脈。

「微針」指的是針灸技巧精巧,「妙刺」指的是針灸手法精妙,說明兩者是相通的。

觀察針刺入肉的程度,就能判斷經絡的虛實;觀察針的沉浮,就能辨別臟腑的寒熱。

針刺時,要分天、人、地三部進針,觀察針感,就能了解內外虛實。也有人說,觀察脈象的三部,就能知道哪條經脈虛,哪條經脈實。

針刺後觀察針氣的緩急,就能判斷臟腑的寒熱。

下針前,要先檢查針是否光亮無損;然後將針含在口中,使針溫暖,與人體的榮衛之氣相接,避免針與皮膚發生摩擦。下針時,目光要專注,手要穩如握虎;心思要專一,如同接待貴賓一般。

這段話告誡針灸者要專心致志,慎重其事。目光不能游移,手要穩,以免傷到病人;心思不能雜亂,要像接待貴賓一樣謹慎,以免失誤。

左手按壓穴位,以幫助氣血散開;右手輕柔緩慢地進針,這樣就不會感到疼痛。

空腹時不宜針灸,因為此時氣血未定,病人容易感到恐懼,甚至會頭暈目眩。下針時,病人不要看針刺的地方,用指甲重按穴位,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,都不會昏迷。

根據十天干和每日的變化,判斷穴位的開闔;根據五行和五臟,判斷日時的旺衰。

十天干是指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十變指每日的變化,詳見《靈龜八法》。得時則開,失時則闔。

五行和五臟的關係在前面已經講述。這段話的意思是,根據當天的時間,判斷五行生克關係,以決定穴位的旺衰。例如,心臟有病,遇上甲乙日時則旺,遇上壬癸日時則衰,其他以此類推。

下針要像拉開弓弩一樣迅速準確,如同發機一般。

陰交穴(有兩個,一個在肚臍下一寸,一個在內踝骨上三寸,合稱三陰交)可以治療婦女的暈眩;照海穴和外關穴可以幫助產婦排出胎衣。

痺症、厥症、半身不遂等,要採用迎隨的針灸方法,使經絡接續;漏下、崩漏、帶下等,要溫補氣血,使氣血恢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