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大成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漏崩帶下者,女子之疾也。言有此症,必須溫針待暖以補之,使榮衛調和而歸依也。
靜以久留,停針待之。
此言下針之後,必須靜而久停之。
必準者,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,端的處,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痴。大抵疼痛實瀉,癢麻虛補。
此言疼痛者,熱宜瀉之以涼;癢麻者,冷宜補之以暖。
體重節痛而俞居,心下痞滿而井主。
俞者,十二經中之俞。井者,十二經中之井也。
心脹咽痛,針太衝而必除;脾冷胃疼,瀉公孫而立愈。胸滿腹痛刺內關,脅疼肋痛針飛虎。
飛虎穴即支溝穴,以手於虎口一飛,中指盡處是穴也。
筋攣骨痛而補魂門,體熱勞嗽而瀉魄戶。頭風頭痛,刺申脈與金門;眼癢眼疼,瀉光明於地五。瀉陰郄止盜汗,治小兒骨蒸;刺偏歷利小便,醫大人水蠱。中風環跳而宜刺,虛損天樞而可取。
地五者,即地五會也。
由是午前卯後,太陰生而疾溫;離左酉南,月朔死而速冷。
此以月生死為期,午前卯後者,辰、巳二時也。當此之時,太陰月之生也。是故月廓空無瀉,宜疾溫之。離左酉南者,未、申二時也。當此時分,太陰月之死也。是故月廓盈無補,宜速冷之。將一月而比一日也。經云:『月生一日一痏,二日二痏,至十五日十五痏,十六日十四痏,十七日十三痏,漸退,至三十日二痏。』月望以前謂之生,月望以後謂之死,午前謂之生,午後謂之死也。
循捫彈怒,留吸母而堅長;爪下伸提,疾呼子而噓短。
循者,用針之後,以手上下循之,使血氣往來也。捫者,出針之後,以手捫閉其穴,使氣不泄也。彈努者,以手輕彈而補虛也。留吸母者,虛則補其母,須待熱至之後,留吸而堅長也。
爪下者,切而下針也。伸提者,施針輕浮豆許曰提。疾呼子者,實則瀉其子,務待寒至之後,去之速,而噓且短矣。
動退空歇,迎奪右而瀉涼;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。
動退,以針搖動而退,如氣不行,將針伸提而已。空歇,撒手而停針,迎以針逆而迎奪,即瀉其子也。如心之病,必瀉脾子,此言欲瀉必施此法也。推內進者,用針推內而入也。搓者,猶如搓線之狀,慢慢轉針,勿令太緊。隨,以針順而隨之;濟,則濟其母也。如心之病,必補肝母,此言欲補必用此法也。
此乃遠刺寒熱之法,故凡病熱者,先使氣至病所,次微微提退豆許,以右旋奪之,得針下寒而止。凡病寒者,先使氣至病所,次徐徐進針,以左旋搓提和之,得針下熱而止。
慎之!大患危疾,色脈不順而莫針;寒熱風陰,飢飽醉勞而切忌。
慎之者,戒之也。此言有危篤之疾,必觀其形色,更察其脈若相反者,莫與用針,恐勞而無功,反獲罪也。
白話文:
標幽賦(《楊氏注解》)
婦女患有漏、崩、帶下等症,必須用溫和的針灸方法,使經絡調和,恢復健康。
針灸後,需靜待片刻。
治療喉嚨阻塞,需準確取照海穴;治療心神呆滯,需準確取大鐘穴。一般來說,疼痛屬實證,應瀉熱;搔癢麻木屬虛證,應補溫。
治療背部沉重疼痛,應取背俞穴;治療心下痞滿,應取井穴。
心脹咽痛,針刺太衝穴即可痊癒;脾胃虛寒疼痛,瀉公孫穴即可見效。胸腹滿痛,針刺內關穴;脅肋疼痛,針刺飛虎穴(即支溝穴)。
筋攣骨痛,補魂門穴;體熱咳嗽,瀉魄戶穴。頭痛,針刺申脈穴和金門穴;眼癢眼痛,瀉光明穴和地五會穴。盜汗,瀉陰郄穴,也可治療小兒骨蒸;小便不利,針刺偏歷穴,治療大人水腫。中風,針刺環跳穴;身體虛損,針刺天樞穴。
上午卯時(五點到七點)之後,太陰月氣生發,疾病屬溫證,宜溫補;下午酉時(五點到七點)之後,太陰月氣衰竭,疾病屬寒證,宜速冷。這以月亮盈虧比作一天的變化,上午為月生,下午為月死。經書說:「月生一日一病,二日二病……,直至十五日十五病,十六日十四病……,逐漸減少,到三十日還有兩病。」月圓前為月生,月圓後為月死,上午為月生,下午為月死。
針灸時,循經絡上下推拿,以利氣血流通;針灸後,按壓穴位,防止氣散失;輕彈穴位,以補虛;針灸虛證時,應補其母穴,待溫熱感出現後,留針時間要長;針灸實證時,應瀉其子穴,待寒涼感出現後,迅速拔針,留針時間要短。
針灸時,針尖應略微退回,以觀察氣血運行是否通暢;如有阻滯,則應將針輕輕提插;針灸時,應順著經絡方向進針,慢慢旋轉針柄,不可過於用力。針灸熱證,先讓氣血到達病灶,然後輕輕提針,以逆時針方向旋轉,直到針下有寒涼感;針灸寒證,先讓氣血到達病灶,然後慢慢進針,以順時針方向旋轉,直到針下有溫熱感。
必須謹慎!對危重病人,如果面色、脈象異常,則不宜針灸;飢餓、飽食、醉酒、勞累時,也應禁忌針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