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志光

《針灸問答》~ 卷上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43)

1. 第二十四章 膽經解說

問:膽經解說呢?

答:按:各臟腑遠近不一,實皆以膜相連,惟膽附於肝,最為切近。西醫言肝無能事,只是化生膽汁,而膽汁循油膜入胃,則飲食之物,得之乃化。是中焦之精氣,全賴於膽,故膽者,中精之府也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為肝所化出,是木生火也。膽汁化物,是木能疏土也。

故《經》云: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。肝寒,則膽汁不能化物;肝熱,則膽汁化物太過,而發中消等症。西醫亦云:苦膽汁乃肝血所生。)

中國舊說,皆謂膽司相火,乃肝木所生之氣。究之,有是氣,乃有是汁,二說原不相悖。惟西醫言人之懼與不懼,不關於膽,而又不能另指一所,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。蓋以汁論,則膽汁多者,其人不懼;以氣論,則膽火旺者,其人不懼。太過者,不得乎中,則失其正,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;不及者,每在懼怯,亦不得乎中正也。膽氣不剛不柔,則得成為中正之官,而臨事自有決斷。

以肝膽二者合論,肝之陽藏於陰,故主謀;膽之陽出於陰,故主斷。所以足少陽起目銳眥,名瞳子髎;繞耳前陷中,名聽會;繞耳後髮際陷中,名風池;皆少陽風木所發泄處。下至肩上陷中,名肩井。循側旁下至肝經期門穴下五分,名日月,膽脈實從肝經出於此穴,然後上下行也。

下行至股外垂手中指盡處,名風市;膝下一寸,名陽陵;循外踝至小指、次指之間竅陰穴而終。陽經根於陰穴,以見陽生於陰中也。

又按: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外眥,繞耳前後,至肩下,循腋里,絡肝屬膽,下至足入小指之間。足少陽與手少陽脈,均行於耳,均司相火。內則三焦之膜連肝,而及於膽;外則三焦之經絡耳,而交於膽經,此以見臟腑相通之妙。

白話文:

[第二十四章 膽經解說]

問:膽經如何解釋?

答:按照理解,各臟腑雖然遠近不同,實際上都是通過薄膜相互連接,只有膽囊緊貼於肝臟,最爲貼近。西醫認爲肝臟本身沒有功能,只是生成膽汁,而膽汁沿著油膜進入胃部,食物才能被消化分解。因此,中焦(脾胃)的精氣,完全依賴於膽囊,所以膽被稱爲“中精之府”。膽屬火,肝屬木。膽汁由肝臟轉化而來,這表示木生火。膽汁幫助消化,也體現了木能疏泄土(脾)的特性。

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後,其精華會分散到肝臟。如果肝臟寒涼,膽汁就無法有效消化食物;如果肝臟過熱,膽汁消化食物過度,可能導致中消等病症。西醫也認同,膽汁是由肝血轉化而來的。

在中國傳統醫學中,一般認爲膽主相火,是肝木生髮的氣。深入研究,有這種氣,纔有這種汁,兩種說法並不矛盾。但西醫認爲人的恐懼與膽無關,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,這是因爲不瞭解膽爲中正之官的緣故。從膽汁的角度看,膽汁豐富的人,通常不會害怕;從膽氣角度看,膽火旺盛的人,也不容易害怕。膽氣過旺的人,往往失去中正,可能成爲蠻橫的人;膽氣不足的人,則常處於恐懼,同樣偏離了中正之道。只有膽氣既不過剛也不過柔,才能成爲中正之官,面對事情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
將肝和膽放在一起討論,肝臟的陽氣藏於陰中,所以負責策劃;膽的陽氣從陰中顯現出來,所以負責決斷。這就是爲什麼足少陽膽經從眼尾開始,名爲瞳子髎;繞過耳朵前面凹陷處,名爲聽會;繞過耳朵後面髮際的凹陷處,名爲風池;這些都是少陽風木能量釋放的地方。向下到肩上的凹陷處,名爲肩井。沿着身體側面下降到肝經的期門穴下五分處,名爲日月,膽脈實際上是從此穴從肝經分支出來,然後向上或向下運行。

繼續下行至大腿外側,垂手中指盡處,名爲風市;膝蓋下一寸,名爲陽陵;沿外踝至小指、次指之間的竅陰穴結束。陽經的起點位於陰穴,這表明陽氣是在陰中生成的。

另外,足少陽膽脈起始於眼外角,環繞耳朵前後,到達肩下,沿着腋下,聯絡肝臟並歸屬於膽,向下延伸至足部,進入小指之間。足少陽與手少陽脈絡都在耳朵附近運行,都掌管相火。內在,三焦的薄膜連接着肝臟,影響到膽;外在,三焦的經絡圍繞耳朵,並與膽經相連,這展現了臟腑間奇妙的相互聯繫。]

2. 第二十五章 足厥陰肝經穴歌注

問: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八穴,系何名,在何處,主治何病?

答:厥陰大敦三毛側,三壯三分井木穴,主治臍腹諸病殃,淋疝血崩與屍厥。(注:大敦穴,在足大指三毛際內側陷中,肝井木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五淋,七疝,小便數,遺不禁,陰頭中痛,汗出陰上入小腹,陰偏墜,臍腹中痛,悒不樂,腹脹腫痛,小腹痛,中熱,喜寐,屍厥狀如死人,婦人血崩不止,陰挺出,陰中痛等症。)

問:行間穴呢?

答:行間骨間動脈中,三分三壯認真攻,滎火之穴主何治,咳逆嘔血及轉筋。(注:行間穴,在足大指本節上內側,前後有小骨尖,其穴正居陷中,有動脈應手。三分,三壯。主治嘔逆,洞泄,遺溺,癃閉,消渴,嗜飲,善怒,四肢滿轉筋,胸脅痛,小腹腫,咳逆喘血,莖中痛,腰疼不可俯仰,腹中脹滿,肝心痛,色蒼蒼如死狀,口喎,癲疾,短氣,四肢逆冷,嗌乾,煩渴,瞑不欲視,目中淚出,太息,便溺難,七疝,寒疝,中風,肝疾,肥氣,發痎瘧,婦人小腹腫,面塵脫色,經血過多不止,崩中,小兒驚風等症。)

問:太衝穴呢?

答:太衝大指本節後,去節二寸絡五會,主治心腹腰脅殃,女子漏下小兒疝。(注:太衝穴,在足大指本節後去節二寸,或云寸半,其絡連地五會,動脈應手陷中,肝輸土穴也。三壯,三分。

主治心痛脈弦,馬蝗瘟疫,肩腫吻傷,虛勞浮腫,腰引小腹痛,兩丸牽縮,溏泄,遺溺,陰痛,面目蒼色,胸脅支滿,足寒,肝心痛,蒼然如死狀,大便難,便血,小便淋,小腸疝氣痛,頹疝,小便不利,嘔血嘔逆,發寒,嗌乾善渴,肘腫,內踝前痛,淫濼胻酸,腋下馬刀,瘍漏,唇腫,女子漏下不止,小兒卒疝等症。)

問:中封穴呢?

答:中封一寸內踝前,經金之穴分壯三,主治痎瘧繞臍痛,痿厥筋攣此穴探。(注:中封穴,在內踝骨前一寸,筋骨宛宛中,伸足得之,肝經金穴也。三壯,四分。主治瘧疾色蒼蒼,振寒,小腹腫痛,食怏怏繞臍痛,五淋不得小便,足厥冷,身黃有微熱,不嗜食,身體不仁,寒疝,腰痛,或身微熱,痿厥,失精,筋攣,陰縮入腹,相引痛等症。)

問:蠡溝穴呢?

答:蠡溝踝上五寸據,三壯三分主何治,癃閉氣下部殃,足脛寒酸月經事。(注:蠡溝穴,一名交儀,在內踝上五寸。三壯,三分。主治疝氣,小腹脹滿,暴痛,癃閉,數噫,恐悸,少氣,悒悒不樂,咽中悶,如有息肉,背拘急不可俯仰,小腹不利,臍中積氣如石,足脛寒酸,屈伸難,女子赤白帶下,月事不調等症。)

問:中都穴呢?

答:中都七寸胻骨中,五壯三分何病針,腸癖脛寒兼潰疝,婦人崩帶此穴攻。(注:中都穴,一名中郄,在足內踝上七寸,胻骨中。五壯,三分。主治腸澼,潰疝,小腹痛,不能行立,脛寒,婦人崩中,產後惡露不絕等症。)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穴歌注

問:足厥陰肝經左右兩邊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,它們的名字是什麼?在哪個位置?主要治療哪些疾病?

答:肝經的穴位有大敦穴,在腳大拇指指甲根部內側的邊緣,是肝經的井穴,屬性為木,可以針刺或艾灸。主要治療臍部和腹部各種疾病,以及淋病、疝氣、婦女血崩和類似昏死狀態的疾病。(大敦穴的位置在腳大拇指指甲根部邊緣內側的凹陷處,是肝經的井穴,屬性為木。可以艾灸,灸三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三分為宜。主要治療五淋、七疝、小便次數多、尿失禁、陰莖頭疼痛、出汗後陰部往小腹內蔓延、陰部偏墜、臍腹疼痛、情緒低落不快樂、腹脹腫痛、小腹疼痛、身體發熱、喜歡睡覺、類似昏死狀態、婦女血崩不止、陰道下垂、陰道內疼痛等症狀。)

問:行間穴呢?

答:行間穴在腳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,在骨頭交接處的動脈搏動處,可以針刺或艾灸。它是肝經的滎穴,屬性為火,主要治療咳嗽、嘔吐、吐血以及抽筋等病症。(行間穴在腳大拇指本節上方內側,前後有小骨尖,穴位就在兩骨之間的凹陷處,有動脈搏動。可以艾灸,灸三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三分為宜。主要治療嘔吐、腹瀉、尿失禁、小便不通暢、糖尿病、口渴、容易發怒、四肢僵硬抽筋、胸脅疼痛、小腹腫脹、咳嗽、喘氣、吐血、陰莖疼痛、腰痛無法彎腰或仰身、腹部脹滿、肝區和心區疼痛、面色蒼白像死人一樣、口眼歪斜、癲癇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冰冷、咽喉乾燥、口渴、眼睛昏花不想看東西、眼淚不斷流出、嘆氣、大小便困難、七疝、寒疝、中風、肝病、肥氣、瘧疾、婦女小腹腫脹、面色灰暗、月經量過多不止、崩漏、小兒驚風等症狀。)

問:太衝穴呢?

答:太衝穴在腳大拇指與第二趾連接處的後方,距離關節約二寸的地方,是肝經的絡穴,與地五會相連。主要治療心腹、腰部和脅肋部位的疾病,以及婦女漏下和小孩疝氣。(太衝穴在腳大拇指本節後方,距離關節二寸處,也有說是一寸半。穴位與地五會相連,在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,是肝經的輸穴,屬性為土。可以艾灸,灸三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三分為宜。主要治療心痛脈弦、馬蝗引起的瘟疫、肩部腫脹、被動物咬傷、虛弱勞累引起的浮腫、腰部牽引小腹疼痛、陰囊收縮、腹瀉、尿失禁、陰部疼痛、面色蒼白、胸脅部脹滿、腳冷、肝區和心區疼痛、面色蒼白像死人一樣、大便困難、便血、小便淋漓不盡、小腸疝氣痛、疝氣墜痛、小便不暢、嘔吐、寒顫、咽喉乾燥且喜歡喝水、手肘腫脹、內踝前方疼痛、小腿麻木酸痛、腋下淋巴結腫大、瘡瘍流膿、嘴唇腫脹、婦女漏下不止、小兒突然發生的疝氣等症狀。)

問:中封穴呢?

答:中封穴在腳踝骨前方一寸的地方,是肝經的經穴,屬性為金,可以艾灸。主要治療瘧疾、繞臍疼痛,以及痿病、厥證和筋脈攣縮等。(中封穴在內踝骨前方一寸,筋骨之間凹陷處,伸腳時更容易找到,是肝經的經穴,屬性為金。可以艾灸,灸三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四分為宜。主要治療瘧疾、面色蒼白、發冷顫抖、小腹腫痛、食慾不佳、繞臍疼痛、五淋小便不暢、腳冰冷、身體發黃伴有低燒、不想吃飯、身體麻木不仁、寒疝、腰痛、或身體微熱、痿病、厥證、遺精、筋脈攣縮、陰莖縮入腹腔,相互牽引疼痛等症狀。)

問:蠡溝穴呢?

答:蠡溝穴在腳踝上方五寸的位置,可以針刺或艾灸。主要治療小便不暢、氣血下沉引起的疾病,以及腳脛寒冷酸痛和婦女月經不調等。(蠡溝穴又名交儀,在內踝上方五寸。可以艾灸,灸三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三分為宜。主要治療疝氣、小腹脹滿、突然疼痛、小便不暢、頻頻打嗝、驚恐不安、呼吸短促、情緒低落不快樂、咽喉悶塞、像有息肉、背部僵硬無法彎腰或仰身、小腹不適、臍部積氣如石頭、腳脛寒冷酸痛、屈伸困難、婦女赤白帶下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)

問:中都穴呢?

答:中都穴在腳踝上方七寸的脛骨中間,可以針刺或艾灸。主要治療腸道疾病、脛骨寒冷和潰瘍性疝氣,以及婦女崩漏帶下等。(中都穴又名中郄,在足內踝上方七寸的脛骨中間。可以艾灸,灸五壯,每次艾灸時間以三分為宜。主要治療腸道疾病、潰瘍性疝氣、小腹疼痛、無法行走站立、脛骨寒冷、婦女崩漏、產後惡露不止等症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