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名介紹
解剖位置
- 位於胸鎖乳突肌的終點後方邊緣;
- 此處有枕動脈分支供應肌肉,以及耳後動脈、靜脈和頸後淺靜脈通過;
- 分布有枕小神經主幹,更深入則是副神經與頸神經。
針刺方法
穴道介紹
天牖穴功效「消痰截症,清頭明目」。 主治頭痛、頭暈、目痛、耳聾、面腫、淋巴腫大、項強、瘧疾、肩背痛、頸肌痙攣、結膜炎。
穴道配伍
1. 治偏頭痛、耳鳴、耳聾、腮腺炎 (天牖穴+外關穴+率谷穴): 此配伍取三經合治。天牖穴為主穴,直達耳部及腦部經絡,疏通三焦經氣血;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原穴,具有調理三焦經的功效;率谷穴為足少陽膽經穴,膽經與三焦經相通,且率谷穴善於治療頭面部的疾患。三穴合用,標本兼治,能有效改善耳部及頭部症狀。腮腺炎的發生也與經絡不通、氣血瘀滯有關,故此配伍亦能有效緩解症狀。
2. 治面腫 (天牖穴+人中穴+迎香穴+合谷穴): 此配伍以疏通經絡,清熱解毒為主。人中穴和迎香穴均位於面部,能直接作用於面部經絡,引導經氣運行;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,具有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的功效;天牖穴則協同其他穴位,提升整體治療效果。
3. 治耳聾 (天牖穴+聽宮穴+液門穴): 此配伍針對耳聾的病因進行治療。聽宮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,直接作用於耳部;液門穴為手少陰心經穴,心主神明,心經與耳的經絡相通;天牖穴則協同其他兩穴,共同疏通耳部經絡,改善聽力。
4. 治喉痹 (天牖穴+廉泉穴+合谷穴+翳風穴): 此配伍針對喉嚨部位的炎症。廉泉穴為任脈穴,與喉嚨關係密切;翳風穴為足少陽膽經穴,能清熱解毒;合谷穴則疏通經絡,協同其他穴位治療喉嚨腫痛。天牖穴則從整體調理三焦經,平衡氣血。
5. 治頸肌痙攣 (天牖穴+頸百勞穴+後溪穴): 此配伍以舒筋活絡,止痛為主。頸百勞穴位於頸部,直接作用於頸部肌肉;後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,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;天牖穴則協同其他穴位,疏通經絡,緩解肌肉痙攣疼痛。
6. 治目痛 (天牖穴+睛明穴+太沖穴): 此配伍以清熱明目為主。睛明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,主治目疾;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,肝開竅於目,能疏肝理氣;天牖穴則協同其他穴位,清熱解毒,改善目痛。
7. 治暴聾 (天牖穴+聽會穴+四瀆穴): 此配伍以通絡開竅為主。聽會穴為耳部重要穴位,直接作用於耳部;四瀆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,能通調三焦氣血;天牖穴則協同其他穴位,疏通耳部經絡,快速改善聽力。
Youtube影片
穴道主治疾病
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
- 肺結核
- 腮腺炎
- 淋巴結腫大
內分泌、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
- 高血脂
神經系統疾病
- 梅尼爾氏病
- 偏頭痛
- 頭痛
眼與附器疾病
- 眼睛紅痛
耳與乳突疾病
- 耳鳴
- 耳聾
- 暈眩
呼吸系統疾病
-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
- 急性咽喉炎
消化系統疾病
- 慢性肝炎
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
- 肩關節痛
- 脖子頸項酸痛
泌尿生殖系統疾病
- 月經腹痛
艾灸刮痧
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「天牖穴」方法:
艾灸
- 準備:
- 艾條:選擇品質好的艾條,如陳艾條。
- 艾灸盒:保護周圍皮膚,避免燙傷。
- 定位:
- 將艾條點燃,並將艾灸盒放置於天牖穴位置上。
- 施灸:
- 將艾條置於艾灸盒中,保持一定距離,以溫熱舒適為宜。
- 施灸時間約10-15分鐘,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為度。
- 收尾:
- 艾灸結束後,用濕毛巾或溫水清潔施灸部位。
遠紅外線加熱
- 準備:
- 遠紅外線燈:選擇具有恆溫功能的遠紅外線燈。
- 定位:
- 將遠紅外線燈對準天牖穴位置。
- 加熱:
- 將遠紅外線燈開啟,保持適當的距離,以溫熱舒適為宜。
- 加熱時間約10-15分鐘,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為度。
- 收尾:
- 加熱結束後,關閉遠紅外線燈,並用濕毛巾或溫水清潔施灸部位。
注意事項:
- 施灸或加熱時,應注意溫度,避免燙傷。
-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,若出現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,並諮詢專業醫護人員。
- 女性經期、孕婦以及有出血傾曏者,慎用艾灸。
- 患有皮膚病或局部有傷口者,不可施灸或加熱。
- 施灸或加熱後,應注意保暖,避免著涼。
- 施灸或加熱前,應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,瞭解自身情況是否適合。
按摩推拿
天牖穴按摩方法:
重點程序:
- 準備: 將雙手搓熱,以增加溫度,促進血液循環。
- 定位: 用食指觸摸耳後乳突,沿乳突後緣向下滑動,找到下頜角處的凹陷處,即為天牖穴。
- 按壓: 使用拇指指腹,垂直按壓天牖穴,力度以酸脹感為宜,不可過度用力。
- 手法: 可以採用 旋轉按壓 或 上下推拿 的手法,每種手法持續5-10秒,重複數次。
- 時間: 每次按摩時間約3-5分鐘,一天可按摩2-3次。
注意事項:
- 按摩過程中應保持輕鬆舒適,切勿過度用力,以免造成肌肉損傷。
- 患有頸椎病、高血壓等疾病者,按摩前應諮詢醫生。
- 女性經期期間,不宜按摩天牖穴。
- 按摩後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古代中醫典籍摘錄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