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針灸甲乙經》~ 卷七 (11)
卷七 (11)
1. 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
六經調者,謂之不病,雖病謂之自已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,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,令之不通。視而瀉之,通而決之,是所謂解結者也。上寒下熱,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,已刺則火熨項與肩臂,令熱下合(一本作冷)乃止,所謂推而上之者也。上熱下寒,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而止,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
刺熱厥者,留針反為熱;刺熱厥者,二陰一陽;刺寒厥者,一陰二陽。所謂二陰者,二刺陰;所謂二陽者,二刺陽。熱厥取太陰、少陽。寒厥取陽明、少陰,於足留之。厥胸滿面腫者,肩中熱,暴言難,甚則不能言,取足陽明。厥氣走喉而不言,手足微滿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
厥而腹膨膨,多寒氣,腹中爂爂(音最,《九墟》作榮),便溲難,取足太陰。厥逆為病,足暴清,胸中若將裂,腹腸若以刀切之,䐜而不食,脈大皆澀緩,取足少陰,清取足陽明,清則補之,溫則瀉之。厥逆腹滿脹,腸鳴,胸滿不得息,取之下胸三肋間咳而動應手者,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。
足厥喘逆,足下清至膝,湧泉主之。
白話文:
六經調和的人,稱為沒病,即使有病也能自行痊癒。如果只有一經上實下虛不通暢,這必定是因為橫絡的氣血過盛壓迫了主要經脈,導致不通。觀察後用針刺放血,使其通暢,這就是所謂的解開阻塞。上寒下熱,先針刺項部太陽經穴並久留針,針刺後再用火熨燙項部和肩臂,讓熱氣下降與下焦相合(也有記載是讓寒氣下降),這樣才算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向上推動。上熱下寒,觀察其脈象虛弱下陷於經絡者,針刺此處,氣血下降後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向下引導。
針刺熱厥,久留針反而會加重病情;針刺熱厥,取二陰一陽穴位;針刺寒厥,取一陰二陽穴位。「二陰」指針刺兩個陰經穴位;「二陽」指針刺兩個陽經穴位。熱厥取太陰、少陽經穴;寒厥取陽明、少陰經穴,並在足部久留針。厥症導致胸悶面腫,肩部發熱,說話急促困難,嚴重時不能言語,取足陽明經穴。厥氣衝擊喉嚨不能言語,手足略微腫脹且清冷,大便不通,取足少陰經穴。
厥症導致腹部膨脹,多寒氣,腹部隱隱作痛(或作溫熱),大小便困難,取足太陰經穴。厥逆導致疾病,足部冰冷,胸部感覺好像要裂開,腹部腸胃如同刀割般疼痛,飲食減少,脈象洪大但澀滯緩慢,取足少陰經穴,冰冷則取足陽明經穴;冰冷的則補之,溫熱的則瀉之。厥逆導致腹部脹滿,腸鳴,胸悶氣喘不過來,針刺下胸部三肋間,咳嗽時針感會明顯,並配合背部俞穴用手指按壓,效果很快。
足部厥逆導致氣喘逆氣,足部冰冷上達膝蓋,湧泉穴為主治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