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甫謐

《針灸甲乙經》~ 卷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2)

1. 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痓第四

熱病而痓者,腰反折,瘛瘲,齒噤齗。

張仲景曰:太陽病,其證備,其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,此為痓。夫痓脈來,按之築築而弦,直上下行。剛痓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其人必齘齒。病發熱,脈沉細為痓。痓家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惡寒,此為剛痓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不惡寒,此為柔痓。

太陽中濕病痓,其脈沉,與筋平。太陽痛,無汗,小便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能語,欲作剛痓。然剛痓太陽中風感於寒濕者也,其脈往來進退,以沉遲細,異於傷寒熱病。其治不宜發汗,針灸為嘉。治之以藥者,可服葛根湯。

風痓身反折,先取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。痓,中有寒,取三里。痓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。

痓取囟會、百會,及天柱、鬲俞、上關,光明主之。痓目不昫,刺腦戶。痓脊強反折瘛瘲,癲疾頭重,五處主之。痓互引善驚,太衝主之。痓反折,心痛,形氣短尻䐜澀,小便黃閉,長強主之。痓脊強互引,惡風時振慄,喉痹,大氣滿,喘,胸中鬱郁,氣熱,䀮䀮,項強,寒熱,偃仆不能久立,煩滿裡急,身不安席,大椎主之。痓筋痛急互引,肝俞主之。

熱痓,脾俞及腎俞主之。熱痓互引,汗不出反折,尻臂內痛似癉瘧狀,膀胱俞主之。痓反折互引,腹脹腋攣,背中怏怏,引脅痛,內引心,中膂內,肺俞主之。又刺陽明,從項而數背椎俠脊膂而痛,按之應手者,刺之尺澤,三痏立已。痓互引身熱,然谷、譩譆主之。痓反目憎風,刺絲竹空主之。

痓互引,唇吻強,兌端主之。痓煩滿,齦交主之。痓口噤,互引口乾,小便赤黃,或時不禁,承漿主之。痓口噤,大迎主之。痓不能言,翳風主之。痓先取太谿,後取太倉之原主之。痓脊強里緊,腹中拘痛,水分主之。痓脊強,口不開,多唾,大便難,石關主之。痓脊強反折,京門主之。

痓腹大堅不得息,期門主之。痓上氣,魚際主之。痓互引,腕骨主之。熱病汗不出,善嘔苦,痓身反折,口噤,善鼓頷,腰痛不可以顧,顧而有似拔者,善悲,上下取之出血,見血立已。痓身反折,口噤喉痹不能言,三里主之。痓驚互引,腳如結,腨如裂,束骨主之。痓目反白多,鼻不通利,涕黃更衣(一本作便出血),京骨主之。

痓脊強,項眩痛,腳如結,腨如裂,崑崙主之。痓互折,飛揚主之。

白話文:

熱病引起的痓病,會出現腰部向後彎折、抽搐、牙關緊閉等症狀。

張仲景說:太陽病如果各種症狀都出現了,身體卻很僵硬,而且持續發抖,脈搏反而沉緩,這就是痓病。痓病的脈象,按下去像是有東西在跳動,而且脈象像琴弦一樣,直上直下。剛痓這種病,會胸悶、牙關緊閉、躺不下、腿腳抽筋,而且一定會咬牙。如果發熱,脈搏沉細,也是痓病。痓病的脈象是潛伏而堅硬,而且直上直下。太陽病發熱、沒有汗又怕冷,這是剛痓。太陽病發熱有汗,不怕冷,這是柔痓。

太陽病因濕氣引起的痓病,脈搏會沉,而且和筋一樣平直。如果太陽病頭痛,沒有汗,小便少,氣向上衝到胸口,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這是要發剛痓的徵兆。剛痓是太陽病受到風寒濕氣侵襲引起的,它的脈象來來回回,會出現沉、遲、細,這和傷寒熱病的脈象不一樣。治療這種病不適合發汗,針灸比較好。如果要用藥,可以服用葛根湯。

風引起的痓病,身體會向後彎折,先針刺太陽穴和膝蓋後窩,以及血絡出血。痓病如果體內有寒,針刺足三里穴。痓病可以針刺陰蹺穴、三毛穴上方,以及血絡出血。

痓病可以針刺囟會穴、百會穴、天柱穴、膈俞穴、上關穴,光明穴也主治此病。痓病如果眼睛不能好好看東西,針刺腦戶穴。痓病如果脊椎僵硬向後彎折、抽搐、癲癇、頭重,五處穴主治此病。痓病如果身體互相牽引、容易驚嚇,太衝穴主治此病。痓病如果身體向後彎折、心痛、呼吸短促、屁股和大腿內側肌肉僵硬、小便黃色且不暢通,長強穴主治此病。痓病如果脊椎僵硬互相牽引、怕風時會發抖、喉嚨痛、氣脹滿胸、喘氣、胸口鬱悶、發熱、昏昏沉沉、脖子僵硬、發冷發熱、無法久站、煩躁不安、肚子裡面很急、身體不安穩,大椎穴主治此病。痓病如果筋痛拉扯,肝俞穴主治此病。

熱痓,脾俞穴和腎俞穴主治。熱痓如果互相牽引,沒有汗而且身體向後彎折,屁股和大腿內側疼痛像瘧疾,膀胱俞穴主治。痓病如果身體向後彎折、互相牽引,肚子脹、腋下抽筋、背部不舒服、牽引到胸部疼痛、內部牽引到心臟、脊柱內側疼痛,肺俞穴主治。另外,針刺陽明經,從脖子數到背脊,沿著脊柱兩側的肌肉如果疼痛,按壓時有反應,就針刺尺澤穴,針三次就會馬上好。痓病如果互相牽引、身體發熱,然谷穴和譩譆穴主治。痓病如果眼睛翻白、討厭風,針刺絲竹空穴主治。

痓病如果互相牽引,嘴唇和嘴角僵硬,兌端穴主治。痓病如果煩躁不安,齦交穴主治。痓病如果嘴巴緊閉、互相牽引、口乾、小便赤黃,有時會失禁,承漿穴主治。痓病如果嘴巴緊閉,大迎穴主治。痓病如果不能說話,翳風穴主治。痓病先針刺太谿穴,再針刺太倉的原穴。痓病如果脊椎僵硬、肚子裡面緊、腹痛,水分穴主治。痓病如果脊椎僵硬、嘴巴張不開、口水多、大便困難,石關穴主治。痓病如果脊椎僵硬向後彎折,京門穴主治。

痓病如果肚子脹大且硬,呼吸困難,期門穴主治。痓病如果呼吸急促,魚際穴主治。痓病如果互相牽引,腕骨穴主治。熱病如果沒有汗、容易噁心、想吐、口苦,痓病如果身體向後彎折、嘴巴緊閉、喜歡咬牙、腰痛不能轉頭,轉頭時感覺像要被拔起來一樣、容易悲傷,上下針刺出血,看到血就會立刻好。痓病如果身體向後彎折、嘴巴緊閉、喉嚨痛不能說話,三里穴主治。痓病如果驚恐、互相牽引、腳像打結一樣、小腿肚像裂開一樣,束骨穴主治。痓病如果眼睛翻白而且很多、鼻子不通暢、流黃鼻涕、大便出血,京骨穴主治。

痓病如果脊椎僵硬、脖子暈痛、腳像打結一樣、小腿肚像裂開一樣,崑崙穴主治。痓病如果互相折疊,飛揚穴主治。

2.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

黃帝問曰:夫瘧疾皆生於風,其以日作,以時發者,何也?岐伯對曰:瘧之始發,先起於毫毛,欠伸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俱熱,頭痛如破,渴欲飲水。曰:何氣使然?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陽並於陰,則陽實而陰虛。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;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;三陽俱虛則陰氣(一作二陰)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陽勝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內外皆熱,則喘渴,故欲冷飲。

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,此營氣之所舍也。令人汗出空疏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得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曰:其間日而作者何也?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。

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,何氣使然?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,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。此皆客於脊背,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

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,二十一日下至骶骨,二十二日入於脊內,注於太衝之脈(《素問》二十一作二十五,二十五作二十六,太衝作伏膂)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。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營氣俱行,不能偕出,故間日乃作。曰:衛氣每至於風府,腠理乃發,發則邪入,入則病作。

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,不當風府,其日作奈何?曰:(《素問》此下有八十八字,《甲乙經》本無,故不抄入)風無常府,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則其病作(《素問》作則其府也)。曰:風之與瘧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休者,何也?曰:風氣常留其處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次而內傳(《素問》作沉以內薄),故衛氣應乃作。

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?曰:夏傷於大暑,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風,夏氣淒滄之水寒迫之,藏於腠理及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夫寒者陰氣也,風者陽氣也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,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也。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曰:此先傷於風,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,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也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者,名曰癉瘧。

曰: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之寒,湯火不能溫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。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?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,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。

白話文:

黃帝詢問:瘧疾都起於風,為何會每日發作,按時發病呢?

岐伯回答:瘧疾初發,先從毛髮開始,感到伸懶腰,接著寒顫、下巴發緊、腰脊都疼痛,寒意退去後,內外都發熱,頭痛欲裂,口渴想喝水。這是什麼氣機造成的呢?這是因為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互相更替,陰陽互相轉移的結果。陽氣聚集在陰氣處,則陽氣實而陰氣虛。陽明虛則寒顫下巴發緊;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疼痛;三陽都虛,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骨頭寒冷疼痛,寒邪生於內,所以內外都寒冷。陽氣盛則外熱,陰氣虛則內熱,內外都發熱,就會呼吸急促口渴,所以想喝冷水。

這些都是夏天受暑邪所傷,熱氣盛,藏在皮膚內、腸胃外,這是營氣所居的地方。使人汗出過多,毛孔開張,等到秋天,汗出遇風,或洗澡,水氣滯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同處。衛氣,白天走於陽經,晚上走於陰經,這股氣受到陽氣的影響就外出,受到陰氣的影響就內斂,內外相搏,所以每日發作。

為什麼有的瘧疾間日發作呢?因為邪氣滯留較深,內斂於陰經,陽氣獨自行走,陰邪內藏,陰陽爭奪不能外出,所以間日發作。

為什麼有的瘧疾發作時間早,有的發作時間晚呢?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風府穴,沿著脊柱向下走,衛氣一天一夜會在大會於風府穴,每天向下移動一節,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晚。這些邪氣都停留在脊背,每當到達風府穴時,毛孔就開張,毛孔開張邪氣就入侵,邪氣入侵疾病就發作,所以每日發作時間逐漸變晚。

邪氣從風府穴每天向下移動一節,二十一天到達骶骨,第二十二天進入脊髓,到達太衝脈(或伏膂),邪氣上行,九天從缺盆(鎖骨上窩)出來,邪氣一天比一天高,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早。間日發作的,是因為邪氣內斂於五臟,橫向連接著募原穴,其道路遙遠,邪氣深藏,運行緩慢,不能與營氣一起運行,不能同時排出,所以間日發作。衛氣每當到達風府穴,毛孔就開張,開張則邪氣入侵,入侵則疾病發作。

現在衛氣每天向下移動一節,邪氣發作的部位不在風府穴,那它每天發作是怎麼回事呢?風沒有固定的部位,衛氣發作的部位,必定是毛孔開張的地方,邪氣聚集的地方就發病。(風與瘧疾相似,但風持續存在,瘧疾卻有時會停止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風邪常停留在一個地方,所以持續存在;瘧邪隨著經絡循序漸進地向內傳播,所以衛氣應之而發作。)

為什麼瘧疾先寒後熱呢?夏天受暑邪所傷,汗出過多,毛孔開張,又遇風邪,夏天餘熱與寒邪相搏,藏於毛孔和皮膚之中,秋天受風寒之邪,病情就形成了。寒邪是陰氣,風邪是陽氣,先受寒邪之傷,後受風邪之傷,所以先寒後熱,按時發作,叫做寒瘧。

為什麼瘧疾先熱後寒呢?這是先受風邪之傷,後受寒邪之傷,所以先熱後寒,也按時發作,叫做溫瘧。只熱不寒的,是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自行走,就會發熱,並且氣短煩躁,手足發熱想嘔吐,叫做癉瘧。

書上說,有餘的瀉掉,不足的補充。現在發熱是有餘,寒冷是不足。瘧疾的寒邪,湯火都溫不熱,發熱的時候,冰水都冷不下來,這些都是有餘不足的表現。在這個時候,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不能立即治癒,必須等到疾病自己衰退才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書上說,不能刺熱盛的病人,不能刺脈象渾濁的病人,不能刺汗出過多的病人,因為病情逆亂,還不能治療。瘧疾剛開始發病,是陽氣聚集在陰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