傷寒指掌

清代醫家吳坤安所著《傷寒指掌》,是一部深入探討外感熱病的重要醫學典籍。此書成於嘉慶元年(1796年),共分四卷,以其清晰的條理和精闢的論述,為後世醫者辨析傷寒及溫熱等熱病提供了寶貴的指引。吳氏在書中揉合了張仲景經典學說與清代溫熱學派的精華,力圖明辨寒溫,釐清外感熱病的複雜面向。

在中醫學的發展長河中,外感熱病始終是臨床上的重難點。自醫聖張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奠定辨證論治的基礎以來,歷代醫家不斷對傷寒學說進行闡發和補充。然而,病情變化多端,其傳變迅速且預後凶險,若藥一誤投,病不可挽。尤其是如何準確區分由寒邪所致的「正傷寒」與由溫熱暑濕等邪所致的「溫病」、「熱病」等「類傷寒」,成為困擾醫家的核心問題。吳坤安有感於此,並認為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雖已該括極廣,但後學常將「類傷寒」作「正傷寒」治,不辨手足經之異,以致貽誤病情。同時,他也看到金元劉河間開創溫熱學說,清代葉天士、薛生白等人進一步發展了溫熱病學,強調其與傷寒的不同,指出「溫病發於少陽,熱病發於陽明」,並非傷寒之方可治。吳坤安深感寒溫之別,「判若天淵」,治法反如「冰炭」,不能矇混。遂著《傷寒指掌》,旨在撥開迷霧,明辨寒溫,指引臨床。

吳坤安,字子安,號東山,江蘇吳縣人,清代著名的醫學家。他自幼對醫學情有獨鍾,勤奮鑽研,並曾師從當時的醫學大家,深入學習傷寒及溫病理論。他博覽古今醫籍,結合豐富的臨床實踐,融會貫通,最終成就了這部《傷寒指掌》。他自序中謙稱「質性魯愚」,但其對醫理的探求可謂入木三分。他對張仲景經典的理解,深得「得仲景之深心」的柯韻伯和王晉三的啟發,認為仲景學說的六經主病已兼六氣,已該雜症,並非專指傷寒。同時,他也高度評價喻嘉言「掃叔和之偽,明仲景之真」的貢獻。對於溫熱學說,他推崇葉天士、薛生白等人的學說,認為其發前人所未發,特別是葉天士提出「仲景傷寒先分六經,河間溫熱須究三焦」的觀點,被吳氏視為區分寒溫辨治的「肯綮」。因此,《傷寒指掌》的學術思想體現了一種承古創新、融合各家之長的特色,尤其強調將嚴格意義上的傷寒與廣義的溫熱病加以區別對待。

《傷寒指掌》的核心價值在於明確區分「傷寒」與「溫熱」,並提供相應的辨治方法。吳坤安認為,廣義的「傷寒」涵蓋了因六淫外邪所致的各類熱病,而真正的「傷寒」特指感寒邪所致。他犀利地指出,將「類傷寒」誤作「正傷寒」治療,或將「溫熱」誤作「傷寒」治療,是臨床誤診誤治的關鍵所在,常導致病情惡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對此,他強調必須明辨病因、病機,不可「矇混若此」。書中對「類傷寒」的詳細辨析是本書一大特色。卷一開篇即列出十九種與傷寒症狀相似但病因、病機不同的病症,如冬溫、春溫、濕溫、風溫、霍亂、痙等,明確指出其中十一種(冬溫、春溫、寒疫、熱病、濕溫、風溫、霍亂、痙、濕痹、風濕、中暍)「同傷寒施治」,八種(傷食、痰、腳氣、內癰、虛煩、蓄血、黃耳、赤胸)「不同傷寒施治」,並簡述其鑑別要點和治法,這對於初學者和臨床醫家避免誤診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,正如花映墀在序中所言,學者獲此卷讀之,「循序而進,以治傷寒,分六經之法治雜症,無不應手以盡其妙,豈獨治傷寒一症哉」。

全書共分四卷,結構嚴謹,層層深入:

  • 卷一: 涵蓋《類傷寒辨》及三陽經病證。卷首辨析各種與傷寒相似的病症,如前所述,幫助醫者釐清外感熱病的類型。接著,按照張仲景六經辨證的順序,闡述傷寒外邪侵襲人體陽經所引起的病證,包括手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、手少陽三焦經(或足少陽膽經,吳氏遵循葉天士「溫病發於少陽」的說法,對少陽病有溫病視角),論述了各經病證的病因、病機、症狀及辨證治療原則,包括經典方證的應用,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。
  • 卷二: 續論傷寒六經病證中的三陰經病,包括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。三陰經病多屬於病情深入、邪氣內陷或正氣虧虛之證,病機複雜,本卷詳細論述了各經病證的特點、變化及相應治法。此外,本卷末尾還探討了傷寒病恢復期的各種後遺症或併發症,即「瘥後諸病」,指導如何處理疾病痊癒後的身體調養與續發問題,內容豐富實用。
  • 卷三: 專論「傷寒變症」。傷寒病在傳變過程中,常因各種因素而產生複雜的變化,可能出現邪氣傳變至其他經、兩經或三經合病、兼夾其他病邪,或因失治誤治而產生種種變局。本卷詳細分析這些變化的病機,並提供相應的辨證思路和治法,是處理疑難複雜病證的關鍵,體現了吳氏應對複雜病情的臨床經驗和智慧。
  • 卷四: 詳細列舉「傷寒類症」。雖然卷一已有《類傷寒辨》,卷四可能進一步深化或補充,將更多與傷寒症狀相似但非典型傷寒的疾病納入討論範圍,旨在全面提高醫家辨別假象、把握疾病本質的能力。這一卷的設置,再次強調了本書區分正傷寒與類傷寒的核心思想,體現了作者對鑑別診斷的高度重視。

吳坤安在書中展現了高超的辨證能力和精細的治療藝術。他「分條析理」,將複雜的病機和方藥闡釋得有條不紊;他「論症用藥處方」,結合具體症狀指導遣方用藥,具有很強的實用性。他博採眾長,融會古今學說,形成自家體系,對於傷寒推崇王宇泰、喻嘉言、柯韻伯等,對於溫熱則悉遵葉天士、薛生白學說,可謂集大成者。書中邵仙根的評批多系經驗之談,增添了本書的臨床參考價值,晚清醫家何廉臣曾將本書略予刪改,改名《感證寶筏》刊行,可見其在當時流傳之廣泛和影響之深遠。

總而言之,《傷寒指掌》是清代一部承前啟後、融會寒溫學說的經典著作。吳坤安醫家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經驗,系統地闡述了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原則,特別強調了區分傷寒與溫熱、正病與類症的重要性。其對張仲景學說的深刻理解與對溫熱學說的吸收創新,為後世醫家治療外感熱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方法,至今仍是中醫學習和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書籍,其「指掌」之名,確如其內容所示,旨在使複雜的熱病辨治變得清晰易懂,便於醫者掌握和運用。


花序

自序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一 (6)

卷一 (7)

卷一 (8)

卷一 (9)

卷一 (10)

卷一 (11)

卷一 (12)

卷一 (13)

卷一 (14)

卷一 (15)

卷一 (16)

卷一 (17)

卷一 (18)

卷一 (19)

卷一 (20)

卷一 (21)

卷一 (22)

卷一 (23)

卷一 (24)

卷一 (25)

卷一 (26)

卷一 (27)

卷一 (28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二 (7)

卷二 (8)

卷二 (9)

卷二 (10)

卷二 (11)

卷二 (12)

卷二 (13)

卷二 (14)

卷二 (15)

卷二 (16)

卷二 (17)

卷二 (18)

卷二 (19)

卷二 (20)

卷二 (21)

卷二 (22)

卷二 (23)

卷二 (24)

卷二 (25)

卷二 (26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三 (10)

卷三 (11)

卷三 (12)

卷三 (13)

卷三 (14)

卷三 (15)

卷三 (16)

卷三 (17)

卷三 (18)

卷三 (19)

卷三 (20)

卷三 (21)

卷三 (22)

卷三 (23)

卷三 (24)

卷三 (25)

卷三 (26)

卷三 (27)

卷三 (28)

卷三 (29)

卷三 (30)

卷三 (31)

卷三 (32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四 (8)

卷四 (9)

卷四 (10)

卷四 (11)

卷四 (12)

卷四 (13)

卷四 (14)

卷四 (15)

卷四 (16)

卷四 (17)

卷四 (18)

卷四 (19)

卷四 (20)

卷四 (21)

卷四 (22)

卷四 (23)

卷四 (24)

卷四 (25)

卷四 (26)

卷四 (27)

卷四 (28)

卷四 (29)

卷四 (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