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診察
而發於少陽之表也。症匪輕渺。速宜重加鮮生地、麥冬、元參之類。以滋少陰之水。而少陽之火自解矣。大忌風藥。內伏之溫邪。自少陰而從少陽發出。以救陰泄熱為要。又風溫瘟疫等症。如見舌苔鮮紅者。當從手少陰治。
邵評: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。即是治心。
黑苔脾經。辨太陰濕土之寒熱也。(太陰濕土從濕化易雲水就濕故黑苔應脾)
太陰濕土所主。而水就濕。故脾家見症。每每舌現黑色。如舌苔灰黑而滑者。
此寒水侮土。太陰中寒症也。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。六脈沉細。宜理中湯主之。
邵評:寒中之太陰脾。自宜溫中為定法。
如雜症而現黑滑苔者。必是濕飲傷脾。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。
邵評:寒濕水飲傷脾。自宜溫中逐飲。
如白苔而兼帶灰黑色。更兼黏膩浮滑者。此太陰在經之濕邪。是從雨霧中得之。宜解肌滲濕。如五苓散加羌、防之類。
邵評:濕入。太陰之表。故可解肌利濕。
如白帶黑點。或兼黑紋而黏膩者。亦屬太陰氣分之濕。宜行濕和脾。如黃中帶黑。而浮滑黏膩者。是太陰濕熱內結。宜利濕清熱。
若黑而燥刺。是陽經注入太陰之熱邪。宜清火解毒。兼陽明治。如屢清不解。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。不可妄投承氣。是胃中津液乾涸。少陰腎水不支。宜大小甘露飲主之。
邵評前半條。陽經熱邪注入太陰。而陽明胃熱。宜兼陽明治而用清解。後半條。是胃中陰液枯涸。宜滋養而不可下。
如舌苔黑刺。大便秘結。臍腹硬滿攻痛。此燥矢為患也。承氣湯下之。仍從陽明治。若黑而堅斂。焦刺如荔枝形者。乃陽亢陰竭。胃汁腎液俱涸也。不治。若諸書但以黑苔為腎氣凌心水來剋火。百無一治。庸有未驗。
邵評:此係腎陰胃液俱竭。熱陽亢極。陰涸而死。故曰不治。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。藥勿間斷。希救萬一。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臟。乃五行之。死法。不足以測傷寒之變。
紫色腎經。察少陰本臟之虛邪也。(少陰君火從火化故紫色應腎)
六經惟腎無實症。故仲景於少陰症中。揭出脈微細。但欲寐。為主病。示正氣之虛也。如見舌形紫而乾澀。口渴唇燥。外見少陰症者。此腎陰不足。坎中水虧。宜壯水為主。六味飲一陰煎之類。如兼譫語神昏。又當從手少陰治。微清痰火。如生地、丹參、茯苓、川貝、菖蒲、鉤藤、天竺黃之類。
如舌形胖嫩。而色淡紅者。外症必見躁擾不寧。六脈遲微。或動氣內發。腹寒畏冷。或初起吐利。手足逆冷。或格陽躁狂。六脈洪數無根。此腎氣大虧。坎中火衰。宜益火之原。人參八味主之。
邵評:腎陽衰而虛火上逆。治以補火壯水。與上條水虧不同。
如舌形紫燥。唇焦齒黑。二便俱秘。此為陰中兼陽。可兼陽明以治。犀角、地黃、甘露飲之類。
白話文:
診察
少陽表證發病,症狀不容輕忽,應迅速加用鮮生地、麥冬、元參等藥,滋養少陰之水,則少陽之火自然消退。忌用風藥。溫邪內伏,從少陰經而發於少陽,以救陰泄熱為要。風溫瘟疫等症,若見舌苔鮮紅,當從手少陰經治療。
邵氏評注: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,也就是治療心臟。
黑苔屬脾經,需辨別太陰濕土的寒熱。(太陰濕土因濕化而易成水,故黑苔應屬脾)
太陰濕土所主,水因濕而生,故脾家疾患常出現黑色舌苔。若舌苔灰黑而滑潤,
這是寒水侮土,太陰中寒證。外症表現為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手足冰冷,脈象沉細,宜用理中湯治療。
邵氏評注:太陰脾寒,溫中是確切的治療方法。
若雜症伴有黑滑舌苔,必是濕飲傷脾,宜溫中和脾,並祛除濕飲。
邵氏評注:寒濕水飲傷脾,宜溫中祛除濕飲。
若舌苔為白色而帶灰黑色,且黏膩浮滑,這是太陰經的濕邪,多因雨霧侵襲所致,宜解肌滲濕,如五苓散加羌活、防風等藥。
邵氏評注:濕邪侵入太陰經的表層,故可解肌利濕。
若白帶黑點,或兼有黑紋且黏膩,也屬太陰氣分之濕,宜行氣利濕和脾。若舌苔黃中帶黑,且浮滑黏膩,這是太陰濕熱內結,宜利濕清熱。
若舌苔黑色而乾燥粗糙,這是陽經之熱邪侵入太陰,宜清火解毒,並兼治陽明。若多次清熱而無效,且無腹部痞滿硬痛之症,不可妄用承氣湯,這是胃中津液乾涸,少陰腎水不足,宜用大小甘露飲治療。
邵氏評注:前半段指陽經熱邪侵入太陰,陽明胃熱,宜兼治陽明並清熱解毒;後半段指胃中陰液枯竭,宜滋養,不可攻下。
若舌苔黑而粗糙,大便秘結,臍腹硬滿脹痛,這是燥熱所致,用承氣湯攻下,仍需兼治陽明。若舌苔黑色而堅硬收斂,焦燥如荔枝核狀,這是陽亢陰竭,胃液腎液皆枯竭,此乃不治之症。若諸書皆以黑苔為腎氣凌心,水克火,則百無一治,實未驗證。
邵氏評注:這是腎陰胃液皆枯竭,熱陽亢盛,陰液枯竭而死,故曰不治。不得已可使用大劑量的滋陰清熱藥物,藥物不可間斷,期望能救治萬一。又有以舌苔五色分屬五臟,乃五行之死法,不足以測知傷寒之變化。
紫色舌苔屬腎經,察其少陰本臟的虛邪。(少陰君火由火化而來,故紫色應屬腎)
六經之中,唯腎無實證,故張仲景在少陰病中,以脈微細、嗜睡為主要症狀,說明正氣虛弱。若見舌苔紫色而乾燥粗糙,口渴唇燥,並見少陰證候,這是腎陰不足,坎中水虧,宜壯水為主,用六味地黃丸、一陰煎等藥。若兼見譫語神昏,又當從手少陰經治療,微清痰火,如生地、丹參、茯苓、川貝、菖蒲、鉤藤、天竺黃等藥。
若舌苔胖嫩,色澤淡紅,外症必見躁擾不安,脈象遲微,或因動氣而內發,腹寒畏冷,或初起嘔吐腹瀉,手足冰冷,或陽氣格拒而躁狂,脈象洪數無根,這是腎氣大虧,坎中火衰,宜益火之本,用人參八味丸治療。
邵氏評注:腎陽衰而虛火上逆,治療以補火壯水,與上條水虧不同。
若舌苔紫色乾燥,唇焦齒黑,二便皆秘,這是陰虛兼陽亢,可兼治陽明,用犀角、地黃、甘露飲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