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察目法

一、兩目赤色。火症也。必兼舌燥口渴。六脈洪大有力。宜犀角、連翹等清透之。陽毒三黃石膏湯。表裡兼解之。若目赤顴紅。六脈沉細。手足指冷者。此少陰虛火上冒。假熱真寒也。六脈洪大。按之無力者。亦是。

一、兩目黃色。此濕熱內盛。欲發黃也。必兼小便不利。腹滿口渴。脈沉數。輕則茵陳五苓散。重則茵陳大黃湯。若目黃小便自利。大便黑。小腹硬滿而痛。屬蓄血。桃仁承氣湯下之。若目黃身冷。口不渴。脈沉細。屬陰黃。茵陳理中湯。

白話文:

眼睛發黃,這是濕熱內盛,快要發黃疸了。一定會伴隨小便不利,肚子脹滿口渴,脈沉而數。輕微的話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。嚴重的話,要用茵陳大黃湯治療。如果眼睛黃,小便自利,大便黑,小腹硬滿疼痛,這是蓄血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。如果眼睛黃,身體冰冷,口不渴,脈沉細,這是陰黃,要用茵陳理中湯治療。

邵評:熱瘀下焦。與蓄血下焦。其辨在小便不利為熱瘀。小便自利是蓄血。

一、病人目眵多結者。肝膽火盛也。宜清之。

一、病人目睛微定。暫時轉動者。痰也。宜加味導痰湯。痰去。目珠自然流動矣。

一、病人眼胞上下黑者。痰也。

一、病人目色清白寧靜者。多非火症。不可妄用寒涼。

一、病人目不識人。陽明實症可治。少陰虛症難治。

一、凡目昏不知人。或戴眼上視。或目瞪直視。或眼胞陷下。皆屬死症。

白話文:

邵氏認為,下焦出現熱邪瘀阻與積血瘀阻,其區別在於小便不暢為熱邪瘀阻,小便通暢則為積血瘀阻。

一、病人眼屎多且黏稠,是肝膽火盛,應該清熱。

一、病人眼球微微固定,暫時可以轉動,這是痰濕,應該服用加味導痰湯,痰去後眼珠就會自然流動。

一、病人眼瞼上下發黑,也是痰濕。

一、病人眼神清澈明亮,通常不是火症,不可隨意使用寒涼藥物。

一、病人看不清人,陽明實證可以治療,少陰虛證難以治療。

一、凡是眼睛昏花看不清人,或者戴著眼向上看,或者眼珠直視前方,或者眼瞼凹陷,這些都是死症。

2. 六經本病

按傷寒斷無日傳一經之理。仲景既無明文。其說始於誤解經義。素問熱論篇云。傷寒一日。巨陽受之。故頭項痛。腰背強。二日陽明受之。故身熱目痛。鼻乾不得眠。三日少陽受之。故胸脅痛而耳聾。此言三陽受邪發病之期。有淺深先後之次序。非謂傳經之日期也。故下文云。

七日巨陽病衰。頭痛少愈。八日陽明病衰。身熱少愈。九日少陽病衰。耳聾微聞。此言病之向愈。大約以七日為期。以七日始行盡本經也。故太陽病至七日始衰。而頭痛少愈。則六日內只在本經。非傳至厥陰明矣。註疏者。以六日為傳經已盡。以七日巨陽病衰為再傳經釋之。

致後人皆以日傳一經為常例。不知六氣之傷人無常。或入於陽。或入於陰。靈樞云。中於面。則下陽明。中於項。則下太陽。中於頰。則下少陽。以此可知三陽各自受邪。非必從太陽傳入也。則太陽受病一日發。陽明受病二日發。其義顯然。故傷寒非必始太陽而終厥陰。亦非一經止病一日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病理,不存在一日傳遍一經的說法。張仲景並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,這個說法是後人誤解經義而來的。《素問·熱論篇》提到,傷寒發病第一天,巨陽經受邪,所以頭項痛,腰背酸痛;第二天陽明經受邪,所以身體發熱,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失眠;第三天少陽經受邪,所以胸脅疼痛,耳朵聽力下降。這段話講的是三陽經受邪氣發病的時間順序,有輕重先後的差別,並不是指邪氣傳經的日期。所以下文提到,第七天巨陽經病勢減弱,頭痛減輕;第八天陽明經病勢減弱,身體發熱減輕;第九天少陽經病勢減弱,耳朵聽力稍微恢復。這段話講的是病症逐漸好轉的情況,大約以七天為一個週期,七天之內病氣運行於本經。所以太陽經病症在第七天開始減弱,頭痛減輕,說明前六天病氣只在太陽經,並沒有傳至厥陰經。註釋者把前六天當作傳經已盡,把第七天巨陽經病勢減弱當作再次傳經,導致後人誤以為一日傳遍一經是常例。其實六氣傷人沒有固定的模式,有的進入陽經,有的進入陰經。《靈樞》說,邪氣侵犯面部,則進入陽明經;邪氣侵犯項部,則進入太陽經;邪氣侵犯頰部,則進入少陽經。由此可知,三陽經各自受邪,不一定從太陽經開始傳入。所以,太陽經受病第一天發病,陽明經受病第二天發病,道理顯而易見。因此,傷寒不一定從太陽經開始,最後到達厥陰經;也不一定是一經只病一天。

亦非一經獨病相傳。大抵今之傷寒。無不兼經而病。即古人所稱合病並病之症。後學不解此旨。而欲拘拘於六經傳次。印證今病。宜無一症合其式矣。茲將六經古法述於前。新法續於後。其各經兼併之症。列於六經正病之下。庶臨症者得其把握焉。

白話文:

這並不只是一種經脈獨特的疾病傳承。總的來說,現在的傷寒,沒有不兼顧多種經脈而發病的。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合病、並病的症狀。後學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想拘泥於六經傳變的順序,來印證現在的疾病,恐怕沒有一種症狀能符合古法了。現在將六經的古法寫在前面,新法寫在後面。各個經脈兼併的症狀,則列在六經正病之下。希望臨症的人能以此掌握診治的要領。

3. 太陽總要述古

麻黃。桂枝。大青龍湯。小青龍湯。麻杏甘石湯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葛根湯。五苓散。桂枝

麻黃各半湯。桂枝二麻黃一湯。桂枝二越婢一湯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桂枝都是常用的藥材,可以製成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、麻杏甘石湯等方劑,還有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、葛根湯、五苓散等,其中麻黃與桂枝的比例可以不同,例如桂枝二麻黃一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等,另外還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

4. 太陽本病述古

發熱。惡寒。惡風。頭痛。項強。體痛。

凡風寒初感。先入皮毛肌表。外症便有頭痛。項強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煩疼、發熱惡寒。此皆太陽經之見症。如無汗而脈浮緊。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。用麻黃以發表。使營衛之邪。從皮毛而出。則諸症自除矣。如脈浮而弱。汗自出者。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。用桂枝以解肌。

使營衛和。而邪自解矣。如不汗出而煩躁。此內有伏火。為外寒所郁也。宜大青龍湯。外散表寒。內清裡熱。則表裡俱解矣。若表不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者。此心下有水氣。不得化汗。干肺而喘咳也。宜小青龍湯。以行水發汗。喘加杏仁以下氣。如小便不利。小腹滿。去麻黃。

白話文:

發燒、怕冷、怕風、頭痛、脖子僵硬、全身疼痛,這些都是風寒初期入侵人體,先影響到皮膚、毛髮和肌肉表層的症狀。因為表層受寒,所以會出現頭痛、脖子僵硬、全身痠痛、骨骼關節疼痛、發燒怕冷等症狀,這些都是太陽經受寒的表現。如果沒有出汗,脈搏浮緊,說明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比較強,表層也比較堅實,應該用麻黃來發汗,讓營氣和衛氣中的邪氣從皮膚毛髮排出,症狀自然消失。如果脈搏浮弱,並且自行出汗,說明營氣比較強,衛氣比較弱,表層比較虛弱,應該用桂枝來解肌,使營氣和衛氣協調,邪氣自然消散。如果沒有出汗,而且還感到煩躁不安,說明內部有伏火,被外寒鬱結所致,應該服用大青龍湯,既能散發表層寒氣,又能清內熱,這樣就能徹底解除表裡寒熱。如果表症沒有解除,出現咳嗽、輕微喘息、發燒但不渴,說明心下有水氣,無法化為汗液,導致肺部乾燥而出現咳嗽喘息,應該服用小青龍湯,以利水發汗。如果同時伴有喘息,可以加入杏仁來降氣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小腹脹滿,應該去掉麻黃。

加茯苓以行水。

若身熱無汗。口渴而喘者。此外寒束內熱也。宜麻杏甘石湯。以解肺分之邪。其喘立止。如感寒而喘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

如身與骨節俱不疼痛。獨頭項痛而背強。牽引𠘧𠘧。脈浮。惡風無汗者。此風傷於太陽筋脈也。風能劫液。其牽引之狀。即變痙之端。宜葛根湯主之。以解肌表之風邪。而生陽明之津液。則筋脈舒。而無牽引之患矣。

如汗後表熱未解。脈浮數。煩渴飲水。而小便不利者。此熱結膀胱。水停下焦也。五苓散微汗以利之。

白話文:

加入茯苓可以利水。

如果身體發熱沒有汗,口渴而且喘不過氣,這是外寒束內熱造成的。應該服用麻杏甘石湯,來解除肺部的邪氣。喘氣會立刻停止。如果因為受寒而喘不過氣,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和骨節都不疼痛,只有頭部疼痛,而且背部僵硬,感覺牽拉酸痛,脈搏浮,怕風沒有汗,這是風邪侵犯了太陽經脈。風邪可以劫奪津液,牽拉的感覺就是痙攣的徵兆。應該服用葛根湯來治療,可以解表散寒,使陽明經的津液生成,這樣筋脈就會舒展,就不會再有牽拉的感覺了。

如果出汗後體表熱度沒有消退,脈搏浮數,煩躁口渴,想喝水,但小便不利,這是熱邪結聚膀胱,水液停留在下焦。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,微微出汗就可以利水。

如八九日。過經不解。發熱惡寒如瘧狀。一日二三發。其人不嘔。非少陽也。小便清者。無裡熱也。面有熱色者。微邪未解也。身癢者。邪在皮膚中。欲出不得也。宜小汗之。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有汗者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熱多寒少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
若不汗妄下。瘀熱在裡。但頭汗出。小便不利。身體發黃。此太陽誤治變症也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以分解表裡。使濕熱之邪。一從麻黃髮汗而出太陽之表。一從赤小豆連翹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陽之裡。黃自退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從發病到現在已經八九天了,經期過後卻遲遲沒有恢復正常,還伴隨著發燒、畏寒,類似瘧疾的症狀,一天發作兩三次,但沒有嘔吐,就不是少陽病。如果小便清澈,說明沒有裡熱,臉色發紅,則表示微邪未解。身體發癢,代表邪氣停留在皮膚裡,想出來卻出不來。這時應該用小汗法治療,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如果已經出汗了,就應該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如果發熱多而畏寒少,則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
如果沒有出汗卻盲目使用下藥的方法,會導致瘀熱停留在體內,只出頭汗,小便不利,身體發黃,這屬於太陽病誤治後的變症,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這個藥方能分解表裡,讓濕熱之邪一部分隨著麻黃的發汗作用從太陽經的表面排出,一部分隨著赤小豆、連翹根的利尿作用從太陽經的裡面排出,這樣黃疸就會自然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