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發熱

熱無休止。曰發熱。風寒客於太陽。有即發熱者。有至一二日。始發熱者。然必兼惡風惡寒。頭痛身疼等症。方為太陽發熱。宜汗之。類方注云。太陽發熱。寒時亦熱。熱時亦寒也。金鑑云。翕翕表熱。蒸蒸裡熱。俱有自汗症。表熱自汗。宜桂枝解肌。裡熱自汗。宜涼膈承氣。

不可誤治。當審其尿之白赤。舌之潤燥為別。愚按:表熱自汗。畏風惡寒。裡熱自汗。則不惡風寒。尤當認別。

邵評:辨表熱裡熱。分汗清下三法為治。

白話文:

發熱是指持續不斷的高燒。如果風寒侵犯太陽經脈,有些人會立即發燒,有些人則要過一兩天後才發燒。但太陽經脈引起的發燒,必定伴隨惡風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等症狀。這類發燒應該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古籍記載,太陽經脈發燒時,寒的時候也覺得熱,熱的時候也覺得寒。另有記載,表面發熱,內裡也發熱,都伴隨自汗症狀。如果表面發熱且自汗,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表;如果內裡發熱且自汗,應該用涼膈散或承氣湯來瀉熱。

治療時不可弄錯,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尿液顏色(白或赤)、舌苔的潤燥情況來區分。 表熱自汗的病人,會怕風、惡寒;裡熱自汗的病人,則不惡風寒,這點尤其要區分清楚。

邵氏評論:辨別表熱和裡熱,並根據情況選擇發汗、利清、下瀉三種方法治療。

2. 惡寒

此風寒客於營衛。非比寒熱之惡寒。雖身大熱。亦惡寒也。發熱無汗惡寒為表實。宜麻黃湯。發熱有汗惡寒為表虛。宜桂枝湯。

邵評:以有汗無汗。辨表虛表實。

金鑑云。發熱惡寒。發於陽。表也。有汗桂枝。無汗麻黃。無熱惡寒。發於陰。里也。有汗桂枝加附子湯。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邵評:以有熱無熱。辨發於陰發於陽。

白話文:

惡寒

這是風寒侵犯人體營衛之氣引起的。這與一般的寒熱症狀中的惡寒不同,即使身體很熱,也仍然會感到惡寒。發熱但沒有汗、並且惡寒,屬於表證實證,應該服用麻黃湯;發熱並且出汗、同時惡寒,屬於表證虛證,應該服用桂枝湯。

邵氏評注:根據是否有汗來區分表虛和表實。

金鑑方論說:發熱惡寒,是陽氣發病的表現,屬於表證;出汗的用桂枝湯,不出汗的用麻黃湯。如果沒有發熱,只有惡寒,是陰氣發病的表現,屬於裡證;出汗的用桂枝加附子湯,不出汗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邵氏評注:根據是否有發熱來區分陽氣發病還是陰氣發病。

3. 惡風

風邪傷衛則惡風。均屬表症。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

白話文:

風寒侵犯肌表,就會怕風。這都屬於表證。不過,怕風比怕冷要輕一些。

4. 頭痛

頭痛雖屬三陽。惟太陽獨多。故頭痛專主表。太陽頭痛。必兼惡寒發熱。表解自除。

陽明頭痛。在額前目鼻等處。無汗為表症。宜葛根湯加白芷、蔥白等汗之。若自汗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大便實。小便赤。當以陽明裡症治之。承氣湯。少陽頭痛。在頭角耳根。脈弦數。口苦是也。小柴胡去參。加川芎。有痰。如栝蔞。(參準繩)

白話文:

頭痛雖然屬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的病症,但以太陽經的頭痛最為常見。因此頭痛大多屬於表證。太陽經頭痛,一定伴隨惡寒發熱,表證解除了,頭痛自然就好了。

陽明經頭痛,疼痛部位在額頭、眼睛、鼻子等處。沒有汗是表證,應該服用葛根湯,再加白芷、蔥白等藥物發汗。如果自汗、不惡寒、反而惡熱,大便乾燥,小便顏色深赤,則應當按照陽明經裡證治療,可以使用承氣湯。

少陽經頭痛,疼痛部位在頭部兩側、耳根等處,脈象弦細而數,口苦,就是少陽經頭痛。治療方法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,再加入川芎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栝樓。

5. 項強

太陽傷寒。必頭痛項強。太陽中風。兼濕成痙。亦項強。

金鑑云。項強。太陽病。項背強。太陽陽明病也。脈浮無汗。從傷寒傳來。宜葛根湯。有汗。從中風傳來。宜桂枝加葛根湯。若脈沉而項背強。邪已入胸。宜栝蔞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項強是太陽傷寒的典型症狀,會伴隨頭痛。太陽中風合併濕邪導致痙攣,也會出現項強。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項強是太陽病的症狀,表現為項部和背部僵硬。太陽陽明合病也會有此症狀。如果脈浮無汗,是由傷寒轉化而來,應該服用葛根湯;如果已經出汗,是由中風轉化而來,應該服用桂枝加葛根湯。如果脈沉而項背僵硬,邪氣已經入侵胸部,則應該服用栝蔞桂枝湯。

6. 體痛

風寒客於太陽而身痛。但拘急耳。中濕。則身痛不能轉側。陰毒身痛。則體勢沉重。宛如被杖。以此別之。太陽身痛。解表自除。風濕身痛。宜桂枝加附子湯。陰症身痛。四逆、真武輩溫之。(參準繩)金鑑云。身痛未汗屬表實。宜麻黃湯。汗後身痛屬表虛。宜桂枝新加湯。

若身痛尺脈遲。是血少營氣不足。雖未經汗。不可發汗。宜建中湯。加歸耆。以補營血也。風濕身痛。令人一身盡痛。不能轉側。筋脈牽引。煩疼不寧。宜桂枝附子湯。少陰身痛。則脈沉。四肢逆冷。宜附子湯。厥陰身痛。厥逆汗出不止。下利清穀。宜四逆湯。

邵評:身痛有表實、表虛、營虛、血少、風濕各因。若少陰厥陰二經中寒。亦有身痛。臨症均須細辨。

白話文:

體痛

身體疼痛是因為風寒侵犯太陽經脈,疼痛拘緊。如果體內濕氣重,則會疼痛難以翻身。陰邪導致的疼痛,則會覺得身體沉重,如同被打了一樣,以此區分不同原因。太陽經脈引起的疼痛,透過解表就能自行痊癒。風濕引起的疼痛,適合服用桂枝加附子湯。陰證引起的疼痛,則需服用四逆湯、真武湯等溫陽的藥方。(參考《準繩》)《金鑑》記載,身體疼痛還沒出汗,屬於表實證,宜用麻黃湯;出汗後還疼痛,屬於表虛證,宜用桂枝新加湯。

如果身體疼痛且寸口脈遲,表示血少營氣不足,即使還沒出汗,也不可再發汗,宜服用建中湯,再加入當歸、黃耆來補益營血。風濕引起的疼痛,會使全身疼痛,難以翻身,筋脈牽引,煩躁疼痛難安,適合服用桂枝附子湯。少陰經引起的疼痛,脈象沉弱,四肢冰冷,宜服用附子湯。厥陰經引起的疼痛,則會出現厥逆、汗出不止、腹瀉清穀等症狀,宜服用四逆湯。

邵氏評述:身體疼痛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表實、表虛、營虛、血虛、風濕等。如果少陰經、厥陰經受寒,也會引起身體疼痛。臨證時必須仔細辨別。

7. 太陽兼經新法

北方地厚天寒。人之稟氣亦厚。風寒所感。只在本經留連。故多太陽正病。若大江以南。地勢卑。天氣暖。人稟薄。一感外邪。即從太陽而入陽明少陽。或從太陽而入太陰少陰。總屬太陽兼症。不得以太陽正病治之。

太陽陽明。太陽少陽。太陽兼肺。太陽太陰。太陽少陰。

白話文:

北方地區地層厚實,天氣寒冷,當地人體質也較厚實。因此,風寒感冒大多只停留在太陽經脈,表現為太陽經的典型症狀。但南方地區地勢低窪,天氣溫暖,當地人體質較弱,一旦受外邪侵犯,風邪不只停留在太陽經,還會順著太陽經蔓延到陽明經、少陽經,或太陰經、少陰經,這就屬於太陽經兼夾其他經脈的病症。治療時不能單純用治療太陽經典型病症的方法。

太陽經與陽明經、少陽經、肺經、太陰經、少陰經合併發病的狀況。

8. 太陽陽明

凡風寒初感。便見頭疼發熱。惡風惡寒。腰疼骨痛。脈來浮緊。或浮緩。口不渴。舌潤無苔者。此風寒客於太陽陽明。營衛之間也。因非太陽正病。故項不強耳。治宜辛散。羌、防、芎、芷、蘇葉、樸陳、薑蔥之類。溫中散寒。則食化而表解矣。若惡寒甚。而寸關脈沉遲者。

寒邪重也。宜麻黃桂枝等。辛溫汗之。若飽悶惡食。右關脈短滑者。胃中停食也。兼消導。楂肉、麥芽、神麯之類。(風寒)

如見舌苔白而燥。或兼微黃。口渴便赤。脈來浮滑者。此太陽感寒。陽明有火也。或風熱之邪客於陽明之表也。均宜涼散。以羌、防、葛根、連翹、黃芩、梔子之類。清熱解表。(風熱)

如初起惡寒。即發熱不已。目赤多眵。舌苔焦刺。口渴多飲。唇皴齒燥。脈來洪滑。此內有伏火。外感新邪而發。當以陽明為主治。宜涼解之。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、豆豉、淡竹葉之類。如兼頭痛惡寒。可加羌活。以撤太陽之邪。自能得汗而解。若用風藥發表。則液燥火熾。反無汗而加劇矣。(風火)

邵評:此風火正治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陽明篇

初期感冒風寒,會出現頭痛發熱、怕風怕冷、腰痛骨痛,脈搏浮緊或浮緩,不口渴,舌頭濕潤無苔。這是風寒之邪侵犯太陽和陽明經脈之間,因為不是太陽經的正症,所以頸項不僵硬。治療應當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,像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紫蘇葉、白前、生薑、蔥等,溫暖脾胃、散寒解表,使食物消化,表症也就好了。如果怕冷很厲害,寸關脈沉遲,說明寒邪較重,應該用麻黃、桂枝等辛溫發汗的藥物。如果感到飽脹、不想吃東西,右關脈短而滑,說明胃中有積食,需要配合消導藥物,像山楂、麥芽、神曲等。

如果舌苔白而乾燥,或者略帶黃色,口渴小便黃赤,脈搏浮滑,這是太陽經受寒,陽明經有熱,或者風熱之邪侵犯陽明經的表面。都應該用涼散的藥物治療,比如羌活、防風、葛根、連翹、黃芩、梔子等,以清熱解表。

如果一開始就怕冷,接著就持續發熱,眼睛紅赤有眼屎,舌苔焦黃,口渴喝很多水,嘴唇幹裂,齒燥,脈搏洪滑,這是體內有潛伏的熱邪,外感新邪而發病,應該以治療陽明經為主,用涼解的藥物,比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、豆豉、淡竹葉等。如果同時伴有頭痛怕冷,可以加入羌活,以驅除太陽經的邪氣,自然就能發汗而痊癒。如果使用發散風寒的藥物,反而會使津液乾燥,火邪熾盛,不但不出汗,病情還會加重。

邵氏評註:這是風火邪氣的正確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