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5)

1. 發熱

熱無休止。曰發熱。風寒客於太陽。有即發熱者。有至一二日。始發熱者。然必兼惡風惡寒。頭痛身疼等症。方為太陽發熱。宜汗之。類方注云。太陽發熱。寒時亦熱。熱時亦寒也。金鑑云。翕翕表熱。蒸蒸裡熱。俱有自汗症。表熱自汗。宜桂枝解肌。裡熱自汗。宜涼膈承氣。

不可誤治。當審其尿之白赤。舌之潤燥為別。愚按:表熱自汗。畏風惡寒。裡熱自汗。則不惡風寒。尤當認別。

邵評:辨表熱裡熱。分汗清下三法為治。

2. 惡寒

此風寒客於營衛。非比寒熱之惡寒。雖身大熱。亦惡寒也。發熱無汗惡寒為表實。宜麻黃。發熱有汗惡寒為表虛。宜桂枝

邵評:以有汗無汗。辨表虛表實。

金鑑云。發熱惡寒。發於陽。表也。有汗桂枝。無汗麻黃。無熱惡寒。發於陰。里也。有汗桂枝加附子湯。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

邵評:以有熱無熱。辨發於陰發於陽。

3. 惡風

風邪傷衛則惡風。均屬表症。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

4. 頭痛

頭痛雖屬三陽。惟太陽獨多。故頭痛專主表。太陽頭痛。必兼惡寒發熱。表解自除。

陽明頭痛。在額前目鼻等處。無汗為表症。宜葛根湯白芷蔥白等汗之。若自汗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大便實。小便赤。當以陽明裡症治之。承氣湯。少陽頭痛。在頭角耳根。脈弦數。口苦是也。小柴胡去參。加川芎。有痰。如栝蔞。(參準繩)

5. 項強

太陽傷寒。必頭痛項強。太陽中風。兼濕成痙。亦項強。

金鑑云。項強。太陽病。項背強。太陽陽明病也。脈浮無汗。從傷寒傳來。宜葛根湯。有汗。從中風傳來。宜桂枝加葛根湯。若脈沉而項背強。邪已入胸。宜栝蔞桂枝湯

6. 體痛

風寒客於太陽而身痛。但拘急耳。中濕。則身痛不能轉側。陰毒身痛。則體勢沉重。宛如被杖。以此別之。太陽身痛。解表自除。風濕身痛。宜桂枝加附子湯。陰症身痛。四逆、真武輩溫之。(參準繩)金鑑云。身痛未汗屬表實。宜麻黃湯。汗後身痛屬表虛。宜桂枝新加湯。

若身痛尺脈遲。是血少營氣不足。雖未經汗。不可發汗。宜建中湯。加歸耆。以補營血也。風濕身痛。令人一身盡痛。不能轉側。筋脈牽引。煩疼不寧。宜桂枝附子湯。少陰身痛。則脈沉。四肢逆冷。宜附子湯。厥陰身痛。厥逆汗出不止。下利清穀。宜四逆湯

邵評:身痛有表實、表虛、營虛、血少、風濕各因。若少陰厥陰二經中寒。亦有身痛。臨症均須細辨。

7. 太陽兼經新法

北方地厚天寒。人之稟氣亦厚。風寒所感。只在本經留連。故多太陽正病。若大江以南。地勢卑。天氣暖。人稟薄。一感外邪。即從太陽而入陽明少陽。或從太陽而入太陰少陰。總屬太陽兼症。不得以太陽正病治之。

太陽陽明。太陽少陽。太陽兼肺。太陽太陰。太陽少陰。

8. 太陽陽明

凡風寒初感。便見頭疼發熱。惡風惡寒。腰疼骨痛。脈來浮緊。或浮緩。口不渴。舌潤無苔者。此風寒客於太陽陽明。營衛之間也。因非太陽正病。故項不強耳。治宜辛散。羌、防、芎、芷、蘇葉、樸陳、薑蔥之類。溫中散寒。則食化而表解矣。若惡寒甚。而寸關脈沉遲者。

寒邪重也。宜麻黃桂枝等。辛溫汗之。若飽悶惡食。右關脈短滑者。胃中停食也。兼消導。楂肉、麥芽、神麯之類。(風寒)

如見舌苔白而燥。或兼微黃。口渴便赤。脈來浮滑者。此太陽感寒。陽明有火也。或風熱之邪客於陽明之表也。均宜涼散。以羌、防、葛根連翹黃芩梔子之類。清熱解表。(風熱)

如初起惡寒。即發熱不已。目赤多眵。舌苔焦刺。口渴多飲。唇皴齒燥。脈來洪滑。此內有伏火。外感新邪而發。當以陽明為主治。宜涼解之。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、豆豉、淡竹葉之類。如兼頭痛惡寒。可加羌活。以撤太陽之邪。自能得汗而解。若用風藥發表。則液燥火熾。反無汗而加劇矣。(風火)

邵評:此風火正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