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太陽少陽
凡人腠理疏豁。其邪即從太陽而入少陽。蓋少陽本屬相火。溫邪與相火。同氣相招也。如見舌苔白中帶紅。外症頭痛身熱。口苦。眼赤。多眵。脅痛。耳鳴。脈浮弦而數。此木火之邪。當從少陽治。宜柴、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、薄荷、木通等解之。如未解。加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池菊之類清之。(風溫)
邵評:此風溫入少陽經正治法。
白話文:
人體毛孔疏鬆,外邪就會從太陽經侵入少陽經。這是因為少陽經屬相火,溫邪與相火同氣相求。如果出現舌苔白中帶紅,頭痛發熱,口苦,眼紅,眼屎多,脅肋疼痛,耳鳴,脈象浮弦而數,這是木火之邪入侵少陽經的表現,應該針對少陽經治療。可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、薄荷、木通等藥物解表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加用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菊花等清熱藥物。
2. 太陽兼肺
凡感外邪。頭痛惡寒發熱。而兼咳嗽者。此傷風之重症。傷寒之輕症也。蓋肺主皮毛。太陽主一身之表。原相聯屬。但兼咳嗽。則邪外傳於肺而解。不致傳裡。故為輕症。主治以手太陰為主。如寒邪重。則舌潤不渴。宜六安煎。加羌活、蘇葉之類。汗之。如寒天兼喘。氣口脈閉。加麻黃。(肺受寒邪)
如發熱頭痛咳嗽。外雖惡寒。而口渴舌燥。此肺有火邪。而太陽感寒也。宜羌活、前胡、桑、杏、羚羊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之類。外散寒邪。內清肺火。兼喘者。火為寒鬱。麻、杏、甘、石湯妙。(寒包火)
邵評:開肺即是開太陽。此寒包火正治法。
白話文:
如果感受外邪,出現頭痛、惡寒、發熱,同時伴有咳嗽,這屬於傷風的重症,也是傷寒的輕症。因為肺主皮毛,太陽主一身之表,本來就相互聯繫。但咳嗽的出現,表示外邪已經傳到肺部,並開始化解,不至於傳入內裡,所以是輕症。治療以手太陰經為主,如果寒邪重,則舌頭潤濕不渴,可以用六安煎加上羌活、蘇葉等藥物,幫助發汗。如果是寒天兼喘,氣口脈閉,則需要加上麻黃。
如果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咳嗽,雖然有惡寒,但口渴舌燥,這是肺有火邪,而太陽經感受寒邪。可以用羌活、前胡、桑葉、杏仁、羚羊角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等藥物,外散寒邪,內清肺火。如果同時伴有喘息,說明是寒邪鬱結導致的火邪,可以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湯治療。
邵評指出,開肺就是開太陽,這是針對寒包火的正治方法。
3. 太陽太陰
凡人之胃陽充旺。則風寒之入。只在陽經盤旋。不致直入三陰。若胃陽一虧。則寒中太陽。而太陰脾經。亦與之同時並受。如發熱惡寒。即兼泄瀉者是也。必舌潤不渴。脈來沉緩。法當溫中散寒。宜羌活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草之類。外散寒邪。內和脾胃。俾得微汗利止。身涼而愈。如感之輕。則寒熱泄瀉。治法亦同。(傷寒)
白話文:
人體如果胃氣充足旺盛,外來的風寒就會只在陽經流竄,不會直接進入三陰經。但如果胃氣虛弱,寒邪就會侵入太陽經,同時也會影響到太陰脾經,這時就會出現發熱惡寒伴隨腹瀉的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通常會舌頭濕潤不渴、脈象沉緩,應該用溫中散寒的藥物,例如羌活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甘草等,既要散寒邪於外,又要調和脾胃,使患者微微出汗、腹瀉止住,身體涼爽後即可痊癒。如果寒邪入侵較輕,僅出現輕微的寒熱和腹瀉,治療方法也與此相同。
4. 太陽少陰
胃陽為三陰之障。陽氣一虛。則寒邪即能襲入三陰。然腎氣不虛。則少陰不致受邪。若腎氣一虛。則坎中之陽。不足以御陰邪。即從太陽而入於腎。凡見太陽表證。而脈沉細。肩背惡寒。大便不實。小便清白者。此即太陽與少陰俱病。重症也。法當溫里散寒。宜桂枝湯加當歸、(酒炒)山藥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、胡桃之類。
溫腎逐邪。若目戴眼上視。氣促而喘。或角弓發痙。尤為危候。景岳所謂太陽未解。少陰先潰是也。須大溫中飲主之。冀其回陽作汗。庶有生機。(傷寒)
白話文:
胃陽是抵禦三陰寒邪的屏障,陽氣虛弱,寒邪就會入侵三陰。但若腎氣充足,少陰就不易受寒邪侵襲。一旦腎氣虛弱,坎中之陽不足以抵禦陰邪,寒邪就會從太陽經入侵腎臟。如果出現太陽表證,脈象沉細,肩背發冷,大便不成形,小便清澈,就是太陽與少陰同時患病,屬於重症。治療方法應該溫裡散寒,可以使用桂枝湯加當歸、山藥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、胡桃等藥物,溫腎逐邪。如果出現眼向上看、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或者角弓反張等情況,就更加危急,是太陽病未解,少陰先潰的表現,需要使用大溫中飲治療,期望能回陽生汗,以求生機。
5. 陽明總要述古
麻黃湯。桂枝湯。瓜蒂散。梔子豉湯。白虎湯。豬苓湯。大承氣湯。小承氣湯。調胃承氣湯。茵陳蒿湯。
白話文:
麻黃湯、桂枝湯、瓜蒂散、梔子豉湯、白虎湯、豬苓湯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茵陳蒿湯。
6. 陽明本病述古
胃實不便。自汗。不眠。頭汗出。手足汗。潮熱。譫語。狂亂。循衣摸床。渴。
凡身熱微惡寒。舌苔白。頭額目痛。脈浮洪微滑。無汗而微喘者。此風寒客於陽明營衛而表實也。宜發汗。麻黃湯主之。如脈浮而遲。汗出。微惡寒者。此風邪客於陽明營衛而表虛也。宜解肌。桂枝主之。
此外邪初入陽明之表。即在營衛之間。當同太陽施治。不得以陽明正病治之。以外症猶有微惡寒也。
若發熱汗出。惡風鼻鳴乾嘔。如桂枝症。而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宜瓜蒂散吐之。
白話文:
胃部飽滿不適,自發汗水,失眠,頭部出汗,手腳出汗,反覆發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意識模糊,沿著衣服摸床,口渴。
如果身體發熱,稍微怕冷,舌苔白,頭額眼睛疼痛,脈象浮大而稍滑,沒有汗水卻微喘,這是風寒邪氣侵入陽明經的營衛之間,導致表層實證。應該發汗,麻黃湯可以治療。如果脈象浮而緩慢,出汗,稍微怕冷,這是風邪侵入陽明經的營衛之間,導致表層虛證。應該解肌,桂枝可以治療。
此外,邪氣剛侵入陽明經的表層,也就是營衛之間,應該像治療太陽經一樣處理,不能用治療陽明經正病的方法。因為外在症狀還有稍微怕冷。
如果發熱出汗,怕風,鼻塞,乾嘔,像桂枝症狀,但是頭不痛,脖子不僵硬,寸脈稍微浮,胸中痞悶堅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,不能呼吸,這是胸部有寒氣。應該用瓜蒂散吐出來。
邵評:寒抑胸中之陽。病在陽明之表。此即痰飲類傷寒症。
此病機在胸中痞硬。不頭痛項強。餘症雖似桂枝。非太陽中風可知。胸中為陽明之表。寒邪結而不散。胃陽抑而不升。故成痞象。惟用酸苦湧泄之味越之。則胃陽得升。胸寒自散。里之表和。表之表自解矣。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。故不用汗法。而用吐法。
若二三日後。外症身熱。自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鼻乾不眠。內症咽乾口苦。煩渴飲水。心中懊憹。胸滿而喘。舌苔白刺。或兼微黃。脈象洪滑。此陽明內熱欲出之表。為陽明半表半裡之症。斯時汗下兩忌。惟宜吐法。以越胸中之邪。梔子豉湯主之。嘔加半夏。腹滿加枳實。
白話文:
邵評:寒抑胸中之陽。病在陽明之表。此即痰飲類傷寒症。
邵氏評註: 此病症為寒邪抑制了胸中的陽氣,病症位於陽明經脈的外表,屬於痰飲類傷寒症。
此病機在胸中痞硬。不頭痛項強。餘症雖似桂枝。非太陽中風可知。胸中為陽明之表。寒邪結而不散。胃陽抑而不升。故成痞象。惟用酸苦湧泄之味越之。則胃陽得升。胸寒自散。裏之表和。表之表自解矣。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。故不用汗法。而用吐法。
病機分析: 此病症的病機在於胸中鬱結而硬實,沒有頭痛、項強等症狀。雖然其他症狀類似桂枝湯證,但並非太陽經脈中風,可由此區分。胸部屬於陽明經脈的外表,寒邪在胸中凝結不散,導致胃部的陽氣被抑制而無法上升,因此出現痞塞的症狀。唯有使用酸苦味能湧泄之藥物,才能使胃部的陽氣上升,胸部的寒氣自然散去,裡面的陽明經脈和諧,表面的陽明經脈也自然解除。此病症的邪氣不在營氣和衛氣,而是在胸部,因此不適用發汗法,而應使用吐法。
若二三日後。外症身熱。自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鼻乾不眠。內症咽乾口苦。煩渴飲水。心中懊憹。胸滿而喘。舌苔白刺。或兼微黃。脈象洪滑。此陽明內熱欲出之表。為陽明半表半裡之症。斯時汗下兩忌。惟宜吐法。以越胸中之邪。梔子豉湯主之。嘔加半夏。腹滿加枳實。
病症演變: 如果病症持續兩三天後,出現外感症狀如發熱、自汗、不畏寒反而怕熱、身體沉重、鼻乾燥、失眠等,內症則表現為咽乾口苦、煩渴、口渴想喝水、心中焦躁不安、胸部脹滿呼吸困難、舌苔白膩尖銳、甚至帶點黃色、脈象洪大而滑。這說明陽明經脈的內熱想要發散到體表,屬於陽明經脈半表半裡的症狀。此時發汗治療非常忌諱,只能用吐法來排除胸中的邪氣。[梔子豉湯] 可以治療此症,嘔吐嚴重者加[半夏],腹部脹滿者加[枳實]。
身黃加黃柏、茵陳。如大熱汗出。大煩大渴。脈洪大浮滑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舌苔黃燥者。宜白虎湯主之。胃火一清。則津液生而煩渴解。汗止身涼矣。
若發熱脈浮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使熱從下泄。諸症自除矣。
以上三症。俱陽明內熱欲出之表症。分三焦主治。熱在上焦。梔子豉湯越之。熱在中焦。白虎湯清之。熱在下焦。豬苓湯利之。
白話文:
症狀
身體發黃,並伴隨大熱出汗、極度煩躁、口渴,脈象洪大浮滑,不畏寒反畏熱,舌苔黃燥。
治療
此症宜用白虎湯治療。白虎湯可以清胃火,使津液生成,解除煩渴,汗止體涼。
其他症狀
發熱,脈象浮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。
治療
此症宜用豬苓湯治療。豬苓湯可以使熱氣從下焦泄出,諸症自然消除。
總結
以上三種症狀,皆屬於陽明經內熱欲外出之表症,根據三焦分別治療:
- 熱在上焦: 宜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- 熱在中焦: 宜用白虎湯清熱。
- 熱在下焦: 宜用豬苓湯利水。
若潮熱自汗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六七日不大便。腹脹滿。繞臍痛。煩躁譫語。喘冒不得臥。腹中轉矢氣。或自利純清水。咽燥口渴。舌苔燥黃起刺。脈沉實滑數者。陽明實熱里症。地道不通。燥矢為患也。其脈沉實滑數。心下痛滿堅硬及臍腹者。大承氣湯急下之。如大便不甚堅燥。
腹滿硬痛不甚者。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。心下不甚脹滿者。調胃承氣湯。潤燥以和之。若惡寒未罷。腹未堅滿。屎未燥硬。脈弱不實。均不可用承氣。
邵評:若惡寒未罷。腹未堅滿。屎未燥硬。脈弱不實。均不可妄用承氣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出現潮熱自汗,不畏寒,反而怕熱,六七天沒有排便,肚子脹滿,繞著肚臍疼痛,煩躁胡言亂語,喘氣嚴重無法躺下,肚子裡有矢氣(腸胃氣體)翻滾,或是有腹瀉,但排出的都是清水,咽喉乾燥口渴,舌苔乾燥發黃,舌苔上還有尖刺狀的凸起,脈象沉而實,滑而數,這就是陽明經實熱導致的裡證,腸道不通暢,燥屎(乾燥的糞便)堆積在腸道裡,造成了病症。
如果脈象沉實滑數,心口部位疼痛、脹滿、堅硬,疼痛感一直到肚臍和腹部,應該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大便不是很乾硬,腹部脹滿、疼痛不嚴重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緩和治療。如果大便乾硬,但症狀不嚴重,心口部位沒有明顯脹滿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潤燥和緩。如果患者還伴隨著畏寒,腹部沒有脹滿,大便沒有乾硬,脈象虛弱不實,這時候就不能使用承氣湯治療。
邵氏評論:如果患者還伴隨著畏寒,腹部沒有脹滿,大便沒有乾硬,脈象虛弱不實,就不能隨便使用承氣湯治療。
解釋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陽明經實熱引起的便祕症狀,患者出現了腹脹、腹痛、煩躁、便祕等症狀。
文中提到了三個承氣湯方:
- **大承氣湯:**用於便祕嚴重,腹痛、脹滿、堅硬等情況。
- **小承氣湯:**用於便祕程度較輕,腹痛、脹滿不明顯的情況。
- **調胃承氣湯:**用於便祕伴有口乾、舌苔燥等症狀,可以潤燥和緩。
最後,邵氏強調,如果患者沒有陽明經實熱的典型症狀,比如沒有畏寒,腹部沒有脹滿,大便沒有乾硬,脈象虛弱不實,就不應該使用承氣湯。
總結
這篇文章介紹了陽明經實熱的典型症狀和相應的治療方法,並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,不能盲目使用藥物。
如身熱發黃。但頭汗出。而身無汗。小便不利。渴欲飲水。此為鬱熱在裡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邵評:陽明鬱熱發黃。陽黃也。便實者。茵陳蒿湯。便溏。茵陳五苓散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發熱、皮膚泛黃,頭部出汗,但身體卻不出汗,小便排泄不順暢,很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鬱熱,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
邵氏評論:陽明經鬱熱引起的發黃,屬於陽黃。如果大便乾燥,就用茵陳蒿湯;如果大便稀溏,就用茵陳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