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察舌辨症歌

六淫感症有真傳。臨症先將舌法看。察色分經兼手足。營衛表裡辨何難。

邵評:白苔主表。黃苔主裡。足經之邪。分表裡治之。白苔主衛。絳苔主營。手經之邪。分心營肺衛治之。

凡診傷寒。當先察舌之形色。分別足經手經。衛分營分。在表在裡。再參脈症施治。無不獲效。若拘定足六經治病。非但無效。且病亦鮮有合六經者。傷寒兼六氣言。故曰六淫感症。

邵評:傷寒邪在足經。故從足六經分表裡而施治。溫熱暑疫。邪入手經。當辨明心營肺衛。從上中下三焦施治。不可拘定足六經認症也。

白肺絳心黃屬胃。紅為膽火黑脾經。少陰紫色兼圓厚。焦紫肝陽陰又青。

邵評:此條統論手經足經。以舌之形色辨之。

此以形色分六經。兼心肺兩手經。足六經不言太陽者。以太陽初感。舌未生苔也。故凡臨症。見舌無苔而潤。或微白而薄。即是太陽。黃苔陽明。紅色少陽。黑苔太陰。紫色少陰。焦紫厥陰陽邪。青滑厥陰陰邪。俱見前。

邵評:上二條總論舌苔。太陽與肺。同主表。邪尚在表。故舌無苔而或薄白。

表白里黃分汗下。絳營白衛治天淵。次將津液探消息。澤潤無傷澀已虧。

此以下辨營衛表裡治法。白苔屬表。當汗。黃苔屬裡當下。絳苔營分之熱。宜清忌表。白苔衛分之邪。宜汗忌清。治法天淵。再以舌之燥潤。驗其津液存亡。不拘何色。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。燥澀為津液已耗。熱病以存津液為主。故宜深察。

邵評:傷寒邪從肌表而入。以舌之黃白。分表裡而汗下。溫暑從口鼻吸入。以舌之絳白。分營衛而用清解。以舌之潤燥。辨其津液之存亡。分際極清。

白為肺衛仍兼氣。絳主心營血後看。白內兼黃仍氣熱。邊紅中白肺津干。

邵評:衛之後方言氣。營之後方言血。衛氣營血。逐層遞進。須認明此四層施治。邪之入先到衛分。不解。然後入氣分。營分不解。然後入血分。白內兼黃。仍屬氣分之熱不可用營分藥。白苔邊紅。此溫邪入肺。灼干肺津。不可辛溫過表。清輕涼散為當。

邵評:此經辨邪入之路。有衛分氣分營分血分之不同。臨症時最宜細審。

衛邪可汗宜開肺。氣分宜清猛汗難。入營透熱羚犀妙。到血惟清地與丹。

邵評:此條辨邪之在衛。在氣。在營。在血。分層治法。

凡舌苔白潤而薄。邪在衛分。可汗。開肺即是開太陽。如麻黃、羌活之類。如舌苔白而厚。或兼干。是邪已到氣分。只宜解肌清熱。如葛根、防風、連翹、薄荷之類。不可用辛溫猛汗也。若寒邪化熱。過衛入營。或溫邪吸入。竟入營分。則舌苔紅絳而燥。惟羚、犀為妙品。以能透熱於營中也。

邪在營分不解。漸入血分。則發熱不已。宜清血分之熱。鮮生地、牡丹皮之類。

白話文:

察舌辨症歌

六淫致病的傳承有序,診斷疾病要先觀察舌象。觀察舌色可分辨經絡和手足陰陽,辨別營衛表裡並非難事。

白苔主表證,黃苔主裡證。邪氣侵犯足太陽經,需分表裡治療。白苔主衛分,絳苔主營分。邪氣侵犯手三陽經,需分別治療心、營、肺、衛。

診斷傷寒,應先觀察舌的形色,區分足六經、手三陽經,以及衛分、營分,判斷邪氣在表在裡,再結合脈象和症狀施治,無不奏效。若拘泥於足六經辨證論治,不僅無效,而且很少有疾病完全符合足六經的病機。傷寒常與六淫邪氣相關,所以稱作「六淫感症」。

傷寒邪氣侵犯足太陽經,故從足六經分表裡施治。溫熱病、暑疫,邪氣由手三陽經入侵,應辨明心、營、肺、衛,從上中下三焦施治,不可拘泥於足六經辨證。

舌苔白屬肺,絳色屬心,黃色屬胃,紅色屬膽火,黑色屬脾,紫色且厚者屬少陰,焦紫色屬肝陽,青滑者屬厥陰陰邪。

這段話總體論述了手三陽經和足六經的舌象辨證方法。

此以舌苔的形色來分辨六經,兼顧心肺二經。足六經不論太陽經,是因為太陽經初感時,舌上還未生苔。所以,臨證見到舌苔少而潤,或微微發白而薄,即是太陽經病證;黃苔屬陽明;紅色屬少陽;黑苔屬太陰;紫色屬少陰;焦紫色屬厥陰陽邪;青滑者屬厥陰陰邪。

以上兩段總論舌苔,太陽經和肺經都主表,邪氣仍在表,所以舌苔少或薄白。

表證用白苔辨,裡證用黃苔辨,分清汗法或下法;絳苔屬營分熱證,宜清熱忌表;白苔屬衛分邪氣,宜發汗忌清熱。治療方法需參考天淵穴,再觀察舌苔的乾濕潤澤,來判斷津液的盈虧。不論何種舌色,舌苔潤澤表示津液未傷,乾燥則表示津液已耗。熱病治療以保存津液為先,所以要仔細觀察。

傷寒邪氣從肌表入侵,根據舌苔的黃白來分辨表裡,採用發汗或下法治療;溫熱病從口鼻吸入,根據舌苔的絳白來分辨營衛,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;根據舌苔的乾濕潤澤來辨別津液的盈虧,辨證清晰。

白苔屬肺衛,還兼論氣;絳苔主心營,還兼論血。白苔兼黃仍屬氣熱;舌苔邊緣紅,中間白,是肺津虧損。

衛分、氣分、營分、血分,逐層遞進,需明確這四個層次來治療。邪氣先侵犯衛分,不解則入氣分;氣分不解則入營分;營分不解則入血分。白苔兼黃,仍屬氣分熱證,不可使用治療營分的藥物。白苔邊緣發紅,這是溫邪入侵肺經,灼傷肺津,不可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,宜用輕清涼散的藥物。

這段經文辨析了邪氣入侵的途徑,衛分、氣分、營分、血分的不同,臨床診斷時更應仔細審察。

衛分邪氣可用發汗法,宜宣通肺氣;氣分邪氣宜清熱,不宜發汗;邪氣入營分,透熱可用羚羊角、犀角;邪氣入血分,宜清熱涼血,可用生地、牡丹皮。

舌苔白潤而薄,邪氣在衛分,可用發汗法,宣通肺氣,如同麻黃、羌活等藥物;若舌苔白厚或乾燥,邪氣已入氣分,只宜解肌清熱,如葛根、防風、連翹、薄荷等藥物,不可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;若寒邪化熱,或溫邪入營分,則舌苔紅絳乾燥,羚羊角、犀角為上品,因其能透熱於營分;邪氣在營分不解,漸入血分,則發熱不止,宜清血分之熱,用生地、牡丹皮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