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太陽少陽

凡人腠理疏豁。其邪即從太陽而入少陽。蓋少陽本屬相火。溫邪與相火。同氣相招也。如見舌苔白中帶紅。外症頭痛身熱。口苦。眼赤。多眵。脅痛。耳鳴。脈浮弦而數。此木火之邪。當從少陽治。宜柴、芩、連翹梔子牛蒡薄荷木通等解之。如未解。加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池菊之類清之。(風溫)

邵評:此風溫入少陽經正治法。

2. 太陽兼肺

凡感外邪。頭痛惡寒發熱。而兼咳嗽者。此傷風之重症。傷寒之輕症也。蓋肺主皮毛。太陽主一身之表。原相聯屬。但兼咳嗽。則邪外傳於肺而解。不致傳裡。故為輕症。主治以手太陰為主。如寒邪重。則舌潤不渴。宜六安煎。加羌活、蘇葉之類。汗之。如寒天兼喘。氣口脈閉。加麻黃。(肺受寒邪)

如發熱頭痛咳嗽。外雖惡寒。而口渴舌燥。此肺有火邪。而太陽感寒也。宜羌活、前胡、桑、杏、羚羊、薄荷黃芩、貝母、橘紅桔梗之類。外散寒邪。內清肺火。兼喘者。火為寒鬱。麻、杏、甘、石湯妙。(寒包火)

邵評:開肺即是開太陽。此寒包火正治法。

3. 太陽太陰

凡人之胃陽充旺。則風寒之入。只在陽經盤旋。不致直入三陰。若胃陽一虧。則寒中太陽。而太陰脾經。亦與之同時並受。如發熱惡寒。即兼泄瀉者是也。必舌潤不渴。脈來沉緩。法當溫中散寒。宜羌活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茯苓、炙草之類。外散寒邪。內和脾胃。俾得微汗利止。身涼而愈。如感之輕。則寒熱泄瀉。治法亦同。(傷寒)

4. 太陽少陰

胃陽為三陰之障。陽氣一虛。則寒邪即能襲入三陰。然腎氣不虛。則少陰不致受邪。若腎氣一虛。則坎中之陽。不足以御陰邪。即從太陽而入於腎。凡見太陽表證。而脈沉細。肩背惡寒。大便不實。小便清白者。此即太陽與少陰俱病。重症也。法當溫里散寒。宜桂枝湯當歸、(酒炒)山藥乾薑獨活細辛胡桃之類。

溫腎逐邪。若目戴眼上視。氣促而喘。或角弓發痙。尤為危候。景岳所謂太陽未解。少陰先潰是也。須大溫中飲主之。冀其回陽作汗。庶有生機。(傷寒)

5. 陽明總要述古

6. 陽明本病述古

胃實不便。自汗。不眠。頭汗出。手足汗。潮熱。譫語。狂亂。循衣摸床。渴。

凡身熱微惡寒。舌苔白。頭額目痛。脈浮洪微滑。無汗而微喘者。此風寒客於陽明營衛而表實也。宜發汗。麻黃湯主之。如脈浮而遲。汗出。微惡寒者。此風邪客於陽明營衛而表虛也。宜解肌。桂枝主之。

此外邪初入陽明之表。即在營衛之間。當同太陽施治。不得以陽明正病治之。以外症猶有微惡寒也。

若發熱汗出。惡風鼻鳴乾嘔。如桂枝症。而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硬。氣上衝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宜瓜蒂散吐之。

邵評:寒抑胸中之陽。病在陽明之表。此即痰飲類傷寒症。

此病機在胸中痞硬。不頭痛項強。餘症雖似桂枝。非太陽中風可知。胸中為陽明之表。寒邪結而不散。胃陽抑而不升。故成痞象。惟用酸苦湧泄之味越之。則胃陽得升。胸寒自散。里之表和。表之表自解矣。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。故不用汗法。而用吐法。

若二三日後。外症身熱。自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鼻乾不眠。內症咽乾口苦。煩渴飲水。心中懊憹。胸滿而喘。舌苔白刺。或兼微黃。脈象洪滑。此陽明內熱欲出之表。為陽明半表半裡之症。斯時汗下兩忌。惟宜吐法。以越胸中之邪。梔子豉湯主之。嘔加半夏。腹滿加枳實

身黃加黃柏、茵陳。如大熱汗出。大煩大渴。脈洪大浮滑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舌苔黃燥者。宜白虎湯主之。胃火一清。則津液生而煩渴解。汗止身涼矣。

若發熱脈浮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使熱從下泄。諸症自除矣。

以上三症。俱陽明內熱欲出之表症。分三焦主治。熱在上焦。梔子豉湯越之。熱在中焦。白虎湯清之。熱在下焦。豬苓湯利之。

若潮熱自汗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六七日不大便。腹脹滿。繞臍痛。煩躁譫語。喘冒不得臥。腹中轉矢氣。或自利純清水。咽燥口渴。舌苔燥黃起刺。脈沉實滑數者。陽明實熱里症。地道不通。燥矢為患也。其脈沉實滑數。心下痛滿堅硬及臍腹者。大承氣湯急下之。如大便不甚堅燥。

腹滿硬痛不甚者。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。心下不甚脹滿者。調胃承氣湯。潤燥以和之。若惡寒未罷。腹未堅滿。屎未燥硬。脈弱不實。均不可用承氣。

邵評:若惡寒未罷。腹未堅滿。屎未燥硬。脈弱不實。均不可妄用承氣。

如身熱發黃。但頭汗出。而身無汗。小便不利。渴欲飲水。此為鬱熱在裡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
邵評:陽明鬱熱發黃。陽黃也。便實者。茵陳蒿湯。便溏。茵陳五苓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