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胃實不便

大便難。大便硬。燥矢。悉屬裡症。宜承氣下之。然必候其舌苔黃厚焦刺。腹中硬滿脹痛。方可議下。

邵評:用下須有真憑實據。

按承氣症。後人以熟地、歸、芍養陰之品。用代大黃。芒硝等藥者非。蓋傷寒熱病。每每不得大便。若腹中無痞滿硬痛之狀者。非承氣症。外雖有潮熱譫語自汗等症。亦只宜清火潤燥養陰。聽其自然。不可攻下。所謂下不嫌遲也。必腹中痞滿實而脹痛者。方是承氣的症。斯時燥矢積壘胃底。

陽土亢極。腎水欲涸。若不急下。則地道不通而死。故以芒硝軟堅。樸實推送。大黃達下。則燥矢得下。腸胃通和而解。所謂土鬱奪之也。養陰之品。惟宜施於汗後餘熱未退。二便雖秘。絕無硬滿之苦者。此法方為切當。附記於此。以俟臨症者審察焉。

邵評:辨津枯。熱結與燥實。治法大異。最宜著眼。

白話文:

大便困難、大便乾燥硬結、排便乾澀,這些都是內證,應該使用承氣湯來瀉下。

邵評

使用瀉下方法必須要有確切的證據。

承氣證,後人用熟地、當歸、芍藥等養陰藥來代替大黃、芒硝等藥,這是不對的。因為傷寒熱病,常常會導致便祕,如果腹部沒有痞滿、硬痛等症狀,就不是承氣證。即使患者有潮熱、神志不清、自汗等症狀,也只應該清熱潤燥、養陰,讓病情自然緩解,不應該攻下。所謂「下不嫌遲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只有當腹部痞滿、堅硬脹痛時,纔是承氣證。此時,燥屎積聚在胃底,陽土亢盛,腎水快要枯竭,如果不立即瀉下,就會導致腸道不通而死亡。因此,用芒硝軟堅、樸實推送,大黃達下,這樣就能排出燥屎,腸胃通暢和解。所謂「土鬱奪之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養陰藥物只適用於汗後餘熱未退,二便雖然祕結,但沒有硬滿疼痛的患者。這個方法纔是最合適的。我將這些補充記錄在這裡,以便臨症者仔細觀察。

2. 自汗

衛氣者。護衛皮膚腠理也。邪氣干之。則衛氣不能外固。而津液走泄。漐漐然汗出矣。風與暑濕之邪。皆令自汗。寒邪傷於營衛。則膚腠閉密。故無汗。及邪傳裡為熱。則營衛通。腠理開。亦令汗自出矣。

邵評:寒邪在表則無汗。風暑濕邪及邪傳裡。俱有自汗。

若汗出惡風。及微惡寒者。皆表未解。而為陽明表症。宜解肌。桂枝湯。至於漏不止而惡風。及發汗後反惡寒者。此屬表虛。宜溫之。玉屏風加附子。

邵評:表邪與陽虛自汗異治。

若身熱汗出。不惡風寒者。此為表解。屬裡。為陽明本病。大熱煩渴。白虎症。便硬譫語。承氣症。

白話文:

衛氣是保護皮膚和毛孔的氣,當邪氣侵犯時,衛氣就無法抵禦外邪,導致津液外泄,汗水就會不停地流出來。風、暑、濕等邪氣都能引起自汗。寒邪損傷營衛時,皮膚毛孔就會緊閉,所以沒有汗。等到邪氣侵入內部,變成熱邪時,營衛就會通暢,毛孔也會打開,也會引起自汗。

邵氏評注:寒邪在體表時不會出汗,風、暑、濕邪氣以及邪氣入侵內部都會引起自汗。

如果出汗怕風,或稍微覺得冷,都是表症未解,屬於陽明表證,應該解肌發汗。可以用桂枝湯。如果汗流不止而且怕風,或者發汗後反而怕冷,這就是表虛,應該溫補。可以用玉屏風散加附子。

邵氏評注:表邪引起的汗出和陽虛引起的汗出,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身體發熱出汗,不害怕風寒,這就是表症已解,屬於裡證,是陽明本病。症狀表現為大熱、口渴、白虎證(指口渴喜冷飲)、便祕、神志不清、承氣證(指便祕、腹脹)。

簡單解釋:

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汗症的不同類型及其治療方法。它將汗症分爲表虛、表實、陽明表證、陽明本病等不同類型,並針對不同類型的汗症推薦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總體來說,這段古文強調了對汗症的辯證論治,並強調了中醫治療的個體化特點。

邵評:自汗屬陽明。有經熱腑實之不同。

似陽明症,一曰柔痙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似陽明。而身反張為異。一曰風溫。汗出身熱。似陽明。而脈浮身重多眠為異。(以上參準繩)

邵評:柔痙與風溫二症。俱有自汗。似屬陽明。察其見症非陽明。恐人誤認。故特揭出。

傷寒奧旨云。傷風則惡風自汗。傷濕則身重自汗。中暑則脈虛煩渴自汗。濕溫則妄言自汗。風溫則鼾眠自汗。柔痙則搐搦自汗。陽明則潮熱自汗。勞倦則身倦自汗。亡陽則漏不止自汗。

邵評:自汗各有因。當分因施治。

白話文:

邵師傅說:柔痙和風溫這兩種病症都伴隨自汗,看起來像是屬於陽明經,但仔細觀察其症狀,其實並非真正的陽明症,擔心人們會誤認,因此特地將其列出來說明。

傷寒奧旨雲。傷風則惡風自汗。傷濕則身重自汗。中暑則脈虛煩渴自汗。濕溫則妄言自汗。風溫則鼾眠自汗。柔痙則搐搦自汗。陽明則潮熱自汗。勞倦則身倦自汗。亡陽則漏不止自汗。

《傷寒奧旨》中說:傷風則怕風、自汗;傷濕則身重、自汗;中暑則脈虛、口渴、自汗;濕溫則胡言亂語、自汗;風溫則打鼾、自汗;柔痙則抽搐、自汗;陽明經熱則潮熱、自汗;勞倦則身體疲乏、自汗;亡陽則汗液不停地流出。

邵評:自汗各有因。當分因施治。

邵師傅說:自汗的病因各有不同,應當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。

3. 不眠

有承氣症。脈弦長。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微熱。喘冒不得臥者。燥屎也。

邵評:燥屎內結不眠。必兼有腹脹硬之症。宜以小承氣湯加川連清下之。有梔豉湯症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咽燥口苦而喘。煩躁不眠者。內熱欲出也。

又有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反復顛倒。心中懊憹。亦梔子豉湯。或竹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患者有承氣湯證。脈象弦長。小便排泄不暢。大便時而難解時而易解。略微發熱。呼吸急促,喘不過氣,躺下也難受。這是因為腸道乾燥,糞便積聚的緣故。

邵氏評曰:乾燥的糞便在腸道內積聚,導致患者難以入睡。患者必然伴隨腹部脹滿、硬實的症狀。建議使用小承氣湯,加入川連以清熱瀉下。如果患者出現梔子豉湯證,表現為發熱、汗出、不畏寒,反而怕熱,咽喉乾燥、口苦、呼吸急促,煩躁不安、難以入睡,這是因為內熱想要發散的緣故。

此外,如果患者在汗出、吐瀉後出現虛煩、難以入睡,並且反覆翻滾,心中煩悶,也可用梔子豉湯治療。或者也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
4. 頭汗出

發黃頭汗出者。熱不得外越而上泄也。背強惡寒。頭汗出者。寒濕客搏經絡也。

下血譫語。頭汗出者。熱入血室也。虛煩懊憹。頭汗出者。邪客胸中。熱氣蒸於上也。水結胸。頭汗出者。水氣停蓄。不得外行也。往來寒熱。頭汗出者。火邪熏灼上炎也。皆當分門施治。

邵評:少陽木火上炎而頭汗。亦屢見之。

關格症。不得尿。頭無汗者生。有汗者死。濕家誤下。額上汗出微喘。小便不利者死。(以上參準繩)

邵評:微喘額汗。陽從上脫。小便不利。陰已下竭。陰陽離決。安得不死。

按陽明熱不得越。上蒸於首而頭汗出者。不惡寒而惡熱。寒濕客摶於經。而頭汗出者。必惡風惡寒。(參金鑑)

邵評:此辨寒熱濕邪在表在裡之法。語最簡當。

白話文:

頭上發黃、出汗,表示熱氣無法向外散發,反而往上衝。背部僵硬、怕冷、頭上出汗,表示寒濕侵襲經絡。

下血神志不清、頭上出汗,表示熱氣入侵血脈。虛弱煩躁、頭上出汗,表示邪氣入侵胸腔,熱氣向上蒸騰。水氣停滯胸腔、頭上出汗,表示水氣積聚無法排出。反覆寒熱、頭上出汗,表示熱邪向上熏灼。這些情況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下藥。

少陽經的木火向上炎熱也會導致頭上出汗,這種情況也很常見。

關格症患者無法排尿,沒有出汗的活,出汗的則會死亡。濕邪導致的誤治,額頭出汗、呼吸微喘、排尿不暢的人也會死亡。

微喘、額頭出汗,表示陽氣從上脫離;排尿不暢,表示陰氣已經耗竭。陰陽分離,怎麼可能不死呢?

陽明經的熱氣無法向外散發,向上蒸騰到頭部,導致頭上出汗,這種情況不會怕冷反而怕熱。寒濕侵襲經絡導致的頭上出汗,一定會怕風怕冷。

這些論述清楚地辨別了寒熱濕邪在表在裡的情況,簡潔明瞭。

5. 手足汗

胃主四肢。為熱聚於胃。其津液旁達於手足也。陽明病。手足汗。潮熱譫語。便硬者可下。若陽明胃土中寒。脾不約束。津液橫溢四肢。猶如陰盛霪雨滂沱。故汗出而冷也。陽虛失運。中寒不化。故不能食。而小便不利也。大便必先硬後溏。今雖便硬。手足汗出。非陽明實熱者比。不可攻。攻之必作固瘕。宜厚朴甘草生薑半夏人參湯。(以上合參準繩金鑑)

固瘕。硬屎下後。即瀉清水也。

白話文:

胃掌管四肢,熱氣積聚於胃,胃的津液就會流到手腳,這是陽明病的表現。手腳出汗,反覆發熱說胡話,大便乾燥的,可以瀉下。如果陽明胃中寒氣過重,脾臟無法約束津液,津液就會溢出到四肢,就像陰氣盛極的暴雨一樣,所以出汗卻感到冰冷。陽氣虛弱運行失常,胃中寒氣不化,所以無法進食,小便也不通暢,大便會先硬後稀。現在雖然大便乾燥,手腳卻出汗,這跟陽明實熱的症狀不同,不能攻伐。攻伐就會造成固瘕。應該服用厚朴、甘草、生薑、半夏、人參湯。

固瘕就是大便乾燥後,立刻瀉出清水。

6. 潮熱

屬陽明裡症。陽明旺於申酉。故潮熱發於午後。如潮信之按時。故名潮熱。陽明病。潮熱譫語。大便硬者。可與承氣。不硬不可與。若陽明病。潮熱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利。胸脅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這屬於陽明經的內熱症。陽明經的氣血最旺盛的時候是在申時(下午三點)和酉時(下午五點)。所以患者會在下午出現發熱的症狀,就像潮水一樣,按時漲落,因此叫做「潮熱」。

如果陽明經病變出現潮熱、神志不清、大便乾燥的情況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。如果大便不乾燥,就不可以服用。

如果陽明經病變出現潮熱、大便稀軟、小便頻繁、胸脇部脹滿難消的症狀,就可以服用小柴胡湯。

7. 譫語

譫語譫語。皆胃中熱甚。心為熱冒。則神識昏亂。而語言謬妄也。諸症譫語。脈短者死。脈自和者愈。

邵評:譫語為胃熱。有虛熱實熱之不同須。分別治之。譫語氣短為氣虛。正虛不能勝邪。故死。

陽明胃實。則潮熱譫語。汗出脈滑疾。胃中有燥屎也。宜下之。他如發汗後。下利後。下血後。俱有譫語。悉屬虛。(參準繩)金鑑云。心氣實熱而神有餘。則發為譫語。譫語為實。故聲長而壯。亂言無次。數數更端也。心氣虛熱而神不足。則發為鄭聲。鄭聲為虛。故音短而細。

只將一言。重複呢喃也。凡譫語鄭聲。與陽經同見者。均屬熱證。可以攻之。與陰經同見者。總為寒證。可以溫之。若陽經無可攻之證。當清解之。陰經無可溫之證。當清補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明經胃氣實熱,就會出現潮熱、譫語、出汗、脈搏滑而快的症狀,這是因為胃裡有燥屎積存。應該要瀉下。其他情況,例如發汗、腹瀉、出血之後,也可能出現譫語,這些都屬於虛證。

《金鑑》中記載:心氣實熱而精神旺盛,就會出現譫語。這種譫語屬於實證,所以聲音洪亮,胡言亂語沒有規律,反覆無常。心氣虛熱而精神不足,則會出現鄭聲。鄭聲屬於虛證,所以聲音短促而微弱,只是重複說著一句話。

只將一言。重複呢喃也。凡譫語鄭聲。與陽經同見者。均屬熱證。可以攻之。與陰經同見者。總為寒證。可以溫之。若陽經無可攻之證。當清解之。陰經無可溫之證。當清補之。

只是反覆喃喃自語說著一句話。凡是譫語或鄭聲,同時伴隨陽經的症狀,都是熱證,可以用攻邪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同時伴隨陰經的症狀,就是寒證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陽經沒有可以攻邪的證據,就應該清熱解毒;如果陰經沒有可以溫補的證據,就應該清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