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察舌辨症歌
胸中痞滿。此陽邪結於心下。按之痛者,熱痰固結也。(小結胸症)小陷胸法。嘔惡溺澀者,濕熱內結也。瀉心法。
微黃黏膩兼無渴,苦泄休投開泄安。熱未傷津黃薄滑,猶堪清熱透肌端。
邵評:舌微黃薄滑。邪在肺衛,結於上焦氣分。宜杏、蔻、桔、橘,輕苦微辛,開泄上焦氣分以達邪。不可用陷胸、瀉心苦泄之法。
病有外邪未解,而里先結者,如舌苔黏膩微黃、口不渴飲而胸中滿悶是也。此濕邪結於氣分,宜白蔻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之類,開泄氣分,使邪仍從肺分而出,則解矣。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。黃苔雖主裡,如苔薄而滑者,是熱邪尚在氣分,津液未亡,不妨用柴、葛、苓、翹。
或梔、豉、翹、薄之類,輕清泄熱透表,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也。此兩條,舌色似里而實表,不可作里症治。
濕留氣分苔黏膩,小溺如淋便快聯。濕結中焦因痞滿,樸陳溫苦泄之痊。
邵評:舌苔黏膩,濕之證據。當以苔之黃白分寒濕濕熱。寒濕用苦溫以開泄之,濕熱用苦寒以開泄之。
此以黏膩舌苔為濕邪之驗。白而黏膩者寒濕,黃而黏膩者濕熱。更驗其小便不利、大便反快,為濕邪痞滿,乃濕邪結於中焦。宜厚朴、蒼朮、二苓、二陳之類,苦溫以開泄之。若舌黃黏膩、痞悶嘔惡、大小便俱不利,此濕熱結於中焦,宜瀉心之類,苦寒以開泄之。
上焦濕滯身潮熱,氣分宣通病自痊。濕自外來肌表者,秦艽、蘇、桂解肌先。
邵評:濕滯上焦,宣通氣分則愈。以濕邪從外來,上焦氣分先受也。非若內生之濕,恆結中焦而痞滿也。
凡看舌苔,或白或微黃而黏膩不渴者,總屬濕邪。但濕自內出,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。若濕自外來,上焦氣分受之,每見潮熱自汗。醫者表之不解,清之不應,不知熱自濕中來,只要宣通氣分,如淡豆豉、茯苓皮、滑石粉、半夏、豬苓、米仁、廣皮、白蔻、黃芩之類。氣分濕走,熱自止矣。若冒雨霧濕邪,留於太陰肌分之表,發熱自汗不解,口不渴飲,身雖熱不欲去衣被,舌苔灰白黏膩。宜桂枝、秦艽、紫蘇、茯苓皮、二陳、姜皮之類,解肌和表,濕邪自去。
濕熱久蒸成內著,厚黃嘔吐瀉心權。若兼身目金黃色,五苓、梔、柏共茵煎。
邵評:濕熱結於中焦,嘔吐痞滿,舌苔黃厚。宜瀉心開泄中焦。若誤治遷延而成黃疸,宜茵陳、五苓、梔子柏皮等方。
濕熱內著,從飲食中得之,嗜酒人多此。苔必厚黃黏膩,痞滿不飢,嘔吐不納。惟瀉心最效,川連、乾薑、赤苓、半夏、枳實、茵陳、通草之類。濕熱內結。若錯治必致成疸,宜五苓、加茵陳、梔、柏之類。
邵評:以上論黃白舌苔。前二條論風寒,後四條論濕症。
舌絳須知營分熱,犀、翹、丹、地、解之安。若兼鮮澤純紅色,胞絡邪干菖、郁、攢。素有火痰成內閉,西黃、竺、貝、可加餐。
白話文:
察舌辨症歌
胸部痞悶、滿脹,這是陽邪聚集於心窩處,按壓疼痛,是熱痰阻塞所致(小結胸症),可用小陷胸湯治療。嘔吐、小便澀滯,是濕熱內結,可用瀉心湯治療。
舌苔微黃、黏膩,且不口渴,苦寒瀉下的藥物不宜使用。若舌苔略黃、薄而濕潤,且不口渴,則可以清熱解表。
邵氏評注:舌苔微黃、薄而濕潤,邪氣在肺衛之間,聚集在上焦氣分,宜用杏仁、白蔻仁、陳皮、橘皮等藥物,藥性輕苦微辛,開泄上焦氣分,使邪氣得以排出。不可使用陷胸湯、瀉心湯等苦寒瀉下的藥物。
若外邪未解,而裡邪先已內結,例如舌苔黏膩微黃,不口渴,但胸中滿悶,這是濕邪聚集於氣分,宜用白蔻仁、橘紅、杏仁、鬱金、枳殼、桔梗等藥物,開泄氣分,使邪氣從肺經排出。不可使用瀉心湯等苦寒瀉下的藥物。雖然黃苔主裡證,但若苔薄而濕潤,則熱邪仍在氣分,津液未傷,可用柴胡、葛根、茯苓、羌活等藥物,或梔子、豆豉、羌活、薄荷等藥物,輕清泄熱透表,使邪氣外達肌膚而解。這兩條都屬於舌象似裡證而實為表證,不可按照裡證治療。
濕邪留滯於氣分,舌苔黏膩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這是濕邪阻塞中焦導致痞悶,宜用厚朴、蒼朮、茯苓、二陳湯等藥物,藥性苦溫,以利於開泄。
邵氏評注:舌苔黏膩是濕邪的證據,應根據舌苔的黃白來判斷寒濕或濕熱。寒濕用苦溫藥物開泄,濕熱用苦寒藥物開泄。
黏膩的舌苔是濕邪的徵象,白色黏膩者為寒濕,黃色黏膩者為濕熱。更要觀察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這是濕邪導致痞悶,乃濕邪聚集於中焦,宜用厚朴、蒼朮、茯苓、二陳湯等苦溫藥物開泄。若舌苔黃黏膩,痞悶嘔惡,大小便皆不利,這是濕熱聚集於中焦,宜用瀉心湯等苦寒藥物開泄。
上焦濕邪阻滯,身體潮熱,宣通氣分,疾病自然痊癒。濕邪從外侵入肌表,可用秦艽、紫蘇、桂枝等藥物解肌。
邵氏評注:濕邪阻滯上焦,宣通氣分則可痊癒。濕邪從外侵入,上焦氣分首先受影響,這與內生濕邪不同,內生濕邪常聚集於中焦而導致痞悶。
凡是舌苔白或微黃而黏膩,且不口渴的,都屬於濕邪。但濕邪由內生,常聚集於中焦,而導致痞悶。若濕邪由外來,上焦氣分受影響,常表現為潮熱、自汗,醫師不解表,也不清熱,這是因為熱邪來自濕邪,只要宣通氣分即可,例如淡豆豉、茯苓皮、滑石粉、半夏、豬苓、薏苡仁、廣皮、白蔻仁、黃芩等藥物,氣分濕邪去除,熱邪也會自止。若因淋雨受濕,濕邪留滯於太陰肌表,發熱自汗,不口渴,身體雖然熱,但不願脫衣蓋被,舌苔灰白黏膩,宜用桂枝、秦艽、紫蘇、茯苓皮、二陳湯、薑皮等藥物解肌和表,濕邪自然去除。
濕熱久蒸而成內阻,舌苔厚黃,嘔吐,宜用瀉心湯治療。若兼見全身皮膚及眼睛發黃,則可用五苓散、梔子、柏皮、茵陳蒿湯。
邵氏評注:濕熱聚集於中焦,嘔吐痞悶,舌苔黃厚,宜用瀉心湯開泄中焦。若誤治遷延而導致黃疸,則宜用茵陳蒿湯、五苓散、梔子、柏皮等方劑。
濕熱內阻,常由飲食不節引起,嗜酒者多見,舌苔必厚黃黏膩,痞悶不飢,嘔吐不欲飲食,只有瀉心湯最有效。川連、乾薑、赤苓、半夏、枳實、茵陳、通草等藥物,濕熱內結,若治療錯誤,必定導致黃疸,宜用五苓散,加茵陳、梔子、柏皮等藥物。
邵氏評注:以上論述黃白舌苔,前兩條論述風寒,後四條論述濕邪。
舌頭紅絳,知道是營分有熱,可用犀角、羌活、丹皮、生地、黃連等藥物治療。若舌頭鮮紅潤澤,則胞絡邪氣入侵,可用菖蒲、鬱金、川芎等藥物治療。若素有痰火,導致內閉,可用西黃、竹葉、貝母等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