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察舌辨症法
病之經絡、臟腑、營衛、氣血、表裡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。畢形於舌。故辨症以舌為主。而以脈症兼參之。此要法也。茲將舌之部位形色。詳列於左。實臨症者之金鑑焉。
白話文:
察舌辨症法
疾病的經絡、臟腑、營衛、氣血、表裡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等狀況,都會反映在舌頭上。因此,辨別疾病的主要依據是舌頭的狀態,再輔以脈象和其它症狀綜合判斷。這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。以下將詳細列出舌頭各部位的形狀和顏色,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。
2. 部位
滿舌屬胃。中心亦屬胃。舌尖屬心。舌根屬腎。兩旁屬肝膽。四畔屬脾。
(又)舌尖屬上脘。舌中屬中脘。舌根屬下脘。
白話文:
部位
舌頭的各個部位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:舌頭整體屬胃,舌頭中央也屬胃,舌尖屬心,舌根屬腎,舌頭兩側屬肝膽,舌頭四周邊緣屬脾。
此外,舌尖還對應上脘(胃的上部),舌中部對應中脘(胃的中央),舌根對應下脘(胃的下部)。
3. 形色
白苔肺經。絳苔心經。黃苔胃經。鮮紅膽經。黑苔脾經。紫色腎經。焦紫起刺肝經。青滑肝經。
白話文:
形色:
舌苔白色屬肺經;舌苔絳紅色屬心經;舌苔黃色屬胃經;舌苔鮮紅色屬膽經;舌苔黑色屬脾經;舌苔紫色屬腎經;舌苔焦黑帶刺屬肝經;舌苔青綠色而濕潤屬肝經。
4. 診察
白苔肺經。候衛分氣分之表邪也。(肺屬金故白苔應肺)
肺主衛。主氣。主皮毛。風寒先入皮毛。內應乎肺。又太陽主一身之表。故肺家之邪。即可以候太陽之表。仲景麻黃湯。亦瀉肺分之邪也。舌無苔而潤。或微白而薄者。風寒也。外症必惡寒發熱。而口不渴。宜溫散之。舌苔白而燥刺者。溫邪也。
邵評:風寒在表。故無苔而薄白。
外症必微寒。繼即發熱不已。此傷在手太陰肺經。宜涼散之。忌足經辛溫藥。
舌白而黏膩者。濕邪在於氣分也。外症必發熱頭重身痛。而口不渴。宜解肌去濕。如桂枝、秦艽、羌活、紫蘇、二陳、二苓之類。
邵評:濕邪干犯氣分。
肺分雖兼太陽。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。若風溫入肺。症見發熱口渴。咳嗽喉痛。舌苔白燥。或白兼邊紅。治宜輕清涼解肺經。如梔、豉、桑、杏、蔞皮、象貝、前胡、薄荷、蘇子、黃芩、桔梗之類。
邵評:風溫犯肺之正法。
絳苔心經。候營分血分之溫熱也。(心屬火故絳色應心絳深紅色)
心主營。主血。舌苔絳燥。邪已入營中。宜清絡中之熱。血分之火。忌用氣分藥。
凡溫邪從口鼻吸入。上焦心肺先受。如舌苔先白後紅者。邪先入氣分。後入營分也。如初起舌即絳色者。邪不入氣分。而入營分也。宜清解營分之熱。犀角、鮮生地、(北方無此)丹皮、元參之類。暑邪溫疫。如遇此苔。亦宜泄營解毒。凡白苔邪在氣分。宜解表。忌清裡。絳苔邪在營分。宜清熱。忌發汗。經主氣。絡主血。衛主氣。營主血。臨症最宜辨清。
黃苔胃經。辨陽明裡症之熱邪也。(陽明燥金從土化故黃色應胃)
邪入手經。以舌之絳白。分心營肺衛矣。邪入足經。又當以舌之黃白。分表裡為治也。蓋白苔主表。黃苔主裡。太陽主表。陽明主裡。故黃苔專主陽明裡症而言。
辨症之法。但看舌苔帶一分白。病亦帶一分表。必純黃無白。邪方離表而入里。
邵評:此以舌苔黃白。分邪之在表在裡。
如見舌苔白中帶黃。或微黃而薄。是邪初入陽明。猶帶表症。微兼惡寒。宜涼散之。如黃而兼燥。外症不惡寒。反惡熱。是傷寒外邪。初入陽明之裡。或溫熱內邪。欲出陽明之表。斯時胃家。熱而未實。宜梔豉白虎之類。清之可也。如厚黃燥刺。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。臍腹脹滿硬痛。乃陽明裡症也。承氣湯下之。
紅色膽經,候少陽內發之溫邪也。(少陽相火從火化故紅色應膽)
少陽以木火為用。溫邪內發。必借少陽為出路。乃同氣之應也。如淡紅嫩紅。白中帶紅。是溫邪之輕者。初起微寒。即發熱不已。口渴甚者。是也。宜柴、芩、梔、翹等清解之。如純紅。鮮紅起刺。此膽火熾。而營分熱。急宜犀角、翹、丹等清解之。如不解。此溫邪伏於少陰。
白話文:
[診察]
舌苔發白,反映肺經受邪,是衛分、氣分表邪的徵兆。(肺屬金,故白苔應肺)
肺主衛氣,主管皮膚毛髮。風寒之邪先侵犯皮膚毛髮,內應於肺。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所以肺部的邪氣,也能從太陽經的表證觀察到。仲景的麻黃湯,也能瀉去肺部的邪氣。舌苔少或無,舌體潤澤,或略白而薄,是風寒之邪,外在症狀必有惡寒發熱,但口不渴,宜溫散治療。舌苔白而乾燥粗糙,則是溫邪。
(邵氏評註:風寒在表,所以舌苔少或薄白。)
外在症狀先有輕微寒意,接著持續發熱,這是手太陰肺經受損,宜涼散治療,忌用足經的辛溫藥物。
舌苔白而黏膩,是濕邪在氣分。外在症狀必有發熱、頭痛、身痛,但口不渴,宜解肌祛濕,如桂枝、秦艽、羌活、紫蘇、二陳湯、二苓湯等。
(邵氏評註:濕邪侵犯氣分。)
雖然肺經與太陽經相關,但寒邪可以用足經的辛溫藥物治療。若風溫入肺,症狀表現為發熱、口渴、咳嗽、喉嚨痛,舌苔白燥,或白苔中夾雜紅色,治療宜輕清涼解肺經,如梔子、豉、桑葉、杏仁、蔞葉、貝母、前胡、薄荷、蘇子、黃芩、桔梗等。
(邵氏評註:這是治療風溫犯肺的正法。)
舌苔絳紅色,反映心經受邪,是營分、血分溫熱邪的徵兆。(心屬火,故絳紅色應心,絳色為深紅色)
心主營血,舌苔絳紅乾燥,邪氣已入營分,宜清瀉營分之熱,血分之火,忌用作用於氣分的藥物。
凡溫邪從口鼻吸入,上焦的心肺先受影響。如果舌苔先白後紅,邪氣先入氣分,後入營分;如果一開始就見絳紅色舌苔,邪氣則未入氣分,而直接入營分,宜清解營分之熱,用犀角、鮮生地(北方缺)、丹皮、玄參等。暑邪溫疫,遇此舌苔,也宜泄營解毒。凡白苔邪在氣分,宜解表,忌清裡;絳紅色舌苔邪在營分,宜清熱,忌發汗。經脈主氣,絡脈主血,衛氣主氣,營血主血,臨床診斷最宜辨清。
舌苔黃色,反映胃經受邪,是陽明經裡熱邪的徵兆。(陽明燥金從土化,故黃色應胃)
邪氣入侵手經,從舌苔的絳白可以辨別心、營、肺、衛;邪氣入侵足經,則從舌苔的黃白來辨別表裡,以制定治療方案。概括來說,白苔主表,黃苔主裡,太陽經主表,陽明經主裡,所以黃苔專指陽明經裡的熱邪。
辨證的方法,只要舌苔帶有一分白色,病情也帶有一分表證;只有純黃色,沒有白色,邪氣才完全離開表層而入裡。
(邵氏評註:以此來判斷舌苔黃白,區分邪氣在表在裡。)
如果舌苔白中帶黃,或微黃而薄,邪氣初入陽明,還帶有表證,略有惡寒,宜涼散治療;如果黃色而乾燥,外在症狀沒有惡寒,反而惡熱,這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,或溫熱內邪欲由陽明經表透出,此時胃部熱盛但未實,宜用梔子、豉、白虎湯等清熱;如果舌苔厚黃乾燥粗糙,或邊緣黃色,中心焦黑起刺,臍腹脹滿堅硬疼痛,這是陽明經裡熱證,宜用承氣湯攻下。
舌苔紅色,反映膽經受邪,是少陽經內發溫邪的徵兆。(少陽相火從火化,故紅色應膽)
少陽經以木火為用,溫邪內發,必借少陽經為出路,這是同氣相應的道理。如果舌苔淡紅或嫩紅,或白中帶紅,是溫邪較輕的表現,初期略有寒意,然後持續發熱,口渴明顯,宜用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羌活等清解;如果舌苔純紅或鮮紅粗糙,這是膽火熾盛,營分有熱,急需用犀角、羌活、丹皮等清解;如果不治療,溫邪就會伏於少陰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