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類傷寒辨

太陽中熱。暍是也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痛。汗出而渴。脈微弱。以上十一症。同傷寒施治。

頭痛發熱。與傷寒同。而身不痛。右關短滑。左脈和平者。傷食也。中脘必痞悶。亦有停食兼感寒者。人迎氣口脈俱大。

憎寒發熱。惡風自汗。胸滿氣上衝咽。不得息。與傷寒相似。而頭不痛。或時痛時止。其脈緊而不大者。痰也。痰在上焦。則寸口脈沉滑。或沉伏。痰在中焦。則右關脈滑大。有氣鬱。則沉而滑。夾食。則短而滑。凡脈弦滑者。有痰飲。偏弦者主飲。沉弦者。有懸飲內痛。

發熱憎寒頭痛。肢節痛。嘔惡。與傷寒相似。而痛起自腳。腳膝腫痛。兩脛腫滿。或枯細。大便堅者。腳氣也。

脈浮數發熱。灑淅惡寒。若有痛處。飲食如常者。內癰也。胸中隱隱痛。振寒脈數。咽乾不渴。口中咳。時出濁唾腥臭。久而吐膿者。肺癰也。小腹重皮急。按之痛。便數如淋。久必便膿血。時時汗出。復惡寒。脈滑而數者。腸癰也。胃脘隱隱而痛。手不可近。胃脈沉細。人迎逆而盛者。胃脘癰也。

煩熱與傷寒相似。而脈不浮緊。頭不疼。身不痛。不惡寒。或煩時頭亦痛。煩止而痛止者。虛煩也。

發熱如傷寒。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。攧撲損傷。或盛怒叫呼。或強力負荷。無何而病。小便自利。口不甚渴。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。或手不可近者。蓄血也。(以上出準繩)

發熱惡寒。脊強背直。有似痙狀。耳中策策作痛者。黃耳也。此屬太陽。風入腎經。以荊防敗毒散、加蟬蛻、黃芩、赤芍、紫荊皮。寒邪重者。以小續命湯、加白附、天蟲、天麻。外治法。用苦參磨水滴耳中。

發熱惡寒頭痛。似傷寒。而胸膈赤腫疼痛者。赤胸也。屬少陽風熱。以荊防敗毒散、加芩、連、栝蔞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紫荊皮、大便燥實加大黃。外治法。用三稜針刺其血。則腫消痛止矣。(黃耳赤胸出傷寒奧旨)以上八症。不同傷寒施治。

按傷寒類症雖多。惟溫熱關於傷寒為尤重。以今之傷寒。大半屬於溫熱也。且治法與傷寒不侔。傷寒入足經。而溫邪兼入手經。傷寒宜表。而溫邪忌汗。傷寒藥宜辛溫。而溫邪藥宜辛涼。苟不辨明。必有誤治。故茲集特參以溫熱立論。而以溫熱之法為兼治焉。凡列於太陽症內。

是傷寒正病。而列於陽明少陽經中。其症都兼溫熱。蓋少陽木火之原。陽明濕熱之藪。其風溫溫熱之邪。自是同氣之感。他如霍亂腳氣等症。治法各備本門。

邵評:此數句。分別傷寒溫熱之來路不同。治法用藥之各異。大宜著眼。

白話文:

類傷寒辨

太陽中熱,中暑也。發燒畏寒,身體沉重疼痛,出汗卻口渴,脈搏微弱。以上十一種症狀,都與傷寒一樣治療。

頭痛發燒,與傷寒相似,但身體不痛,右關脈短而滑,左脈平和,這是傷食。中脘部必定痞悶,也有停食兼受寒的,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很大。

畏寒發燒,惡風自汗,胸悶氣往上衝,咽喉堵塞,呼吸困難,與傷寒相似,但頭不痛,或時痛時不痛,脈搏緊而不大,這是痰證。痰在上焦,寸口脈沉而滑,或沉伏;痰在中焦,右關脈滑而大;有氣鬱,脈沉而滑;夾雜食積,脈短而滑。凡是脈弦而滑的,有痰飲;脈偏弦的,主是飲證;脈沉而弦的,有懸飲,內部疼痛。

發燒畏寒頭痛,四肢關節疼痛,嘔吐噁心,與傷寒相似,但疼痛從腳開始,腳踝腫痛,小腿腫脹,或乾枯細瘦,大便乾燥,這是腳氣。

脈搏浮數,發燒,惡寒發抖,如有疼痛部位,飲食正常,這是內癰。胸中隱隱作痛,發冷,脈搏數,咽喉乾燥但不渴,口中咳嗽,時常吐出濁唾液,腥臭,久了會吐膿,是肺癰。小腹部沉重脹滿,按壓疼痛,排便頻繁如同尿頻,久了會排出膿血,時常出汗,又畏寒,脈搏滑而數,是腸癰。胃脘部隱隱作痛,手不能靠近,胃脈沉細,人迎脈逆而盛,是胃脘癰。

煩熱與傷寒相似,但脈搏不浮不緊,頭不痛,身體不痛,不畏寒,有時煩躁時頭也痛,煩躁停止疼痛也停止,這是虛煩。

發燒像傷寒,但此人曾從高處墜落,跌撲損傷,或盛怒呼喊,或用力過度負重,不久就生病,小便自利,口不甚渴,按壓胸脅、臍腹之間有疼痛處,或手不能靠近,這是蓄血。(以上出自《準繩》)

發燒畏寒,項背強直,像痙攣一樣,耳朵裡有「策策」作響的疼痛,這是黃耳症。這屬於太陽經,風邪入侵腎經,用荊防敗毒散,加蟬蛻、黃芩、赤芍、紫荊皮。寒邪重的,用小續命湯,加白附子、僵蠶、天麻。外治法:用苦參磨水滴入耳中。

發燒畏寒頭痛,像傷寒,但胸膈赤腫疼痛,這是赤胸。屬於少陽風熱,用荊防敗毒散,加黃芩、黃連、栝樓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紫荊皮,大便乾燥者加大黃。外治法:用三稜針刺出血,腫痛就會消失。(黃耳、赤胸出自《傷寒奧旨》)以上八種症狀,與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
按:傷寒類症很多,但溫熱病與傷寒的關係尤為重要,現在的傷寒,大多屬於溫熱病。而且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。傷寒入足經,而溫邪兼入入手經;傷寒宜解表,而溫邪忌汗;傷寒藥宜辛溫,而溫邪藥宜辛涼。如果不加以區分,必然會誤治。因此,特地參照溫熱病學說,並用溫熱病的治療方法兼治。凡列在太陽病中的,是傷寒正病;而列在陽明、少陽經中的,其症狀都兼有溫熱病的表現。少陽是木火之源,陽明是濕熱之處,風溫、溫熱之邪,都是同氣相感。其他像霍亂、腳氣等症,治療方法都詳見本篇。

邵評:這幾句話,分別說明傷寒和溫熱病的致病原因不同,治療方法和用藥也各異,大宜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