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類傷寒辨
凡感四時六淫之邪。而病身熱者。今人悉以傷寒名之。是傷寒者。熱病之總名也。
其因於寒者。自是正病。若夫因暑因濕。因燥因風。因六淫之兼氣。或非時之戾氣。發為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症。皆類傷寒耳。病熱雖同。所因各異。不可概以傷寒法治之。且傷寒正病絕少。類症尤多。苟不辨明。未免有毫釐千里之差。準繩獨以類症弁諸首。亦以辨症為先務也。
用仿其意。首列類症。凡同傷寒之例而治者十一症。不同者八症。共一十九症。庶臨症者得其先務云。
冬溫,春溫,寒疫,熱病,濕溫,風溫,霍亂,痙,濕痹,風濕,中暍(以上十一症同傷寒施治)
白話文:
凡是感受四時六淫的邪氣,而導致身體發熱的疾病,現代人通常都稱之為傷寒。其實,傷寒是所有熱病的總稱。
如果疾病是由寒氣引起的,這才是真正的傷寒。然而,若疾病是由暑氣、濕氣、燥氣、風氣,或六淫邪氣的混合,或是季節變化造成的戾氣引發,而表現出風溫、濕溫、溫病、寒疫等症狀,這些都類似傷寒。雖然都是發熱的病症,但病因各不相同,不能一概以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應對。
而且,真正的傷寒病很少見,類似症狀卻很多。如果不能明確辨別,就會造成巨大的偏差。因此,以類似的症狀作為主要依據,並以辨別病症為首要任務,是十分重要的。
仿照這個思路,我們首先列出與傷寒類似的症狀,這些症狀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,共計十一種。而與傷寒不相同的症狀,則有八種,共計一十九種。希望醫者可以根據這些症狀,掌握治療的先機。
以下十一種症狀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:冬溫、春溫、寒疫、熱病、濕溫、風溫、霍亂、痙、濕痹、風濕、中暍。
傷食,痰,腳氣,內癰,虛煩,蓄血,黃耳,赤胸,(以上八症不同傷寒施治)
自霜降以後。天氣寒冷。感之而病者。傷寒也。
霜降以後。當寒不寒。乃更溫暖。因而衣被單薄。以致感寒而病者。冬溫也。
邵評:冬溫者。冬時受邪而即病者也。症多客寒包火。
春時天道和暖。有人壯熱口渴。而不惡寒者。溫病也。以辛溫藥汗之。則壞矣。若天令尚寒。冰雪未解。感寒而病者。亦傷寒也。
邵評:春溫病有兩種。冬受寒邪不即病。至春而伏氣發熱者。名曰春溫。若春令太熱。外受時邪而病者。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。辨症之法。伏氣春溫。初起但熱不寒而口渴。此自內而發出於外也。感而即發之春溫。初起微寒。後則但熱不寒。此由肺衛而受也。
白話文:
傷食、痰、腳氣、內癰、虛煩、蓄血、黃耳、赤胸這八種病症,跟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霜降之後,天氣變冷,人體受寒而生病,就是傷寒。
霜降之後,天氣雖然冷,但又比之前溫暖,因此人們穿衣穿得單薄,容易受寒生病,這就是冬溫。
邵氏評論:冬溫是指冬天受寒邪而立刻生病的病症,症狀多為寒邪包住火氣。
春天氣候溫暖,有些人會出現壯熱口渴,但不畏寒的症狀,這就是溫病。用辛溫的藥物讓病人出汗,就會使病情加重。如果天氣仍然寒冷,冰雪未融化,受寒而生病,也是傷寒。
邵氏評論:春溫病有兩種。冬天受寒邪但沒有立刻發病,到春天伏氣發作而發熱,叫做春溫。如果春天氣候過於炎熱,受到時邪而生病,這就是感而即發的春溫。辨別兩種春溫的方法是:伏氣春溫初起時只發熱不畏寒,而且口渴,這是由內而外發出的病症;感而即發的春溫初起時會微寒,之後則只發熱不畏寒,這是由肺衛受寒引起的病症。
三月以後。八月以前。天道或有暴寒。感之而病者。時行寒疫也。此寒疫亦傷寒也。不得以正疫治之。
夏至以後。時令炎熱。有人壯熱煩渴。而不惡寒者。熱病也。熱病與中暑相似。但熱病脈盛。中暑脈虛。
邵評:熱病中暑兩病。同在夏天。故必以脈辨之。熱病脈盛。大而有力。中暑脈虛。弦而芤細。
夏月有病。頭痛譫語。自汗。身不甚熱。兩脛逆冷。四肢沉重。胸腹滿而渴者。濕溫也。其人常傷於濕。因而中暑。濕熱相搏。故發此病。不可發汗。
頭痛身熱自汗。與傷寒同。而脈尺寸俱浮。身重默默。但欲眠鼻鼾。語言難出。四肢不收者。風溫也。不可發汗。
白話文:
三月過後到八月之前,天氣可能出現突然的寒冷,因此而生病的,叫做時行寒疫,這也是傷寒的一種,不能用治療普通傷寒的方法來治。
夏至之後,天氣炎熱,有些人會出現發熱、口渴、但不畏寒的症狀,這就是熱病。熱病和中暑很像,但熱病脈象洪大有力,而中暑脈象虛弱。
邵氏評註:熱病和中暑這兩種病都發生在夏天,所以一定要用脈象來辨別。熱病脈象洪大有力,中暑脈象弦細而虛。
夏季生病,頭痛、神志不清、自汗、身體不怎麼熱、兩腿發涼、四肢沉重、胸腹脹滿口渴,這是濕溫病。病人通常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,再加上中暑,濕熱交雜而發病。這種病不能發汗。
頭痛、發熱、自汗,跟傷寒很像,但是脈象浮大,身體沉重,昏昏欲睡,打呼嚕,說話困難,四肢伸展不收,這是風溫病。這種病也不能發汗。
病嘔吐而腹痛泄瀉。惡寒發熱。或吐或利。而發熱者。霍亂也。
身熱足寒。頭項強急。惡寒時頭熱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也。
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為剛痙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為柔痙。
邵評:以有汗無汗。惡寒不惡寒。分別剛柔二痙。剛為寒。柔為風。
太陽病。關節痛而煩。脈沉而細。此名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病者一身盡痛。發熱晡劇。脈浮而濡。額上微汗。不欲去衣被。或四肢浮腫。此風溫也。不可大汗。若汗大出。風去濕不去。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。風濕俱去也。
白話文:
病人嘔吐且腹痛腹瀉,伴隨惡寒發熱,時而嘔吐時而腹瀉,並且發熱,這就是霍亂。
身體發熱腳卻冰冷,頭頸僵硬,惡寒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,眼睛血脈充盈,只有頭部搖晃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,這是痙攣。
太陽病發熱不流汗,反而惡寒,稱為剛痙。發熱並且流汗,不惡寒,稱為柔痙。
邵氏評註:根據是否有汗、是否惡寒,區分剛柔兩種痙攣。剛為寒邪,柔為風邪。
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,脈象沉細,稱為濕痹。症狀是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暢通,只要治療小便即可。
病人全身疼痛,發熱至下午加劇,脈象浮緩,額頭微微出汗,不願意脫去衣被,或者四肢浮腫,這是風溫病。不可大量出汗,如果大量出汗,風邪去了濕邪卻留下來。只要讓患者微微出汗,風濕都能去除。
太陽中熱。暍是也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痛。汗出而渴。脈微弱。以上十一症。同傷寒施治。
頭痛發熱。與傷寒同。而身不痛。右關短滑。左脈和平者。傷食也。中脘必痞悶。亦有停食兼感寒者。人迎氣口脈俱大。
憎寒發熱。惡風自汗。胸滿氣上衝咽。不得息。與傷寒相似。而頭不痛。或時痛時止。其脈緊而不大者。痰也。痰在上焦。則寸口脈沉滑。或沉伏。痰在中焦。則右關脈滑大。有氣鬱。則沉而滑。夾食。則短而滑。凡脈弦滑者。有痰飲。偏弦者主飲。沉弦者。有懸飲內痛。
發熱憎寒頭痛。肢節痛。嘔惡。與傷寒相似。而痛起自腳。腳膝腫痛。兩脛腫滿。或枯細。大便堅者。腳氣也。
白話文:
太陽中熱,也就是中暑。症狀包括發熱、惡寒、身體沉重疼痛、出汗卻口渴、脈搏微弱。這十一個症狀與傷寒相似,可以依照傷寒的治療方法進行。
頭痛發熱,與傷寒相同,但身體不疼痛,右邊關脈短而滑,左邊脈搏平和,這是食物積滯所致。中脘部位一定會感到痞悶。也有可能是食物停滯又兼受寒。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很大。
怕冷發熱,怕風自汗,胸部滿悶,氣上衝到咽喉,無法呼吸,與傷寒類似,但頭部不痛,或者有時痛有時不痛。脈搏緊而不太大,這是痰證。痰在上焦,就會出現寸口脈沉而滑,或者沉而伏。痰在中焦,就會出現右關脈滑而大。如果有氣鬱,脈搏會沉而滑。如果夾雜食物積滯,脈搏會短而滑。凡是脈搏弦而滑的,都說明有痰飲。脈搏偏弦的,主要表現為飲證。脈搏沉弦的,說明有懸飲,內部疼痛。
發熱怕冷頭痛,四肢關節疼痛,嘔吐惡心,與傷寒相似,但疼痛從腳部開始,腳踝和膝蓋腫痛,小腿腫脹,或者又瘦又細,大便乾燥,這是腳氣病。
脈浮數發熱。灑淅惡寒。若有痛處。飲食如常者。內癰也。胸中隱隱痛。振寒脈數。咽乾不渴。口中咳。時出濁唾腥臭。久而吐膿者。肺癰也。小腹重皮急。按之痛。便數如淋。久必便膿血。時時汗出。復惡寒。脈滑而數者。腸癰也。胃脘隱隱而痛。手不可近。胃脈沉細。人迎逆而盛者。胃脘癰也。
煩熱與傷寒相似。而脈不浮緊。頭不疼。身不痛。不惡寒。或煩時頭亦痛。煩止而痛止者。虛煩也。
發熱如傷寒。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。攧撲損傷。或盛怒叫呼。或強力負荷。無何而病。小便自利。口不甚渴。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。或手不可近者。蓄血也。(以上出準繩)
白話文:
脈搏浮而數,發燒,身體發冷,有疼痛感,但飲食正常,可能是內癰。胸部隱隱作痛,發冷,脈搏數,咽喉乾燥但不渴,咳嗽,偶爾咳出混濁且有腥臭味的唾液,久而久之會吐出膿液,這是肺癰。小腹沉重,皮膚緊繃,按壓疼痛,排便頻繁,像尿一樣,久而久之會排便膿血,時常出汗,又會發冷,脈搏滑而數,這是腸癰。胃脘隱隱作痛,無法靠近,胃部脈搏沉細,人迎脈逆而盛,這是胃脘癰。
發熱與傷寒相似,但脈搏不浮緊,頭部不痛,身體不痛,不發冷,偶爾發熱時頭也會痛,熱退後疼痛也消失,這是虛煩。
發熱像傷寒,但病人曾從高處墜落,或因跌撞損傷,或因盛怒喊叫,或因用力過度,不久就生病,小便自利,口不渴,按壓胸脅、臍腹之間有疼痛感,或無法靠近,這是蓄血。
發熱惡寒。脊強背直。有似痙狀。耳中策策作痛者。黃耳也。此屬太陽。風入腎經。以荊防敗毒散、加蟬蛻、黃芩、赤芍、紫荊皮。寒邪重者。以小續命湯、加白附、天蟲、天麻。外治法。用苦參磨水滴耳中。
發熱惡寒頭痛。似傷寒。而胸膈赤腫疼痛者。赤胸也。屬少陽風熱。以荊防敗毒散、加芩、連、栝蔞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紫荊皮、大便燥實加大黃。外治法。用三稜針刺其血。則腫消痛止矣。(黃耳赤胸出傷寒奧旨)以上八症。不同傷寒施治。
白話文:
發燒、怕冷,背部僵硬、挺直,有點像抽筋的樣子,耳朵裡有「策策」的疼痛聲,這就是黃耳症。這個病屬於太陽經,是風邪入侵腎經導致的。可以用荊防敗毒散,再加入蟬蛻、黃芩、赤芍、紫荊皮。如果寒邪較重,可以用小續命湯,再加入白附子、天蟲、天麻。外治方面,可以用苦參磨水滴到耳朵裡。
發燒、怕冷、頭痛,像是傷寒症,但是胸部和膈膜紅腫疼痛,這就是赤胸症。屬於少陽經風熱證。可以用荊防敗毒散,再加入黃芩、連翹、栝蔞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紫荊皮,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點大黃。外治方面,可以用三稜針刺出血,就可以消腫止痛。(黃耳赤胸出自《傷寒奧旨》)以上八種病症,跟傷寒症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按傷寒類症雖多。惟溫熱關於傷寒為尤重。以今之傷寒。大半屬於溫熱也。且治法與傷寒不侔。傷寒入足經。而溫邪兼入手經。傷寒宜表。而溫邪忌汗。傷寒藥宜辛溫。而溫邪藥宜辛涼。苟不辨明。必有誤治。故茲集特參以溫熱立論。而以溫熱之法為兼治焉。凡列於太陽症內。
是傷寒正病。而列於陽明少陽經中。其症都兼溫熱。蓋少陽木火之原。陽明濕熱之藪。其風溫溫熱之邪。自是同氣之感。他如霍亂腳氣等症。治法各備本門。
邵評:此數句。分別傷寒溫熱之來路不同。治法用藥之各異。大宜著眼。
白話文:
虽然伤寒类疾病症状很多,但温热病对伤寒病尤其重要。如今的伤寒,大多属于温热病。而且治疗方法也不一样。伤寒病从足经入侵,而温邪病则兼从手经入侵。伤寒病宜解表,而温邪病忌出汗。伤寒病的药方宜用辛温,而温邪病的药方宜用辛凉。如果不分清楚,就会误治。因此,这本书特地以温热病为论述基础,并用温热病的治疗方法作为兼治方法。凡是列在太阳症中的,都是伤寒正病,而列在阳明、少阳经中的,其症状都兼有温热病。这是因为少阳属木火,阳明属湿热,风温、温热等邪气,都是同气相感。其他的像霍乱、脚气等病症,其治疗方法都在本书中分别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