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
瘟疫發於春夏之間。必熱症為多。如初起即大熱大渴。目赤唇焦。煩躁不寧。六脈洪滑。舌苔燥黃焦刺。急用三黃石膏湯。去黃柏。加連翹汗之。取汗在於速。一服無汗。即再進之。得汗熱退為愈。若延至四五日。毒遍三焦。表裡俱病。用三黃石膏湯。加連翹、銀花。表裡兼解之。其妙在麻黃石膏二味。不可去一。此方通解三焦表裡。治疫最妙。
邵評:疫必兼濕。故致發黃。熱毒鬱結。則黃而發癍矣。用清熱滲濕。宣透癍毒為治。若外受瘟疫。表裡俱病。火熱大盛之時。身雖大熱。而無汗泄。此表氣外郁。內熱不得發泄。故目赤唇焦而煩渴。表裡熱盛。則六脈洪滑。火盛灼津。則舌苔燥黃焦刺。此皆熱鬱不宣之象。
此方清內火而宣散表熱。表有汗出。則內之火熱亦隨汗而外泄矣。此表裡熱甚兩清之法也。倘遷延不治。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。表裡三焦均病。必用此大劑以兩解之。
如見目赤唇焦。舌黃燥刺。大熱煩渴。汗出津津。此陽明血熱火盛。切忌風藥升散。宜涼膈散加石膏。
邵評:見症裡熱極盛之候。與上條似同。上條無汗。是表郁內火。汗出津津。是邪入陽明而熱盛。故用涼膈散。加石膏以解陽明。
大都疫癘初起。宜辛涼解散。次則和解解毒。必里症全具。脈實口燥。心下堅滿。方可攻下。若胃中飲食未化。雖芩連、栝蔞。尚宜緩進。況硝黃乎。如用寒涼。食為寒凝結而不散。必變結胸。(以上諸條照溫熱施治)
邵評:初起邪在肺衛。故宜辛涼解散。若肺邪入陽明之府。則里症發現。脈實堅滿。口燥。均是裡實之症。故可攻下。倘飲食停滯。未化糟粕。早用寒涼。寒藥與食互結。防成結胸。況攻下乎。必待其食化糟粕。結於腸中。方可用下耳。寒涼切忌早用。恐其凝結不化。
疫病當分天時寒暄燥濕。病者虛實勞逸。因事制宜。不可執泥。如久旱天時多燥。熱疫流行。宜清火解毒。忌用燥劑。天久霪雨。濕令大行。脾土受傷。民多寒疫。或兼瀉痢。宜滲濕和脾。忌用潤劑。
邵評:天時寒濕。病多寒疫寒濕。天時暄燥。病多溫疫濕熱。須分別治之。蓋天時旱燥。陽亢熱盛。故多熱疫。熱則宜清火而忌溫燥。天久陰雨。寒濕流行。脾土受傷。故多寒疫寒濕。宜溫燥而忌清潤。二者治法大異。最當分辨。春當暖而反寒。夏應熱而反涼。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。
宜太無神朮散。加羌活、紫蘇、溫散之。或藿香正氣散加減亦可。從正傷寒治。此條寒疫。
邵評:應暖熱而反寒涼。是非時不正之氣。人受其氣而病者。為時行寒疫。治以溫散為主。忌用寒涼潤藥。
秋應涼而反熱。冬宜寒而反溫。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。宜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銀花、牛蒡之類清解之。宜從溫熱症治。
白話文:
瘟疫多發生在春夏,大多是熱症。初期症狀為高燒、口渴、眼紅、嘴唇乾燥、煩躁不安、脈搏洪大滑利、舌苔乾燥發黃焦黑帶刺。應立即服用三黃石膏湯,去掉黃柏,加入連翹以發汗。發汗要快,一劑無汗則再服一劑。出汗後熱退則病癒。如果延誤至四五天,毒邪遍布三焦,表裡都生病了,則使用三黃石膏湯,加入連翹、金銀花,表裡兼治。此方妙用在麻黃、石膏兩味藥,不可缺少任何一味,此方能通解三焦表裡,治療瘟疫最有效。
瘟疫必兼夾濕邪,所以會導致發黃;熱毒鬱結,則會發黃且出現斑疹。治療方法應以清熱滲濕、宣透斑毒為主。如果外感瘟疫,表裡俱病,火熱盛極時,雖然身熱,卻不出汗,這是表氣鬱閉,內熱無法發泄,所以眼紅唇焦而煩渴;表裡熱盛,則脈搏洪大滑利;火熱灼傷津液,則舌苔乾燥發黃焦黑帶刺,這些都是熱邪鬱結不宣的表現。
此方能清泄內火,並宣散表熱;表有汗出,則內熱也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,這是表裡熱盛,兩方面同時治療的方法。如果延誤治療,上中下三焦都受毒邪侵犯,表裡三焦均病,必須用此大劑量藥物來同時治療表裡。
如果出現眼紅唇焦、舌黃乾燥帶刺、高燒煩渴、汗出如油,這是陽明經血熱火盛的表現,忌用風藥升散,宜用涼膈散加石膏。
症狀顯示裡熱極盛,與上述情況類似。上述情況不出汗,是表邪鬱閉,內有鬱火;汗出如油,是邪氣入陽明經,熱盛,所以使用涼膈散加石膏以解陽明經之熱。
總之,疫病初期,宜用辛涼解表散邪;其次是和解解毒。如果裡症完全出現,脈象實數,口乾,心下堅滿,方可攻下。如果胃中食物未消化,即使是黃芩、黃連、栝樓等藥物,也應緩慢服用,更不要用硝石、雄黃等藥物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食物會因寒凝而結而不散,必定會轉化為結胸。 (以上各條均按照溫熱病的治療方法)
疫病初期邪氣在肺衛,所以宜用辛涼解表散邪。如果肺邪入陽明經,則裡症出現,脈象實數堅滿,口乾,都是裡實的症狀,所以可以攻下。如果飲食停滯,食物未消化成糟粕,就早用寒涼藥物,寒藥與食物互相凝結,容易形成結胸,更不要攻下。必須等到食物消化成糟粕,積結在腸中,才可以服用攻下藥。寒涼藥物切忌早用,以免凝結不化。
疫病的發生應區分天時寒暖燥濕,以及患者的虛實、勞逸狀況,應因時制宜,不可死板教條。例如,久旱天氣乾燥,熱疫流行,宜清熱解毒,忌用燥熱藥物;久雨天氣潮濕,濕邪盛行,脾土受損,民眾多患寒疫,或兼有瀉痢,宜滲濕健脾,忌用滋潤藥物。
天時寒濕,疾病多為寒疫、寒濕;天時溫燥,疾病多為溫疫、濕熱,必須區別治療。因為天旱乾燥,陽氣亢盛,熱邪盛行,所以多為熱疫,熱則宜清火,忌用溫燥藥物;天久陰雨,寒濕流行,脾土受損,所以多為寒疫、寒濕,宜溫燥,忌用清潤藥物。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,必須區分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是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是涼爽,感受這種反常的寒冷而得病,稱為寒疫。
宜用太乙神朮散,加入羌活、紫蘇,溫散寒邪;或者用藿香正氣散加減也可,從治療傷寒的原則來治療這種寒疫。
應當溫暖卻反而是寒冷,這是反常不正之氣,人感受這種氣而生病,稱為時行寒疫,治療以溫散為主,忌用寒涼滋潤藥物。
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是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是溫暖,感受這種反常的溫熱而得病,稱為溫疫,宜用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金銀花、牛蒡等藥物清解,從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