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瘟疫(合參)
邵評:六淫者。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。此四時之常氣也。大疫發時。或挾寒。或挾暑。所謂兼六淫也。總之。純是癘疫為病。當分邪從肌表而受。則入足經。可用下汗法。邪由口鼻而受。則入手經。宜宗三焦立法。從心營肺衛施治。忌用汗下。凡舌苔由白而黃。由黃而黑者。疫邪由表達里也。宜汗下法。
邵評:邪在表則舌白。入里則舌黃。入腑熱深則舌黑。邪在足經。分表裡而用汗下之法。
舌苔由白而變鮮紅者。疫邪由衛及營。不入足經而入手經也。忌汗下。宜逐穢解毒。清泄營分。(新法)
邵評:邪在肺衛則舌白。入心營則舌紅。傳入心包。則鮮紅起刺。邪在手經。宗心衛。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。忌用足經汗下之法。
白話文:
瘟疫(合參)
邵氏評論:瘟疫的致病原因是六淫,也就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六種邪氣。這些都是四季中常見的氣候因素。大瘟疫爆發時,往往夾雜著寒邪或暑邪,所以稱為兼夾六淫。總而言之,都是瘟疫邪氣作祟導致疾病。要區分邪氣是從肌膚表面侵入,還是從口鼻侵入。從肌膚表面侵入,則進入足經,可以用下汗法治療;從口鼻侵入,則進入手經,應該根據三焦的臟腑功能立法,從心、營、肺、衛四個方面進行治療,忌用汗下法。舌苔由白轉黃,由黃轉黑,表示疫邪從表層進入裡層,宜用汗下法。
邵氏評論:邪氣在肌膚表面,舌苔是白的;進入裡層,舌苔就黃;進入腑臟,熱邪深入,舌苔就黑。邪氣在足經,要根據表裡情況,運用汗下法。
舌苔由白變鮮紅,表示疫邪由衛分傳入營分,不進入足經,而是進入手經,忌用汗下法,應該採用驅除穢濁、解毒、清泄營分的治療方法。(新法)
邵氏評論:邪氣在肺衛,舌苔是白的;進入心營,舌苔就紅;傳入心包絡,舌苔就鮮紅並出現芒刺。邪氣在手經,要針對心、衛,辨明上中下三焦,再施以治療,忌用足經的汗下法。
2.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
初起頭疼發熱惡寒。舌苔白而薄者。邪在表也。敗毒散散之。微汗而解。如未解。鼻乾口渴。耳聾脅痛。舌苔白中帶黃。此陽明少陽見症。須解肌法。柴葛、連翹、防風、薄荷、牛蒡、黃芩、木通之類。如再不解。須看有無癍疹。或見心煩膈悶。足冷耳聾。身痛如束。或咳或嘔。
寸關沉伏。或躁動。便是發癍之候。須提透之。以癍盡為度。脈伏心煩。謂之欲癍。煩止人靜。肌膚中無隱隱之點。始為癍盡。癍已出而口乾。脈洪滑者。宜化癍解毒為主。當以癍疹門參看。
邵評:邪入於裡。則發癍疹。疹出於肺。癍發於胃。將發癍疹。尚未外透。欲出不出之際。故見症如此。若癍毒滯氣。則脈沉伏。伏邪外出。則脈躁動。亦一定之脈理。已汗而熱不解。氣口脈弦滑。飽悶噁心。必是胃中宿食為患。消導為主。如生楂肉、麥芽、枳實、連翹、青皮、萊菔子等涼疏之。
若脈弦滑。潮熱。譫語。臍腹脹痛。舌苔漸漸黃厚燥刺者。乃燥矢在腸胃中也。大柴、承氣。看微甚下之。更衣舌潤為愈。
邵評:食停胃中。未化糟粕。尚在胃之上脘。宜消化其食滯。切忌早用攻下。食滯已化。而成燥屎。故用攻下。與前半條停食未化者。治法不同。大宜著眼。如表已解。尚身熱脈浮。小便不利者。是熱結膀胱也。五苓去朮。合六一利之。
邵評:身熱脈浮。其脈仍在太陽經。表解而小便不利。邪入太陽之府。而熱結膀胱也。宜宣化膀胱熱結而利水。如表已解。餘熱未淨。其人如狂不甚。小腹堅痛。而小便自利者。乃血蓄膀胱也。桃仁承氣加減。
邵評:上條熱與水結。此條血蓄膀胱。如狂。而小腹硬痛。血蓄下焦之徵。辨熱結與蓄血。在小便之利與不利。熱結膀胱。小便不利。血蓄膀胱。小便自利。用桃仁承氣破其蓄血。正治也。
若無表裡症。但熱而瀉。或寒熱而瀉者。此濕邪在於氣分也。小柴合五苓主之。渴者去桂留芩。不渴去芩留桂。疫邪必兼濕者。以當濕熱司令之時也。(以上諸條同傷寒施治)
邵評:但熱而瀉。濕熱在裡。寒熱而瀉。里濕而表有微邪也。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裡之寒熱。以五苓滲其里濕。渴為有熱。故去桂留芩。不渴為無熱。故去芩留桂。至疫病每發於四五六七月。正在夏天濕熱當權之令。故多挾濕。
疫癘熱毒鬱極。則發黃。二便俱秘。若投茵陳五苓。小水必不能利。須茵陳蒿湯。加黃柏。則小便利而黃退矣。
邵評:熱鬱發黃。二便俱秘。陽分實熱發黃也。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。無益也。當用茵陳蒿湯。以瀉陽明之實熱。二便通利。黃自退矣。
亦有發黃兼發癍者。無非熱毒鬱結所致。宜犀角、連翹、赤芍、梔子、茵陳、黃柏、牛蒡、薄荷、銀花之類主之。
白話文:
初期症狀為頭痛、發熱、惡寒,舌苔白而薄,表示邪氣在體表,可用敗毒散治療,微微出汗即可痊癒。若未痊癒,則出現鼻乾口渴、耳聾、脅肋疼痛,舌苔白中帶黃,這是陽明少陽經受邪的症狀,需用解肌法,藥物包括柴胡、葛根、連翹、防風、薄荷、牛蒡子、黃芩、木通等。如果仍然未癒,需觀察是否有斑疹出現,或伴隨心煩意亂、胸悶、腳冷、耳聾、渾身疼痛如捆綁般、咳嗽或嘔吐,寸關脈沉而弱,或伴有躁動不安,這些都是將要發疹的徵兆,此時需使用能夠促進疹子透發的藥物,直到疹子全部出透為止。脈象沉伏,心煩意亂,表示疹子將要出現;煩躁消失,人體安靜,皮膚上沒有隱隱約約的疹點,才算疹子出透。疹子已出,但口乾舌燥,脈象洪大而滑利,則應以化解疹毒為主要治療方向,需參考專治疹子的相關醫書。
邪氣入侵內裡,就會發疹;疹子來自肺,斑點來自胃。將要發疹,邪氣尚未外透,處於欲出不出的狀態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如果疹毒阻滯氣機,脈象就會沉伏;伏邪外出,脈象就會躁動,這是固定的脈象規律。已經出汗但發熱未解,氣色不好,脈象弦急而滑利,感覺飽脹噁心,肯定是胃中宿食積滯作怪,應以消導為主,藥物包括山楂、麥芽、枳實、連翹、青皮、萊菔子等具有消食導滯作用的藥物。
如果脈象弦急而滑利,出現潮熱、譫語、肚臍及腹部脹痛,舌苔逐漸變黃、厚、乾燥、有刺感,這是腸胃中乾燥的糞便積滯的症狀,應使用大柴胡湯、大承氣湯等攻下藥物,根據病情輕重決定用藥劑量,直到舌苔潤澤為止。
食滯停留在胃中,未被消化成糟粕,還停留在胃的上脘部位,應先消導食滯,切忌過早使用攻下藥物。食滯已消化,變成乾燥的糞便,才用攻下藥物,這與前半部分停食未化時的治療方法不同,必須仔細區分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了,但仍然身熱,脈象浮,小便不利,這是熱邪結聚在膀胱的症狀,可用五苓散去澤瀉,配合六一散治療。
表證已解,餘熱未淨,病人神志恍惚,小腹堅硬疼痛,但小便通暢,這是血瘀積聚在膀胱的症狀,可用桃仁承氣湯加減治療。
上一條是熱邪和水液結聚,這一條是血瘀積聚在膀胱。神志恍惚,小腹硬痛,是血瘀在下焦的徵兆。區分熱結和血瘀,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通暢。熱結膀胱,小便不利;血瘀膀胱,小便自利。用桃仁承氣湯破除血瘀,是正治之法。
如果沒有表裡證候,只是發熱腹瀉,或者寒熱交替腹瀉,這是濕邪困阻在氣分(肺、脾)的症狀,可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治療。口渴者去除桂枝保留黃芩,不渴者去除黃芩保留桂枝。疫病必然兼夾濕邪,因為正值濕熱盛行的季節。
疫病熱毒鬱結到極點,就會發黃,大小便都祕結。如果使用茵陳五苓散,小便一定不能通利,必須使用茵陳蒿湯加黃柏,這樣小便才能通利,黃疸才能消退。
熱邪鬱結而發黃,大小便都祕結,是陽分實熱引起的黃疸。用茵陳五苓散以利膀胱,沒有效果。應該使用茵陳蒿湯,瀉去陽明經的實熱,大小便通利了,黃疸自然會消退。
也有一些患者發黃同時又發疹,都是熱毒鬱結造成的,可用犀角、連翹、赤芍、梔子、茵陳、黃柏、牛蒡子、薄荷、金銀花等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