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瘟疫(合參)

按儺為古禮。疫之由來尚矣。奈何仲景傷寒。書非全璧。止言溫病熱病。並無片言及疫。是以後人無善治之法。惟近世喻嘉言、吳又可、張景岳輩。可謂論切治詳。發前人所未發。但景岳宜於汗。又可宜於下。嘉言又宜於芳香逐穢。夫三子皆名家。何治法之懸絕若此。要知三子之治法皆當。

顧其所治之疫。各有不同耳。景岳所論之疫。即六淫之邪。非時之氣。其感同於傷寒。故每以傷寒並提。而以汗為主。欲盡汗法之妙。景岳書。精切無遺。又可所論之疫。是熱淫之氣。從口鼻吸入。伏於膜原。膜原為半表半裡之界。其邪非汗所能達。故有不可強汗峻汗之戒。

附胃最近。入里尤速。故有急下屢下之法。欲究疫邪傳變之情。惟又可論最為詳盡。然又可所論之疫。是四時之常疫。即俗名時氣症也。若嘉言所論之疫。乃由於兵荒之後。因病致死。病氣屍氣混合天地不正之氣。更兼春夏溫熱暑濕之邪交結互蒸。人在氣交中。無隙可避。由是沿門闔境。

傳染無休。而為兩間之大疫。其穢惡之氣。都從口鼻吸入。直行中道。流布三焦。非表非里。汗之不解。下之仍留。故以芳香逐穢為主。而以解毒兼之。是三子之治。各合其宜。不得執此而議彼也。茲於是症。亦參三法為治。而分為兩途。蓋汗與下。即同傷寒表裡之治。而逐穢解毒一法。

乃疫邪匿伏三焦。非表非里之治也。分列於左。治疫之大法得矣。

邵評:景岳所論疫症。是三時感冒。非其時而有其氣。名為三時寒疫。邪由肌毒而入。故同傷寒治而先用汗法。若又可所論疫症。是濕溫痧暑熱邪。從口鼻吸受。伏於膜原。膜原者。脾與胃以膜相聯。為脾胃半表半裡之界。邪伏於此。入胃最速。邪既在胃。故以下法為治。此是溫熱濕濁之邪襲入六經。

而傳陽明胃腑是四時之常疫。即濕溫嵐瘴時氣之症。與毒癘天行瘟疫之病自是兩種。截然不同。景岳所言。是即受溫熱。邪已入胃。故景岳主汗。而又可主下也。此二者可從足經。同傷寒論治。分為一途。至嘉言所論。是真瘟疫大病。乃天地不正之氣。惡毒瘴癘。合病氣口氣。

交結互蒸。人受其氣。由口鼻吸入。直行中道。流布三焦。最多閉結。故用芳香逐穢。解毒開化之法。此毒厲疫邪。與前二症各殊。不同傷寒治法。分逐穢解毒。合行一途。為兩大法門也。瘟疫大病。別有一種厲毒之氣。極易傳染。故每病一家長幼相似。甚則沿門闔境。傳染不休也。

三子論治不同。各有其症。當隨症審察。合宜而用。不可拘執一說也。

長幼傳染。眾人一般。此疫氣流行。俗名時氣是也。乃天地穢惡之氣。都從口鼻吸入。然有兼六淫者。有不兼六淫者。有入足經而為表裡者。有入手經而忌汗下者。當分途而治。其辨在舌。

白話文:

瘟疫(合參)

古時候就有祭祀驅除瘟疫的儀式。瘟疫的成因至今仍是個複雜的問題。《傷寒雜病論》並未完整論述瘟疫,只提及溫病和熱病,沒有專門討論瘟疫的治療方法,因此後世醫家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。直到近代,喻嘉言、吳又可、張景岳等醫家,才對瘟疫的病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,開創了前人未有的研究。然而,張景岳偏重於發汗療法,吳又可則注重下瀉療法,喻嘉言則提倡芳香化穢的療法。這三位醫家都是名醫,為何治療方法如此不同呢?

其實,三位醫家的治療方法都正確,只是他們治療的瘟疫類型不同。張景岳所論述的瘟疫,是因六淫邪氣和不正之氣侵襲人體所致,其發病機理與傷寒相似,因此常將傷寒與瘟疫並提,並以發汗為主,力求發汗法的最佳效果。張景岳的著作精準詳盡,毫無遺漏。吳又可所論述的瘟疫,是由於熱邪之氣從口鼻吸入,侵犯膜原(脾胃交界處),膜原是半表半裡之處,汗液無法到達,故不可強行發汗。

由於胃部靠近膜原,邪氣容易入侵,故採用緊急瀉下的方法,多次瀉下以排出邪氣。要了解瘟疫邪氣的傳變規律,吳又可的論述最為詳盡。吳又可所論述的瘟疫是四季常見的疫病,也就是俗稱的時氣病。而喻嘉言所論述的瘟疫,則多發生在戰亂之後,因疾病和屍體腐敗產生的惡氣與天地不正之氣相混合,加上春夏溫熱、暑濕之邪交雜,人體無處可躲,瘟疫蔓延,導致大規模流行。

其穢惡之氣從口鼻吸入,直接影響三焦,既非表症也非裡症,發汗無效,瀉下也無法根除,因此採用芳香化穢,解毒的療法為主。所以,三位醫家的治療方法都各有其適應症,不可互相牽強附會。治療此病,應參照三種療法,分為兩條途徑。發汗和瀉下,如同傷寒的表裡治療;而芳香化穢、解毒的療法,則是針對瘟疫邪氣潛伏於三焦,非表非裡的情況。

(邵評:)張景岳所論述的瘟疫,是三時感冒,非時疫卻有其邪氣,稱為三時寒疫。邪氣由肌膚侵入,故治療方法與傷寒相似,先用發汗法。吳又可所論述的瘟疫,是濕溫、痧暑、熱邪之氣,從口鼻吸入,侵犯膜原(脾胃交界處),邪氣易入胃,故採用瀉下療法。這是溫熱濕濁之邪入侵六經,侵犯陽明胃腑,屬於四季常見的疫病,即濕溫、瘴癘、時氣病,與毒癘、天行瘟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。張景岳所論述的是溫熱之邪已入胃,故主發汗;吳又可主瀉下。這兩種情況都可從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入手,如同傷寒論的治療方法,可歸為一類。喻嘉言所論述的才是真正的瘟疫大病,是由於天地不正之氣、惡毒瘴癘、病氣、屍氣交雜,人體吸入後,直接影響三焦,常導致閉結,故採用芳香化穢、解毒開化的療法。這種毒厲疫邪與前兩種疾病不同,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,應採用芳香化穢、解毒的方法,歸為另一類。瘟疫大病具有一種極易傳染的厲毒之氣,常一家老少都感染,嚴重時會蔓延整個街區,持續不斷地傳染。

三位醫家的治療方法不同,各有其適應症,應根據具體病情審慎選擇,不可拘泥於一種說法。

(長幼傳染,眾人症状相似,這類疫氣流行,俗稱時氣病。)這是天地間穢惡之氣從口鼻吸入所致,有的伴隨六淫邪氣,有的則沒有;有的從足經入侵,表現為表裡症狀;有的從手經入侵,忌用發汗和瀉下。應區分不同的治療方法,診斷的關鍵在於舌苔。

(邵評:)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,這是四季常見的邪氣。大疫流行時,可能夾雜寒邪或暑邪,這就是所謂的兼六淫。總而言之,純粹的瘟疫,應該區分邪氣是從肌膚表面侵入,還是從口鼻侵入。從肌膚表面侵入的,屬於足經,可用發汗或瀉下;從口鼻侵入的,屬於手經,應針對三焦,從心、營、肺、衛入手治療,忌用發汗和瀉下。舌苔由白轉黃,由黃轉黑,說明疫邪從表入裡,宜用發汗或瀉下療法。

(邵評:)邪氣在表則舌苔白,入裡則舌苔黃,腑中熱盛則舌苔黑。邪氣在足經,應區分表裡,用發汗或瀉下療法。

舌苔由白轉鮮紅,說明疫邪從衛分入侵營分,不屬於足經,屬於手經,忌用發汗和瀉下,宜用芳香化穢、解毒,清泄營血的方法。(新法)

(邵評:)邪氣在肺衛則舌苔白,入心營則舌苔紅,傳入心包絡則舌苔鮮紅且起刺,邪氣在手經,應針對心、衛,區分上、中、下三焦進行治療,忌用足經的發汗和瀉下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