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
邵評:應寒涼而反溫熱。是非時之溫氣。人受之而為冬溫秋燥之症。即為瘟疫。治宜辛涼清解。大忌溫燥。
疫症先從頤頷腫起者。陽明熱邪也。腫於耳之前後者。少陽風熱也。並宜辛涼散之。二活、荊防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元參、牛蒡、桔梗、犀角水汗之。陽明加升麻。少陽加柴胡、鉤藤。解散後。加清火解毒之品。淨銀花、人中黃之類。
邵評:風火熱毒之邪。故宜辛涼清散。風邪解而火毒未清。故宜清化火毒。此從表裡法施治。
時毒從頤腫者。名鸕鷀瘟。耳下項與咽中腫脹。聲不出者。名蝦蟆瘟。皆風熱不正之氣干於上焦所致。治宜散邪清熱。不可一味寒涼。邵評:頤與耳下項咽中。俱是上焦部位。邪從口鼻吸受。先入肺胃。宗三焦立法。從手經施治。必先清解宣散。以泄其邪。如一味寒涼。則鬱遏邪熱。恐其傳裡內陷。不可不慎。
疫症有兼咽喉腫痛者。必辛散為主。不可驟用寒涼。反閉其邪。宜荊防敗毒散。加桔梗、射干、馬勃、牛蒡之類。
邵評:咽喉亦屬上焦。邪入肺中。先宜辛散。早用寒涼。防其逼邪內陷。最當謹慎。冬應寒而反溫。感之多咽喉腫痛。寸關脈浮洪而數。舌燥唇乾。宜甘桔湯。加牛蒡、薄荷、防風、射干、連翹、黃芩、銀花、犀角水之類涼解之。以升陰消陽。
邵評:冬時不正之氣。人受之而即發者。為冬溫。溫邪入肺。則咽喉腫痛。溫邪在上焦。則寸關脈洪數。陽邪傷陰。則唇舌乾燥。法宜提透辛散。清解上焦邪熱。夏應熱而反涼。感之。邪伏於少陰之經。每多咽痛。或兼泄瀉。舌潤不渴。寸口脈沉而小。宜甘桔湯。加半夏、天蟲、陳皮、桂枝、射干、防風、姜皮之類溫散之。以助陽消陰。
邵評:不正之氣。乃夏令陰邪。人感其邪。伏於少陰腎中。陰火上升。則咽痛。寒濕之邪內入。則泄瀉。陰邪傷陽。則舌潤不渴。邪郁其陽。則脈沉小。宜清腎中陰火而透邪。以辛溫藥散之。
大頭天行,初起憎寒壯熱體重。次傳頭面大腫。目不能開。或咽喉不利。俗名大頭傷寒是也。東垣謂陽明邪熱太甚。挾少陽木火而生。陽明濕熱甚為腫。少陽木火盛則痛。陽明之邪。首大腫。少陽之邪。腫於耳之前後也。治法不宜藥峻。峻則藥過其病。所謂上熱未除。中寒復起。
其死尤速。當少與。時時呷之。方用酒製芩連、人中黃以解毒。荊防、薄荷以去風。連翹、天蟲、桔梗、牛蒡以散結。頭痛惡寒無汗。加二活以散寒。陽明引經。加升麻、犀角水。少陽引經。加柴胡、花粉、普濟消毒飲妙。十餘日表症仍在者。亦用荊防、薄荷微散之。
邵評:風溫時毒。中於頭部清空之所。故名大頭瘟。病因風火濕痰。邪熱由表而入於少陽陽明二經。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。少陽行身側。出於耳之前後。邪在最上。藥宜輕清宣解上焦。若用重濁之味。則入中下。而過病所矣。但天行時毒。必以解毒為先。風溫之邪。故必去風。
白話文:
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
邵氏評論:患者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,卻反而使用了溫熱藥物,這是季節不合宜的溫熱之氣,人體感受後便會出現冬季溫熱、秋季乾燥的症狀,也就是瘟疫。治療應當使用辛涼清解的藥物,絕對禁止使用溫燥的藥物。
瘟疫初期從頤頷(下巴)腫脹開始的,屬於陽明經熱邪;腫脹在耳前或耳後的,屬於少陽經風熱。兩種情況都應該用辛涼散寒的藥物治療。可以使用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玄參、牛蒡子、桔梗、犀角等藥物水煎服,以發汗解表。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加用升麻;少陽經的病症,可以加用柴胡、鉤藤。症狀緩解後,再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,例如金銀花、人中黃等。
邵氏評論:這是風火熱毒之邪,所以應該用辛涼清散的藥物治療。風邪消退後,火毒尚未清除,所以還需要清化火毒。這是從表及裡的方法。
如果瘟疫初期從頤腫(下巴腫)開始的,叫做鸕鶿瘟;如果耳下、頸項和咽喉腫脹,聲音嘶啞的,叫做蝦蟆瘟。這都是不正之風熱之邪侵犯上焦所致。治療應該散邪清熱,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。邵氏評論:頤(下巴)、耳下、頸項、咽喉都屬於上焦部位,邪氣從口鼻吸入,先侵犯肺胃,應當根據三焦的病理,從手經施治,必須先清解宣散,排出邪氣。如果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鬱遏邪熱,恐其深入內部,不可不慎。
瘟疫伴有咽喉腫痛的,必須以辛散藥物為主,不能驟然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閉塞邪氣,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,再加入桔梗、射干、馬勃、牛蒡子等藥物。
邵氏評論:咽喉也屬於上焦,邪氣入肺,應該先用辛散藥物。如果過早使用寒涼藥物,會將邪氣逼入內部,最應該謹慎。冬季應該用寒涼藥物,卻反而出現溫熱症狀,感染者多有咽喉腫痛,寸關脈浮大而數,舌燥唇乾,可以使用甘桔湯,再加入牛蒡子、薄荷、防風、射干、連翹、黃芩、金銀花、犀角水等藥物,以清熱解毒。
邵氏評論:冬季不正之氣,人體感染後立即發病的,叫做冬溫。溫邪入肺,則咽喉腫痛;溫邪在上焦,則寸關脈洪大而數;陽邪傷陰,則唇舌乾燥。治療方法應該先用辛散藥物,清解上焦邪熱。夏季應該用熱性藥物,卻反而出現寒涼症狀,感染者邪氣伏於少陰經,常有咽喉痛,或者伴隨腹瀉,舌潤不渴,寸口脈沉而小,可以使用甘桔湯,再加入半夏、斑蝥、陳皮、桂枝、射干、防風、薑皮等藥物,以溫散邪氣。
邵氏評論:不正之氣,是夏季的陰邪,人體感染後,邪氣伏於少陰腎經,陰火上升,則咽喉痛;寒濕之邪內入,則腹瀉;陰邪傷陽,則舌潤不渴;邪氣鬱遏陽氣,則脈沉小。治療應該清除腎中陰火,並透出邪氣,使用辛溫藥物散邪。
大頭瘟,初期憎寒壯熱,身體沉重,然後頭面腫脹,眼睛睜不開,或者咽喉不利,俗稱大頭傷寒。東垣先生認為是陽明經熱邪過盛,夾雜少陽經木火而生。陽明經濕熱盛則腫脹,少陽經木火盛則疼痛。陽明經的邪氣,使頭部腫大;少陽經的邪氣,使耳前耳後腫脹。治療方法不宜藥物過於猛烈,藥物過於猛烈,則藥力超過病情,所謂上焦之熱未除,中焦又寒邪復起,則死亡更快。應該少量服用,隨時服用少量藥液。可以使用酒製黃芩、連翹、人中黃解毒;荊芥、薄荷祛風;連翹、斑蝥、桔梗、牛蒡子散結。頭痛惡寒無汗的,加用防風、荊芥散寒。陽明經引經藥物,加用升麻、犀角水;少陽經引經藥物,加用柴胡、花粉,普濟消毒飲效果很好。十多天表證仍在的,也可用荊防、薄荷少許散之。
邵氏評論:風溫時毒,侵犯頭部清空部位,所以稱為大頭瘟。病因為風火濕痰,邪熱從表入少陽、陽明二經。陽明經循行於身體前面,經過頭面;少陽經循行於身體側面,經過耳前耳後。邪氣在最上部,藥物應該輕清宣解上焦。如果使用重濁的藥物,則進入中下焦,超過病邪所在部位了。但是天行時毒,必須先解毒。風溫之邪,必須先祛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