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筋惕肉瞤(參準繩)

此症皆因發汗太過。邪熱未解。血氣已傷。筋肉失養所致。宜大補氣血。人參養榮湯之類。

邵評:惕、抽掣也。瞤、跳動也。筋惕肉瞤。因血液虧少。熱邪內伏。筋肉無液滋養。熱入陰中而燔灼。致筋抽而肉跳。乃虛候也。故治以大補氣血之法。

若未經過表。由其人素稟血少。邪熱傳於血脈之中。火性動惕而然。當作血虛火燥生風治。宜加味逍遙散。去白朮。加生地、鉤藤。(此條參西塘感症)

邵評:未經表汗而筋抽肉跳。由其人素稟血虛。不待汗而陰液已傷。邪熱入於陰分。陰虧火旺。血熱生風。故見此症。治以清營化邪。滋液熄風之法。與上條之汗後純虛不同。

若傷寒未經過汗。六七日經脈動惕。其肉不瞤。潮熱譫語。大便閉結。小便赤澀。以手按臍旁硬痛。此有燥矢也。加味大柴胡湯。

邵評:此是實熱。與上之虛症大異。當合參之。

如傷寒十餘日。曾三四次發汗過多。遂變肉瞤身振。筋脈動惕。此因汗多傷其氣血。加味人參養榮湯主之。

邵評:傷寒日久不解。正氣已虛。又復發汗過多。陰血亦耗。氣血兩虛。筋肉失於滋養。而見瞤振動惕之症。宜大補氣血為治。

如汗後虛煩不得眠。筋惕肉瞤。此血虛兼火也。十味溫膽湯。去五味。加柴、芍、川連。

邵評:汗後虛煩。肝膽有火。陰虧挾痰。故見不眠惕瞤等症。宜用補氣化痰兩和膽胃之法。

白話文:

筋惕肉瞤(參考準繩)

這症狀都是因為出汗太多,導致邪熱未解,氣血受損,肌肉缺乏營養造成的。應該大力補充氣血,服用人參養榮湯之類的藥方。

邵氏評註:惕,抽搐的意思;瞤,跳動的意思。筋惕肉瞤是因為血液不足,熱邪潛伏體內,肌肉沒有津液滋養,熱邪進入陰分而灼燒,導致筋脈抽搐,肌肉跳動。這是虛證,所以治療方法是大量補充氣血。

如果沒有經過發汗,是因為患者本身血氣不足,邪熱侵入血脈,火性導致抽搐跳動,應當按照血虛火燥生風的症狀治療,宜服用加味逍遙散,去除白朮,加入生地、鉤藤。(此條參考西塘感症)

邵氏評註:沒有經過發汗就出現筋脈抽搐、肌肉跳動,是因為患者本身血虛,還沒發汗陰液就已經受損,邪熱進入陰分,陰虛火旺,血熱生風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。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、滋陰熄風,這與發汗後純粹的虛證不同。

如果傷寒沒有經過發汗,六七天後經脈跳動,但肌肉沒有跳動,伴隨潮熱、神志不清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澀,按壓肚臍旁邊疼痛,這是燥邪引起的,應該服用加味大柴胡湯。

邵氏評註:這是實熱證,與上述虛證大不相同,應當區分參考。

如果傷寒十多天了,曾多次發汗過度,於是出現肌肉跳動、身體顫抖、筋脈跳動,這是因為出汗太多損傷了氣血,應該服用加味人參養榮湯治療。

邵氏評註:傷寒久治不愈,正氣已經虛弱,又多次發汗過度,陰血也消耗殆盡,氣血兩虛,肌肉缺乏營養,所以出現跳動顫抖的症狀,應該大力補充氣血治療。

如果發汗後虛煩睡不着覺,筋脈跳動、肌肉跳動,這是血虛兼有內熱,服用十味溫膽湯,去掉五味子,加入柴胡、芍藥、川連。

邵氏評註:發汗後虛煩,肝膽有熱,陰液虧損夾雜痰濕,所以出現失眠、抽搐、跳動等症狀,應該用既能補氣又能化痰,又能調理膽胃的藥方。

2. 循衣摸床撮空

三者皆大虛之候。乃精神耗散。不能主持也。當以獨參湯、左歸飲、大劑與之。每有獲生者。(參西塘感症)

邵評:循衣、摸床、撮空、三症。多相因而見。由於陰虧熱盛。元神耗散。不能自主。虛則喜實之象。用獨參以補元神。左歸以壯腎水救之。

陽明熱極失治。致循衣摸床。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。脈澀者死。此屬陽明壞病。脈弦則超超而長。胃氣尚存。故可下以承氣。然亦危極矣。要知生者未必盡生。而脈澀斷無不死。下亦死。不下亦死也。(述古)

邵評:陽明熱極。邪實於中。陰氣幾將涸竭。而見循衣摸床微喘直視之症。元神亦耗散無主矣。故必診其脈。如見弦象。尚有胃氣。用承氣下其實熱。以存一線之陰氣。希冀生機。若脈澀者。陰竭血耗。必死無疑。

太陽火劫取汗。陽盛傷陰。而致循衣摸床。陰若未竭。則小便利。可生。陰若已竭。則小便不利。多死。(參金鑑)

邵評:火劫陰傷。陽熱盛極。神被火迫而不守。致循衣摸床。以小便之利不利。驗其陰氣之存亡。陰存則生。陰竭則死。

白話文:

循衣摸床撮空,這三種症狀都代表著身體極度虛弱,精神渙散,無法自主控制。應該服用獨參湯、左歸飲等大劑量的藥物治療,或許能挽回性命。

這三種症狀常常一起出現,都是因為陰虛火旺,元神耗散,無法自主控制,虛弱的人往往表現出想要補益的樣子。所以用獨參湯來補益元神,用左歸飲來滋補腎水。

如果陽明熱證嚴重,治療不及時,就會出現循衣摸床、輕微喘息、直視等症狀。脈象弦細的病人還有活的希望,脈象澀滯的病人則必死無疑。這屬於陽明病危重症狀,脈弦表示還有胃氣,可以用承氣湯瀉去實熱,但情況仍然非常危險,即使脈象弦細也不一定能活,而脈象澀滯則絕對活不了,瀉藥也救不了,不瀉藥也救不了。

陽明熱證嚴重,邪氣內盛,陰氣快要耗盡,就會出現循衣摸床、輕微喘息、直視等症狀,元神也耗散無依。因此必須診脈,如果脈象弦細,說明還有胃氣,可以用承氣湯瀉去實熱,以保住僅存的一線生機。如果脈象澀滯,說明陰氣已竭,血液也耗盡了,必死無疑。

太陽經的熱邪過度發汗,陽氣過盛損傷陰氣,就會導致循衣摸床。如果陰氣尚未耗盡,小便通暢,就能活下來;如果陰氣已經耗盡,小便不利,則多半會死亡。

總而言之,小便是否通暢,是判斷陰氣是否耗竭的重要指標。陰氣尚存則有生機,陰氣耗竭則必死無疑。

3. 不便不食不便能食

傷寒有不便而不食者。必須滋養胃陰。胃陰充溢。自然邪去便通。而思食矣。如養未足。邪不即去。不食不妨也。

邵評:不便不食。胃液虧而有邪滯也。陰虧故不便。胃有邪滯也。陰虧故不食。胃有邪故不食。治須滋養胃陰。陰液恢復。則邪自退矣。

傷寒有不便而能食者。致新推陳。倉廩滋益。自能通利。不便無憂也。(二條出西塘感症)

邵評:不便能食。陰虧而胃無邪滯也。液虧則不便。胃無邪故能食。一味滋陰養液。陰液充足。大便自通。

白話文:

不便不食不便能食

傷寒病人若大便不通暢而不吃東西,必須滋養胃陰。胃陰充足了,病邪自然會消除,大便也會通暢,自然就會想吃東西了。如果滋養不足,病邪不會馬上消除,不吃東西也沒關係。

邵氏評注:大便不通暢而不吃東西,是因為胃液虧損且有邪氣停滯。陰液虧損所以大便不通,胃裡有邪氣停滯所以不吃東西。治療必須滋養胃陰,陰液恢復了,邪氣自然就會退去。

傷寒病人若大便不通暢卻還能吃東西,那是因為身體正在新陳代謝,就像倉庫得到補充,自然就能通利,大便不通暢也不用擔心。

邵氏評注:大便不通暢卻還能吃東西,是因為陰液虧損但胃裡沒有邪氣停滯。陰液虧損所以大便不通,胃裡沒有邪氣所以還能吃東西。只要單純滋陰養液,陰液充足了,大便自然就會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