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百合狐惑陽毒陰毒
按百合狐惑陰陽毒四症。其病脈證治。並詳於金匱要略三卷內。百合症。仲景論之最詳。治法亦備。貞嘗留心於此。而遇斯症甚罕。故不敢述。狐惑。蟲病也。狀似傷寒。或傷寒後變症。蝕於喉為惑。蝕於陰為狐。面目乍白乍赤乍黑。默默欲眠。惡聞食氣。蝕其喉則聲嗄。甘草瀉心湯。
蝕其肛則咽乾。苦參湯洗之。或雄黃熏之。又狐惑。即近時之疳症也。牙疳即惑。下疳即狐。說詳金鑑。
邵評:金匱注曰。看其上唇內有瘡如粟。唾血。心內懊憹痛。此蟲在上。食其五臟。下唇內生瘡者。其人不寤。此蟲食下部是也。
陰陽毒。考諸金匱。陽毒。面赤斑斑如錦紋。咽喉痛。唾膿血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。升麻鱉甲湯主之。陰毒。面目青。身痛如被杖。咽喉痛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。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。
邵評:毒者。邪蘊不解也。陰陽非指臟腑氣血。以面赤。喉痛。吐膿血。其邪著而在表者。謂之陽。言此邪適中人之陽。而非極熱之謂也。面目青。身疼咽痛。不吐膿血。其邪隱而在表之裡者。謂之陰。言此邪適中人之陰。而非極寒之謂也。故俱用辛溫升散以發其邪。甘潤咸以安其陰。
陰毒去雄黃蜀椒二物者。恐陰不可劫。而陰氣反受損也。五日邪氣尚淺。發之猶易。故可治。七日邪氣已深。發之則難。故不可治。
按仲景所稱陰陽毒。乃感其異氣。入陽經為陽毒。入陰經為陰毒。故於陽毒。用蜀椒雄黃之溫且猛者。以驅陽經之邪。而於陰毒。反去蜀椒雄黃。止用鱉甲、當歸、升麻、甘草等。入陰以散邪。不取其溫烈也。若後人所述陰毒陽毒。乃是極熱極寒之證。自應以極熱極寒方藥為治。不得執定仲景之方。
邵評:二症俱咽喉痛。以此症邪從口鼻而下入咽喉。故痛。甚至有心腹絞痛。大滿大脹。通身脈絡。青紫暴出。手足指甲。色如靛葉。口噤牙閉。心中煩悶而亂。死在旦夕。不必問其陰陽。但刺尺澤、委中二穴。及手中十指。脈絡暴出之處出血。如症輕者。用刮痧法。隨服紫金錠。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。
白話文:
百合狐惑陽毒陰毒
百合、狐惑、陰陽毒,這四種疾病的病症、脈象和治療方法,在《金匱要略》三卷中都有詳細記載。其中,關於百合病的論述,張仲景最為詳盡,治療方法也很完善。我曾經專注研究此病,但實際遇到的病例卻很少,因此不敢在此贅述。
狐惑是一種蟲病,症狀類似傷寒,或者說是傷寒後的併發症。蟲邪侵蝕喉嚨稱為「惑」,侵蝕陰部稱為「狐」。患者的面色時白時紅時黑,昏昏欲睡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。如果蟲邪侵蝕喉嚨,就會聲音嘶啞,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;如果蟲邪侵蝕肛門,就會咽喉乾燥,可用苦參湯清洗,或用雄黃熏蒸。此外,狐惑也指現代的疳病,牙疳就是「惑」,下疳就是「狐」,詳見《金匱要略》。
邵氏評注:《金匱要略》注釋說,觀察上唇內是否有像粟米一樣的瘡瘍,並伴隨吐血、心煩悶疼痛,這是蟲邪在上面,侵蝕五臟;如果下唇內生瘡,患者昏睡不醒,這是蟲邪侵蝕下部。
陰陽毒,根據《金匱要略》的記載,陽毒的症狀是面部發紅,出現斑點,像錦緞上的紋理一樣,咽喉疼痛,吐出膿血,五天內可以治癒,七天則難以治癒,可用升麻鱉甲湯治療。陰毒的症狀是面色青紫,全身疼痛,好像被棍棒打了一樣,咽喉疼痛,五天內可以治癒,七天則難以治癒,可用去雄黃蜀椒的升麻鱉甲湯治療。
邵氏評注:毒,是指邪氣鬱積不解。陰陽不是指臟腑和氣血,而是指邪氣的部位和性質。面紅、喉痛、吐膿血,邪氣在表淺,稱為陽毒,意思是邪氣侵犯人體陽氣,並不是指極度陽熱;面色青紫、全身疼痛、咽喉痛,不吐膿血,邪氣隱伏在表裡,稱為陰毒,意思是邪氣侵犯人體陰氣,並不是指極度陰寒。因此,兩種病症都用辛溫升散的方法來發散邪氣,用甘潤咸寒的方法來滋養陰氣。
陰毒去雄黃蜀椒這兩種藥物,是因為擔心損傷陰氣;五天內邪氣尚淺,容易發散,所以可以治癒;七天後邪氣已深,發散就困難,所以難以治癒。
張仲景所說的陰陽毒,是感受了不同的邪氣,侵入陽經則為陽毒,侵入陰經則為陰毒。因此,治療陽毒,使用溫熱而峻猛的蜀椒雄黃來驅除陽經的邪氣;治療陰毒,反而去除蜀椒雄黃,只用鱉甲、當歸、升麻、甘草等藥物,入陰經散邪,不用溫熱峻猛的藥物。如果後人所說的陰陽毒是指極度寒熱的證候,那麼就應該用極寒極熱的藥物來治療,不能拘泥於張仲景的方劑。
邵氏評注:兩種病症都伴有咽喉痛,這是因為邪氣從口鼻向下侵入咽喉所致。甚至會出現心腹絞痛,腹部脹滿,全身經絡青紫腫脹,手腳指甲呈靛青色,口噤牙關緊閉,心中煩悶不安,危在旦夕。不必區分陰陽,直接針刺尺澤、委中穴以及十指脈絡腫脹處放血。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用刮痧的方法,並服用紫金錠,或者吐、或者瀉、或者出汗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