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傷寒類症

內經云。熱病者。皆傷寒之類也。蓋六氣為病。皆能發熱。故善治傷寒者。必能窮究六淫之氣。凡溫熱暑濕疫癘之類傷寒者。無不一一辨晰明白。而施治各當。要知能治類症。即是能治傷寒。以類症實居傷寒之八九也。今將類症治法列於後。庶幾溫熱暑濕之症。不致混入傷寒正病之治。其於傷寒。思過半矣。

邵評:傷寒症。邪從肌表而入。先表后里。從六經辨症。用足經藥辛溫表散。溫熱暑疫。邪由口鼻吸受。宗三焦認症。從手經用藥。忌用足經辛溫藥。如此。溫暑與傷寒。方不相混。

白話文:

傷寒類症

《內經》說,所有發熱的病症,都屬於傷寒的類型。因為六種外邪致病,都能引起發熱,所以善於治療傷寒的人,必須徹底了解六淫邪氣的特性。凡是溫熱、暑濕、疫癘等類似傷寒的疾病,都要仔細辨別清楚,然後才能對症下藥。要知道,能夠治療類似傷寒的症狀,就等於能夠治療傷寒,因為類似傷寒的症狀佔傷寒病症的八九成。現在將這些類似傷寒的治療方法列在後面,這樣溫熱、暑濕等症狀就不會混淆到傷寒的治療方法中去了,對於理解傷寒的治療,也就掌握了一大半了。

邵氏評註:傷寒的症狀,邪氣從肌表入侵,先從表證開始,再深入裡證,需根據六經辨證施治,使用足太陽經的辛溫解表藥物。而溫熱、暑疫等疾病,邪氣是通過口鼻吸入的,需根據三焦辨證施治,使用手太陰經的藥物,忌用足太陽經的辛溫藥物。這樣,溫熱暑疫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就不會混淆了。

3. 風溫(參葉案)

凡天時晴燥。溫風過暖。感其氣者。即是風溫之邪。陽氣熏灼。先傷上焦。其為病也。身熱汗出。頭脹咳嗽。喉痛聲濁。治宜辛涼輕劑解之。大忌辛溫汗散。古人治風溫。有葳蕤湯、知母葛根湯。內有麻黃、羌活等藥。皆不可用。

風溫吸入。先傷太陰肺分。右寸脈獨大。肺氣不舒。身痛胸悶。頭脹咳嗽。發熱口渴。或發痧疹。主治在太陰氣分。梔豉、桑杏、蔞皮、牛蒡、連翹、薄荷、枯芩、桔梗、桑葉之類。清之解之。痰嗽加貝母。聲濁不揚加兜鈴。火盛脈洪加石膏。咽痛加射干。飽悶加川鬱金、枳殼。乾咳喉燥。加花粉、蔗漿、梨汁。咽喉鎖痛。加萊菔汁。

邵評:溫邪由肺而入於胃。熱傷肺胃之津。病在上中二焦。故用大清肺胃熱邪。生津潤燥為主。治上中二焦之良法。

如發熱口糜氣穢者。此溫邪劫傷肺胃之津也。宜生地、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花粉、釵斛、梨皮之類主之。

如肺脹喘急。胸痛氣穢者。此溫邪傷肺。欲釀內癰也。急用活水蘆根、桃仁、苡仁、栝蔞皮、冬瓜子、空沙參、黑元參、連翹之類清之。

邵評:熱邪蘊於肺。鬱結不宣。氣痰滯血瘀。欲釀肺癰。故見胸疼喘急。痰氣穢臭之症。用千金葦莖湯。宣肺痹而行血降氣。加味以清化肺熱為治。

此手太陰輕症也。若手少陰厥陰二經。當於溫熱症內合參之。

邵評:以上邪初在肺。其勢尚輕。若肺邪不解。傳入心營及心包絡經。則入里而病重矣。後溫熱症內所列各條。治法相通。當合參之。

白話文:

風溫(參葉案)

凡是天氣晴朗乾燥,溫暖的風吹拂過後,感染了這種氣的人,就是得了風溫。陽氣的熏蒸灼熱,先傷害到上焦(肺),症狀表現為:發熱出汗、頭脹咳嗽、喉嚨痛聲音嘶啞。治療應該用辛涼輕劑來疏解,絕對禁止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。古人治療風溫,有葳蕤湯、知母葛根湯等方劑,裡面含有麻黃、羌活等藥,這些藥都是不能使用的。

風溫侵入身體後,首先傷害到肺臟(太陰肺經),右寸脈會獨大,肺氣不舒暢,出現渾身疼痛、胸悶、頭脹咳嗽、發熱口渴,有的還會長疹子。治療要著重於調理肺的氣分,藥物可以使用梔子、豉殼、桑葉、杏仁、蔞葉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薄荷、黃芩、桔梗、桑葉等,清熱解表。咳嗽痰多加貝母;聲音嘶啞加兜鈴;火旺脈洪加石膏;咽喉疼痛加射干;胸悶加川鬱金、枳殼;乾咳喉嚨乾燥加花粉、蔗糖漿、梨汁;咽喉緊痛加蘿蔔汁。

邵氏評語:溫邪從肺侵入胃,熱邪損傷肺胃津液,病位在上中二焦,所以治療應以大清肺胃熱邪、生津潤燥為主,這是治療上中二焦的良方。

如果發熱、口腔潰瘍、口臭,這是溫邪損傷了肺胃津液,宜用生地、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花粉、牡蠣、梨皮等藥治療。

如果出現肺脹、呼吸急促、胸痛、口臭,這是溫邪傷肺,將要化生內癰(肺癰),應急用鮮蘆根、桃仁、薏苡仁、栝樓皮、冬瓜子、沙參、玄參、連翹等藥清熱解毒。

邵氏評語:熱邪積聚在肺部,鬱結不通,氣滯痰凝,血液瘀阻,將要化生肺癰,所以出現胸痛、呼吸急促、痰多、口臭等症狀。使用千金葦莖湯,宣通肺氣,行血降氣,再加一些藥物清化肺熱來治療。

以上是手太陰肺經的輕症,如果病邪累及手少陰心經、厥陰心包經,則需參照溫熱病的相關論述治療。

邵氏評語:以上所述是邪氣初期侵犯肺臟,病情尚輕。如果肺邪不能解除,就會傳入心經、心包絡經,入裡化熱,病情加重。後面的溫熱病條目中,治療方法是相通的,可以參考。

4. 溫熱

(春溫冬溫熱病同治參葉案)

煩勞多欲之人。陰精久耗。適遇冬月非時之暖。感而即病者。冬溫也。春時木火司令。天道溫暖。新邪引動。溫從內發者。春溫也。夏令炎熱。感之即病。壯熱煩渴。而不惡寒者。熱病也。大抵溫熱之症。陰精內耗。強陽無制。新邪一觸。則燎原之勢。直從里發。故初起即見壯熱煩渴。口乾舌燥等症。而主治以存津液為要旨。

凡遇傷寒過經不解。或發汗不徹。反致昏劇者。皆溫熱誤治之證也。前陽明少陽條內。已見大意。而茲專以手三陰立言。治宜互參。

邵評:冬不藏精。春必病溫。陰虧是溫病之原。故治溫熱病。以保陰存津為首務。若春溫夏熱二症。亦俱有之。冬月受邪。伏藏不發。至春時天暖。外感時邪。引動伏邪而發病者。名為伏氣春溫。若其人內無伏邪。春天感受溫邪而即病者。此即發之春溫也。夏令受熱而即病者。

此即發之熱病也。內有伏邪。春令不發。至夏至後壯熱而病者。此伏氣所發之熱病也。如此辨症。方可明晰。內經曰。冬傷於寒。春必病溫。先夏至日為病溫。後夏至日為病熱。溫病發出之途自少陽。熱病發出之病由陽明。溫病主以黃芩湯。熱病主以白虎湯。至於傷寒延久。

邪已化熱。與溫熱治法相通。所謂傷寒與溫熱。始異而終同也。

又評:伏氣所發之溫熱病。與感而即發之溫熱病。見症稍異。伏氣之病。其邪從里而達於外。表上無邪。故初起即熱。無一毫惡寒之象。即發之溫病。邪由肺受。肺主皮毛。故初起微寒。繼即純熱不已。如此辨認。庶無錯誤。

手太陰氣分,凡溫邪入肺。症見頭疼。惡寒發熱。口燥舌乾。脈數。胸滿氣喘。治宜辛涼輕劑。梔豉、橘紅、桑杏、連翹、薄荷、枳桔、黃芩之類。嗽加前胡、蘇子、象貝、羚羊角之類。

邵評:此受而即發之溫熱病。首先入肺。肺主皮毛而在表。故見表症。宜辛涼輕清。以宣泄上焦肺衛之邪。

手少陰營分,溫邪吸入。由衛及營者。其舌先白後絳也。或竟入營分。則舌必絳赤。或紅中兼微白。夜煩不寐。神呆譫語。宜犀角尖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連翹、石菖蒲、川斛、丹皮之類。兼痰者。加川貝母、天竺黃之類。

邵評:此承上條由衛而入營。亦受而即病之溫症也。白苔邪在肺衛。絳苔邪入心營。自衛入營。故舌先白後絳。絳。深紅色也。紅中兼微白。氣分之邪未盡也。若熱擾心營。則神蒙不能自主。上條邪在肺衛。其病尚淺。此條由衛及營。邪氣自外入內。其病較深。下條溫邪傳入心包絡中。

痰潮內閉。其病尤深。此皆受而即病之溫熱症。宗心營肺衛主治。故以宣營清熱達邪一法。

手厥陰內閉,如溫邪傳於膻中。即干心包絡。痰潮內閉。則神昏譫語。舌苔純紅起刺。此重症也。急宜清心開閉。用犀角、連翹、川貝、天竺黃、川鬱金、石菖蒲、淨銀花、鉤藤鉤、西黃之類主之。

白話文:

溫熱

煩勞過度的人,陰精長期耗損,遇到冬天不該有的溫暖天氣,就容易生病,這就是冬溫。春天木火當令,天氣溫暖,新的邪氣引動,溫邪從內部發作,這就是春溫。夏天炎熱,感受暑熱而生病,症狀是壯熱煩渴,不惡寒,這就是熱病。總之,溫熱病的症狀,都是因為陰精內耗、陽氣過盛,新的邪氣一觸碰到身體,就如同燎原之勢,直接從內部發作,所以一開始就出現壯熱煩渴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存津液。

凡是傷寒病程延誤沒有痊癒,或者發汗不徹底,反而導致昏迷加劇的,都是溫熱病誤治的表現。先前陽明、少陽的論述已說明大意,這裡專門從手三陰經論述,治療上可以互相參照。

邵氏評注:冬天不儲藏精氣,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。陰精虧虛是溫病的根本原因,所以治療溫熱病,以保養陰精、保存津液為首要任務。春溫、夏熱兩種疾病,也都有這個特點。冬天受邪氣侵犯,潛伏在體內沒有發作,等到春天天氣變暖,外感時令邪氣,引動潛伏的邪氣而發病,叫做伏氣春溫。如果體內沒有潛伏的邪氣,春天感受溫邪而立即發病,這就是發之春溫。夏天感受暑熱而立即發病,這就是發之熱病。體內有潛伏的邪氣,春天沒有發作,到夏至之後才出現壯熱而生病,這就是伏氣所引起的熱病。這樣辨別病症,才能夠清楚明瞭。《內經》說:冬天受寒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是溫病,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熱病。溫病從少陽經發出,熱病從陽明經發出。溫病主要用黃芩湯治療,熱病主要用白虎湯治療。至於傷寒病程拖延很久,邪氣已經化為熱邪,其治療方法與溫熱病相通。所謂傷寒與溫熱,開始不同,最終相同。

又評:伏氣引起的溫熱病,與感受邪氣而立即發病的溫熱病,症狀略有不同。伏氣引起的疾病,邪氣從內部到達體表,體表沒有邪氣,所以一開始就發熱,沒有絲毫惡寒的現象。立即發病的溫病,邪氣從肺部侵入,肺主皮毛,所以一開始有微寒,接著就持續高熱。這樣辨別,就不會出錯了。

手太陰經氣分,凡是溫邪侵入肺部,症狀表現為頭痛、惡寒發熱、口乾舌燥、脈搏數、胸悶氣喘,治療宜用辛涼輕劑,如梔子、豉豆、橘紅、桑白皮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枳實、橘皮、黃芩等。咳嗽加前胡、蘇子、象貝母、羚羊角等。

邵氏評注:這是感受邪氣而立即發病的溫熱病,首先侵入肺部,肺主皮毛,位於體表,所以出現表證,宜用辛涼輕清的藥物,以宣洩上焦肺衛的邪氣。

手少陰經營分,溫邪吸入,從衛分傳入營分,舌頭先白後紅。或者邪氣直接進入營分,舌頭就會絳紅,或者紅中夾雜少許白色。夜晚煩躁失眠,精神呆滯,胡言亂語,宜用犀角尖、鮮生地、淡竹葉、麥冬、連翹、石菖蒲、川貝母、丹皮等。如果兼有痰症,加川貝母、天竺黃等。

邵氏評注:這是承接上一條,由衛分傳入營分,也是感受邪氣而立即發病的溫病。白苔表示邪氣在肺衛,絳苔表示邪氣入心營。從衛分入營分,所以舌頭先白後紅。絳,深紅色也。紅中夾雜少許白色,表示氣分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除。如果熱邪擾亂心營,就會神志不清,不能自主。上一條邪氣在肺衛,病情較輕;這一條由衛分入營分,邪氣由外入內,病情較重;下一條溫邪傳入心包絡,痰液內阻,病情更重。這些都是感受邪氣而立即發病的溫熱病,涉及心、營、肺、衛,所以治療方法都是宣通營氣、清熱解毒。

手厥陰經內閉,如果溫邪傳到膻中,就是侵犯到心包絡,痰液內阻,就會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舌苔純紅,並有刺點,這是危重症,必須緊急清心開閉,用犀角、連翹、川貝母、天竺黃、川鬱金、石菖蒲、金銀花、鉤藤、黃連等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