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溫熱

邵評:膻中為心之宮城。邪入於此。干犯心包。熱逼心中。挾痰濁互結。致神昏譫語。而邪陷內閉。內閉則外脫。正不勝邪之候也。宜清心化痰。開閉達邪之法。再加芳香宣竅之品。如紫雪、至寶丹之類尤妙。

以上三條。感而即發之溫熱。病邪由口鼻吸受。先入肺衛。由肺傳入心營。甚至逆傳入心包。自外入內。一層遞深一層。三條當合參之。

溫邪劫液,如發熱不退。爍干胃中津液。以致口糜氣穢。當用甘露飲、玉女煎之類。

邵評:熱久陰傷。灼干胃液。不拘伏氣溫熱。與受而即發之溫熱。俱有此候。口糜氣穢。陰虛火旺也。二方滋陰液以清胃火為治。

熱久煩渴少氣。竹葉石膏湯效。兼脘中痞悶不飢。加半夏。

邵評:中虛胃熱而作虛煩。用養正清胃除煩降火為治。

足厥陰液涸,若溫邪誤治。邪必深入厥陰。神昏音澀。舌絳裂紋。欲寐不寐。午間煩躁。形象畏冷。心中如焚。此正氣久虛。陰液已涸。宜復脈湯加減。如生地、麥冬、炙草、白芍、阿膠、丹皮、梨汁之類。

邵評:溫熱誤治。邪入極深。陷於肝經。肝屬木而有火。木火內燔。陰液枯涸。液涸風動。故見症如此。故用滋陰以清肝火為治。

邪氣血分,風溫之邪。入於營分不解。以致舌赤音低。神呆潮熱。脈數左甚。或發丹疹。此邪過營。已及血分也。夫心主血。邪乾血分。漸成內閉。風藥燥血。固宜大禁。即苦寒直走腸胃。亦非溫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。須犀角、元參、鮮生地、川鬱金、菖蒲、丹皮、銀花、西黃之類主之。

邵評:邪初入肺則在衛。不解。則入氣分。氣分不解。則傳心營。營不解。則入下焦血分矣。邪在血分。入里極深。中焦俱病。陰液受戕。每多液涸內閉之候。宜救陰達邪清營涼血治之。至於膻中。是包絡所居。在於上焦。用藥宜清輕而忌重濁。此種藥味。治邪入心包之劑。若入血分。當用地黃、阿膠、復脈湯。方是血分治法。

氣血兩傷,若感溫邪。治不中窾。熱毒內燔。必至氣血兩傷。如脈左數右大。煩渴口糜。舌赤唇焦。是也。宜玉女煎。

邵評:溫邪誤治。熱入陽明。灼傷少陰陰液。此少陰不足。陽明有餘。病在中下二焦也。宜滋腎陰。以清胃火。

邪結上焦,溫邪從口鼻吸入。則上焦先受。氣血與熱邪混處膠固。必致清竅不利。凡寒熱後。頤頷腫脹。咽喉疼痛。牙關緊閉。脈左小右搏指者。皆邪結上焦所致也。當照疫症施治。宜連翹、牛蒡、射干、馬勃、滑石、銀花、赤芍、薄荷、夏枯草、人中黃之類選用。

邵評:溫熱疫毒。口鼻吸受。蘊結上焦。不得宣散。發為大頭風毒、頤腫、咽痛等症。此溫邪兼風毒而成。治宜清熱解毒之法。

胃中不和,若熱退後。不飢不納者。此胃氣不和也。宜香豉、山梔、半夏、枳實、陳皮等和之。

白話文:

溫熱

邵氏評曰:膻中是心臟的宮殿,邪氣入侵於此,侵犯心包,熱邪逼迫心臟,夾雜痰濁互相凝結,導致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,而邪氣陷於內部閉塞,內閉則外脫,這是正氣不勝邪氣的徵兆。應該採用清心化痰、開通閉塞、達邪外出之法,再加入芳香宣通竅位的藥物,例如紫雪丹、至寶丹之類尤其有效。

以上三種溫熱病,都是感受邪氣後立即發病的,病邪由口鼻吸入,先侵入肺衛,由肺傳入心營,甚至逆傳入心包,由外而內,逐層深入,應將三種情況綜合考慮。

溫邪耗傷津液,例如發熱不退,灼傷胃中津液,導致口糜氣臭,應當服用甘露飲、玉女煎之類的方劑。

邵氏評曰:熱邪久病傷陰,灼傷胃液,無論是伏氣溫熱,還是感受邪氣後立即發病的溫熱,都有這種症狀:口糜氣臭,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。以上兩種方劑滋陰養液,以清胃火為治法。

熱邪久病,煩渴少氣,竹葉石膏湯有效,如果兼有脘中痞悶不飢的症狀,可以加入半夏。

邵氏評曰:這是因中氣虛弱、胃熱而引起的虛煩,治療應以養護正氣、清胃除煩、降火為法。

足厥陰經的津液枯竭,如果溫邪治療失誤,邪氣必然深入厥陰經,出現神志昏迷、聲音嘶啞、舌紅裂紋、想睡卻睡不着、午間煩躁、形體畏寒、心中如火焚燒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正氣久虛,陰液已涸,宜用復脈湯加減,例如生地、麥冬、炙甘草、白芍、阿膠、丹皮、梨汁之類。

邵氏評曰:溫熱病治療失誤,邪氣深入到極點,陷於肝經,肝屬木而有火,木火內燔,陰液枯竭,液涸則風動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,因此要用滋陰清肝火的治療方法。

邪氣侵犯血分,風溫之邪侵入營分而未解,導致舌紅聲音低沉,神志呆滯、潮熱,脈數而左脈尤甚,或發出丹疹,這是邪氣已經侵犯營分,甚至到達血分。因為心主血,邪氣侵犯血分,漸漸導致內閉,風藥燥血,所以絕對禁止使用。即使是苦寒直達腸胃的藥物,也不是溫邪逆入膻中、侵犯心臟的宜用之藥。應該用犀角、玄參、鮮生地、川鬱金、菖蒲、丹皮、金銀花、西黃之類的藥物主治。

邵氏評曰:邪氣初入肺部則在衛分,不解則入氣分,氣分不解則傳心營,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。邪氣在血分,入里極深,中焦也患病,陰液受損,常常出現液涸內閉的症狀,應該用救陰達邪、清營涼血的方法治療。至於膻中,是包絡所在,在上焦,用藥應該清輕,忌用重濁。這種藥物治療邪氣入侵心包的;如果邪氣入侵血分,則應當使用地黃、阿膠、復脈湯,才是血分的治療方法。

氣血兩傷,如果感受溫邪,治療不得要領,熱毒內燔,必然導致氣血兩傷,例如脈搏左數右大,煩渴口糜,舌紅唇焦,就是這個樣子。應該服用玉女煎。

邵氏評曰:溫邪治療失誤,熱邪入陽明,灼傷少陰的陰液,這是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,病在中下二焦,應該滋補腎陰,以清胃火。

邪氣結聚在上焦,溫邪從口鼻吸入,則上焦先受,氣血與熱邪混雜膠固,必然導致清竅不利。凡是寒熱病之後,頤頷腫脹、咽喉疼痛、牙關緊閉,脈搏左小右大的,都是邪氣結聚在上焦所致。應該按照疫病的治療方法施治,宜選用連翹、牛蒡子、射干、馬勃、滑石、金銀花、赤芍、薄荷、夏枯草、人中黃之類的藥物。

邵氏評曰:溫熱疫毒,由口鼻吸入,蘊結在上焦,不得宣散,發為大頭風毒、頤腫、咽痛等症,這是溫邪兼風毒而成,治療宜用清熱解毒的方法。

胃中不和,如果熱退後,不飢不納,這是胃氣不和,宜用香豉、山梔、半夏、枳實、陳皮等藥物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