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戰振慄(合參準繩金鑑)

戰。身抖聳動也。振、亦聳動。比戰稍輕也。慄心內發抖也。振輕而戰重。戰外而慄內也。

邵評:戰者。身體抖搖不定。如交戰之象。有形外見也。振則一身振搖。比戰似輕。亦有形可見也。慄則無形外見。但心內凜凜。似痙抖。比戰振輕。為邪重耳。

戰為正氣勝。故正與邪爭。爭則股慄而戰矣。振為正氣衰。衰則不能爭。故止於振聳耳。慄亦正衰邪勝。不能外戰而內慄也。總之。戰為正氣勝。而慄為邪氣勝。振為正氣衰。而戰為邪氣衰也。三者皆邪正相交。故爭也。

邵評:正氣未虛。而能勝邪。邪正交爭則為戰。戰則邪從汗而解矣。振為正氣虛弱。不能與邪相爭。故不作戰而但振搖耳。慄為正氣虛弱。邪氣正盛。正虛不能勝邪。故不能外戰而內慄也。總之。正勝邪衰。則戰而邪達。振則正氣虛。而邪氣亦不盛。故不作戰。而但振搖。邪不能外解耳。慄為正衰邪旺。正不勝邪。邪氣內擾。正不與邪爭。但心內凜凜而發抖也。

此症若生於三法之前。乃邪衰正復之兆。欲作戰慄。汗出而解也。當靜候其戰汗。不可遽投湯藥。若生於三法之後。則為氣血兩虛。不能榮養筋骨。故為之振搖。不能主持也。當大補氣血。人參養榮湯主之。身搖不得眠。十味溫膽湯倍人參。

邵評:三法者。汗吐下也。三法之前。正氣未傷。與邪爭勝。邪不勝正。則周身發戰。戰則汗出。邪氣從汗而外解也。發戰之時。宜安舒靜臥。不可擾亂投藥。以阻其邪出之機。若汗吐下之後。正氣已虛。不能送邪外出。營血衰耗。不能滋養筋脈。故但振振動搖。無以自主。而不能作戰也。宜補氣養營治之。

白話文:

戰慄是指身體的顫抖和震動。戰,指身體劇烈抖動,像打仗一樣;振,也指抖動,但比戰輕一些;慄,指心裡發抖。戰比振重,戰是外在的抖動,慄是內心的抖動。

邵氏評注:戰,身體搖晃不定,像打仗的樣子,外在看得見;振,全身震動,比戰輕,也能看見;慄,看不見外在的表現,只是心裡瑟瑟發抖,像抽搐一樣,比戰和振都輕,這是邪氣較重的表現。

戰,說明正氣較盛,正邪相爭,所以身體才會抖慄;振,說明正氣衰弱,不能與邪氣抗爭,所以只是輕微震動;慄,也說明正氣衰弱,邪氣盛,正氣不能與邪氣抗爭,所以只能內心發抖。總之,戰是正氣勝,慄是邪氣勝,振是正氣衰,戰是邪氣衰。三者都是正邪交戰的表現。

邵氏評注:正氣未虛,能勝過邪氣,正邪交爭就表現為戰,戰後邪氣會隨著汗排出體外。振是正氣虛弱,不能與邪氣抗爭,所以不表現為戰,只是震動。慄是正氣虛弱,邪氣旺盛,正氣不能勝過邪氣,所以不能外在表現為戰,只能內心發抖。總之,正勝邪衰,就會發戰,邪氣排出;振是正氣虛弱,邪氣也不盛,所以不發戰,只是震動,邪氣不能排出;慄是正氣衰弱,邪氣旺盛,正氣不勝邪氣,邪氣在體內擾動,正氣不與邪氣抗爭,只是心裡瑟瑟發抖。

這種症狀如果出現在汗、吐、下三法之前,是邪氣衰退,正氣恢復的徵兆,將要發戰發慄,出汗後就能痊癒,應該靜靜等待出汗,不要急著用藥。如果出現在汗、吐、下三法之後,說明氣血兩虛,不能滋養筋骨,所以才會震動搖晃,不能自主,應該大補氣血,服用人參養榮湯。如果身體震動得睡不著覺,可以服用十味溫膽湯,並加倍人參用量。

邵氏評注:三法指的是汗法、吐法、下法。三法之前,正氣未受損傷,能與邪氣抗爭,邪氣不勝正氣,就會全身發戰,戰後出汗,邪氣隨著汗排出體外。發戰的時候,應該安靜臥床休息,不要驚擾,也不要亂投藥,以免阻礙邪氣排出。如果在汗、吐、下三法之後,正氣已經虛弱,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,營血衰耗,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只是震動搖晃,不能自主,不能發戰,應該補氣養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