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奔豚述古
(註釋參古方選注)
奔豚者,病從腹中有氣攻上,一如江豕以臀憤起而攻也。閱傷寒論,凡傷寒發奔豚者二:一曰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;一曰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邵評:針處被寒,寒從針孔而入也。核起而赤者,針處紅腫如核,寒氣所郁也。心氣因寒而內虛,腎虛因寒而上逆,發為奔豚。氣從少腹衝心,寒邪挾水氣凌心也。灸其核上,以杜再入之邪,與加桂湯以泄上逆之氣。若臍下悸者,心氣不足,腎水乘火而上克也。腎氣上衝,名曰奔豚。
蓋腎為水臟,豚為水畜也。茯苓以泄水,桂枝伐腎邪,以保心氣,甘棗培土以制水也。因奔豚者,豚為水畜,奔則昂首疾馳,酷肖水勢上干之象。然悸在臍下,其水尚在下焦,欲作奔豚,尚未發也,當先其時而治之。
按此二症:一屬少陰寒氣凌心,故用桂枝加桂,溫腎散寒,病由外召寒邪,仍從太陽表治,惟加桂枝兩數,便可以溫少陰,而泄陰邪矣;一屬水邪上逆,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,桂枝保心氣以御水凌,甘草大棗補脾土以制水泛,取甘爛水者,不欲其助水性也。傷寒奔豚,惟此二方為主治。
而汗後臍下悸,作奔豚之症尤多,定當以苓桂甘棗湯為治。若夫金匱要略中所載奔豚湯,方用半夏、生薑、(散結)芍藥、甘草、(安中氣)芎歸、(和心氣)黃芩、(瀉火)生葛、(欲降先升)甘李根皮,(大寒折衝逆之氣)此治因驚恐而得奔豚者,其為病也,聚散靡常,
作止無定,腹痛沖逆,發則為熱,退則為寒,乃心中熱邪凝結而成,與傷寒水氣寒邪作奔豚者迥異,不可混治。
邵評:此言雜病亦有奔豚者,與上傷寒之奔豚不同,由於肝邪內發,上犯於心,肝膽相火內郁,是奔豚之屬於熱者,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,大相逕庭矣。蓋傷寒之奔豚因於寒,以桂枝為主藥;雜病之奔豚由火熱,當宗金匱方為主。
王晉三先生曰:奔豚氣有三:犯肺之奔豚屬心火,犯心之奔豚屬腎寒,臍下悸,欲作奔豚,屬水邪。證自分途,治亦各異。
邵評:心火克肺金,由於火熱,宜金匱方治之;腎寒克心火,由於寒,用桂枝加桂法;腎水上逆凌心,由於水氣,用苓桂甘棗方。
白話文:
奔豚述古
奔豚是一種疾病,症狀是腹部有氣體向上衝擊,如同江豚憤怒地豎起臀部衝撞一般。根據《傷寒論》,傷寒導致奔豚的情況有兩種:一種是針灸後,針刺部位受寒,出現紅腫硬塊,氣體就會從下腹部衝擊心臟,此時應在硬塊上灸一壯,並服用桂枝加桂湯;另一種是發汗後,患者臍下悸動,將要發生奔豚,則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邵氏評註:針刺部位受寒,寒邪從針孔侵入,形成紅腫硬塊,是寒邪鬱結的表現。心氣因寒邪而虛弱,腎氣因寒邪而上逆,導致奔豚,氣體從下腹部衝擊心臟,是寒邪挾帶水氣侵犯心臟。在硬塊上灸治,可以阻止寒邪再次入侵,服用加桂湯可以疏泄上逆之氣。如果只是臍下悸動,表示心氣不足,腎水乘虛而上犯,腎氣上衝便是奔豚。
因為腎臟屬水,而豚是水生動物,茯苓可以泄去水邪,桂枝可以祛除腎臟的寒邪,保護心氣,甘草大棗則可以健脾益胃以制約水邪。奔豚的症狀如同水生動物向上衝擊,但悸動在臍下,水邪尚在下焦,此時只是將要發病,應及時治療。
這兩種情況,一種是少陰寒氣侵犯心臟,所以用桂枝加桂湯溫腎散寒,因為病因是外感寒邪,所以仍從太陽表證治療,只是增加桂枝的用量,就可以溫暖少陰,疏泄陰邪;另一種是水邪上逆,所以大量使用茯苓來制約水邪,桂枝保護心氣抵抗水邪的侵犯,甘草大棗補益脾土以制約水邪的泛濫,選用甘草是因為其味甘,可以緩和藥性,不希望它加重水邪。傷寒導致的奔豚,這兩種方劑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發汗後臍下悸動,將要發生奔豚的情況很多,一定要用苓桂甘棗湯治療。至於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奔豚湯,藥物包括半夏、生薑、芍藥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黃芩、葛根、甘李根皮,這主要是治療因驚恐而導致的奔豚,這種奔豚的症狀變化不定,時發時止,腹痛、氣逆,發作時表現為熱,消退時則表現為寒,是心臟熱邪凝結所致,與傷寒引起的寒邪水氣型奔豚完全不同,不可混淆治療。
邵氏評註:這說明其他雜病也可能出現奔豚,與傷寒引起的奔豚不同,這是由於肝邪內生,上犯於心,肝膽相火鬱結所致,屬於熱證型的奔豚,與寒水上逆侵犯心臟引起的奔豚大相徑庭。傷寒引起的奔豚是寒邪導致,以桂枝為主藥;雜病引起的奔豚是火熱導致,應以金匱要略中的方劑為主。
王晉三先生說,奔豚有三种:犯肺的奔豚屬於心火,犯心的奔豚屬於腎寒,臍下悸動,將要發生奔豚,屬於水邪,各種證候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異。
邵氏評註:心火克肺金,由於火熱,宜用金匱方治療;腎寒克心火,由於寒邪,用桂枝加桂法;腎水上逆侵犯心臟,由於水邪,用苓桂甘棗湯。
2. 動氣(新法參景岳全書)
動氣者,築築然動於臍旁上下左右,甚者連及虛里心脅,而渾身振動也。此病由於妄汗妄下,氣血大虧,以致腎氣不納,鼓動於下而作也;或由其人少陰素虧,因病而發,恆見於瘦薄虛弱之人。方書都以理中湯去白朮、加肉桂、倍茯苓治之,以伐腎邪,恐未切當。蓋奔豚屬水邪,而動氣屬腎虛,不若八味飲加五味、胡桃,直培根本,以收納腎氣,多服自效。
邵評:動氣由於土虛不能制水,水氣凝結而成,腎中虛氣,逆乘土位也。若虛里穴,在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,大虛之症,治當大補。蓋由妄汗妄下,傷其正氣,其人腎氣本虛,素有動氣在於上焦,因之而發,腎真不納,治以補腎納氣為主。理中湯補脾土,去白朮,嫌滯氣也,加桂、苓,泄水以伐腎邪。然動氣一症,是腎氣虧乏,氣少收納,非腎中水邪上逆,與奔豚不同,宜補腎氣,不宜伐腎邪,故用八味飲以補腎真,加五味子、胡桃,斂納腎氣為治。
又評:奔豚與動氣,其因各異,辨治極當。
凡傷寒至發動氣,必腎氣大虧,水火併衰。其見證:六脈遲軟,舌潤不渴,臍腹冷如冰,暖爐晝夜不捨,飽則動緩,飢則動甚。於此可知其虛,非大劑八味多服不除。寒甚,加炮姜。若止少陰水虧,動氣亦不甚,必有舌乾口渴脈數可憑,宜都氣飲,加胡桃肉以納之,左歸飲加減亦可。
邵評:陰虧虛熱見症,脈象與陽虛者,自是不同。都氣飲、六味丸加五味子,以補陰納氣壯水之劑。此言傷寒之發動氣者。
雜症虛,亦發動氣,宜照本病施治,如怯弱痢疾之類。
邵評:雜症之有動氣,總由脾腎兩虛,參合其所患之本病,而辨別治之。
白話文:
動氣(新法參景岳全書)
動氣是指腹部臍周圍上下左右有陣陣跳動的感覺,嚴重者會波及虛里穴(位於乳房下方)、心窩和脅肋,甚至全身震動。這種病是因過度出汗或腹瀉,導致氣血嚴重虧損,腎氣無法收納,氣血在腹部下部鼓動而引起。也可能是因為先天腎陰不足,遇病而發作,常見於瘦弱虛弱的人。以往醫書多用理中湯去白朮、加肉桂、倍茯苓來治療,意圖瀉去腎邪,但這方法可能不太恰當。因為奔豚屬水邪,而動氣屬腎虛,不如用八味丸加五味子、胡桃肉,直接補益腎氣,使腎氣收納,多服用就能見效。
邵氏評述:動氣是由於脾土虛弱,不能制約水氣,導致水氣凝結而成,腎中虛弱之氣逆衝脾土所致。若虛里穴處有跳動感,並影響衣著,則表示宗氣外泄,是大虛之症,治療應大補元氣。由於過度出汗或腹瀉損傷正氣,患者本身腎氣就虛弱,上焦本就有動氣的症狀,因此誘發此病,腎氣無法收納,治療應以補腎納氣為主。理中湯雖能補益脾土,但去除白朮是因為白朮會阻滯氣機;加肉桂、茯苓意圖瀉水以伐腎邪。然而,動氣症狀是因腎氣虧乏,氣少難以收納,並非腎中水邪上逆,與奔豚病不同,應補腎氣,不應瀉腎邪,所以應該使用八味丸補益腎真,再加五味子、胡桃肉以斂納腎氣。
又評:奔豚與動氣,病因各異,辨證論治非常重要。
凡是傷寒病發展到出現動氣,必然是腎氣大虧,水火兩虛。其症狀表現為:六脈遲緩無力,舌苔潤濕不口渴,臍腹冰冷如冰,需要晝夜使用暖爐保暖,飽腹時動氣減緩,飢餓時動氣加劇。由此可知其虛弱程度,非用大劑量的八味丸多服才能治愈。若寒邪較重,可加炮薑。如果只是少陰腎陰虧損,動氣也不嚴重,必有舌乾口渴、脈數等症狀,可用都氣飲加胡桃肉來收斂腎氣;加減左歸飲也可。
邵氏評述:陰虛虧損,虛熱的症狀,脈象與陽虛者不同。都氣飲、六味丸加五味子,是補益陰液、收斂腎氣、壯水之劑。這指的是傷寒病發展到出現動氣的情況。
其他雜病虛弱,也會出現動氣,治療應參考本病的治療方法,例如久瀉、痢疾等。
邵氏評述:各種雜病引起的動氣,都是由於脾腎兩虛,應結合其所患的本病,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