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癍疹
凡癍紅赤者。為胃熱。紫色為熱甚。紫黑為胃爛。赤癍五死五生。黑癍九死一生。鮮紅起發稀朗者。雖大不妨。如針頭稠密。紫黑成片者。難治。雜藍癍黑爛者死也。
邵評:此辨癍色。以驗病之吉凶生死。學者最宜著眼。
凡癍既出。須得脈洪滑有力。手足溫者。易治。脈微足冷。元氣虛弱。難治。癍疹透後。神識宜清。反加昏沉者。難治。
邵評:癍出之後。辨其脈象。及症之順逆。語皆精實。
凡溫熱癍疹。已見陽明少陽新法中。傷寒失表發癍。已見太陰新法中。此更詳天時寒暄燥濕。邪在足經手經。氣分營分。外感內傷為治。當以溫熱疫癘兼參之。
邵評:傷寒自表入里。從足經施治。邪入陽明。熱甚發癍。由先時失表失清所致。所謂癍發於胃。非比疹之從肺而出。故傷寒症陽明極熱。每多發癍。而發疹者稀有也。若溫邪暑熱自肺吸入。宗三焦立法。從手經論治。其邪之入里。或自肺衛而入營。則發疹而外達。即天行痧疹時毒之邪。
亦從肺經吸入而發疹也。所謂疹出於肺。或由肺衛而入陽明胃者。胃火盛亦有發癍也。其治與傷寒發癍同。至治疹當宣肺清營。提透疹邪為主。至於癍與疹之所發。其源各異。而治法亦須分別。詳列於後。
胃熱,發癍舌苔黃燥者。胃中熱極也。從陽明治。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銀花、牛蒡、葛根、薄荷之類。不可過用風藥。
邵評:此陽明胃熱發癍之正法。
營熱,赤癍舌苔鮮紅者。營分血熱也。神昏譫語。邪干膻中。病在手經。不可妄用風藥。以劫胃津。亦不可純用苦寒。直入中焦。法當清疏營分。輕透。癍毒。如犀角尖、連翹心、元參、丹皮、牛蒡、銀花、薄荷、人中黃之類。神昏加菖蒲數分。西黃二三分。以開心竅。
邵評:膻中。心包絡也。邪在手經。自肺衛而入心營。逆傳包絡。危險之症。急當清心達邪。芳香開秘。忌用風藥升散。劫耗陰津。且邪在上焦。並宜輕清。若用苦寒重濁之劑。直走腸胃。與包絡結邪無干涉矣。此方是營熱發癍。邪入心包之正法。
如癍已透。當清火解毒以化之。如連翹、赤芍、元參、丹皮、花粉、知母、黃芩、淨銀花、人中黃之類。脈洪大。加石膏。舌絳色。加鮮生地。
邵評:癍透之後。餘熱未淨。治宜清化餘邪。此方是癍透後。餘邪未淨之良法。
表寒,春應溫而反寒。夏應熱而反涼。有病惡寒發熱咽痛。身上有淡紅白癍。舌苔白而薄嫩者。此寒邪在表也。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。
邵評:此表寒抑遏而發癍之良法。
溫毒,秋應涼而反熱。冬應寒而反溫。或天時亢旱久燥。溫疫流行。發為赤癍丹疹。其毒彌滿三焦。目赤舌絳。汗出津津。切忌風藥升散。宜涼膈散。去芒硝、大黃。加石膏、牛蒡、赤芍、人中黃。大便秘者。去硝留黃。
白話文:
癍疹
疹子發紅發熱,是胃熱;紫色表示熱度更甚,紫黑色則表示胃部潰爛。紅色疹子,有五成會死,五成會活;黑色疹子,九成會死,只有一成會活。疹子鮮紅、出現稀疏,即使範圍很大也不太要緊;但如果像針頭一樣密集,且呈紫黑色一片,則難以治療。疹子混雜著藍色,且發黑潰爛,則必死無疑。
邵氏評註:這段文字論述疹子的顏色,用以判斷病情吉凶生死,學習者最應仔細研讀。
疹子一旦出現,必須脈象洪大滑利有力,手腳溫暖才容易治療;如果脈象微弱,手腳冰冷,元氣虛弱,則難以治療。疹子透發後,神志應清醒,若反而昏沉,則難以治療。
邵氏評註:疹子發出後,要辨別脈象和症狀的順逆,文中所言都精闢實在。
溫熱引起的疹子,已詳述於陽明少陽的新法之中;傷寒失於表證而發疹,已詳述於太陰的新法之中。此處更詳盡地論述了天時寒暖乾燥潮濕,邪氣侵犯足經手經,氣分營分,外感內傷的治療方法,應參照溫熱疫病一起考量。
邵氏評註:傷寒從表證入裡,從足經治療;邪氣入陽明,熱盛而發疹,是由於先前失於表證、失於清氣所致。所謂疹子發於胃,與疹子從肺部發出不同,因此傷寒症陽明熱極,往往多發疹子,而發疹子者較少見。若溫邪暑熱從肺部吸入,則依據三焦立法,從手經論治;其邪氣入裡,或從肺衛入營,則發疹而外達,即天行痧疹時毒邪,也是從肺經吸入而發疹。所謂疹子出於肺,或由肺衛而入陽明胃者,胃火盛也可能發疹子。其治療方法與傷寒發疹相同,治療疹子則應宣通肺氣,清泄營血,促使疹毒透發為主。至於疹子和癍的發生,其病源各異,治療方法也必須區別,詳述於後。
胃熱,發疹子,舌苔黃燥,這是胃中熱極;應從陽明經治療。藥物可用犀角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金銀花、牛蒡子、葛根、薄荷等,不可過度使用風寒類藥物。
邵氏評註:這是陽明胃熱發疹的正治方法。
營熱,紅色疹子,舌苔鮮紅,這是營分血熱;神志昏迷,語無倫次,邪氣侵犯膻中,病在手經,不可妄用風寒藥物,以免耗傷胃津,也不可單用苦寒藥物,直入中焦。方法應清疏營分,輕輕透發疹毒。藥物可用犀角尖、連翹心、元參、丹皮、牛蒡子、金銀花、薄荷、人中黃等。神志昏迷者,加菖蒲數分,西黃二三分,以開通心竅。
邵氏評註:膻中,即心包絡。邪氣在手經,從肺衛而入心營,逆傳包絡,這是危險的症狀,應立即清心解毒,芳香化濕通竅。忌用風寒藥物,以免耗傷陰津;且邪氣在上焦,也應輕清治療。如果使用苦寒重濁的藥物,直達腸胃,與包絡的邪氣無關聯了。此方是營熱發疹,邪氣入心包的正治方法。
如果疹子已透發,應清熱解毒以化解它。藥物可用連翹、赤芍、元參、丹皮、花粉、知母、黃芩、淨銀花、人中黃等。脈象洪大者,加石膏;舌頭絳紅色者,加鮮生地。
邵氏評註:疹子透發後,餘熱未淨,治療應清化餘邪。此方是疹子透發後,餘邪未淨的良方。
表寒,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,患者惡寒發熱咽痛,身上有淡紅色或白色疹子,舌苔白而薄嫩,這是寒邪在表證。應使用荊防敗毒散溫散之。
邵氏評註:這是表寒鬱遏而發疹的良方。
溫毒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,或天時亢旱久燥,溫疫流行,發為紅色疹子(丹疹),其毒彌漫三焦,眼睛紅赤,舌頭絳紅,汗出粘膩,切忌風寒藥物,應使用涼膈散,去掉芒硝、大黃,加入石膏、牛蒡子、赤芍、人中黃。大便秘結者,去掉硝石留下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