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14)
卷三 (14)
1. 癍疹
邵評:應寒涼而反溫熱。又或天時燥旱。陽熱亢極。非其時而有其氣。是不正之邪氣而成瘟疫也。疫邪火毒。釀成癍疹。熱毒蘊伏陽明。三焦俱病。是名溫毒發癍。症多肺胃火盛。此方極合。
陽毒,溫疫陽毒發癍。面如塗朱。眼如噴火。六脈洪大。燥渴欲死。此陽明血熱已極。毒邪傳遍三焦。經絡閉塞。榮衛不通。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。
邵評:三焦表裡。俱被陽邪熱毒蒸灼。氣血經絡凝塞不通。邪郁不宣之候。必須兩解其表裡之熱邪。則癍疹方能外達。此方治邪遍表裡三焦。陽毒發癍。的是良劑。
伏癍,凡傷寒邪入太陰。脈靜神呆。舌心灰黑。防有伏癍。或時感之症。過經不解。舌苔灰黑。或中心黑暈。肌表不甚發熱。脈象亦似沉緩。但神識不清。或鄭聲作笑。此陽邪陷入太陰。防有伏癍內發。其脈靜身涼。非邪退正復也。乃陽邪陷於陰分也。法宜宣通氣血。透提癍毒。
以實症治之。如連翹、赤芍、銀花、紫草、生楂肉、檳榔、天蟲、刺蒺藜、犀角尖、角刺之類。透之提之。癍疹外達。自然毒透神清。(參第一書)
邵評:陽經之邪入於太陰。太陰為濕土之臟。脾與胃相聯。陽邪故易傳入於陰。入於陰則脈反靜。邪氣內伏。故神呆。舌灰黑。太陰舌苔也。如此形症。防有伏癍。不但傷寒邪入太陰。即時感遷延。亦有陷入太陰之症。舌灰黑者。太陰濕與熱相蒸也。邪熱陷入。抑遏不宣。故肌表不甚熱。
而脈見沉緩也。癍毒內伏。則神不清。而糊言妄笑矣。此陽邪實熱陷入太陰。癍毒內伏之候。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。而進滋補。仍宜宣通伏邪。提透癍毒。必使癍從外達。陷入之邪自化耳。此方治陽邪陷入太陰。癍毒內伏之良法。
內傷,凡勞倦內傷。虛火遊行於外。亦有淡紅癍點。其身痛心煩。惡寒發熱。與外感同。第脈虛大。或氣口獨大。倦怠懶於言動。自汗為異。投補中益氣。熟睡汗止身涼而愈。
邵評:此勞倦中虛。稍挾微邪。虛火外浮而發癍。用補正略佐化邪一法。為治勞倦傷脾。中虛發癍。名曰虛癍之良劑。
伏陰,陰癍者。因內有伏寒。或誤進寒涼。逼其虛陽浮散於外。其癍點隱隱而微。脈雖洪大。按之無力。或六脈沉微。手足逆冷。舌苔白滑。或黑苔胖滑。此陰癍無疑也。先用炮姜理中湯。以復其陽。次隨症治。若內傷生冷。外感寒邪。而發陰癍。調中湯最捷。
邵評:稟體陽虛。其人內有伏寒。又有誤用涼藥寒物。陰寒極盛。陽火衰微。逼其無根之火外浮而發癍。陰伏不達。名曰陰癍。大虛大寒之症。虛陽浮越。其脈浮取洪大。重按無力。陽微欲脫之脈也。若脈沉微。陽微之正脈。均宜用溫中扶陽之法。此方治陰寒內盛。陽火衰微而發陰癍之正法。
白話文:
癍疹
邵氏評論:癍疹的發生,可能是因為本該使用寒涼療法卻使用了溫熱療法,或是天時乾燥炎熱,陽氣亢盛到極點,在不該發病的季節出現了這種病氣,這是不正之邪氣導致瘟疫的結果。疫邪的火毒釀成癍疹,熱毒積聚在陽明經,三焦都受病痛影響,這叫做溫毒發癍。症狀多半是肺胃火盛,此方非常適合。
陽毒,溫疫陽毒引起的癍疹,面色像塗了朱砂一樣紅,眼睛像要噴火一樣,六脈洪大,口乾舌燥,渴得要死,這是陽明經血熱已達極點,毒邪遍布三焦,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通,非三黃石膏湯無法解救。
邵氏評論:三焦的表裡都受到陽邪熱毒的灼燒,氣血經絡凝滯不通,邪氣鬱結不暢,必須同時解除表裡兩種熱邪,才能讓癍疹外發。此方治療邪氣遍布表裡三焦,陽毒發癍,確實是良方。
伏癍,凡是傷寒邪氣侵入太陰經,脈象平和,神志呆滯,舌頭中間灰黑,要預防伏癍。或者是一些時感疾病,久治不愈,舌苔灰黑,或者中心有黑色暈圈,皮膚表面發熱不甚明顯,脈象也像是沉緩,但神志不清,或者胡言亂語,傻笑不止。這是陽邪侵入太陰經,要預防伏癍內發,脈象平和,身體涼,這不是邪氣退去正氣恢復,而是陽邪陷入陰分。方法宜於疏通氣血,透發癍毒。
治療此症,可用連翹、赤芍、銀花、紫草、生山楂肉、檳榔、天蟲、刺蒺藜、犀角尖、角刺等藥物,使其透發,使癍疹外達,自然毒氣排出,神志清醒。(參閱第一書)
邵氏評論:陽經的邪氣侵入太陰經,太陰經是濕土之臟,脾與胃相連,陽邪因此容易傳入陰經。進入陰經,脈象反而平和,邪氣內伏,所以神志呆滯,舌頭灰黑,這是太陰經的舌苔特徵。如果出現這種症狀,要預防伏癍。不只是傷寒邪氣侵入太陰經,即使是時感疾病久治不愈,也有可能陷入太陰經,舌苔灰黑者,是太陰經的濕邪和熱邪相互蒸騰的結果。邪熱陷入,鬱結不暢,所以皮膚表面發熱不甚明顯,而脈象則見沉緩。癍毒內伏,則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傻笑。這是陽邪實熱陷入太陰經,癍毒內伏的徵候,不能誤認為邪氣退去正氣虛弱,而進補藥,仍需疏通伏邪,透發癍毒,必須使癍疹從外表發出,陷入的邪氣自然化解。此方治療陽邪陷入太陰經,癍毒內伏,是良方。
內傷,凡是勞累過度導致內傷,虛火遊走於外,也會有淡紅色的癍點,身體疼痛,心煩,惡寒發熱,與外感相似,但是脈象虛大,或者氣口獨大,倦怠懶於活動,自汗是其特徵。用補益氣血的藥物治療,熟睡後汗止,身體涼爽而痊癒。
邵氏評論:這是勞累過度導致中虛,略帶一點點邪氣,虛火外浮而發癍,用補益正氣的方法,略微輔助化解邪氣。這是治療勞累過度損傷脾胃,中虛發癍,所謂虛癍的良方。
伏陰,陰癍,是因為體內有伏寒,或者誤服寒涼之物,逼迫虛弱的陽氣浮散於外,其癍點隱隱約約,脈象雖然洪大,按之無力,或者六脈沉微,手足冰冷,舌苔白滑,或者黑苔胖滑,這是陰癍無疑。先用炮姜理中湯,以恢復陽氣,然後再根據症狀治療。如果因為內傷生冷,外感寒邪而發陰癍,調中湯最為迅速有效。
邵氏評論:稟賦體質陽虛,此人體內有伏寒,又誤服涼藥寒物,陰寒極盛,陽火衰微,逼迫沒有根基的陽火外浮而發癍,陰寒內伏而不外達,稱為陰癍,是大虛大寒的症狀,虛陽浮越,其脈象浮取洪大,重按無力,是陽氣衰微將脫之脈。如果脈象沉微,是陽氣衰微的正常脈象,都應該使用溫中扶陽的方法。此方治療陰寒內盛,陽火衰微而發陰癍,是正確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