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三 (15)
卷三 (15)
1. 癍疹
少陰,凡腎虛挾感。癍疹無力透達。肌膚中微現淡紅隱隱之點。脈象沉細無力。舌苔淡紅或紫色。舌形胖嫩圓大。似寐非寐。神識乍清乍昧。此少陰精不化氣。癍不得透也。當以左歸飲加人參進之。精氣充溢。癍自外達矣。若兼右尺遲微。手足逆冷。渴不欲飲。此少陰水火俱虧也。當以人參八味投之。腎氣一充。其癍自透。
邵評:腎水虧。以六味地黃壯水。腎火衰。用附桂以補火。人參以扶元氣。乃陰陽兩虛之正法。
內癍,凡溫疫時感。每有內癍。其癍發於腸胃嗌膈之間。肌膚間不得而見。其脈短滑。似躁非躁。外證口乾目赤。手足指冷。煩躁氣急。不欲見火。惡聞人聲。耳熱面紅。或作寒噤。或作噴嚏。昏不知人。鄭聲作笑。種種形證。皆內癍之驗。治法。亦宜宣通氣血。解毒化癍。
如連翹、地丁、赤芍、紫草、楂肉、檳榔、淨銀花、人中黃、白殭蠶、鉤藤鉤之類主之。俾得脈和神清。方為毒化癍解。(此條參傷寒第一書)
邵評:時毒瘟疫。口鼻吸受。直行中道。邪伏膜原。毒凝氣滯。發為內癍。內癍者。發於軀殼裡面。腸胃膈膜之處。外之肌肉皮膚。不見癍點。毫無形跡。猶內癰之類也。此症罕見。時症瘟疫症中。或有此症。其所見外症。俱是陽明熱毒。火邪壅遏於中。氣不宣通之候。癍發於內。
提透非宜。治法當宣通邪滯。解毒消癍。清營化熱之劑。症雖少見。醫者不可不知。蓋內癍外無形跡可見。全在察脈辨症。庶無貽誤。以上俱論癍症。
疹子悉屬風熱。浮小有顆粒。隨出隨沒。而又出一翻者是。與小兒痧子同。宜疏風解熱為先。不可驟用寒涼。必兼辛散。吳地曰痧子。浙江曰瘄子。同一病也。恆發於小兒。若疹子。不拘大小皆有。三疾主治略同。總不出乎肺家風熱。身熱一二日即發者輕。三五日發者重。亦當辨其天時寒暄燥濕。邪在氣分營分分治。
外寒內熱,痧疹發於暴寒之時。肌表頭面不透。是外襲寒邪。內蘊伏熱。宜兩解肺衛之邪。麻杏石甘湯。加桔梗、薄荷、射干、牛蒡主之。
邵評:痧疹將發。值天寒暴冷之時。寒邪抑遏於表。痧疹熱毒蘊伏於肺。不能外達。疹不透而氣急煩悶。故用麻黃開肺散寒。石膏、杏仁清熱下氣。余藥提透疹邪也。
若秋候涼風外襲。伏熱內蒸。以致咳嗽或喘者。亦宜麻杏石甘湯。加桑皮、象貝、枯芩、蘇子之類。麻黃鬚蜜炙或水炒。
邵評:發疹在秋令。被涼風抑遏肌表。疹不透而肺火內灼。咳嗽喘急者。亦用麻杏石甘湯開肺散風之法。此與上條是肺有熱邪。欲發疹子。外受寒風。鬱於肌表。疹不透達。肺火燔灼。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症。故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。加味散表邪而發疹。
風溫,若值天時晴燥已久。而患咳嗽、咽啞、喉痛之症。兼痧疹者。此風溫客於太陰手經也。治宜辛涼清潤之品。大忌升、葛、防風、蟬蛻等藥。當以羚羊角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、元參、射干、杏仁、桔梗、象貝、淨銀花、蘆根之類選用。繼以粉參、川斛、麥冬、花粉、知母、梨漿之品。以養肺胃之陰。
白話文:
癍疹
少陰證癍疹,主要因腎虛感受外邪所致。疹子無法透發,皮膚隱約出現淡紅色的小點,脈象沉細無力,舌苔淡紅或紫色,舌體胖嫩肥大,患者時睡時醒,神志時清時昏。這是因為少陰之精氣不能化為元氣,導致疹子無法透出。治療應使用左歸飲加人參,補益精氣,使疹子自然透出。如果同時出現右尺脈遲弱,手腳冰冷,口渴不欲飲水,則表示少陰經水火兩虛,應服用人參八味丸,補益腎氣,使疹子自行透發。
邵氏評述:腎水虧虛,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;腎陽不足,則用附子、桂枝溫補腎陽;人參則用以扶助元氣,這是治療陰陽兩虛的正確方法。
內癍,常發生在瘟疫流行期間。癍疹發生在腸胃、咽喉等內臟部位,皮膚表面看不到疹子,脈象短而滑,看似煩躁卻又不是真正煩躁。外在症狀包括口乾舌燥、眼紅、手腳冰冷、煩躁氣急、怕火、厭惡人聲、耳熱面紅,有時寒顫,有時打噴嚏,甚至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等等,這些都是內癍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疏通氣血、解毒消癍為主。
可以使用連翹、紫花地丁、赤芍藥、紫草、山楂肉、檳榔、金銀花、人中黃、僵蠶、鉤藤等藥物治療,使脈象和緩,神志清醒,才能達到解毒消癍的目的。(此條參照傷寒論)
邵氏評述:瘟疫流行時,人們通過口鼻吸入病邪,病邪直達腸胃,潛伏在臟腑膜原處,毒邪凝滯,氣機阻礙,導致內癍。內癍是指疹子發生在身體內部,腸胃、膈膜等處,皮膚表面沒有疹子出現,如同內癰一樣。這種病症罕見,多見於瘟疫流行時。其外在症狀都是陽明經熱毒,火邪壅盛於內,氣機不通的表現。疹子發生於內,不宜強行使其透發。治療應以疏通邪氣,解毒消癍,清熱解毒為主。雖然此症少見,但醫生不可不知。因為內癍沒有外在症狀可見,完全依靠觀察脈象和辨別症狀診斷,以免誤治。以上均是關於癍疹的論述。
疹子大多屬風熱之邪所致,疹子細小,有顆粒感,時隱時現,反覆出現,與小兒痧疹相似。治療應以疏風清熱為主,不可驟用寒涼藥物,必須配合辛散藥物。吳地稱之為痧疹,浙江稱之為瘄子,都是同一種疾病。這種病多見於小兒,但疹子大小不限,都屬於此類。三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總歸都是肺經風熱所致。發病一二日即出疹者為輕症,三五日才出疹者為重症。還需根據季節寒溫燥濕,以及邪氣侵犯氣分或營分來分別治療。
外寒內熱型痧疹,發生在暴寒時節,肌膚和頭面部疹子不能透發,這是外受寒邪,內有伏熱的表現。治療應同時疏解肺衛之邪,使用麻杏石甘湯,加桔梗、薄荷、射干、牛蒡子等藥物治療。
邵氏評述:痧疹將要發病時,正值天寒地凍之時,寒邪抑制於外,痧疹熱毒蘊結於肺部,不能透發,疹子不透則氣急煩悶,因此使用麻黃宣肺散寒,石膏、杏仁清熱降氣,其他藥物則用於促進疹子透發。
如果在秋季受涼風侵襲,伏熱內盛,導致咳嗽或氣喘,也可用麻杏石甘湯,加桑白皮、貝母、黃芩、蘇子等藥物。麻黃可用蜜炙或水炒。
邵氏評述:疹子發在秋季,被涼風抑制於肌表,疹子不透,肺火內盛,咳嗽氣喘,也可用麻杏石甘湯宣肺散風。此與上一條類似,都是肺部有熱邪,將要發疹,但外受寒風,鬱遏於肌表,疹子不能透發,肺火灼盛,極易導致胸悶氣喘,危及生命,所以用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,加味藥物以散表邪,使疹子透發。
風溫,如果天氣晴朗乾燥很久,而患有咳嗽、聲音嘶啞、咽喉疼痛,並且伴有痧疹,這是風溫邪氣侵犯太陰手經。治療應使用辛涼清潤的藥物,絕對禁止使用升麻、葛根、防風、蟬蛻等藥物。應該選用羚羊角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、玄參、射干、杏仁、桔梗、貝母、金銀花、蘆根等藥物。然後再用黨參、川貝母、麥冬、花粉、知母、梨汁等藥物滋養肺胃陰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