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誤下例

傷寒誤下之。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宜四逆湯。此下利不止。陽氣下脫。雖有身痛表症。當以救里為急。救里之後。身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。宜桂枝。此清穀已止。而身痛不除。仍從表治也。

邵評:寒邪在表。而誤下臟虛。內寒而下利清穀。胃陽已亡矣。身疼痛。邪在表也。雖表裡皆困。然臟氣內虛。無以為散邪之地。故必先溫其里。裡氣固而身痛未除。表未解也。再當治表。不然。表邪內入而增患矣。

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湯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患了傷寒,卻誤服瀉藥導致腹瀉不止,並且排泄物清稀,身體疼痛,這就屬於陽氣下脫,內虛寒症。此時要以救治內臟為急務,宜用四逆湯。

如果腹瀉不止,陽氣下脫,雖然有身痛的表症,但仍應以救治內臟為優先。待內臟溫暖之後,如果身體疼痛、腹瀉也自然好轉,則應急救表面寒邪,宜用桂枝湯。

如果清稀的排泄物已停止,但身體疼痛仍然存在,就應該繼續治療表面寒邪。

邵評

寒邪在表,誤服瀉藥導致內臟虛寒,出現腹瀉清稀,說明胃陽已亡。身體疼痛是因為寒邪在表。雖然表裡皆困,但內臟虛寒,無法散除寒邪,因此必須先溫暖內臟。

當內臟溫暖後,如果身體疼痛仍然存在,說明表面寒邪尚未解除,還需繼續治療表面寒邪。否則,表邪會侵入內臟,病情加重。

如果一個人患了傷寒,經過大量瀉藥治療後,又再次發汗,感到胸悶、惡寒,說明表面寒邪尚未解除。此時不可攻治胸悶,應先解表。待表面寒邪解除後,才能治療胸悶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治胸悶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簡而言之

這段文字講述了傷寒誤下導致陽氣下脫、內虛寒症的治療原則。首先要溫暖內臟,待內臟溫暖後再治療表面寒邪。另外,傷寒大下後,如果表邪未解,不可攻治胸悶,應先解表再攻痞。

邵評:大下復汗。正虛邪入。心下痞而惡寒。邪入里而表未罷。當先解表而後攻痞。痞或能解。表邪必復入里為患。況痞亦未必能解耳。

太陽病下之後。脈促胸滿者。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蓋中氣虛。而表邪仍在。故用桂枝。而去芍藥。若微兼惡寒者。陽氣尤虛也。桂枝去芍藥。加附子湯主之。

邵評:此治妄下陽虛寒結之正法。

又評:風寒在經。本無下法。誤下而陽氣大傷。其脈必促而無力。胸中虛滿。按之必軟而不痛。乃邪客胸中而無實熱。其邪仍在陽分。胃陽因下而傷。寒邪將結而未聚。故用辛甘溫藥。從陽引而去之。微惡寒者。陽虛而陰氣凝聚。前方恐不勝任。故加附子。以通陽而逐陰邪也。

白話文:

邵評:大下復汗,這是在說,過度下藥導致身體虛弱,邪氣進入。如果出現心下痞脹且畏寒的情況,這是邪氣已經深入內臟,但表層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。應該先解除表層的症狀,再處理內臟的痞脹問題。即使痞脹可能得到緩解,但表層的邪氣仍有可能再次進入內臟,造成更大的問題。此外,痞脹未必能夠完全緩解。

太陽病經過下藥治療後,如果脈搏急促且胸部有滿脹感,應使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。這說明中氣虛弱,且表層的邪氣仍然存在,因此使用桂枝,並且去除芍藥。如果除了以上症狀外,還有輕微的畏寒現象,則表示陽氣更為虛弱。此時,應使用桂枝去芍藥湯加上附子的組合來治療。

邵評:這是一種治療過度下藥導致陽氣虛弱、寒氣積聚的正確方法。

另外評論:風寒侵襲經絡,原本並無下藥的必要。若錯誤地進行下藥,導致陽氣嚴重受損,脈搏會變得急促且無力,胸部會感到虛滿,按壓時胸部會感覺軟而不痛。這表明邪氣停留於胸中,且無實熱,邪氣仍停留在陽性部分。胃部的陽氣因下藥而受到傷害,寒邪尚未聚集,因此使用辛甘溫和的藥物,從陽性方向引導邪氣排出。若伴有輕微的畏寒,則表示陽氣虛弱,陰氣凝聚,原先的方劑可能不足以應對這種情況,因此需加入附子,以通暢陽氣,驅除陰邪。

太陽病下之微喘者。表未解也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

邵評:此是寒喘。誤下而表氣不固。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加樸杏。若熱邪淫肺作喘。當用麻杏甘石湯。誤用桂枝。陽盛則斃耳。

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痛項強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此心下雖滿不硬。而痛尚微。乃心下有水氣故也。若小便利。邪仍在太陽之表。鬚髮汗。今小便不利。病在太陽之府。非桂枝症未罷也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
白話文:

邵氏評註:這是寒氣引起的喘息。由於誤用下法,導致表氣不固,所以不用麻黃,而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如果是熱邪侵入肺部導致喘息,則應該用麻杏甘石湯。誤用桂枝,會導致陽氣過盛,危及生命。

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痛項強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。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此心下雖滿不硬。而痛尚微。乃心下有水氣故也。若小便利。邪仍在太陽之表。鬚髮汗。今小便不利。病在太陽之府。非桂枝症未罷也。但當利其小便。

服用桂枝湯後,病情有可能向下發展。如果患者仍然頭痛、項強、發熱無汗、心下脹滿微痛、小便不利,則應當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患者的心下雖然脹滿,但並不硬,疼痛也較輕微,這是因為心下有水氣積聚。如果小便通暢,說明病邪仍在太陽經的表層,需要發汗才能驅除。現在小便不利,說明病邪已進入太陽經的府,不是桂枝湯的症狀未消失,而是需要利尿來排出病邪。

邵評:太陽經病挾水。治以小青龍。腑病挾水。治以五苓散。臨症務須細辨。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。此引邪入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。邪氣結於太陰之裡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邵評:因誤下後。引太陽之邪入里。其邪未盡離乎太陽。自表而入。仍欲自表而出。用桂枝以去。太陽未盡之邪。加芍藥以和裡虛之腹痛。加大黃下里實之痛也。

太陽病。桂枝症。醫反下之。熱邪下陷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因表未解。故用葛根。因喘汗而利。故用芩連之苦。以泄之堅之。

白話文:

邵師說:太陽經的病症如果伴隨水腫,應該用小青龍湯治療。若是腑臟病症伴隨水腫,則應該用五苓散治療。臨牀上要細心辨別,如果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卻誤用下法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因為邪氣被引入太陰經的緣故。這種情況要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說明邪氣停留在太陰經裡,要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
邵評:因誤下後。引太陽之邪入裏。其邪未盡離乎太陽。自表而入。仍欲自表而出。用桂枝以去。太陽未盡之邪。加芍藥以和裡虛之腹痛。加大黃下里實之痛也。

邵師說:由於誤用下法,將太陽經的邪氣引入了內臟。但邪氣並沒有完全離開太陽經,它從表層進入內裡,又想要從表層出去。因此要用桂枝來驅散太陽經未散的邪氣,再加芍藥來調和內裡的虛寒腹痛,再加大黃來治療內裡實熱的疼痛。

太陽病。桂枝症。醫反下之。熱邪下陷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因表未解。故用葛根。因喘汗而利。故用芩連之苦。以泄之堅之。

太陽病出現桂枝症的症狀,醫生卻誤用下法,導致熱邪向下沉降,腹瀉不止。脈象急促,說明表症未解。如果出現喘息並伴有汗出,則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。因為表症未解,所以要用葛根。因為喘息、汗出又腹瀉,所以用黃芩、黃連的苦味來瀉熱固表。

邵評:本太陽桂枝症。法宜解表。而反下之。裡虛邪入。陽重熱利。表裡俱熱。症似虛而脈實。勿蹈盛盛之咎。用葛根之輕清以解肌。芩連苦寒以清裡。甘草和中。喘除利止。表裡俱解矣。

又評:脈促者。數而時一止也。前條胸滿脈促。是陽虛寒入。用桂枝去芍藥。甚則加附子辛溫藥扶陽散寒。此條脈促。喘而汗出。是陽盛熱入。用葛根芩連辛寒藥。解肌清熱。同見促脈。辨其陽虛陽盛。寒邪熱邪。全在有力無力中分出。用藥之寒溫。如同冰炭。學者可不細心辨認乎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。胸脅滿而嘔。此少陽的症。醫以湯藥下之。不應。又以丸藥下之。因日晡潮熱。已而微利潮熱者。胃實也。然屬少陽之邪。宜先用小柴胡以解外。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。

白話文:

邵氏認為,這屬於太陽經的桂枝證,應該解表,卻反而用下法治療,導致內虛邪氣入侵,陽氣重而發熱,表裡都熱,症狀看似虛弱但脈象卻實,不可犯盛治盛的錯誤。因此用葛根清輕解肌,黃芩黃連苦寒清裡,甘草調和脾胃,喘息消除,小便通暢,表裡都解除了。

邵氏又說,脈象促者,是脈搏跳動頻數,但時而停頓。前文提到胸悶脈促,是陽氣虛弱寒氣入侵,用桂枝去芍藥,嚴重者加附子等辛溫藥扶陽散寒。而這一段脈象促,喘息汗出,是陽氣盛熱氣入侵,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辛寒藥解肌清熱。同是促脈,要辨別是陽氣虛弱還是陽氣盛,是寒邪入侵還是熱邪入侵,關鍵在於是否有力無力,從中區分。用藥的寒溫如同冰炭,學習者不可不細心辨認。

傷寒病發十三日不愈,胸脅脹滿且嘔吐,這是少陽經的症狀。醫生用湯藥下瀉,卻無效,又用丸藥下瀉,也不奏效。因為患者在午后潮熱,稍後又微利並伴隨潮熱,這是胃積實證。但屬於少陽經的邪氣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解表,再用柴胡加芒硝主治。

邵評:此少陽經邪。因誤下而成胃實之症。為少陽陽明並病。胃實者可下。而症兼少陽。則不可下。故用小柴胡以解外。加芒硝以治裡實。

太陽病過經十餘日。反二三下之後。二三日。寒熱而嘔。柴胡症仍在者。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猶有里症為未解也。與大柴胡下之則愈。

邵評:服小柴胡後。而嘔不止。心下滿痞。而鬱郁微煩者。此邪氣鬱滯於裡。胸膈氣分之熱。欲出不出。欲結不結。里未解也。當大柴胡下其熱則愈。亦先表后里法也。

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。不能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此足太陽少陽之邪。因誤下入里。以致正氣虛。而擾動少陰手經。現症錯雜。藥亦隨症施治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人是少陽經受邪氣侵襲,因為誤用下法導致胃實,屬於少陽與陽明兩經同時生病。胃實可以用下法治療,但同時伴有少陽病症,就不能下法,所以用小柴胡湯解表,加芒硝治療裡實。

太陽病經過十多天,反覆用下法兩三次後,兩三天內出現寒熱、嘔吐,而且小柴胡證仍在,就先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鬱悶微煩,說明裡症未解,就要用大柴胡湯下之,病就會痊癒。

服用小柴胡湯後,嘔吐不止,心下滿悶,鬱悶微煩,說明邪氣鬱滯於裡,胸膈氣分有熱氣想出出不來,想結結不住,裡症未解。應該用大柴胡湯下掉熱氣,病就會痊癒。這也是先治表後治裡的方法。

傷寒病八九天,用下法後,胸滿煩躁驚悸,小便不利,神志不清,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,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。這是足太陽與少陽經受邪氣侵襲,因為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入裡,正氣虛弱,擾動少陰手經,出現各種症狀,用藥也要根據症狀來治療。

邵評:下後熱邪內攻而胸滿。邪痹於上也。小便不利。火盛水虧。邪痹於下也。煩驚者。邪動於心。而神明內亂也。譫語者。邪結於胃。此病之在裡者也。一身盡重。

難以轉側者。是陽內而陰反外。少陽之樞機不利。筋脈骨肉並受其邪。此病之在表者也。夫合表裡上下而為病者。必兼陰陽補瀉之劑以施治。俾得表裡虛實。泛應曲當。而錯雜之邪。庶可盡解耳。此是下後亡陰之症。與火逆亡陽之症不同。

又評:此太陽病並以少陽。因下而兼入胃腑之症。與此湯。外以解熱邪。內以除水濕。兼鎮浮越之氣。而補其中州之虛也。

邪從太少來。故仍用柴胡、桂枝黃芩、半夏。治胸滿也。龍骨、鉛丹、牡蠣。治驚煩也。人參、甘草。補正氣也。小便不利。茯苓。譫語。大黃。身重不能轉側。桂枝、茯苓。

白話文:

邵氏評論:

痢疾之後,熱邪侵入體內,導致胸部悶脹,邪氣阻滯在上焦,所以小便不暢。這是因為體內火氣過盛而津液不足,邪氣阻滯在下焦。患者煩躁不安,心神不寧,是邪氣擾亂心神,導致神志不清。胡言亂語是因為邪氣積聚在胃部,這些都是病邪入侵內臟所造成的。患者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,是陽氣不足,陰氣外溢,少陽經的樞紐功能失調,導致筋脈骨肉都受到邪氣侵犯,這是病邪入侵外表的表現。

對於兼顧表裡上下皆病的患者,必須結合陰陽,使用補瀉的方法治療,才能根據表裡虛實,對症下藥,才能化解複雜的邪氣。這種病是痢疾之後,陰液不足造成的症狀,與火逆亡陽的症狀不同。

再次評論:

這種病屬於太陽病兼少陽病,因痢疾而同時侵入胃腑的症狀。此方用柴胡、桂枝等藥物來解除熱邪,用茯苓、半夏等藥物來去除水濕,同時用龍骨、鉛丹、牡蠣等藥物來鎮定浮躁之氣,並用人參、甘草等藥物來補益中焦的虛弱。

邪氣從太少經而來,所以依然使用柴胡、桂枝、黃芩、半夏來治療胸悶。用龍骨、鉛丹、牡蠣來治療驚慌不安。用人參、甘草來補益正氣。小便不暢,用茯苓。胡言亂語,用大黃。全身沉重無法翻身,用桂枝、茯苓。

傷寒五六日。已發汗。而復下之。胸脅滿。微結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。心下煩者。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此本少陽症。而誤汗下之。柴胡症仍在。故仍用柴胡加減。心煩。不嘔而渴。故去參夏。加栝蔞根。胸脅滿而微結。故去大棗。加牡蠣。

小便雖不利。而心下不悸。故不去黃芩。而加茯苓。雖渴而表未解。故不用參。而加桂枝。以乾薑易生薑者。散胸中之滿結也。初服煩即微者。黃芩栝蔞之功。繼服汗出便愈者。桂枝柴胡之力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發五六天,已經發過汗,又用藥瀉下,胸脅脹滿,略微結實,小便排泄不暢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反覆發冷發熱,心中煩悶。這是病邪尚未完全解除的表現,柴胡桂枝乾薑湯可以治療。這是原本屬於少陽症,卻誤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,導致柴胡證仍在,所以仍然要用柴胡加減。心中煩悶,不嘔吐卻口渴,所以去掉了人參和甘草,添加了栝蔞根。胸脅脹滿而略微結實,所以去掉了大棗,添加了牡蠣。

雖然小便排泄不暢,但心中沒有悸動,所以沒有去掉黃芩,卻添加了茯苓。雖然口渴,但表證尚未解除,所以沒有使用人參,卻添加了桂枝。用乾薑代替生薑,是為了散去胸中脹滿結實的病邪。剛服用時心中煩悶就稍微減輕,這是黃芩和栝蔞根的功效;繼續服用,出汗後病就好了,這是桂枝和柴胡的作用。

邵評:此亦太陽轉入少陽之症。此微結。是指心下痞結。病在胸脅。與陽微結不同也。

傷寒五六日。大下之後。身熱不去。心中結痛者。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此病發於陽。而誤下之。外熱未除。而內熱又結於心中。故結痛。梔豉所以宣通熱邪也。

邵評:心中結痛。身熱不去。其邪未盡入里。與結胸症之心痛而身不熱者不同。用梔子豉湯散邪撤熱。輕於小陷胸湯之蕩實除熱。是火鬱發之之法也。

傷寒。醫以丸藥下之。身熱不去。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此以丸藥大下。則寒氣留中可知。故用梔子以解微煩。乾薑以逐內寒。而散表熱。寒因熱用。熱因寒用也。

白話文:

邵評:此亦太陽轉入少陽之症。此微結。是指心下痞結。病在胸脅。與陽微結不同也。

邵氏評注: 這是太陽病轉入少陽病的症狀。這裡說的「微結」,指的是心下痞結,病症位於胸脅部位,與陽微結有所不同。

傷寒五六日。大下之後。身熱不去。心中結痛者。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此病發於陽。而誤下之。外熱未除。而內熱又結於心中。故結痛。梔豉所以宣通熱邪也。

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,大瀉之後,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結痛,且沒有要緩解的意思。以梔子豉湯治療。 這種病症是陽氣受邪而發病,卻誤用瀉藥,導致外熱未消,內熱又結聚於心中,所以會出現結痛。梔子豉湯的作用是宣通熱邪。

邵評:心中結痛。身熱不去。其邪未盡入裏。與結胸症之心痛而身不熱者不同。用梔子豉湯散邪撤熱。輕於小陷胸湯之蕩實除熱。是火鬱發之之法也。

邵氏評注: 心中結痛、身體發熱不退,說明邪氣尚未完全深入臟腑,與結胸症的心痛卻不發熱有所不同。使用梔子豉湯散邪解熱,比小陷胸湯蕩實除熱更為輕柔,這是針對火鬱發熱的治療方法。

傷寒。醫以丸藥下之。身熱不去。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此以丸藥大下。則寒氣留中可知。故用梔子以解微煩。乾薑以逐內寒。而散表熱。寒因熱用。熱因寒用也。

傷寒病症,醫生用丸藥大瀉,但身體發熱不退,並且感到微微煩躁。使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 這是因為使用丸藥大瀉,導致寒氣留在體內。所以使用梔子來解除微微的煩躁,乾薑則用來驅散內寒,同時散去表面的熱邪。這是針對寒熱錯雜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的治療方法。

邵評:丸藥妄下。熱陷寒留。身熱不去。內無結痛。而見微煩。知正氣虛。不能與邪相爭。為外熱內寒之症。故用梔子以撤胸中陷入之邪。乾薑以復下藥損傷之氣也。

傷寒下後。心煩腹滿。起臥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此因誤下。移邪於心胃。故用梔子以治心煩。枳樸以泄腹滿。是兩解心腹之妙用也。邪雖在胃。便未燥硬。則不可下。此為小承氣之先著。

邵評:此症邪已入胃。則不可吐。便未燥硬。則不可下。此梔子厚朴湯重於梔豉而輕於承氣也。

太陽病外症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裡不解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此因數下之後。雖初因協熱。而里必虛寒。故用溫補。

白話文:

邵評:丸藥妄下。熱陷寒留。身熱不去。內無結痛。而見微煩。知正氣虛。不能與邪相爭。為外熱內寒之症。故用梔子以撤胸中陷入之邪。乾薑以復下藥損傷之氣也。

邵氏評註: 這位病人服用丸藥過度,導致熱邪陷入體內,寒氣卻留在體內。雖然身體發熱,但沒有內部結塊疼痛,反而出現輕微煩躁。由此可知,正氣虛弱,無法與病邪抗衡,屬於外熱內寒的症狀。因此使用梔子來清除胸中陷落的病邪,用乾薑來恢復下藥損傷的正氣。

傷寒下後。心煩腹滿。起臥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此因誤下。移邪於心胃。故用梔子以治心煩。枳樸以泄腹滿。是兩解心腹之妙用也。邪雖在胃。便未燥硬。則不可下。此為小承氣之先著。

傷寒病症: 患者因服用下藥後,出現心煩意亂、腹脹難忍、坐臥不安的症狀。[梔子厚朴湯] 可以治療此病。

分析: 這主要是因為誤用下藥,導致病邪轉移到心胃部位。因此用梔子來治療心煩,用枳實和厚朴來解除腹滿,這是兩味藥物同時治療心腹之症的妙用。雖然病邪已經在胃中,但糞便還未乾燥硬結,不可再用下藥。這可以視為服用小承氣湯之前的先驅療法。

邵評:此症邪已入胃。則不可吐。便未燥硬。則不可下。此梔子厚朴湯重於梔豉而輕於承氣也。

邵氏評註: 這個症狀,病邪已經進入胃部,就不能用嘔吐的方法治療。而糞便尚未乾燥硬結,也不能用下藥。[梔子厚朴湯] 相比於梔子豉湯藥性偏重,但比小承氣湯藥性輕。

太陽病外症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裡不解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此因數下之後。雖初因協熱。而裏必虛寒。故用溫補。

傷寒病症: 患者患太陽病,外症尚未消除,卻連續服用下藥,導致身體發熱,大便稀溏不止,心窩部位脹滿堅硬,表裡症狀都未解除。[桂枝人參湯] 可以治療此病。

分析: 這是因為患者連續服用下藥之後,雖然一開始是因為熱邪協同而導致瀉利,但內部必然會出現虛寒,所以需要使用溫補之法治療。

邵評:此症表裡俱虛。其病根在心下。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。非甘溫無以止利解表。用理中加桂枝。雙解表裡之法。此條雖不言脈。其脈微弱可知。

又評:喻嘉言曰。設利止。則其邪可從里解。乃下利不止。是里解無期。設結開。則其邪可從表解。乃心下痞硬。是表解無期。此際欲解表裡之邪。全賴中氣為之敷布。否則上下交徵。中氣立斷。其能解耶。理中湯加桂枝一法。握樞而運。真無為之上理矣。

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(一誤再誤)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也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此因下藥太過。手陽明大腸受傷。關閘不闔。二味澀以固脫也。複利不止。當利其小便。蓋分其清濁。則便自堅。

白話文:

邵評:此症表裡俱虛。其病根在心下。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。非甘溫無以止利解表。用理中加桂枝。雙解表裡之法。此條雖不言脈。其脈微弱可知。

邵氏評曰: 此病症屬於表裡俱虛,病根在心下部位。只有辛熱之藥才能化解痞塊,使其軟化;只有甘溫之藥才能止住瀉痢,解除表證。因此,應使用理中湯加桂枝,此方藥能同時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。雖然文中沒有提及脈象,但可知患者脈象微弱。

又評:喻嘉言曰。設利止。則其邪可從裏解。乃下利不止。是裏解無期。設結開。則其邪可從表解。乃心下痞硬。是表解無期。此際欲解表裡之邪。全賴中氣為之敷布。否則上下交徵。中氣立斷。其能解耶。理中湯加桂枝一法。握樞而運。真無為之上理矣。

另有評曰: 喻嘉言說:如果瀉痢止住,則病邪可以從裡解。然而患者下利不止,就表示裏解遙遙無期。如果心下痞塊消除,則病邪可以從表解。然而患者心下痞硬,就表示表解遙遙無期。此時,想要解除表裡之邪,完全依靠中氣來傳輸藥力。否則,上下交徵,中氣斷絕,病症如何能解呢?理中湯加桂枝一法,掌握了病症的關鍵,運用了無為的醫理,確實是上上之策。

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(一誤再誤)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也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此因下藥太過。手陽明大腸受傷。關閘不闔。二味澀以固脫也。複利不止。當利其小便。蓋分其清濁。則便自堅。

傷寒病人服食湯藥後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 已經服用過瀉心湯,卻又繼續服用其他瀉下藥,下利仍然不止。(這是一再犯錯)醫生於是給病人服用理中湯,效果顯著。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藥方,而病人的瀉痢是在下焦,應該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過度服用瀉下藥,導致手陽明大腸受損,關口不閉,而赤石脂和禹餘糧具有收澀作用,能夠固護脫陷。如果下利仍然不止,就應該促進小便,因為分清濁則大便自然會變堅固。

邵評:服瀉心湯已。心下之痞氣既除。而中焦脾胃之氣亦豁然矣。復與下藥。大腸滑脫。利遂不止。以理中溫補而利益甚。此利在下焦。須用澀劑以收之。複利不止者。利其小便以分清之。則無餘治。其愈自可必也。

厥陰寒格。醫復吐下之。致食入即吐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此陰格於下。拒陽於上而為吐。故用芩連之苦寒。以泄熱。乾薑之辛溫。以通寒格。誤吐誤下。中氣必虛。故用人參安胃和中。其吐自止。

邵評:寒熱相阻。則為格症。寒熱相結。則為痞症。此病輕於痞。故用瀉心之半。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。必反復顛倒。心中懊憹。梔子豉湯吐之。此因三法後。正氣虛實。邪雖去。而其餘邪。因虛留於上焦。結於肺胃之間。非汗下所能除者。惟吐之。則餘邪結氣無不出矣。

白話文:

服下瀉心湯後,心下痞氣已除,中焦脾胃之氣也豁然開朗。接著再服用藥物,導致大腸滑脫,腹瀉不止。於是用理中湯溫補脾胃,效果顯著。然而腹瀉依然不止,這是因為瀉下過度,導致下焦虛寒。因此需用收斂之藥來止瀉。如果腹瀉依然不止,就應該利小便,將體內的津液排出,使之清利,這樣便無需其他治療,痊癒是必然的。

厥陰寒氣阻滯,醫生卻又使用了吐下法,導致患者食入即吐。此時應該使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。這是因為寒氣阻滯於下焦,將陽氣逼至上焦而引起嘔吐。因此用黃芩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泄熱,乾薑的辛溫之性來通寒氣阻滯。由於錯誤的吐下,導致中氣虛弱,所以用人參來安胃和中。這樣患者的嘔吐便會自行停止。

寒熱交阻則為格症,寒熱相結則為痞症。此病的症狀輕於痞症,所以只用瀉心湯的一半劑量。發汗吐下後,患者出現虛煩失眠,若症狀嚴重,則會反覆顛倒,心中煩躁。此時可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三法治療後,正氣虛實不定,雖然邪氣已去,但殘餘的邪氣因正氣虛弱而留滯於上焦,結於肺胃之間,單靠汗下無法清除。只有用吐法,才能將這些殘餘的邪氣和結氣全部排出。

邵評:陽明之虛煩。與太陽不同。心胸居胃上。即陽明之表。凡心胸有病。皆陽明表邪。其治法亦與太陽大異。太陽之表。當汗而不當清宣。陽明之表。當清宣而不當汗。太陽之裡。當利小便而不當下。陽明之裡。當下而不當利小便。今人但知汗為解表。故於仲景大法中。但知汗下而遺其清宣之法耳。

梔豉湯本為煩躁設。又可以清宣陽明之虛煩。乃陽明之表劑也。

白話文:

邵氏評曰

陽明經的虛煩,與太陽經的表邪不同。心胸位於胃之上,也就是陽明經的表。凡是心胸有病,都是陽明經的表邪所致。其治療方法也與太陽經大不相同。太陽經的表邪,應該發汗,而不應該清宣。陽明經的表邪,應該清宣,而不應該發汗。太陽經的裡邪,應該利小便,而不應該下瀉。陽明經的裡邪,應該下瀉,而不應該利小便。現今的人只知道發汗可以解表,所以在仲景的大法中,只知道發汗、下瀉,而遺漏了清宣之法。

梔豉湯原本是用來治療煩躁的,又可以清宣陽明經的虛煩,是陽明經的表證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