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救逆述古

逆者。汗吐下三法。與病相逆也。救逆者。救其誤治之變症也。仲景一百十三方。每多因救誤而設。茲特彙集救誤諸條。分汗下兩門。以便查閱。

2. 誤汗例

傷寒脈證。當服麻黃湯發汗。若尺中脈遲。是營氣不足。不可發汗。若誤汗之。遂漏不止。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厥。難以屈伸。此津脫陽虛也。當以桂枝加附子湯。回陽止汗。

邵評:尺遲營弱。不可發汗。誤汗而津脫亡陽。外風復襲。此勢所必然也。

傷寒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蓋汗為心液。過多則心氣虛。桂枝甘草。能扶陽以補心氣也。若至振振擗地。則當用真武矣。

邵評:妄汗傷心。液虧氣餒而心悸。與心下有水氣而悸者。迥別。

傷寒汗出惡風。脈浮緩微弱。桂枝症也。誤以大青龍汗之。致其人厥冷筋惕。心下悸。頭眩。熱仍不退。身肉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內鎮少陰水逆。外救太陽亡陽。

邵評:發汗過多。亡腎陽而水氣上侵。凌心作悸。與上條心虛而悸者不同。

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其汗。致亡陽驚狂。起臥不安。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斂鎮心陽。其狂自定矣。

邵評:陽者心之陽。即神明也。亡陽者。火氣通於心神。被火迫而不守。則外亡也。

故用桂枝加龍牡。取其補心鎮逆而固脫。故曰救逆。去芍藥者。欲其急復心陽耳。

脈浮宜以汗解。誤以火灸之。邪無從出。因火而盛。病從腰以下。必重而痹。名火逆也。火逆又誤下之。以虛其陰。復因燒針以益其陽。致煩躁者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邵評:火逆、燒針、又復下之。三番誤治。陰陽俱已虛竭。煩躁者。驚狂之漸也。心陽內傷。故用桂、甘以復心傷之氣。龍、牡以安煩亂之神。的是正法。

發汗多致亡陽譫語。此非胃實。不可下。柴胡桂枝湯。和其營衛。以通津液。後自愈。

邵評:少陽不可發汗。汗則津液越出。必胃燥而譫語。故用柴胡桂枝和其營衛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和則愈。

服桂枝湯大汗出後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胃中津液干。而火獨盛也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邵評:服桂枝汗大出。而大煩渴。脈見洪大。其邪已去太陽之表。而入陽明之裡矣。陽明為津液之府。熱邪內入。津傷火盛。故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清熱存陰為治。的是正法。

下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。夜而生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症。身微熱。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也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邵評:此條下後復汗。晝煩夜靜。無表裡症。而脈沉微。是純陰無陽之象。陽將去矣。幸此微熱未除。煩躁不寧之際。獨任乾薑附子。以急回其陽為治也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復發汗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亦陽虛飲蓄。而致頭身振搖。即真武之輕者。

邵評:尤在涇曰。此傷寒邪發飲發之症。逆發氣沖。寒飲上搏於膈也。故令頭眩。脈沉為在裡。且既經吐下。復發其汗。則陽益虛。而津液耗。故身振振搖也。與此湯導飲和中。益陽固衛。柯韻伯注。此症是木邪侮胃。吐下之後。陽氣內擾。故心下逆滿。裡虛氣逆。則氣上衝胸。

起則頭眩。表陽虛也。脈沉緊為弦。肝木犯胃則弦。邪在裡而反發汗以攻表。經絡更虛。寒邪由經而入里。陽氣外虛。不能主持諸脈。故一身振搖也。與此湯和經散寒。益陽補陰。此說與尤說不同。錄存以備合參。然當從尤注為是。

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(以上俱似桂枝症)腳攣急。(此一症與桂枝獨異乃陰虛之象)反與桂枝湯。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(有陽越之象)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

(此湯純陰以復其陰陰陽兩和其腳即伸矣)若胃氣不和。譫語者。(中焦有留邪)少與調胃承氣湯。(微滌陽明所結之餘邪則譫語自止)

邵評:此症即陰虛於下。而又陽逆於上。則必先復陽氣。而後復其陰氣。故用甘草乾姜辛甘。以復其陽。陽復。則厥止而足溫矣。更作芍藥甘草。甘酸以復其陰。陰生。則兩腳即伸矣。或胃不和而譫語。少與調胃承氣。和胃則愈。

發汗後。腹脹滿者。虛邪入里也。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邵評:此汗後氣虛。氣窒不行而腹脹滿。其人內雖作脹。外無脹形。故湯中用人參、甘草。甘溫補中而益元氣。然徒補則愈窒滯。故用厚朴、薑、夏。行氣而除腹滿。此補泄兼行之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