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氣上衝心

此腹中之氣。時時上衝也。氣撞心疼。吐蛔者。厥陰病也。不吐蛔者。病在陽分。表邪也。桂枝湯。氣上衝咽而喘者。胸中有痰也。瓜蒂散。(參金鑑)

邵評:分肝火表邪痰逆三因。最精。

按厥陰氣撞熱疼。知飢不納。食則吐蛔等症。總屬肝胃之病。因胃中虛寒。肝風襲胃。相火挾濁陰上衝。故致斯症。治法當以苦辛酸寒熱並用。如川連、吳萸、黃芩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川椒、烏梅之類。(參葉案)

白話文:

肚子裡的氣一直往上衝,撞到心口痛,吐蛔蟲的是厥陰病,不吐蛔蟲的,病在陽氣,是表邪。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氣往上衝到咽喉,喘不過氣的,胸中有痰,可以用瓜蒂散治療。

2. 吐蛔

胃中虛冷。理中安蛔散。肝邪犯胃。烏梅丸。

邵評:此中虛寒伏之正法。又肝胃不和之正法。

白話文:

胃裡有虛冷的情況可以服用「理中安蛔散」;如果是因為肝臟邪氣侵犯到胃部,則可使用「烏梅丸」治療。這是對脾胃虛寒及肝胃不合的一種常規療法。

3.

厥者。手足逆冷。有陰陽之分。自熱至溫。自溫至厥者。邪從三陽經來。傳經之熱邪也。四逆散。甚者四肢雖厥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脈沉滑。此陽症似陰。所謂厥深熱亦深也。宜白虎承氣等湯為治。

邵評:此為陽邪熱厥治法。

陰厥乃三陰自受寒邪。或腹痛吐利。或下利清穀。宜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當歸四逆湯主治。(參準繩)

邵評:此陰勝寒厥治法。

按少陰有寒厥而無熱厥。厥陰有寒熱二厥。寒厥者。止寒而不熱也。熱厥者。由熱而至厥。由厥而至熱。相因不已也。當分陰陽淺深治。(參金鑑)

邵評:此辨寒厥熱厥見象之不同。

白話文:

厥,就是手腳冰冷。這分陰陽,從熱到溫,從溫到厥,都是邪氣從三陽經入侵,是傳經的熱邪。這種情況用四逆散治療。嚴重的,四肢雖然冰冷,大便乾結,小便赤黃,脈象沉而滑,這是陽症表現得像陰症,所謂厥深熱也深。可以用白虎承氣湯等治療。

這是陽邪熱厥的治療方法。

陰厥是由三陰經受寒邪引起,可能伴隨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或是腹瀉清稀的症狀。這可以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當歸四逆湯治療。

這是陰勝寒厥的治療方法。

少陰經只有寒厥,沒有熱厥。厥陰經則有寒厥和熱厥。寒厥是單純寒冷,不會發熱。熱厥是由熱而至厥,由厥而至熱,反覆循環。治療時要區分陰陽和寒熱的深淺。

這是辨別寒厥和熱厥症狀差異的方法。

4. 下利

熱者。下利譫語。有燥矢也。宜小承氣湯。熱利下重。欲飲水者。白頭翁湯。

邵評:此熱利分陽明厥陰。最為精確。

寒者。下利清穀。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。下利汗出而厥者。亦四逆湯。

邵評:寒利以扶陽為主。

白話文:

發燒,拉肚子,神志不清,大便乾硬。適合服用小承氣湯。發燒,拉肚子,肚子沉重,想要喝水。適合服用白頭翁湯。

邵評:這個將發燒導致的拉肚子分為陽明經和厥陰經,非常精確。

怕冷,拉肚子,排出的是清澈的穀物,手腳冰冷。適合服用四逆湯。拉肚子,出汗,四肢厥冷。也適合服用四逆湯。

邵評:寒證導致的拉肚子,主要是要扶助陽氣。

5. 少腹滿

臍下為少腹。夫胸中滿。心下滿。皆氣也。腹滿。多有燥矢也。少腹滿。溺與血之分也。邪結下焦。津液不通。則溺蓄。血氣不行。則血結。皆為脹滿而痛也。若小便利者。為蓄血。宜桃仁承氣湯。小便不利者。為水蓄膀胱。宜五苓散。二症俱是熱邪。若四肢厥冷。小便清白。而小腹滿痛者。為冷結膀胱。宜當歸四逆。加吳萸生薑湯治之。(合參準繩金鑑)

邵評:少腹滿。有寒熱二因。邪熱入於膀胱。又有血蓄水蓄之不同。最宜細辨。

白話文:

肚臍下方稱為少腹。胸中滿、心下滿,都是氣的積聚。腹部滿脹,大多是因為燥屎(糞便乾燥)。少腹滿脹,則是溺液和血液的分別出現問題。邪氣結聚在下焦,津液不通暢,就會導致溺液蓄積;血氣運行不順,就會導致血液凝結。這些都會造成脹滿疼痛。

如果小便量少,屬於蓄血,宜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小便不利,屬於水蓄膀胱,宜用五苓散治療。這兩種情況都是熱邪所致。

如果四肢厥冷,小便清白,而小腹滿痛,則屬於寒氣結聚膀胱,宜用當歸四逆湯,加入吳茱萸、生薑湯治療。

邵評

少腹滿脹,有寒熱兩種原因。邪熱入侵膀胱,又分為血蓄和水蓄兩種情況。最重要的是要細心辨別。

6. 囊縮

舌卷囊縮者死。熱極而縮者。承氣。寒極而縮者。四逆吳茱萸。

邵評:合虛實寒熱二因。治法最精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捲曲收縮且沒有彈性的人會死亡。如果是因為熱過度導致舌頭收縮,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;如果是因為寒冷過度導致舌頭收縮,則可以用四逆散(含有吳茱萸)來治療。這段古文中提到要根據病人的虛、實、寒、熱等不同症狀進行精確的治療方法。

7. 厥陰新法

按六經主病。仲景非專為傷寒立言。如厥陰所述氣衝吐蛔等症。乃厥陰風木自病。不拘傷寒雜症。但見嘔逆吐蛔者。即是肝邪犯胃。宜兼厥陰而治。要知六淫傷寒兼帶厥陰者。可治。若從三陽傳至厥陰。則熱極生風。九竅將閉。所形皆敗症矣。今將厥陰本病治法列於下。勿以傷寒傳經目之可也。

凡遇傷寒熱病。症見乾嘔渴飲。胸膈滿悶。格食不下。或兩脅抽痛。舌苔黃黑。或兼吐蛔。此即症兼厥陰。肝邪犯胃而然也。宜用桂枝、芍藥、川連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黃芩之類主之。吐蛔加椒梅。寒熱似瘧加柴胡。引出少陽。(肝邪犯胃)

白話文:

根據六經主病的理論,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並不只專門講述傷寒病,也包含了其他疾病。例如厥陰經所述的氣衝、吐蛔等症,就是厥陰風木自身病變所致,並不侷限於傷寒或雜症。只要出現嘔吐、逆氣、吐蛔等症狀,就代表肝臟的邪氣侵犯了胃部,應該結合厥陰經的治療方法。要了解的是,如果六淫邪氣導致的傷寒病同時伴有厥陰經的病變,是可以治療的。但是如果從三陽經傳至厥陰經,就會因為熱極生風,導致九竅閉塞,出現各種危重病症。現在將治療厥陰經自身病變的方法列在下面,不要誤以為這是傷寒傳經病變的治療方法。

凡是遇到傷寒熱病,出現乾嘔、口渴、胸悶、食不下咽、兩脅疼痛、舌苔黃黑等症狀,同時伴有吐蛔,就說明這屬於厥陰經病變,也就是肝邪犯胃。應該使用桂枝、芍藥、川連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黃芩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吐蛔,可以加用椒梅。如果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可以加用柴胡引導邪氣出少陽經。(這也是肝邪犯胃的病症)

凡傷寒暑濕之症。有嘔吐青綠黑臭之水。或黃黑濁飲。或兼吐蛔。此邪已犯厥陰。因胃中空虛。肝風乘虛襲胃。所吐之物。乃胃底腸中之陰濁。被肝風翻騰。遂至逆湧而上出於口。俗名胃底翻是也。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。如桂枝、白芍、川連、吳茱萸、半夏、茯苓、椒梅之類。

以泄厥陰。次用人參、代赭、茯苓、半夏、乾薑、川連、烏梅之類。以安胃鎮逆。若其人陽明虛餒。不禁酸苦。又當安胃為主。微兼泄肝。宜人參、薑、連、吳萸、白芍、茯苓、半夏、烏梅、代赭之類主之。(肝風內襲)

白話文:

凡是傷寒、暑濕所引起的症狀,出現嘔吐青綠色、黑色、臭味的水,或是黃色、黑色、濁色的液體,甚至伴隨吐出蛔蟲,這說明邪氣已經侵犯了厥陰。由於胃中空虛,肝風乘虛而入襲擊胃部,所吐出的東西,是胃底和腸道中的陰濁之物,被肝風翻騰,導致逆流上湧從口中吐出,俗稱胃底翻。治療應該以泄去厥陰來安撫陽明,可以用桂枝、白芍、川連、吳茱萸、半夏、茯苓、椒梅等藥物。

在泄去厥陰之後,可以用人參、代赭、茯苓、半夏、乾薑、川連、烏梅等藥物來安胃鎮逆。如果患者陽明虛弱,不能吃酸苦的食物,就應該以安胃為主,稍微兼顧泄肝,可以用人參、薑、連、吳萸、白芍、茯苓、半夏、烏梅、代赭等藥物來治療。(這是因為肝風內襲所致)

若身熱。耳聾。口渴。胸腹板實。入暮譫語。嘔逆吐蛔。舌苔黃中帶灰黑。此濕熱之邪。結於厥陰之界。病勢最險。宜川連、枳實、半夏、茯苓、菖蒲、烏梅、薑汁之類治之。(濕溫干厥陰)

若邪從三陽經傳入。即在太陰。已多危候。再入少陰。生者少。死者多矣。至傳厥陰。內風已盛。九竅熱極將閉。無庸議治。

邵評:陽邪傳至厥陰。入里極深。厥陰內寄相火。邪熱與相火兩相蒸灼。傷陰最速。陰液消耗。邪熱陷閉。故症多不治。

凡見面青目白。面黃目青。面白目紫。筋急直視。角弓反張。舌焦耳聾。皆厥陰將敗形色。舌卷囊縮。鴉口嘬嘴。昏不知人。醒作睡聲。蹺足喉直。撮空視。躍躍欲起。脈硬如弦。此皆厥陰死證。(陽邪傳入厥陰死證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發熱,耳朵聽不見,口渴,胸腹板硬,入夜神志不清,嘔吐逆流伴隨吐出蛔蟲,舌苔黃色中帶灰黑色,這是濕熱之邪積聚在厥陰經脈的病症,病情非常危險。應該用川連、枳實、半夏、茯苓、菖蒲、烏梅、薑汁等藥物治療。

如果邪氣從三陽經脈傳入太陰經脈,已經出現許多危險的徵兆。如果再傳入少陰經脈,活著的機會很少,死亡的居多。等到邪氣傳入厥陰經脈,內風已經很盛,九竅熱極將要閉塞,無需再治療。

邵氏評論:陽邪傳到厥陰經脈,深入到身體內部,厥陰經脈內寄居著相火。邪熱和相火互相蒸灼,損傷陰氣最快,陰液消耗殆盡,邪熱閉塞,所以這種症狀大多無法治愈。

凡是看到面色青白、面黃目青、面白目紫、筋脈緊繃直視、角弓反張、舌頭焦乾耳朵聽不見,這些都是厥陰經脈將要衰敗的症狀。舌頭捲曲縮成一團,嘴閉成鳥嘴狀,昏迷不省人事,醒來時发出睡觉的声音,腳翹起來,喉嚨僵直,眼睛空洞地亂看,身體不停地想坐起來,脈搏硬如弦,這些都是厥陰經脈的死亡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