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19)
卷一 (19)
1. 手足汗
胃主四肢,為熱聚於胃,其津液旁達於手足也。
陽明病,手足汗,潮熱譫語,便硬者可下。若陽明胃土中寒,脾不約束,津液橫溢四肢,猶如陰盛霪雨滂沱,故汗出而冷也。陽虛失運,中寒不化,故不能食,而小便不利也。大便必先硬後溏,今雖便硬,手足汗出,非陽明實熱者比,不可攻,攻之必作固瘕,宜厚朴甘草生薑半夏人參湯。(以上合參準繩金鑑)
固瘕:硬屎下後,即瀉清水也。
白話文:
手足汗
胃經主管四肢,手足多汗是因為胃部有熱,胃液運行到手足所致。若為陽明經病證,出現手足汗、潮熱、譫語(胡言亂語)、大便秘結等症狀,可以服用瀉下藥。但如果陽明經(胃)虛寒,脾臟失調,無法約束津液,導致津液四溢於四肢,如同陰氣盛而導致的連綿大雨,則會出現汗出冷的現象。陽氣不足,運化失常,寒邪內停,所以會食慾不振,小便不利,大便會先硬後稀。現在雖然大便秘結,卻伴有手足汗出,這與陽明經實熱證不同,不可以使用攻邪的方法治療,否則會導致腹部腫塊(固瘕)。應該服用厚朴、甘草、生薑、半夏、人參湯。 (以上參考《參準繩金鑑》)
如果腹部腫塊形成,大便堅硬排出後,接著會瀉出清水樣大便。
2. 潮熱
屬陽明裡症。陽明旺於申酉。故潮熱發於午後。如潮信之按時。故名潮熱。陽明病。潮熱譫語。大便硬者。可與承氣。不硬不可與。若陽明病。潮熱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利。胸脅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。
白話文:
潮熱是陽明經的內在病症。陽明經的氣血最盛在申時(下午3-5點)和酉時(下午5-7點),所以潮熱發作在午後,像潮水一樣按時漲落,因此稱為潮熱。
如果患有陽明經的疾病,出現潮熱、神志不清(譫語),大便乾燥的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;如果大便不乾燥,則不能服用。
如果患有陽明經的疾病,出現潮熱、大便稀溏、小便通利,胸脅部脹滿不適的,則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
3. 譫語
譫語譫語,皆胃中熱甚,心為熱冒,則神識昏亂,而語言謬妄也。諸症譫語,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愈。
邵評:譫語為胃熱,有虛熱、實熱之不同,須分別治之。譫語氣短為氣虛,正虛不能勝邪,故死。
陽明胃實,則潮熱譫語,汗出脈滑疾,胃中有燥屎也,宜下之。他如發汗後,下利後,下血後,俱有譫語,悉屬虛。(參準繩)
金鑑云:心氣實熱而神有餘,則發為譫語;譫語為實,故聲長而壯,亂言無次,數數更端也。心氣虛熱而神不足,則發為鄭聲;鄭聲為虛,故音短而細,只將一言,重複呢喃也。
凡譫語、鄭聲,與陽經同見者,均屬熱證,可以攻之;與陰經同見者,總為寒證,可以溫之。若陽經無可攻之證,當清解之;陰經無可溫之證,當清補之。
白話文:
譫語是指胡言亂語,都是因為胃中熱盛,心火上炎,導致神志不清,說話語無倫次。各種情況下的譫語,脈象短促的會死亡,脈象平和的則會痊癒。
譫語是由於胃熱引起的,但虛熱和實熱有所不同,必須區別治療。譫語伴隨氣短,是氣虛,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,所以會死亡。
陽明胃實熱,會出現潮熱、譫語、出汗、脈象滑數等症狀,胃中還有乾燥的糞便,應該瀉下治療。其他情況,例如發汗、下痢、下血後出現譫語,都屬於虛證。 《準繩》、《金鑑》記載,心氣實熱,神氣旺盛,則會出現譫語,譫語屬實證,所以聲音洪亮有力,胡言亂語,反覆無常。心氣虛熱,神氣不足,則會出現低聲細語,屬虛證,聲音低弱細小,只會重複單個詞語。
總而言之,譫語和低聲細語,如果與陽經證候同時出現,都屬於熱證,可以攻邪治療;如果與陰經證候同時出現,都屬於寒證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陽經證候無需攻邪,則應清熱解毒;陰經證候無需溫補,則應清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