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8)

1. 胃實不便

大便難,大便硬,燥矢,悉屬裡症,宜承氣下之。然必候其舌苔黃厚焦刺,腹中硬滿脹痛,方可議下。

邵評:用下須有真憑實據。

按承氣症,後人以熟地、歸、芍養陰之品,用代大黃、芒硝等藥者非。蓋傷寒熱病,每每不得大便,若腹中無痞滿硬痛之狀者,非承氣症。外雖有潮熱、譫語、自汗等症,亦只宜清火潤燥養陰,聽其自然,不可攻下,所謂下不嫌遲也。必腹中痞滿實而脹痛者,方是承氣的症。斯時燥矢積壘胃底,陽土亢極,腎水欲涸,若不急下,則地道不通而死。故以芒硝軟堅,樸實推送,大黃達下,則燥矢得下,腸胃通和而解,所謂土鬱奪之也。養陰之品,惟宜施於汗後餘熱未退,二便雖秘,絕無硬滿之苦者,此法方為切當。附記於此,以俟臨症者審察焉。

邵評:辨津枯、熱結與燥實,治法大異,最宜著眼。

白話文:

便秘、大便乾燥堅硬,這些都是裡症(內臟疾病),應該用承氣湯瀉下。但是,必須等到舌苔黃厚焦燥、腹部堅硬脹滿疼痛,才能考慮使用。

瀉下的用藥必須要有確實的證據。

承氣湯的應用,後世有人用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等滋陰藥物代替大黃、芒硝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傷寒熱病患者常常便秘,但如果腹部沒有痞滿、堅硬疼痛的情況,就不是承氣湯的適用症候。即使有潮熱、譫語、自汗等症狀,也只應該清熱潤燥、滋陰養陰,讓病情自然好轉,不可以攻下,所謂「瀉下不嫌遲」。只有腹部痞滿堅實脹痛,才是承氣湯的適用症狀。此時燥屎積聚在胃底,陽氣亢盛極度,腎水將要枯竭,如果不緊急瀉下,則氣機不通暢而危及生命。因此用芒硝軟化堅硬的糞便,大黃則能促進排便,使腸胃通暢而痊癒,這就是「瀉去鬱結之氣」。滋陰藥物,只適用於汗後餘熱未退,二便雖然不通,但完全沒有腹部堅硬脹滿疼痛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使用滋陰藥物才是恰當的。特此附記,供臨床醫生參考。

辨別津液枯竭、熱結和燥實,治療方法大不相同,這是最應該注意的地方。

2. 自汗

衛氣者。護衛皮膚腠理也。邪氣干之。則衛氣不能外固。而津液走泄。漐漐然汗出矣。風與暑濕之邪。皆令自汗。寒邪傷於營衛。則膚腠閉密。故無汗。及邪傳裡為熱。則營衛通。腠理開。亦令汗自出矣。

邵評:寒邪在表則無汗。風暑濕邪及邪傳裡。俱有自汗。

若汗出惡風。及微惡寒者。皆表未解。而為陽明表症。宜解肌。桂枝湯。至於漏不止而惡風。及發汗後反惡寒者。此屬表虛。宜溫之。玉屏風加附子。

邵評:表邪與陽虛自汗異治。

若身熱汗出。不惡風寒者。此為表解。屬裡。為陽明本病。大熱煩渴。白虎症。便硬譫語。承氣症。

邵評:自汗屬陽明。有經熱腑實之不同。

似陽明症,一曰柔痙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似陽明。而身反張為異。一曰風溫。汗出身熱。似陽明。而脈浮身重多眠為異。(以上參準繩)

邵評:柔痙與風溫二症。俱有自汗。似屬陽明。察其見症非陽明。恐人誤認。故特揭出。

傷寒奧旨云。傷風則惡風自汗。傷濕則身重自汗。中暑則脈虛煩渴自汗。濕溫則妄言自汗。風溫則鼾眠自汗。柔痙則搐搦自汗。陽明則潮熱自汗。勞倦則身倦自汗。亡陽則漏不止自汗。

邵評:自汗各有因。當分因施治。

白話文:

自汗是因為人體的衛氣,負責保護皮膚和肌膚組織。如果外邪入侵,衛氣就無法抵禦,體內的津液就會外洩,於是就出現汗出不止的現象。風、暑、濕邪都會導致自汗。如果寒邪侵犯到營衛,則皮膚肌膚組織會閉合緊密,所以不會出汗;但如果邪氣入侵內裡化為熱邪,則營衛通暢,肌膚組織也會打開,也會導致自汗。

寒邪在體表則不出汗,風、暑、濕邪以及邪氣入侵內裡都會引起自汗。

如果出汗後怕風,或稍微有點畏寒,都是體表邪氣未解,屬於陽明表證,應該解表散寒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如果汗出不止還怕風,或者發汗後反而畏寒,這是屬於體表虛弱,應該溫補,可以使用玉屏風散加附子。

表邪引起的和陽虛引起的汗出不止,治療方法不同。

如果身體發熱出汗,但不畏風寒,這是體表邪氣已解,屬於裡證,是陽明本病,如果伴隨大熱煩渴,是白虎湯證;如果大便乾燥、神志不清,是承氣湯證。

自汗屬於陽明病症,但又有經熱和腑實的區別。

有些症狀類似陽明,一種是柔痙,發熱出汗,但不畏寒,類似陽明,但身體反弓是其特徵;另一種是風溫,出汗、發熱,類似陽明,但脈浮、身體沉重、嗜睡是其特徵。

柔痙和風溫這兩種病症都會自汗,類似陽明,但仔細觀察其症狀並非陽明,以免誤診。

傷風則怕風且自汗;傷濕則身體沉重且自汗;中暑則脈虛、煩渴且自汗;濕溫則胡言亂語且自汗;風溫則鼾睡且自汗;柔痙則抽搐且自汗;陽明則潮熱且自汗;勞累則疲倦且自汗;陽氣耗損則汗出不止。

自汗的原因有很多,應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治療。

3. 不眠

有承氣症,脈弦長,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,喘冒不得臥者,燥屎也。

邵評:燥屎內結不眠,必兼有腹脹硬之症,宜以小承氣湯加川連清下之。

有梔豉湯症: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咽燥口苦而喘,煩躁不眠者,內熱欲出也。

又有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亦梔子豉湯,或竹葉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不眠

患者有承氣湯證的症狀,脈象弦長,小便不通暢,大便時通時不通,略微發熱,呼吸喘促無法平臥,這是燥屎(大便乾燥)引起的。

邵氏評述:燥屎結積於內而導致失眠,必定伴隨腹脹硬痛的症狀。應該服用小承氣湯,再加川連(川楝子)以清熱通下。如果出現梔子豉湯證的症狀:發熱出汗,不惡寒反惡熱,咽喉乾燥口苦並伴隨呼吸喘促,煩躁不安而失眠,這是體內熱邪欲外出表所致。

另外,如果患者因汗、吐、瀉之後,出現虛煩不得眠、輾轉反側、心中煩悶的情況,也應該使用梔子豉湯,或者竹葉石膏湯。

4. 頭汗出

發黃,頭汗出者,熱不得外越而上泄也。背強惡寒,頭汗出者,寒濕客搏經絡也。

下血譫語,頭汗出者,熱入血室也。虛煩懊憹,頭汗出者,邪客胸中,熱氣蒸於上也。水結胸,頭汗出者,水氣停蓄,不得外行也。往來寒熱,頭汗出者,火邪熏灼上炎也。皆當分門施治。

邵評:少陽木火上炎而頭汗,亦屢見之。

關格症,不得尿,頭無汗者生,有汗者死。濕家誤下,額上汗出微喘,小便不利者死。(以上參準繩)

邵評:微喘額汗,陽從上脫;小便不利,陰已下竭;陰陽離決,安得不死?

按:陽明熱不得越,上蒸於首而頭汗出者,不惡寒而惡熱;寒濕客摶於經,而頭汗出者,必惡風惡寒。(參金鑑)

邵評:此辨寒熱濕邪在表在裡之法,語最簡當。

白話文:

頭汗出

頭髮黃黃的伴隨頭汗,是體內熱氣無法外散,向上衝出所致。背部僵硬、怕冷又流頭汗,則是寒濕之邪侵犯經絡所引起。

下血又神志不清伴隨頭汗,是熱邪侵入血分。虛煩心煩意亂伴隨頭汗,是邪氣侵犯胸中,熱氣蒸騰向上所致。水腫積聚於胸部伴隨頭汗,是水氣停滯,無法排出。反覆寒熱伴隨頭汗,是火邪熏灼向上蔓延所致。這些情況都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。

邵氏評注:少陽經的木火之氣上炎導致頭汗,也是常見的症狀。

關格症(指尿路阻塞)無法排尿,沒有頭汗則能活,有頭汗則會死。若是屬於濕邪引起的疾病,錯誤使用瀉下藥物,額頭出汗、呼吸略微急促,且小便不利者也會死亡。

邵氏評注:呼吸略微急促、額頭出汗,代表陽氣從上部脫失;小便不利,代表陰氣已耗竭,陰陽離決,怎麼能不死呢?

按:陽明經的熱邪無法外散,向上蒸騰到頭部而導致頭汗,這種情況不畏寒而畏熱。而寒濕之邪阻塞經絡而導致頭汗,則一定會怕風怕冷。

邵氏評注:這段文字說明了如何辨別寒熱濕邪是在表還是裡,簡潔明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