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厥陰總要述古

當歸四逆湯。桂枝湯。白頭翁湯。烏梅丸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

刺期門,四逆散,白虎湯

白話文:

厥陰總要述古:當歸四逆湯、桂枝湯、白頭翁湯、烏梅丸、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;以及刺期門穴、四逆散、白虎湯。

2. 厥陰本病述古

氣上衝心。吐蛔。厥。下利。少腹滿。囊縮。

仲景述厥陰病。消渴。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飢而不欲食。食則吐蛔。下之。利不止。此皆厥陰自病之熱症。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。蓋厥陰內藏相火。其消渴。火盛水虧也。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肝火乘心也。飢不欲食。食即吐蛔。風木剋土。胃中空虛也。下之即利。土受木賊。不禁再利也。不得以傷寒正病視之。

邵評:此厥陰病之總綱。總而言之。太陰厥陰。皆以里症為提綱。太陰主寒。厥陰主熱。太陰為陰中之至陰。厥陰為陰中之陽。兩陰交盡。名曰厥陰。其脈絡於少陽。厥陰熱症。皆少陽相火化合耳。

凡傷寒手足厥冷。脈細欲絕者。此寒傷厥陰之經。但當溫散其表。不可遽溫其里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蓋厥陰相火所寄。臟氣本熱。寒邪止得外傷於經。而不內傷於臟。故止用桂枝以解外邪。當歸以和肝血。細辛以散寒。大棗以和營。通草以通陰陽。則表邪散而營衛行。手足溫而脈自不絕矣。若其人素有寒邪。加吳茱萸以溫本臟之寒。

邵評:以傷寒邪傷厥陰之經。未傷於臟。陽虛血弱。用此方行營衛而散表邪。最效。

論曰。厥陰中風。脈微浮為欲愈。脈不浮為未愈。按此止有欲愈未愈之脈。並無未愈之證治。不能無闕文之憾。要不出乎桂枝湯為主治。

邵評:厥陰中風。以脈辨病之欲愈未愈。亦是診病之一法。

風中厥陰本經。脈微浮。風邪外出。故欲愈也。不浮而沉。則風邪入里。木鬱不舒。則下克脾土。必變熱利下重。渴欲飲水之症。宜白頭翁湯主之。白頭翁、秦皮以平風。黃柏、黃連以清火。是苦以堅之也。若厥陰久痢不止。當用烏梅丸酸以收之。

邵評:此厥陰陽邪下陷。協熱下利之正法,。

厥陰寒格。醫復吐下之。食入口即吐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此寒格於下。拒熱於上。故格拒不納。芩連以清上熱。乾薑以開寒格。因誤治以虛中氣。故用人參助乾薑。以壯胃陽而開陰格。

邵評:寒熱相阻。則為格症。用此湯開其寒熱之格拒。而兼補裡虛也。
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
邵評:腹滿譫語。由於肝火木旺。脾家有熱。脈浮緊者為弦。弦乃肝脈。脈症是肝邪乘脾之候。肝木侮土。理尚順直。故曰縱。刺期門者。瀉肝邪也。

按腹滿譫語。為太陰陽明裡症。脈浮而緊。為太陽陽明表脈。何以辨其為厥陰。脈法曰。脈浮而緊者。名曰弦也。內經謂諸腹脹大。皆屬於熱。又曰肝氣甚則多言。是腹滿由於肝火。而譫語乃肝旺所發也。肝木侮脾。故曰縱。厥陰忌汗下。故刺期門以泄之。

傷寒發汗。嗇嗇惡寒。大渴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

邵評:肝邪挾火而刑肺金。肺氣不得宣布。故渴飲而腹滿。木反乘金。侮所不勝。寡於畏也。於理不順。故曰橫。橫者曲也。刺期門。亦瀉肝邪也。

按其腹因飲多而滿。則非太陰之滿。飲水不消。亦非厥陰之消渴。此肝邪挾火而刑肺金。故大渴。肺氣不能通調水道。故腹滿。侮其所勝曰縱。侮所不勝曰橫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者。得汗。則發熱惡寒之表症自解。得小便利。則腹滿之裡症自除。

邵評:前第一條消渴氣上撞心。是肝邪乘心。上條腹滿譫語。是肝邪乘脾。此條惡寒飲水。是肝反乘肺。肝寄相火。有瀉無補者。此類是也。

厥陰有臟厥。有蛔厥。臟厥至七八日。脈微膚冷。不煩而躁。無暫安時。此屬臟冷。純陰無陽。故不治。

邵評:此是臟厥主症。與蛔厥不同。分辨在此。其但躁而無暫安時者。浮陽外越。不久即散,陰氣寒結於腸中。乃純陰無陽。故不治也。蛔厥亦有脈微膚冷。此內熱外冷。故時煩而躁。其顯症在吐蛔。宜烏梅丸主之。

邵評:此與臟厥之躁無暫安時者不同。況有吐蛔見症。是蛔厥而非臟厥矣。蓋外寒遏熱於內。蛔不安而動。則其人時煩。蛔靜則煩躁亦止。非若臟厥之無暫安時也。用烏梅丸以溫臟安蛔。最合。

凡厥者。必發熱。前熱者。後必厥。厥深熱亦深。厥微熱亦微。厥少熱多。其病當退。厥多熱少。其病當進。

邵評:傷寒以陽氣為重。此以厥熱之微甚。即覘其人陽氣之多寡。熱多則陽氣未傷。故病當退。厥多則陽氣衰少。故病當進。

厥微者。四逆散。厥深者。白虎湯。此肝火乘胃也。

邵評:此是陽邪熱厥。由邪火乘胃也。加左金丸尤效。

脈滑而厥為熱厥。宜白虎湯。若反發其汗。必口傷赤爛。

邵評:脈滑而厥者。里有熱也。陽邪入里。陰氣被格。陽內陰外。故熱深則厥甚。熱微則厥亦微。此為熱厥。與寒厥之脈微欲絕者。大相逕庭矣。此當有口燥舌乾之症。用白虎湯清裡除熱。其厥自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