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 太陽少陽

凡人腠理疏豁,其邪即從太陽而入少陽,蓋少陽本屬相火,溫邪與相火,同氣相招也。如見舌苔白中帶紅,外症頭痛身熱,口苦,眼赤,多眵,脅痛,耳鳴,脈浮弦而數,此木火之邪,當從少陽治。宜柴、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、薄荷、木通等解之。如未解,加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池菊之類清之。(風溫)

邵評:此風溫入少陽經正治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與少陽經之間的關係:如果人體肌膚腠理疏鬆,外邪就會從太陽經侵入少陽經。這是因為少陽經的經氣屬火,溫邪也屬熱,所以同類相吸。

例如,如果病人舌苔白中帶紅,伴隨頭痛、發熱、口苦、眼睛紅腫、眼分泌物多、脅肋疼痛、耳鳴,脈搏浮而弦數,這就是木火之邪入侵少陽經的表現,應當從少陽經治療。可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連翹、梔子、牛蒡子、薄荷、木通等藥物來解表散邪。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再加入鮮生地、牡丹皮、鉤藤、野菊花等藥物來清熱。 (這是風溫病的治療方法)

邵氏評語:這是治療風溫邪氣入侵少陽經的正確方法。

2. 太陽兼肺

凡感外邪,頭痛惡寒發熱,而兼咳嗽者,此傷風之重症,傷寒之輕症也。蓋肺主皮毛,太陽主一身之表,原相聯屬;但兼咳嗽,則邪外傳於肺而解,不致傳裡,故為輕症。主治以手太陰為主;如寒邪重,則舌潤不渴,宜六安煎,加羌活、蘇葉之類,汗之;如寒天兼喘,氣口脈閉,加麻黃。(肺受寒邪)

如發熱頭痛咳嗽,外雖惡寒,而口渴舌燥,此肺有火邪,而太陽感寒也。宜羌活、前胡、桑、杏、羚羊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之類,外散寒邪,內清肺火;兼喘者,火為寒鬱,麻、杏、甘、石湯妙。(寒包火)

邵評:開肺即是開太陽,此寒包火正治法。

白話文:

太陽兼肺

凡是感受外邪,頭痛、惡寒、發熱,並且伴隨咳嗽,這是傷風的重症,也是傷寒的輕症。因為肺主宰皮毛,太陽主宰全身的表層,原本就相互聯繫。但伴隨咳嗽,則邪氣向外傳到肺部而解脫,不至於傳入內臟,所以是輕症。主要治療以手太陰經為主。如果寒邪重,舌頭濕潤不口渴,應該服用六安煎,再加入羌活、蘇葉等藥物,發汗。如果在寒冷天氣還伴隨喘息,氣短、脈象閉塞,則要加入麻黃。(肺受寒邪)

如果發熱、頭痛、咳嗽,雖然外表惡寒,但是口渴舌燥,這是肺部有火邪,而太陽經受寒邪。應該使用羌活、前胡、桑葉、杏仁、羚羊角、薄荷、黃芩、貝母、橘紅、桔梗等藥物,一方面散發寒邪,一方面清瀉肺火。如果伴隨喘息,那是寒邪鬱結導致的火邪,麻杏甘石湯很有效。(寒包火)

邵氏評語:治療肺部就等於治療太陽經。這個寒包火的治療方法是正確的。

3. 太陽太陰

凡人之胃陽充旺,則風寒之入,只在陽經盤旋,不致直入三陰;若胃陽一虧,則寒中太陽,而太陰脾經,亦與之同時並受。如發熱惡寒,即兼泄瀉者是也,必舌潤不渴,脈來沉緩。法當溫中散寒,宜羌活、紫蘇、厚朴、焦曲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草之類,外散寒邪,內和脾胃,俾得微汗利止,身涼而愈;如感之輕,則寒熱泄瀉,治法亦同。(傷寒)

白話文:

人體胃部陽氣充足旺盛時,風寒入侵只能在陽經停留,不會直接侵入三陰經。但如果胃部陽氣不足,風寒就會侵犯太陽經,同時脾經(太陰經)也會受到影響。例如,出現發熱惡寒又伴隨腹瀉的症狀,舌頭濕潤不渴,脈象沉緩,這就是胃陽不足、風寒侵犯太陽和太陰經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應溫中散寒,可用羌活、紫蘇、厚朴、焦麥芽、廣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甘草等藥材,一方面散寒邪,另一方面調和脾胃,使其微微出汗,腹瀉停止,身體涼爽後即可痊癒。如果病情較輕,出現寒熱和腹瀉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(傷寒論)

4. 太陽少陰

胃陽為三陰之障。陽氣一虛,則寒邪即能襲入三陰。然腎氣不虛,則少陰不致受邪;若腎氣一虛,則坎中之陽,不足以御陰邪,即從太陽而入於腎。

凡見太陽表證,而脈沉細,肩背惡寒,大便不實,小便清白者,此即太陽與少陰俱病,重症也。法當溫里散寒,宜桂枝湯加當歸(酒炒)、山藥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、胡桃之類,溫腎逐邪。

若目戴眼上視,氣促而喘,或角弓反張發痙,尤為危候。景岳所謂「太陽未解,少陰先潰」是也。須大溫中飲主之,冀其回陽作汗,庶有生機。(傷寒)

白話文:

胃陽氣是抵禦三陰經寒邪的屏障。陽氣一旦虛弱,寒邪就能入侵三陰經。但是,如果腎氣充足,少陰經就不容易受邪氣侵犯。如果腎氣虛弱,坎卦(腎經)中的陽氣不足以抵禦陰邪,寒邪就會從太陽經入侵腎經。凡是出現太陽經表證,同時脈象沉細、肩背怕冷、大便不成形、小便清澈,這就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患病,屬於重症。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裡頭、散寒邪,可以用桂枝湯加當歸、酒炒山藥、乾薑、獨活、細辛、胡桃等藥材,溫補腎陽,驅除邪氣。如果出現眼球上翻、呼吸急促、喘息,或角弓反張抽搐,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就像景岳先生所說的「太陽經的病症還沒解除,少陰經卻先潰爛了」。必須使用大溫中飲為主方,希望能回陽生汗,才有活命的希望。(出自傷寒論)

5. 陽明總要述古

麻黃湯。桂枝湯。瓜蒂散。梔子豉湯。白虎湯。豬苓湯。大承氣湯。小承氣湯。調胃承氣湯。茵陳蒿湯。

白話文:

麻黃湯、桂枝湯、瓜蒂散、梔子豉湯、白虎湯、豬苓湯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茵陳蒿湯,這些都是古代常用的中藥方劑。

6. 陽明本病述古

胃實不便,自汗,不眠,頭汗出,手足汗,潮熱,譫語,狂亂,循衣摸床,渴。

凡身熱微惡寒,舌苔白,頭額目痛,脈浮洪微滑,無汗而微喘者,此風寒客於陽明營衛而表實也,宜發汗,麻黃湯主之。如脈浮而遲,汗出,微惡寒者,此風邪客於陽明營衛而表虛也,宜解肌,桂枝湯主之。

此外邪初入陽明之表,即在營衛之間,當同太陽施治,不得以陽明正病治之,以外症猶有微惡寒也。

若發熱汗出,惡風鼻鳴乾嘔,如桂枝症,而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宜瓜蒂散吐之。

邵評:寒抑胸中之陽,病在陽明之表,此即痰飲類傷寒症。

此病機在胸中痞硬,不頭痛項強;餘症雖似桂枝,非太陽中風可知。胸中為陽明之表,寒邪結而不散,胃陽抑而不升,故成痞象。惟用酸苦湧泄之味越之,則胃陽得升,胸寒自散,里之表和,表之表自解矣。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,故不用汗法,而用吐法。

若二三日後,外症身熱,自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鼻乾不眠;內症咽乾口苦,煩渴飲水,心中懊憹,胸滿而喘,舌苔白刺,或兼微黃,脈象洪滑。此陽明內熱欲出之表,為陽明半表半裡之症,斯時汗下兩忌,惟宜吐法,以越胸中之邪,梔子豉湯主之。嘔加半夏;腹滿加枳實。

身黃加黃柏、茵陳。如大熱汗出,大煩大渴,脈洪大浮滑,不惡寒,反惡熱,舌苔黃燥者,宜白虎湯主之。胃火一清,則津液生而煩渴解,汗止身涼矣。

若發熱脈浮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使熱從下泄,諸症自除矣。

以上三症,俱陽明內熱欲出之表症,分三焦主治:熱在上焦,梔子豉湯越之;熱在中焦,白虎湯清之;熱在下焦,豬苓湯利之。

若潮熱自汗,不惡寒,反惡熱,六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,繞臍痛,煩躁譫語,喘冒不得臥,腹中轉矢氣,或自利純清水,咽燥口渴,舌苔燥黃起刺,脈沉實滑數者,陽明實熱里症,地道不通,燥矢為患也。其脈沉實滑數,心下痛滿堅硬及臍腹者,大承氣湯急下之。如大便不甚堅燥,腹滿硬痛不甚者,小承氣湯微和之。如大便燥硬而證未劇,心下不甚脹滿者,調胃承氣湯,潤燥以和之。若惡寒未罷,腹未堅滿,屎未燥硬,脈弱不實,均不可用承氣。

邵評:若惡寒未罷,腹未堅滿,屎未燥硬,脈弱不實,均不可妄用承氣。

如身熱發黃,但頭汗出,而身無汗,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,此為鬱熱在裡,茵陳蒿湯主之。

邵評:陽明鬱熱發黃,陽黃也。便實者,茵陳蒿湯;便溏者,茵陳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陽明本病述古

胃脹不舒服,自發汗,睡不好,頭部出汗,手腳出汗,潮熱,說胡話,神志不清,摸衣摸床,口渴。

凡是身體發熱,稍微惡寒,舌苔白,頭、額、眼睛痛,脈搏浮大有力且稍微滑利,不出汗卻略微喘息的,這是風寒邪氣侵犯陽明經絡的營衛之間,導致表層實證。應該發汗治療,用麻黃湯。如果脈搏浮大卻遲緩,出汗,稍微惡寒的,這是風邪侵犯陽明經絡的營衛之間,導致表層虛證。應該解表散寒,用桂枝湯。

此外,邪氣剛入侵陽明經絡的表層,也就是在營衛之間,應該和治療太陽經一樣治療,不能用治療陽明正病的方法。因為外在症狀還有稍微惡寒。

如果發熱出汗,惡風、鼻塞、乾嘔,類似桂枝湯證候,但頭不痛,脖子不僵硬,寸脈稍微浮,胸中痞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,喘不過氣,這是胸中有寒邪。應該用瓜蒂散吐出來。

邵氏評述:寒邪抑制胸中的陽氣,病邪在陽明經絡的表層,這是痰飲類傷寒症候。

此病的病機在於胸中痞硬,不頭痛、脖子不僵硬,其他症狀雖然類似桂枝湯證,但不是太陽經中風,由此可知。胸部是陽明經絡的表層,寒邪凝滯而不散,胃陽氣被抑制而不能上升,所以形成痞塊的症狀。只有用酸苦味具有湧泄作用的藥物把它排出,胃陽氣才能上升,胸中的寒邪才能散去,裡面的表層和諧了,表層的表層自然就解除了。這個邪氣不在營衛之間,而在胸中,所以不用發汗法,而用吐法。

如果二三日後,外在症狀是身熱,自發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,身體沉重,鼻乾,睡不好;內在症狀是咽喉乾燥,口苦,煩渴想喝水,心中煩悶,胸部滿悶喘不過氣,舌苔白膩有刺,或者兼見微黃,脈搏洪大滑利,這是陽明經內熱想要外泄的表證,是陽明經半表半裡證候。此時汗法和下法都禁忌,只有用吐法,把胸中的邪氣排出。用梔子豉湯,嘔吐厲害加半夏,腹部脹滿加枳實。

身體發黃加黃柏、茵陳。如果大熱出汗,非常煩躁,非常口渴,脈搏洪大浮大滑利,不惡寒,反而惡熱,舌苔黃燥,應該用白虎湯。胃火一清,津液就能產生,煩渴就能解除,汗就能止住,身體就能涼快了。

如果發熱,脈搏浮大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,讓熱從小便排出,各種症狀自然就消除了。

以上三種症狀,都是陽明經內熱想要外泄的表證,分三焦主治:熱在上焦,用梔子豉湯排出;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清熱;熱在下焦,用豬苓湯利尿。

如果潮熱自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,六七天不大便,腹部脹滿,繞著肚臍痛,煩躁胡言亂語,喘不過氣臥床不起,腹部腸鳴音,或者自己腹瀉,瀉下清水,咽喉乾燥口渴,舌苔乾燥黃膩有刺,脈搏沉實滑利數的,這是陽明經實熱裡證,水道不通,燥熱導致便秘。脈搏沉實滑利數,心下疼痛滿悶堅硬以及腹部,用大承氣湯急下之。如果大便不是非常堅硬乾燥,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不厲害的,用小承氣湯稍微緩和。如果大便乾燥堅硬,但病情還沒有很嚴重,心下脹滿不厲害的,用調胃承氣湯,潤燥和解。如果惡寒還沒停止,腹部還沒脹滿堅硬,大便還沒乾燥堅硬,脈搏虛弱不實,都不能用承氣湯。

邵氏評述:如果惡寒還沒停止,腹部還沒脹滿堅硬,大便還沒乾燥堅硬,脈搏虛弱不實,都不能濫用承氣湯。

如果身體發熱發黃,只有頭部出汗,而身體不出汗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鬱熱在裡面的證候,用茵陳蒿湯。

邵氏評述:陽明經鬱熱導致發黃,是陽黃,大便秘結的,用茵陳蒿湯;大便溏瀉的,用茵陳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