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2)

1. 陽明兼肺

前太陽兼肺。在寒邪一邊。此陽明兼肺。在溫邪一邊。均以手太陰為治。

如遇發熱惡寒。咳嗽喉燥。渴飲。舌苔白中帶黃。或白而燥刺。或邊紅中白。脈來浮數。此風溫客於太陰手經。而內熱發於陽明之表也。宜羚羊角、前胡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黃芩、豆豉、淡竹葉之類。以解風熱。如兼煩悶嘔惡。脈沉足冷者。欲發痧疹也。亦以此方加牛蒡、防風透之。

邵評:風溫初入肺衛。在陽明之表。

如痧疹已透。尚有頭脹心煩。脘悶咳嗽者。肺氣不得宣暢也。宜梔豉、蔞仁、桔梗、黃芩、連翹、牛蒡、川貝、鬱金之類。使肺氣通暢。痧疹透達。諸症自解。

若痧疹已透。仍然胸脅悶痛。咳嗽喘急者。此有伏痰也。其氣口脈閉。是痰之驗也。宜豁痰利氣。如前胡、杏仁、栝蔞、橘紅、蘇子、象貝、桔梗、枳殼、萊菔子、竹瀝、薑汁之類投之。痰自出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兼肺症狀表現為寒邪或溫邪侵犯肺部。不論寒邪或溫邪,都以手太陰經治療。

若出現發熱、惡寒、咳嗽、喉嚨乾燥、口渴、舌苔白中帶黃或白而乾燥粗糙,或舌苔邊緣紅中間白,脈搏浮數等症狀,這是風溫邪氣侵犯手太陰肺經,導致陽明經外在發熱。應使用羚羊角、前胡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黃芩、豆豉、淡竹葉等藥物來疏解風熱。如果同時伴有煩悶、嘔吐、惡心,脈象沉而足冷,則預示可能要發痧疹,可在上述藥方中加入牛蒡子、防風以促進痧疹透發。

風溫初期侵犯肺衛,表現在陽明經。

如果痧疹已經透發,但仍然頭脹、心煩、胸悶、咳嗽,這是因為肺氣不能宣暢所致。應使用梔子、豆豉、蔞仁、桔梗、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、川貝母、鬱金等藥物,使肺氣通暢,痧疹順利透發,諸症自然消除。

如果痧疹已經透發,但仍然胸脅悶痛、咳嗽喘息,這是由於體內伏痰所致,氣口脈閉塞是痰阻的表現。應使用豁痰利氣的藥物,例如前胡、杏仁、栝樓、橘紅、蘇子、象貝、桔梗、枳殼、萊菔子、竹瀝、薑汁等,以使痰液排出。

2. 陽明少陽

凡風寒之入。由皮毛而腠理。腠理為陽明少陽之界。作表症看。非邪已入陽明之裡。而復傳於少陽也。柯韻伯力辨陽明傳少陽之謬。以此。

如身熱口渴。微兼惡寒。舌苔中白邊紅。或根白尖紅。脈來弦滑。此邪入肌肉腠理之間。陽明少陽之表證也。宜解肌法。如柴葛、連翹、薄荷、黃芩、橘紅之類。以取肌分之汗。熱自退矣。(傷寒)

如見舌苔白少紅多。初起微寒。即發熱不已。此陽明輕而少陽重。氣分少而營分多。宜犀角、連翹、丹皮、鉤丁、黃芩、薄荷、黑梔之類。以清營分之熱。太忌汗散。(溫邪)

邵評:此條溫邪自口鼻而受。由肺衛而入手少陽三焦。從心營肺衛治。用手經藥。與上寒邪在足經者。治法不同。大宜留意。

白話文:

陽明少陽

一般來說,風寒從皮膚毛髮進入,再到肌膚組織。肌膚組織是陽明和少陽的交界處,出現的症狀要從表證來觀察,並不是邪氣已經進入陽明經的裡層,又傳到少陽經。柯韻伯大力辯駁陽明傳少陽的錯誤說法,基於此:

例如,身體發熱口渴,稍微伴有惡寒,舌苔中間發白,邊緣發紅,或者舌根發白,舌尖發紅,脈搏弦滑有力,這是邪氣入侵肌肉肌膚組織之間,屬於陽明和少陽的表證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,例如柴胡、葛根、連翹、薄荷、黃芩、橘紅等藥物,引發肌膚的汗液,熱就會退了。(傷寒)

如果舌苔白色少,紅色多,一開始稍微有點冷,接著持續發熱,這是陽明經病症較輕,少陽經病症較重,氣分受影響較少,營分受影響較多,應該用犀角、連翹、丹皮、鉤藤、黃芩、薄荷、梔子等藥物來清泄營分的熱,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(溫邪)

邵氏評註:這段溫邪是由口鼻吸入,經由肺衛而進入手少陽三焦經,要從心經、營氣、肺衛三方面治療,使用手太陰肺經藥物。這與上面提到的寒邪從足經進入的治療方法不同,必須特別注意。

3. 陽明太陰

前陽明少陽。邪由陽明之表而來。此陽明太陰。邪從陽明之裡而及。胃與脾聯。此表裡俱病也。

如見舌苔白帶灰黑色。或白中帶黑點。或邊黃中黑。或前半黃後半黑。或純黃燥苔。或黃分八字。種種形色。皆陽明太陰之驗。外症身體灼熱。口渴唇燥。左關數。右關滑。此陽明熱邪內蘊。以致癍不得透。毒不得解。因與太陰為表裡而傳入也。急宜透之提之。不使毒邪陷入三陰。

用二角、芩連、連翹、牛蒡、桔梗、薄荷等。使癍外達而解。如癍點隱隱不得外透。加角刺數分以透之。如大便秘而潮熱譫語者。陽明為重。太陰為輕。下之可也。

邵評:陽明熱邪內郁成癍。不外達而內傳太陰。實熱症也。仍宜提邪外達。

白話文:

陽明太陰證候,是邪氣先從陽明經的表層入侵,之後深入陽明經的裡層,並影響到與陽明經表裡相通的太陰經(脾經),形成表裡同病的狀態。

舌苔的顏色和形態變化多樣,例如白苔夾雜灰黑色、白苔上有黑點、舌苔邊緣黃色中間黑色、舌苔前半部黃色後半部黑色、舌苔純黃乾燥、或黃苔呈八字形等等,這些都是陽明太陰同病的徵象。患者可能出現身體灼熱、口渴唇乾、左關脈數、右關脈滑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熱邪鬱積在內,導致疹子出不來,毒素排不掉,進而傳入與之表裡相通的太陰經。應該緊急採取措施使疹子透發出來,防止毒邪深入三陰經。

治療可以用柴胡(二角)、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薄荷等藥物,促使疹子外達而解毒。如果疹子隱隱約約出不來,可以加用一些刺針來幫助疹子透發。如果患者大便秘結,伴隨潮熱、神志不清,則說明陽明經的病症較重,太陰經的病症較輕,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物。

邵氏評述:陽明經的熱邪鬱積在體內形成疹子,因不能外達而內傳至太陰經,屬於實熱證。治療仍應以疏散邪氣,使疹子外達為原則。

4. 陽明少陰

前陽明太陰。因陽明之邪失表失清。以致將陷太陰。作實證治。故猶用提透。此陽明少陰。由其人本屬陰虛。即病在陽明。而少陰已不能支。此土來剋水。水不濟火也。當作虛症治。

凡見舌苔中黃邊紫。前半黃。後半紫。或前半白。後半紅。脈左數右洪。外症潮熱。舌燥唇焦。口糜氣穢。齒衄煩渴。此景岳所謂陽明有餘。少陰不足之症也。宜大小甘露、玉女煎之類。隨症加減。無不應手。

邵評:此腎陰虧而胃有熱。氣血兩燔。灼耗腎水之正法。

白話文:

陽明少陰證候,若因陽明經邪氣失於疏泄,導致病情向下侵入太陰經,則表現為實證,治療上仍需採用提昇透邪的方法。但若患者本身陰虛體質,即使病在陽明經,少陰經也已難以支撐,這是因為脾土克腎水,腎水不足以滋養心火,則應當從虛證治療。

舌苔呈現中間黃色,邊緣紫色;或者前半部黃,後半部紫;或者前半部白,後半部紅;脈象左側數,右側洪大;臨床症狀有潮熱、舌燥唇焦、口糜、氣息污濁、齒齦出血、煩渴等,這便是景岳所說的陽明經實證,少陰經虛證。治療宜用大小甘露丸、玉女煎等方劑,根據具體症狀加減,療效顯著。

邵氏評注:此症是因腎陰虧損,胃中又有熱邪,氣血俱傷,熱邪灼傷腎陰的病理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