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17)
卷四 (17)
1. 暑證(中暍同合參)
邵評:暑邪由口鼻吸入。先傷上焦肺衛。肺內膜與心包絡膜相連。心在肺下。其道最近。故極易傳入心包。且心為君火。心包為相火。暑為相火行令之邪。同氣相求。其入心包尤易。即陳無擇所謂暑喜歸心是也。邪入營分。而至逆傳心包。則元神傷耗。陰血涸竭。邪熱深入宮城。
每多內閉外脫。急用清心達邪芳香開閉一法。如用牛黃清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等。然亦十不救一矣。
暑入陽明,凡大熱大渴。乾嘔唇燥。舌苔黃厚。六脈洪數。此暑邪入於陽明也。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。大熱大渴大汗者。白虎湯。
邵評:暑邪在上焦肺衛。不傳心營。而傳入陽明之經。見症熱渴乾嘔。脈洪數而舌苔黃厚。此邪在中焦陽明胃經症也。汗少者。用黃連香薷飲。熱渴而大汗者。白虎湯。蓋邪入陽明。無所復傳。以陽明為中土萬物所歸也。然邪入陽明。有在經在腑之分。在經宜清。在腑當下。
皆以救液逐邪為務。蓋陽明主津液所生病。病在陽明。津液涸竭。則邪陷氣脫而死。或可遷延二候四候。非若邪入心包。直犯宮城。元神無所歸束。外散而亡。每在一候二候。邪內閉而正外脫也。
暑入膜原,暑穢從口鼻吸入。結於膜原。則必脘悶寒熱。治宜清疏募原。如廣藿梗、川鬱金、檳榔、厚朴、草蔻、青皮、滑石、連翹、紫蘇、黃芩之類。
邵評:暑濕穢邪從口鼻吸受。直行中道。流布三焦。結於膜原。膜原附近於胃。為半表半裡之界。故見症寒熱如瘧。實非瘧也。與少陽之半表半裡大為不同。故仿達原飲意。用辛香溫化之藥。以達膜原暑穢之邪。
暑入厥陰,凡四肢不熱。中心如焚。舌灰黑。消渴。心下板實。嘔惡吐蛔。寒熱似瘧者。此暑邪陷於厥陰也。病勢最危。治宜酸苦泄熱。扶正祛邪。須人參、枳實、川連、乾薑、黃芩、白芍、椒梅。
邵評:此暑熱乘虛而陷入於足厥陰肝經也。厥者。盡也。陰盡則陽生。木中有相火。故外不熱而內如焚。火灼津傷。故渴而且消。蟲為風木所化。熱盛生風。木邪犯胃。則嘔而吐蛔也。邪結不開。則心下板實。肝與膽為表裡。故寒熱如瘧。邪陷至陰。症勢危險。厥陰見症。多寒熱錯雜之邪。故藥亦須寒熱並用耳。
暑毒入腸,如冒暑飲酒。引暑毒入於腸內。酒與暑並。大熱大渴。小便不利。其色如血。五苓去桂。加川連、銀花、滑石。
邵評:暑為陽熱之邪。酒性大熱而有濕。冒暑飲酒。兩熱相併。入於小腸。火府不宣。故大熱大渴。而小便赤如血也。此熱結下焦。而小水不利。用利水清熱之劑以治之。
伏暑內發,凡潮熱。汗出不解。煩渴嘔惡。胸痞。舌苔白。帶灰黑。小溺赤澀。或自利。此伏暑內發。三焦並受。治宜清理上中為要。如滑石、杏仁、通草、橘紅、半夏、厚朴、川連、鬱金、黃芩之類。
白話文:
暑證(中暑同合參)
邵氏評述:暑邪由口鼻吸入,首先傷害上焦的肺衛。肺的內膜與心包絡膜相連,心位於肺之下,距離最近,因此很容易傳入心包。而且心為君火,心包為相火,暑邪是相火行令的邪氣,同氣相求,所以更容易侵入心包,這也就是陳無擇所說的「暑喜歸心」。邪氣侵入營分,逆傳心包,則元神受損,陰血枯竭,邪熱深入心臟,常表現為內閉外脫。急需使用清心瀉邪、芳香開竅的方法,例如使用牛黃清心丸、至寶丹、紫雪丹等,但療效往往不高。
暑邪侵入陽明經,症狀表現為大熱大渴、乾嘔、口唇乾燥、舌苔黃厚、脈象洪數,這是暑邪侵入陽明經的表現。此時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;如果大熱大渴並伴有大汗,則使用白虎湯。
邵氏評述:暑邪停留在上焦肺衛,沒有傳入心營,而是傳入陽明經,症狀表現為發熱、口渴、乾嘔、脈象洪數、舌苔黃厚,這是邪氣在中焦陽明胃經的表現。如果汗少,使用黃連香薷飲;如果發熱口渴並伴有大汗,則使用白虎湯。因為邪氣侵入陽明經後,就不會再傳播到其他經絡,陽明經如同中土,萬物歸之。但是,邪氣侵入陽明經,有在經絡和腑臟的區別,在經絡則宜清熱,在腑臟則應瀉下。
治療都以救治津液、驅除邪氣為主要目的,因為陽明經主司津液,陽明經生病,津液枯竭,則邪氣入侵,氣血衰竭而死。或許可以延緩二候或四候,不像邪氣侵入心包,直接侵犯心臟,元神無處歸依,外散而亡,往往在一候或二候內就會死亡,邪氣內閉而正氣外脫。
暑邪侵入膜原,暑邪從口鼻吸入,滯留在膜原(胃脘部),則必定出現脘悶、寒熱交替的症狀。治療應當清熱疏通膜原,例如使用廣藿香、川鬱金、檳榔、厚朴、草蔻、青皮、滑石、連翹、紫蘇、黃芩等藥物。
邵氏評述:暑濕邪氣從口鼻吸入,直接到達中焦,遍佈三焦,停留在膜原。膜原靠近胃部,是半表半裡交界之處,因此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如同瘧疾,但實際上並不是瘧疾,與少陽經的半表半裡症狀大不相同。因此,仿照達原飲的方意,使用辛香溫化的藥物,以疏通膜原的暑邪。
暑邪侵入厥陰經,症狀表現為四肢不熱,但心中如同火燒,舌苔灰黑,口渴消瘦,心下痞滿,嘔吐蛔蟲,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這是暑邪侵入厥陰經的表現,病情最為危急,治療應當使用酸苦泄熱、扶正祛邪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枳實、川連、乾薑、黃芩、白芍、吳茱萸等。
邵氏評述:這是暑熱乘虛而入足厥陰肝經。厥,指盡。陰盡則陽生,肝木中藏有相火,所以四肢不熱而心中如焚。火灼傷津液,所以口渴消瘦。蟲為風木所化,熱盛生風,木邪犯胃,所以嘔吐蛔蟲。邪氣凝聚不通,所以心下痞滿。肝膽表裡相通,所以寒熱交替如同瘧疾。邪氣侵入陰經最深處,病情危險。厥陰經的症狀,大多寒熱錯雜,所以藥物也需要寒熱並用。
暑毒侵入腸道,例如冒暑飲酒,導致暑毒侵入腸道。酒與暑邪相加,則大熱大渴,小便不利,小便顏色如同血色。此時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桂枝,再加入川連、金銀花、滑石。
邵氏評述:暑邪屬陽熱之邪,酒性大熱而兼有濕邪,冒暑飲酒,兩種熱邪相加,侵入小腸,火熱鬱積,不能宣洩,所以大熱大渴,小便赤紅如血。這是熱邪結聚在下焦,小便不利,使用利水清熱的藥物治療。
伏暑內發,症狀表現為潮熱、汗出不解、煩渴、嘔惡、胸悶、舌苔白而帶灰黑、小便赤澀,或自利。這是伏暑內發,三焦都受到影響,治療應當著重清理上中焦,例如使用滑石、杏仁、通草、橘紅、半夏、厚朴、川連、鬱金、黃芩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