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坤安

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8)

1. 暑證(中暍同合參)

邵評:人受暑熱。棲伏三焦腸胃之間。久久而發者。為伏暑。夏不即發。有至秋而發者。亦有至霜降後發者。其發愈遲。則邪伏愈深。而病愈重也。惟伏暑見症。三焦俱有。或吐瀉霍亂。似瘧非瘧。或竟成瘧利等症。蓋暑必挾濕。為黏膩之邪。留伏於裡。最為淹牽。治宜宣泄肺胃。清暑滲濕。理分三焦為主。

暑邪成瘧,頭痛脘悶。舌白而干。四肢麻痹。脈左勁右濡。寒熱不止。此暑邪入里。蒙閉清竅而瘧作也。治宜清理上焦。如連翹、滑石、杏仁、川鬱金、淡竹葉、半夏、蔞皮、貝母之類。

邵評:暑從口鼻吸受。先入於肺。挾內有之痰濕。而成瘧疾。雖有頭痛寒熱見症。左脈見勁。此非表邪發瘧。乃是邪蘊於肺胃。痰熱上蒸。蒙閉清氣而作瘧也。與少陽之風寒發瘧者不同。治宜清理肺胃暑熱。化痰滲濕之劑。

傷暑兼感寒,小暑後。先觸暑邪。復感寒邪。而病身熱頭痛。惡寒煩渴。無汗。或自汗。脈虛數。舌苔白者。此屬傷暑後復感寒。邪在肺胃間也。宜紫蘇、薄荷、香薷、青蒿、滑石、厚朴、通草之類。腹脹加枳實、腹皮。挾食加楂肉、青皮。舌黃乾嘔。加薑製川連。

邵評:先受暑邪。後感秋寒。抑遏肌表。其症身熱煩渴自汗。暑邪也。頭痛惡寒無汗。表寒也。是肺胃先受暑熱。表復外感寒邪。表裡俱病。當內清暑邪。外散表寒為治。

勞役辛苦之人。日間冒暑。夜間乘涼。而病頭痛寒熱如瘧者。六和湯加減和之。

邵評:中氣虛弱。內暑熱而外寒涼。表裡均病。故有寒熱頭痛等見症。體虛挾邪。以扶正清暑散寒為治。

冒暑兼停飲,有因暑熱而飲涼水太多。以致水停心下。遏伏暑邪。證見大熱煩渴。胸膈痞悶。或兼喘急。小水不利。或身重疼痛。右脈微弱。仲景用一物瓜蒂散吐之。如用五苓去朮。加紫蘇、厚朴、通草、散而利之。亦解。舌黃燥者。加入制川連。

邵評:此水邪郁令火。而為中暍之症。由夏令火熱。以水灌洗而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。仲景用一物瓜蒂散。以去上焦之水。飲水太多。停於心下。遏伏暑邪。則熱渴煩痞。火氣上逆於肺。則喘急而小水不利也。冷水閉汗濕而滯陽氣。故身重疼痛。暑傷元氣。則右脈微弱。以飲冷水灌冷水。

俱郁遏陽氣。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也。用瓜蒂以去上焦水飲。則肺氣通行而水自散矣。後人用五苓散加減。亦通陽利水之治耳。舌黃燥。其邪已入中焦。陽明胃熱。故加川連。

冒暑兼傷冷,有因傷暑口渴。恣食生冷瓜果。以致寒包暑邪。宜六和湯。去人參、扁豆。加楂肉。凡胸腹悶痛。舌苔中白邊紅。氣口脈微弱。而身大熱者。此即寒包暑之暴症也。若緩發。非瘧即痢矣。

邵評:暑為陽邪。熱灼津虧。則多口渴。渴則飲冷。恣食瓜果生冷。傷脾胃中陽。郁遏陽氣。以致暑不能外出。此因暑而自致之病。非暑傷也。蓋冷物滯於中宮。陽氣不得伸越。故胸腹悶痛。舌苔中白邊紅者。寒抑熱邪也。中虛邪滯。則脈微弱。身大熱者。暑也。寒鬱暑邪。用六和湯和中消邪。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。

白話文:

暑證(中暑與中暍合併論述)

人體受暑熱侵襲,暑邪停滯於三焦及腸胃之間,久久不愈者,稱為伏暑。夏季未發病,有的到秋季發病,甚至霜降後才發病。發病越遲,邪氣伏藏越深,病情也越嚴重。伏暑的症狀,三焦皆可受累,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霍亂、類似瘧疾卻又不是瘧疾的症狀,甚至發展成瘧疾和腹瀉等。這是因為暑邪必然夾雜濕邪,形成黏膩的邪氣,滯留於內,纏綿難愈。治療應以宣泄肺胃、清暑滲濕、調理三焦為主。

暑邪導致的瘧疾,表現為頭痛、胸悶、舌苔白而乾燥、四肢麻木、左脈有力而右脈濡弱,寒熱往復不止。這是暑邪深入臟腑,阻塞清竅而引起瘧疾。治療應以清理上焦為主,例如使用連翹、滑石、杏仁、川鬱金、淡竹葉、半夏、蔞皮、貝母等藥物。

暑邪從口鼻吸入,首先侵犯肺部,若肺中已有痰濕,則可能導致瘧疾。雖然也會有頭痛、寒熱等症狀,左脈有力,但這與表邪引起的瘧疾不同,而是邪氣蘊積於肺胃,痰熱上蒸,阻塞清氣而發病。與少陽經風寒引起的瘧疾有所區別。治療應以清理肺胃暑熱,化痰滲濕為原則。

傷暑又感寒,小暑之後,先受暑邪侵襲,又感受寒邪,則會出現身熱、頭痛、惡寒、口渴、無汗或自汗、脈虛數、舌苔白的症狀。這是傷暑後再次感受寒邪,邪氣停滯於肺胃之間。宜用紫蘇、薄荷、香薷、青蒿、滑石、厚朴、通草等藥物。腹部脹滿者加枳實、厚朴;食積者加山楂肉、青皮;舌苔黃、乾嘔者加薑製川連。

先受暑邪,後感秋寒,寒邪遏制肌表,症狀表現為身熱、口渴、自汗(暑邪),頭痛、惡寒、無汗(表寒)。這是肺胃先受暑熱,肌表又感受寒邪,表裡俱病。治療應同時內清暑邪,外散表寒。

勞動辛苦的人,白天受暑,晚上吹涼風,而出現頭痛、寒熱如瘧疾的症狀,可用六和湯加減治療。

中氣虛弱,內有暑熱,外受寒涼,表裡皆病,因此出現寒熱、頭痛等症狀。體虛夾邪,治療應以扶正清暑散寒為主。

中暑兼停飲,因暑熱而飲用大量涼水,導致水停於心下,遏制暑邪,症狀表現為大熱、口渴、胸膈痞悶,或兼見喘急、小便不利、身重疼痛、右脈微弱。張仲景用瓜蒂散吐水;也可以用五苓散去澤瀉,加紫蘇、厚朴、通草,以利水消腫。舌苔黃燥者,加薑製川連。

這是水邪鬱結化熱,導致中暍的症狀。由於夏季炎熱,用冷水沖洗而傷及寒邪,寒水滯留在皮膚之中。張仲景用瓜蒂散去除上焦的水飲。飲水過多,停滯於心下,遏制暑邪,則出現熱渴、煩躁、痞悶;火氣上逆於肺,則出現喘急和小便不利;冷水閉汗,濕邪阻滯陽氣,則出現身重疼痛;暑邪傷及元氣,則右脈微弱。飲用冷水又再灌冷水,俱鬱遏陽氣,所謂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。用瓜蒂散去除上焦水飲,則肺氣通暢,水飲自然消散。後人用五苓散加減,也是通陽利水的治療方法。舌苔黃燥,邪氣已入中焦,陽明胃熱,故加川連。

中暑兼傷冷,因傷暑口渴,恣意食用生冷瓜果,導致寒邪包裹暑邪。宜用六和湯,去人參、扁豆,加山楂肉。凡是胸腹悶痛、舌苔中間白、邊緣紅、氣短、脈微弱、身熱者,這是寒邪包裹暑邪的急症。若緩慢發病,則可能發展為瘧疾或痢疾。

暑邪屬陽邪,熱邪灼傷津液,則出現口渴。口渴則飲冷,恣意食用生冷瓜果,損傷脾胃中陽,鬱遏陽氣,導致暑邪不能外出。這是因為暑邪而引起的疾病,並非暑邪直接造成的。生冷之物滯留在中焦,陽氣不能宣通,故出現胸腹悶痛;舌苔中間白、邊緣紅,是寒邪抑制熱邪;中焦虛弱,邪氣滯留,則脈微弱;身熱是暑邪。寒邪鬱遏暑邪,用六和湯和中消邪,加山楂肉以化解生冷之物的積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