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指掌》~ 卷四 (19)
卷四 (19)
1. 暑證(中暍同合參)
暑挾濕,凡暑必挾濕。濕為重濁之邪。暑乃熏蒸之氣。熱處濕中。濕熱相蒸。阻於氣分。當治在手太陰。若治不中窾。其邪無處發泄。則漸走營分。侵入血中。其症神昏譫語。舌色絳赤。或咯痰帶血。若上蒙清竅。則耳聾無聞。上焦不解。蔓延中下。則胸腹板悶。二便不利。
即為濕溫重症。治當急清三焦。如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杏仁、銀花、竹茹、枳實、通草、金汁之類。嗣用犀角、連翹、銀花、鮮地、元參、川貝、知母、淡竹葉、綠豆皮之類。清營分以養胃陰。
邵評:天之熱氣下降。地之濕氣上騰。則蒸而成暑。故暑必挾濕。鬱蒸化熱。先入上焦。肺衛。故治在手太陰肺經為先。治不合法。衛分之邪不解。則入於氣分。氣分暑邪不解。則漸入營分。營分不解。則入下焦血分。所謂衛之後方言氣。營之後方言血也。若邪入營不解。亦有逆傳包絡。
神昏耳聾。機竅被蒙。而內閉外脫者。治宜清營達邪。芳香開閉為主。總之暑濕溫熱。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。首在肺衛上焦。病屬氣分及營分。若傳中下焦。則入血分。而灼耗陰精。則為重症。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。
暑挾痧,暑兼穢氣。從口鼻吸入。亦頭疼。惡寒。發熱。或手足指冷。脈沉伏。飽悶嘔惡。或腹痛泄瀉。治宜清暑兼逐穢。如廣藿梗、川鬱金、紫蘇、青蒿、厚朴、茯苓皮、滑石粉、連翹、草蔻、通草之類清之。有食加青皮、楂肉、枳實。
邵評:夏令暑天。熱氣濕濁。蒸成穢惡瘴毒。謂之痧穢。人中其邪。先從口鼻吸入。適更受暑。留伏膜原。故有頭疼寒熱見症。邪阻氣機。陽不宣運。則有肢冷脈伏嘔瀉痛悶見象矣。治宜辛香逐穢。輕淡清暑。使其暑穢兩分。則邪解散而愈。如食滯中宮。加消食化滯之品。
有觸暑穢。腹痛。誤飲薑糖湯而成霍亂。吐瀉不得。六脈俱伏。絞腸痛欲死者。此內閉也。外用放痧、提痧、刮痧、等法。內急以川鬱金、石菖蒲、西黃(另沖)川連、草蔻、藿香、木香、滑石、通草等投之。以開閉逐穢。
邵評:姜與暑犯。糖與痧犯。誤飲薑糖湯。則邪壅滯中宮。上下格拒。揮霍撩亂。欲吐不吐。欲瀉不瀉。腹中絞痛。脈伏不起。邪內閉而為絞腸痧症。急用針刺提刮之法。以開泄其血絡機竅之氣為外治。內服芳香辛散之劑。以開閉逐穢。而散邪通氣也。如邪重不應。可服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。
暑挾食,凡頭痛背寒。發熱自汗。脈左虛右滑。畏食胸悶者。傷暑兼傷食也。宜藿香、厚朴、青皮、香薷、神麯、楂肉、枳實、麥芽、紫蘇、滑石之類。疏之清之。
邵評:此清暑熱而消食滯之正法。
邪結下焦,暑濕合邪。鬱結下焦氣分。以致小腹硬滿。大便不下。舌苔白兼微黃。此下焦氣分結邪。勿以傷寒液涸便秘治之。宜豬苓、赤苓、滑石、通草、淡竹葉、晚蠶砂、皂莢子之類。以解下焦氣分之結。二便自通矣。
白話文:
暑證(中暑同合參)
中暑通常伴隨濕氣,濕氣是沉重濁滯的邪氣,暑氣則是熏蒸之氣。暑熱蘊藏於濕氣之中,濕熱相互蒸騰,阻塞於氣分(人體的肌表、臟腑之間)。治療應著重於手太陰肺經。如果治療不得法,邪氣無處發泄,就會逐漸侵入營分(血液),進入血中。症狀會出現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、舌頭顏色絳紅,可能咯出帶血的痰。如果邪氣蒙蔽清竅(頭面部),則會耳聾聽不見;如果上焦(胸部)的暑熱不解,蔓延到中下焦(腹部以下),則會胸腹脹悶,大小便不利,便是濕溫重症。治療應當緊急清除三焦(人體上中下三部分)的暑熱,可以使用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杏仁、金銀花、竹茹、枳實、通草、金汁等藥物。接著再用犀角、連翹、金銀花、生地黃、玄參、川貝母、知母、淡竹葉、綠豆皮等藥物,以清熱解毒,滋養胃陰。
邵氏評註:天上的熱氣下降,地上的濕氣上升,就會蒸騰而形成暑邪。所以中暑必定伴隨濕氣,鬱結蒸騰化為熱邪,首先侵入上焦(肺),所以治療應優先從手太陰肺經入手。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衛分(人體的肌表)的邪氣不能去除,就會進入氣分;氣分的暑邪不能去除,就會逐漸進入營分;營分的暑邪不能去除,就會進入下焦的血分。所謂衛分之後是氣分,營分之後是血分。如果邪氣侵入營分而不能去除,也會逆傳包絡(人體的臟腑之間)。
神志昏迷、耳聾,機竅(頭面部)被蒙蔽,內閉外脫(內臟功能衰竭,體表散熱過多),治療應該清熱解毒,疏通經絡,芳香化濕,開通閉塞為主。總之,暑濕溫熱之邪,先從上焦開始,逐漸傳到中下焦,首先影響肺衛(肺部及肌表),病邪侵犯氣分和營分,如果傳到中下焦,就會侵入血分,灼傷陰精,就會成為重症。所以治療暑熱,主要以三焦為立法,重點治療。
暑邪夾雜痧氣,暑邪兼夾穢濁之氣,從口鼻吸入,會出現頭痛、惡寒、發熱,或者手足冰冷、脈搏沉細微弱,感覺飽脹、噁心嘔吐,或者腹痛泄瀉。治療應該清暑解毒,並驅除穢氣,可以使用廣藿香、川鬱金、紫蘇、青蒿、厚朴、茯苓皮、滑石粉、連翹、草蔻、通草等藥物清熱解毒。如果飲食不消化的,可以加入青皮、山楂肉、枳實。
邵氏評註:夏季暑熱天氣,熱氣濕濁蒸騰,形成穢惡的瘴毒,叫做痧氣。人體受其侵襲,首先從口鼻吸入,再加上受暑,邪氣滯留在膜原(人體的肌表),所以出現頭痛、寒熱的症狀。邪氣阻礙氣機,陽氣不能宣暢運化,就會出現肢體冰冷、脈搏沉細、嘔吐泄瀉、腹痛脹悶的現象。治療應該用辛香之物驅除穢氣,同時輕淡清暑,使暑邪和穢氣分離,邪氣自然就會散去而痊癒。如果飲食積滯,要加入消食化滯的藥物。
有人觸犯暑邪和穢氣,腹痛,誤服薑糖湯,導致霍亂,嘔吐泄瀉不止,六脈俱伏(六脈都摸不到),腹痛如絞腸,快要死了,這是內閉(內臟氣機阻塞)。外治可以用放血、挑刺、刮痧等方法,內治則使用川鬱金、石菖蒲、黃連(另煎)、川連、草蔻、藿香、木香、滑石、通草等藥物,以開通閉塞,驅除穢氣。
邵氏評註:生薑和暑邪相犯,糖和痧氣相犯,誤服薑糖湯,則邪氣阻塞於中焦,上下氣機都阻塞,導致嘔吐泄瀉不止,腹部絞痛,脈搏摸不到,邪氣內閉而形成絞腸痧。要緊急用針刺、挑刺、刮痧等方法,以疏通血脈和機竅之氣,作為外治;內服芳香辛散的藥物,以開通閉塞,驅除穢氣,使氣機通暢。如果邪氣嚴重而藥物療效不佳,可以服用三物備急丸溫開之法。
暑邪夾雜食滯,凡是頭痛、背寒、發熱、自汗、左脈虛弱、右脈滑數,畏食、胸悶,都是暑邪和食積一起導致的。治療應用藿香、厚朴、青皮、香薷、神麴、山楂肉、枳實、麥芽、紫蘇、滑石等藥物,以疏通氣機,清熱解毒。
邵氏評註:這是治療暑熱和消食積滯的正確方法。
邪氣結聚在下焦,暑濕邪氣結合,鬱結在下焦的氣分,導致小腹部硬滿,大便不通,舌苔白而略帶黃色,這是下焦氣分結聚邪氣。不要用治療傷寒、津液枯竭、便秘的方法治療。應該用豬苓、赤苓、滑石、通草、淡竹葉、車前子、皂莢子等藥物,以解除下焦氣分的結滯,大小便自然就會通暢。